![2023届湖南省双峰县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9907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湖南省双峰县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9907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湖南省双峰县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9907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湖南省双峰县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双峰县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月考六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常见古诗文中对应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
化学知识
A
唐代《传信方》对巴石的记载:“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巴石丸主要化学成分为
B
《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对硇水的记载:“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硇水”可能为稀硫酸
C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
D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该实验操作方法是蒸馏
A. A B. B C. C D. D
2.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10的KClO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数目为
B. 48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3
C. 标准状况下,1.12L乙醇中碳氢键的数目为0.25
D. 反应中,每生成14g时,转移的电子数为3.75
3. 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B. 用氨水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硫:
C. Fe与稀硝酸反应,当时:
D. 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
4. 铁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部分含铁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与水常温下几乎不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可发生置换反应
B. e、g和f均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C. g溶液与氨水缓慢反应可得具有净水作用的胶体
D. 可以用KSCN溶液鉴别g和f
5.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离子液体(结构如图),其环状结构中存在类似苯的大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VSEPR模型为平面正方形
B. 形成大键的电子由C原子和N原子共同提供
C. 第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介于B和N之间的元素有2种
D. 离子液体中B原子和C原子的杂化方式完全相同
6. 短周期元素R、X、Y、Z、M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3Z+M=X+Y,其中元素R、X、Y、M形成的化合物(结构式)具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M>Z>Y
B.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X>Y
C. 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酸
D. X、Y、M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M>Y>X
7. 利用NaClO氧化尿素制备N2H4·H2O(水合肼),同时可制备Na2SO3,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N2H4·H2O有强还原性,N2H4·H2O能与NaClO反应生成N2;0.1mo1/L亚硫酸钠溶液的pH约为9.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I反应时,若产物中n(NaClO):n(NaClO3)=5:1,则n(NaCl):n(NaClO)=2:1
B. 步骤II中须将尿素缓慢加入NaClO碱性溶液中
C. 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1O+CO(NH2)2+2OH-=C1-+N2H4·H2O+CO
D. 步骤IV中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
8. 厦门大学周志有教授和王韬副研究员团队阐释了在不同表面电势下,丙烯分子在金属Pd和PdO表面的不同吸附构型以及不同反应路径。在金属Pd和PdO表面的不同吸附构型和反应路径使得PdO更利于1,2-丙二醇的生成,电化学结果表明PdO生成1,2-丙二醇的量是金属Pd的3倍。PdO电氧化丙烯的反应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相同条件下,PdO催化效率大于Pd B. 中双键端基上原子与PdO结合
C. 丙烯发生催化氧化生成1,2-丙二醇 D. 1,2-丙二醇分子间氢键决定其稳定性
9. 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中的少量HCl B. 蒸发结晶制胆矶
C. 熔融纯碱 D. 制备Cl2
10.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2 mL0.1 mol•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0滴0.1 mol•L-1KCl溶液,待生成白色沉淀后,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
先观察到白色沉淀,后沉淀颜色变为黄色
Ksp(AgCl)>Ksp(AgI)
B
将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加热到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乙烯
C
将浓氨水滴到碱石灰上,产生气体通入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上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D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先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CH3CH2Br中存在溴元素
