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作图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分)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2.(3分)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3分)图中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
    同学们唱歌发出的声音
    瀑布冲击水面发出的声音
    切割物体发出的刺耳声音
    青蛙鸣叫发出的声音。
    A.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B.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C.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D.都是噪音
    4.(3分)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3分)小明手持一个凸透镜,在教室内从南边的窗户移向北边的白墙,离白墙近些时,看到窗外的物体在墙壁上成清晰的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是光源 B.像一定是虚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6.(3分)以下是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正确的顺序应该为(  )
    ①把游码置于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④物体质量等于所用砝码质量加游码指示的质量之和
    ⑤物体放左盘,往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A.①②③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②⑤④
    7.(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
    B.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
    C.甲的密度比乙的大
    D.乙的密度为1.25×103kg/m3
    8.(3分)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透镜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近视眼可利用凸透镜矫正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9.(3分)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10.(3分)物理学中,在遇到不能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常采用“转换”的方法,下列办法不可行(  )
    A.测量1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2张纸的厚度,再除以2
    B.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路径长度,可用弹性不大的棉线与其完全重合,然后伸直,测出其长度再转换
    C.测量公园池塘的周长,可以骑自行车绕行一周,数出车轮转的圈数,乘轮子的周长
    D.测量海底深度,可以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测距
    11.(3分)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12.(3分)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格致实验学校举行了“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校园合唱比赛。合唱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振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3.(6分)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    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    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    (选填“实”或“虚”)像。

    14.(2分)一块薄铝片,用天平测其质量时,右盘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铝片的质量为    g。

    15.(6分)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开他的远近.(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4分)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   ;图B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17.(4分)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每空3分,共18分)
    18.(9分)小华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照相机模型:她先用太阳光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再用硬纸板制作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如图1所示。
    (1)制作模型时,小华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则移动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在    cm到    cm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2)小华用此照相机模型观察到物体的像如图2甲所示,想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大些,如图2乙,应使镜头离被观察的物体    (填“远一些”或“近一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得清晰。

    19.(9分)学习了《质量》一节后,小明产生了这要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为此,爱动脑筋的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他选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所列的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能据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
    四、作图题(共6分)
    20.(3分)请补充完整通过凹透镜两条光线的光路图(其中一条光线指向透镜左侧焦点,另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1.(3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是我们应具备的安全意识。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夏季要特别注意防范溺水事故。用A、A'分别表示池底和看到的“池底”,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的池底的光路图。