A. A B. B C. C D. D
11. 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一种新型人工固氮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元素均呈现了两种价态
B. 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假设每一步均完全转化,每生成2 mol NH3,同时生成1.5 mol O2
D. 参与反应的物质均只含离子键
12. 西南交通大学杨维清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空心铋纳米管(Bi NTs),化学反应原理为。以铋纳米管为负极设计了高能环保型钠离子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已知:法拉第常数。V有+5价和+4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放电时,极区数增多
B. 放电时,Bi NTs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D. 充电时,电流强度为5A,通电10min时阳极质量净增约0.12g
13. 砷化镓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熔点1238℃。它在600℃以下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并且不被非氧化性的酸侵蚀。砷化镓晶胞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砷化镓是一种共价晶体
B. 砷化镓中存在配位键
C. 若晶胞参数为apm,则Ga与As的最短距离为apm
D. 晶胞中与Ga等距且最近的As形成的空间结构为正八面体
14. 室温下,向亚硫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各含硫微粒分布分数(平衡时某微粒的物质的量占各微粒物质的量之和的百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Ⅲ表示的分布分数随pH的变化
B. 数量级为
C. pH=7时,
D. 溶液中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大题,共58分。
15. 三氯氧磷()在制药、染化、塑胶助剂等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现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加热、夹持装置已省略)用直接氧化制备,有关物质部分性质如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其他性质
-112
75.5
遇水生成和HCl,遇生成
2
105.3
遇水生成和HCl,能溶于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反应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装置B中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该制备实验装置存在设计缺陷,改进方案为在装置A和装置B之间增加如图装置,请写出该装置的两种作用:___________。
(4)通过佛尔哈德法可以测定三氯氧磷产品中Cl元素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Ⅰ、取产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加稀硝酸至溶液显酸性;
Ⅱ、向锥形瓶中加入的溶液50.00mL,使完全沉淀;
Ⅲ、向其中加入2mL硝基苯,用力摇动,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
Ⅳ、加入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过量至终点,记下所用体积为。
已知:,
①Cl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列出算式即可)。
②若取消步骤Ⅲ,会使步骤Ⅳ中出现两种沉淀共存,此时___________,该反应使测定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 工业上对粗铅进行电解精炼的过程中,金属活动性比铅强的金属如铟(In)、锡(Sn)会与铅一起电化溶解进入溶液。当电解进行到一定程度,电解液中的杂质积累,在阴极析出而影响铅的纯度及电流效率。此时电解液(电解废液)应放出处理后再返回电解工艺体系。一种利用电解废液回收铟的工艺流程如图甲:
回答下列问题:
(1)铟的原子序数为49,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
(2)步骤②分离操作的名称为___________。
(3)步骤③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5的目的是___________,写出步骤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步骤①中,铟、锡的萃取率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萃取所采用的最佳实验条件为___________。
(5)写出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6)工业上用的电解废液,经上述变化(步骤①铟萃取率为99.0%,其他各步过程均完全反应),最终得到铟23kg,电解废液中的浓度为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出计算过程)。
17. 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研究甲醇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CO2和H2合成甲醇是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
①若H2(g)和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ΔH=-285.8kJ/mol和ΔH=-726.5kJ/mol,则由CO2和H2反应生成液态甲醇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此反应的活化能Ea(正)____Ea(逆)(填“>”或“Z>Y
B.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X>Y
C. 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酸
D. X、Y、M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M>Y>X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R、X、Y、Z、M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3Z+M=X+Y,根据元素R、X、Y、M形成的化合物(结构式)具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则X有四个价键,Y有2个价键,R有1个价键,M有1个价键,则R为H,X为C,Y为O,M为Cl,则Z为Na。
【详解】A.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M(Cl-)>Y(O2-)>Z(Na+),故A错误;
B.水中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H2O>CH4,故B错误;
C.M为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高氯酸属于强酸,故C正确;
D.X为C,Y为O,M为Cl,非金属性越强则电负性越大,由非金属性O>Cl>C,故C、O、Cl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Cl>C,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7. 利用NaClO氧化尿素制备N2H4·H2O(水合肼),同时可制备Na2SO3,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N2H4·H2O有强还原性,N2H4·H2O能与NaClO反应生成N2;0.1mo1/L亚硫酸钠溶液的pH约为9.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I反应时,若产物中n(NaClO):n(NaClO3)=5:1,则n(NaCl):n(NaClO)=2:1
B. 步骤II中须将尿素缓慢加入NaClO碱性溶液中
C. 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1O+CO(NH2)2+2OH-=C1-+N2H4·H2O+CO
D. 步骤IV中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流程可知,步骤I中发生,温度过高时易发生,步骤II中发生 ,且将NaClO溶液逐滴滴加到尿素中,可防止过量的NaClO溶液将氧化,步骤III中分离出碳酸钠、水合肼;步骤IV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SO2,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将碳酸钠转化为亚硫酸钠;
【详解】A.步骤I反应时,若产物中n(NaClO):n(NaClO3)=5:1,假设产物中n(NaClO)=5mol,n(NaClO3)=1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n(NaCl)=10mol,故n(NaCl):n(NaClO)=2:1,A项正确;
B.由分析可知:步骤II中将NaClO溶液逐滴滴加到尿素中,可防止过量的NaClO溶液将氧化,B项错误;
C.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项正确;
D.由分析可知,步骤IV中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D项正确;
答案选B。
8. 厦门大学周志有教授和王韬副研究员团队阐释了在不同表面电势下,丙烯分子在金属Pd和PdO表面的不同吸附构型以及不同反应路径。在金属Pd和PdO表面的不同吸附构型和反应路径使得PdO更利于1,2-丙二醇的生成,电化学结果表明PdO生成1,2-丙二醇的量是金属Pd的3倍。PdO电氧化丙烯的反应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相同条件下,PdO催化效率大于Pd B. 中双键端基上原子与PdO结合
C. 丙烯发生催化氧化生成1,2-丙二醇 D. 1,2-丙二醇分子间氢键决定其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题意,“PdO生成1,2—丙二醇的量是金属Pd的3倍”,说明PdO催化效率高于Pd,A正确;
B.观察图示,甲基是推电子基,丙烯中端呈负电性,易与Pb形成配位键,B正确;
C.,氧参与反应为氧化反应,C正确;
D.分子间氢键影响沸点、溶解性,不影响物质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9. 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中的少量HCl B. 蒸发结晶制胆矶
C. 熔融纯碱 D. 制备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饱和亚硫酸氢钠可以抑制二氧化硫的溶解且能和HCl生成二氧化硫气体,A正确;
B.胆矾为五水硫酸铜晶体,应该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制胆矾,B错误;
C.碳酸钠能和瓷坩埚中二氧化硅等反应,C错误;
D.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氯气,反应缺少加热装置,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2 mL0.1 mol•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0滴0.1 mol•L-1KCl溶液,待生成白色沉淀后,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
先观察到白色沉淀,后沉淀颜色变为黄色
Ksp(AgCl)>Ksp(AgI)
B
将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加热到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乙烯
C
将浓氨水滴到碱石灰上,产生的气体通入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上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D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先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CH3CH2Br中存在溴元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试管中加入的AgNO3溶液过量,过量的Ag+与I-反应产生AgI沉淀,不能证明AgCl会发生沉淀转化生成AgI沉淀,故无法证明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I),A错误;
B.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的气体中含有乙醇及浓硫酸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SO2都具有还原性,二者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证明反应产生了乙烯,B错误;
C.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而不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错误;
D.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发生水解反应产生CH3CH2OH及NaBr,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先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有淡黄色沉淀即为AgBr沉淀,则可说明有溴元素,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1. 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一种新型人工固氮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元素均呈现了两种价态