    五、计算题(共18分)
    22.(6分)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23.(12分)如图所示为物质的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物质的密度是多少?
    (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密度的几倍?
    (3)体积均为2cm3时,两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
    (4)当质量均为1.8g时,两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分)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分析】由题意可知,本题研究的是树的运动状态,“远树来”说明树处于相对运动状态,那么它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以行船为参照物,行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感到“远树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中“不疑行船动”和“唯看远树来”两句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的参照物也不相同,应注意区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的辨别之间的关系。
    2.(3分)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
    【解答】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B、C选项中未从零刻度线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A选项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D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
    故选:D。
    【点评】我们可以把D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3.(3分)图中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
    同学们唱歌发出的声音
    瀑布冲击水面发出的声音
    切割物体发出的刺耳声音
    青蛙鸣叫发出的声音。
    A.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B.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C.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D.都是噪音
    【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四幅图发现共同特征,归纳得出结论。
    【解答】解:同学们唱歌是声带在振动;瀑布冲击水面发声是水在振动;切割时的声音是切割机在振动;青蛙鸣叫声是气囊在振动。
    归纳得出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故选:C。
    【点评】(1)要求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
    (2)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几件事的特征来反映一类事的特征。
    4.(3分)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光线通过玻璃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于玻璃上下表面垂直,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只是做了平移,即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的左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右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选:B。
    【点评】考查光的折射定律中:当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3分)小明手持一个凸透镜,在教室内从南边的窗户移向北边的白墙,离白墙近些时,看到窗外的物体在墙壁上成清晰的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是光源 B.像一定是虚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分析】能被光屏接收到的像是实像;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解答】解:在教室内从南边的窗户移向北边的白墙,离白墙近些时,看到窗外的物体在墙壁上成清晰的像,像能被接收到,所以像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当物距改变时,像距会改变,像的大小也会改变,所以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还可能是等大的;我们看到像,是因为墙壁反射了光,像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光源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6.(3分)以下是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正确的顺序应该为(  )
    ①把游码置于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④物体质量等于所用砝码质量加游码指示的质量之和
    ⑤物体放左盘,往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A.①②③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②⑤④
    【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偏转的格数相同。
    (3)“称”先在天平的左盘放物体,再在右盘放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
    (4)“算”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5)“整”整理器材。
    【解答】解: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正确的顺序应该为
    ③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①把游码置于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⑤物体放左盘,往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④物体质量等于所用砝码质量加游码指示的质量之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从放置、调节、称量、计算方面的步骤,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7.(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
    B.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
    C.甲的密度比乙的大
    D.乙的密度为1.25×103kg/m3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图像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
    A、由图可知,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小,乙的质量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小,甲的体积大。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小,甲的体积大,根据ρ=可知,甲的密度比乙的小。故C错误;
    D、乙的密度为ρ===1.25g/cm3=1.25×103kg/m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像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8.(3分)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透镜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近视眼可利用凸透镜矫正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
    (2)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应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所以被照者站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故B错误。
    C、投影仪是应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9.(3分)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1)实验中为了能显示光路,硬纸板上应该发生漫反射;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
    A、当光线照射到硬纸板上时,为了能看清光路,需要硬纸板发生漫反射,所以硬纸板的表面要粗糙一些,故A错误;
    B、根据入射角的定义可知,图甲中∠EON是入射角,∠EOM是入射光线与镜面之间的夹角,故B错误;
    C、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折,此时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是存在的,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当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入时,会逆着入射光线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光路的可逆性。
    10.(3分)物理学中,在遇到不能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常采用“转换”的方法,下列办法不可行(  )
    A.测量1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2张纸的厚度,再除以2
    B.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路径长度,可用弹性不大的棉线与其完全重合,然后伸直,测出其长度再转换
    C.测量公园池塘的周长,可以骑自行车绕行一周,数出车轮转的圈数,乘轮子的周长
    D.测量海底深度,可以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测距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解: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A错误;
    B、地图上两点间的路径长度是弯曲的,不容易直接测量,可用弹性小的棉线与其完全重合,测出棉线长度再转换,是转换法的思想,方法可行,故B正确;
    C、测量公园池塘的周长,可以骑自行车绕行一周,数出车轮转的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属于滚轮法,方法可行,故C正确;
    D、海底深度,不容易直接测量,可以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测距,属于转换法的思想,方法可行,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转换法的使用,转换法主要在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研究上,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11.(3分)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3)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4)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定位的。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左右,与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3×108m/s不同。故B不正确;
    C、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音色。故C不正确;
    D、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定位的。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速、声音的应用,是声现象的综合题,包含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
    12.(3分)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格致实验学校举行了“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校园合唱比赛。合唱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振幅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合唱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音”声部的音调高。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3.(6分)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  直线 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  折射 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  虚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1)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是由于杯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杯中缓缓注水后,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故答案为:直线;折射;虚。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关于光现象历来就是考试的一个热点,所以该题属于常见题,一定要掌握。
    14.(2分)一块薄铝片,用天平测其质量时,右盘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铝片的质量为  16.2 g。

    【分析】天平的正确的读数方法是: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
    【解答】解:天平标尺一个大格1g,每一个小格0.2g,并且以游码的左侧对准的刻度为准,铝片的质量为m=10g+5g+1.2g=16.2g。
    故答案为:16.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的正确读数方法,基础性题目。
    15.(6分)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不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响度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开他的远近.(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分析】(1)声音需要靠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解答】解:
    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总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同学;人耳听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低.所以,可以根据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不同;音色;响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考查学生对声音中概念的全面掌握情况,包括音色、音调的定义和与响度有关的因素。
    16.(4分)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 2.63cm ;图B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2.5 m/s。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解:
    (1)由图A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3.6cm和3.7cm之间,估读为3.63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63cm﹣1.00cm=2.63cm;
    (2)s=450m,t=20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2.5m/s。
    故答案为:2.63cm;22.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和速度的计算,比较简单。
    17.(4分)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分析】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的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图中噪声监测器显示此时的噪声是63.0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所以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噪声监测器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三、实验探究(每空3分,共18分)
    18.(9分)小华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照相机模型:她先用太阳光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再用硬纸板制作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如图1所示。
    (1)制作模型时,小华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则移动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在  10 cm到  20 cm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2)小华用此照相机模型观察到物体的像如图2甲所示,想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大些,如图2乙,应使镜头离被观察的物体  近一些 (填“远一些”或“近一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得清晰。