B. 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假设每一步均完全转化,每生成2 mol NH3,同时生成1.5 mol O2
D. 参与反应的物质均只含离子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转化关系可知:在转化过程中H始终呈+1价,A错误;
B.反应②为Li3N+3H2O=NH3↑+3LiOH,该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因此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假设每一步均完全转化,生成O2转移4 mol电子,每生成1 mol NH3转移了3 mol电子,则当生成2 mol NH3时转移6 mol电子,则反应生成O2的物质的量为n(O2)==1.5 mol,C正确;
D.根据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含有离子键、共价键,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2. 西南交通大学杨维清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空心铋纳米管(Bi NTs),化学反应原理为。以铋纳米管为负极设计了高能环保型钠离子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已知:法拉第常数。V有+5价和+4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放电时,极区数增多
B. 放电时,Bi NTs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D. 充电时,电流强度为5A,通电10min时阳极质量净增约0.12g
【答案】AC
【解析】
【分析】以铋纳米管为负极设计了高能环保型钠离子电池,则放电时Bi NTs为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阳离子向正极迁移,充电时Bi NTs为阴极。
【详解】A.依题意,放电时,Bi NTs为负极,向正极迁移,选项A正确;
B.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选项B错误;
C.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V由+4价升至+5价,选项C正确;
D.充电时,阳极脱离了,质量减小,选项D错误;
答案选AC。
13. 砷化镓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熔点1238℃。它在600℃以下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并且不被非氧化性的酸侵蚀。砷化镓晶胞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砷化镓是一种共价晶体
B. 砷化镓中存在配位键
C. 若晶胞参数为apm,则Ga与As的最短距离为apm
D. 晶胞中与Ga等距且最近的As形成的空间结构为正八面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砷化镓熔点数据和晶胞结构(空间网状)可知砷化镓为共价晶体,故A正确;
B.Ga最外层有3个电子,每个Ga与4个As成键,所以砷化镓中存在配位键,故B正确;
C.Ga与As的最短距离为,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晶胞中与Ga等距且最近的As形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4. 室温下,向亚硫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各含硫微粒分布分数(平衡时某微粒的物质的量占各微粒物质的量之和的百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Ⅲ表示的分布分数随pH的变化
B. 的数量级为
C. pH=7时,
D. 溶液中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向亚硫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亚硫酸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减小,亚硫酸氢根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曲线I为亚硫酸,曲线II为亚硫酸氢根,再继续加NaOH溶液,亚硫酸氢根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亚硫酸根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因此曲线III为亚硫酸根。
【详解】A.根据前面分析曲线Ⅲ表示的分布分数随pH的变化,故A正确;
B.在pH=7.2时,亚硫酸氢根物质的量浓度和亚硫酸根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Ka2(H2SO3)= c(H+)=1×10−7.2=100.8×10−8,因此Ka2(H2SO3)的数量级为10−8,故B正确;
C.pH=7时,根据电荷守恒得到c(Na+)=2c()+c(),又由于pH=7时c()<c(),因此c(Na+)>3c(),故C错误;
D.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大题,共58分。
15. 三氯氧磷()在制药、染化、塑胶助剂等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现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加热、夹持装置已省略)用直接氧化制备,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其他性质
-112
75.5
遇水生成和HCl,遇生成
2
105.3
遇水生成和HCl,能溶于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反应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装置B中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该制备实验装置存在设计缺陷,改进方案为在装置A和装置B之间增加如图装置,请写出该装置的两种作用:___________。
(4)通过佛尔哈德法可以测定三氯氧磷产品中Cl元素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Ⅰ、取产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加稀硝酸至溶液显酸性;
Ⅱ、向锥形瓶中加入的溶液50.00mL,使完全沉淀;
Ⅲ、向其中加入2mL硝基苯,用力摇动,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
Ⅳ、加入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过量至终点,记下所用体积为。
已知:,
①Cl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列出算式即可)。
②若取消步骤Ⅲ,会使步骤Ⅳ中出现两种沉淀共存,此时___________,该反应使测定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三颈烧瓶
(2) ①. (合理即可) ②.
(3)干燥作用,除去氧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平衡装置内外的压强,起安全瓶的作用、通过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率调控A装置加入液体的速率(任写两种,合理即可)
(4) ① ②. 160 ③. 偏小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装置A 是氧气的发生装置,取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可以为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也可以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通过加入液体的量,可以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氧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除去,纯净的氧气与三氯化磷在B中反应生成POCl3,为了控制反应速率且要防止三氯化磷挥发,反应的温度不宜太高,所以装置B用水浴加热,为防止POCl3挥发,用冷凝管a进行冷凝回流,POCl3遇水剧烈水解为H3PO4和HCl,所以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同时吸收尾气,所以在装置的最后连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据此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B中盛装PCl3的反应器为三颈烧瓶,故答案为:三颈烧瓶;
【小问2详解】
装置A 是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可以为H2O2在MnO2催化分解生成氧气,也可以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2Na2O2+2H2O=4NaOH+O2↑;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C中氧气氧化PCl3生成POCl3,根据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Cl3+O2=2POCl3,故答案为:;2PCl3+O2=2POCl3;
【小问3详解】
在装置A和装置B之间增加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另外气体通过液体时可观察到气泡,该装置的两种作用:干燥作用,除去氧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平衡装置内外的压强,起安全瓶的作用、通过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率调控A装置加入液体的速率;
【小问4详解】
①用c mol/LNH4SCN溶液滴定过量Ag+至终点,记下所用体积VmL,则过量Ag+的物质的量为cV×10-3mol,与Cl-反应的Ag+的物质的量为0.1000mol/L×0.05L-cV×10-3mol=(5-cV)×10-3mol,Cl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00%,故答案为:;
②若取消步骤III,会使步骤IV中出现两种沉淀共存 ,此时c(Cl-)∶c(SCN-)= Ksp(AgCl)∶Ksp(AgSCN)=3.2×10-10∶2×10-12 =160∶1;若无此操作,NH4SCN与AgCl反应生成AgSCN沉淀,则滴定时消耗的NH4SCN标准液的体积偏多,即银离子的物质的量偏大,则与氯离子反应的银离子的物质的量偏小,所以测得的氯离子的质量分数偏小,故答案为:160;偏小。
16. 工业上对粗铅进行电解精炼的过程中,金属活动性比铅强的金属如铟(In)、锡(Sn)会与铅一起电化溶解进入溶液。当电解进行到一定程度,电解液中的杂质积累,在阴极析出而影响铅的纯度及电流效率。此时电解液(电解废液)应放出处理后再返回电解工艺体系。一种利用电解废液回收铟的工艺流程如图甲:
回答下列问题:
(1)铟的原子序数为49,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
(2)步骤②分离操作的名称为___________。
(3)步骤③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5的目的是___________,写出步骤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步骤①中,铟、锡的萃取率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萃取所采用的最佳实验条件为___________。
(5)写出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6)工业上用的电解废液,经上述变化(步骤①铟萃取率为99.0%,其他各步过程均完全反应),最终得到铟23kg,电解废液中的浓度为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第五周期第ⅢA族
(2)萃取分液(或分液)
(3) ①. 使完全沉淀,防止溶解损失 ②.
(4)30℃、5min
(5)
(6)(或0.0404)
【解析】
【分析】电解液中的反萃取后进入溶液2,加入氢氧化钠得到沉淀,滤渣为In(OH)3、Sn(OH)2,继续加氢氧化钠,Sn(OH)2沉淀溶解生成Na2SnO2,In(OH)3与HCl反应生成HinCl4溶液,加入锌得到粗In的同时产生氢气;
【小问1详解】
铟的原子序数为49,比第五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小5,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五周期第ⅢA族;
【小问2详解】
步骤②加入盐酸反萃取后分离有机层和水层,操作名称为萃取分液(或分液);
【小问3详解】
溶液2中含有,加入氢氧化钠得到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部分溶解,步骤③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5的目的是使完全沉淀,防止溶解损失;步骤⑥向HinCl4溶液中加入锌得到粗In的同时产生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问4详解】
观察图乙可知,5min之前,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萃取率增大较多,5min后,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萃取率变化不大;温度低于30℃时,随着温度升高,萃取率增大较多,温度高于30℃后,随着温度升高,萃取率变化不大,结合生产成本考虑,萃取的最佳条件为30℃、5min;
【小问5详解】
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小问6详解】
根据In元素守恒,产物中In物质的量为,步骤①中铟萃取率为99.0%,故原废液中的浓度为mol/L。
17. 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研究甲醇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CO2和H2合成甲醇是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
①若H2(g)和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ΔH=-285.8kJ/mol和ΔH=-726.5kJ/mol,则由CO2和H2反应生成液态甲醇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此反应的活化能Ea(正)____Ea(逆)(填“>”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攸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攸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湖南省攸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祁阳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化学(解析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