    【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解答】解:(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则移动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在10cm到20cm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2)根据图2中的甲、乙可知,乙相对甲来说,像变大了,则像距应该变大,物距变小,所以应使镜头离被观察的物体近一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得清晰。
    故答案为:(1)10;20;(2)近一些。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制成的,此时凸透镜成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9.(9分)学习了《质量》一节后,小明产生了这要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为此,爱动脑筋的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他选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容易变形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
    (3)小明所列的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能据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C 
    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
    【分析】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都无关。要探究物体质量和物体形状的关系我们就要控制质量一定。
    【解答】解:(1)小明要探究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实验中还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物体的形状。选择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橡皮泥容易变形。
    (2)橡皮泥的形状变化后,其质量保持不变,始终是28g,所以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在实验的探究中,通过多种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属于归纳法。故选C。
    故答案为:(1)容易变形;
    (2)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C。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及其特性,了解质量的定义是理解质量特性的前提。同时考查的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物体的质量与形状的关系。
    四、作图题(共6分)
    20.(3分)请补充完整通过凹透镜两条光线的光路图(其中一条光线指向透镜左侧焦点,另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1.(3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是我们应具备的安全意识。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夏季要特别注意防范溺水事故。用A、A'分别表示池底和看到的“池底”,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的池底的光路图。

    【分析】先根据A与眼睛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池底在A的下方,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和池底的位置。
    【解答】解:眼睛观察到的A′点在A点的正上方,然后连接A与眼睛与界面的交点为折射点O,在图中′点是A点的像,光由A′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眼睛点。A′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如图所示:

    【点评】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五、计算题(共18分)
    22.(6分)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分析】(1)已知次声波的速度和传播的距离,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次声波传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2)已知海浪的推进速度和传播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海浪到达陆地所用的时间;由两次时间可求出时间的差值。
    【解答】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声=1500m/s,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s=300km=3×105m,海浪的推进速度是v浪=200m/s
    求:(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t声=?;(2)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t=?
    解:(1)∵v=
    ∴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t声===200s;
    (2)海浪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t浪===1500s,
    逃生的时间:△t=t浪﹣t声=1500s﹣200s=1300s。
    答:(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
    (2)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1300s的时间逃生。
    【点评】本题为速度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意公式的变形应用。
    23.(12分)如图所示为物质的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物质的密度是多少?
    (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密度的几倍?
    (3)体积均为2cm3时,两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
    (4)当质量均为1.8g时,两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

    【分析】①观察图象,可根据密度的公式计算出甲物质的密度。
    ②由密度公式可得:体积一定的时候,密度之比就等于质量之比。
    ③根据m=ρV可计算出两种物质的质量,也可根据图象得出两物质的质量。
    ④根据V=可计算当质量为1.8g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体积。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时候,其质量是2.7克,故其密度:
    ρ甲===2.7g/cm3;
    (2)由图象可知:当质量一定的时候,乙的体积是甲的三倍,由密度公式可得,
    m=ρ甲V甲=ρ乙V乙,===3,
    ρ乙=ρ甲==0.9g/cm3;
    甲的密度是乙的3倍;
    (3)当体积为2cm3时,
    甲的质量,m′甲=ρ甲V′=2.7g/cm3×2cm3=5.4g;
    乙的质量,m′乙=ρ乙V′乙=0.9g/cm3×2cm3=1.8g;
    甲物质的质量是5.4克,乙物质的质量是1.8克;
    (4)根据密度的公式得:V=。
    当质量均为1.8g时,
    故甲的体积V″甲===0.67cm3;
    乙的体积V″乙===2cm3。
    答:(1)甲的密度为2.7g/cm3;
    (2)甲的密度是乙的3倍;
    (3)当体积为2cm3时,两种物质的质量各为:5.4g,1.8g;
    (4)当质量为1.8g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体积各为:0.67cm3、2cm3。
    【点评】本题是考查关于密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密度公式的了解和掌握,也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知能力。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