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及答案
展开高二生物学案 中心备课人: 审核人: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阐明环境容纳量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课前自主探究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__。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等,对模型进行 。
二、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在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形。
2.“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三、种群的“S”形增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增长曲线呈“S”形。
2.“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自然界中的_______和________总是有限的
(2)建立模型,曲线分析:
①在自然界,当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__________。
②但是,资源和环境总是_________。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__就会加剧,导致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升高。
③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________时,种群增长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可见,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_______作用。
3. 环境容纳量:又称________,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_____。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1. 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
2. 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_;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出现 。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实例:以教材P7“问题探讨”中的素材为例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1)请根据该细菌分裂繁殖的规律,完善下表:
时间(min)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 | 180 |
繁殖代数(代) | 0 | 1 | 2 | 3 | 4 | 5 | 6 | … |
|
细菌数量(个) | 1 |
|
|
|
|
|
| … |
|
(2)观察上表中细菌数量(N)和繁殖代数(n)之间的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N=2n。
(3)根据所得到的方程式和表格中数据,在课本P8图1-4中画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1)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_____________。(eg: )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____________。(eg: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典例分析
例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A.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④③
探究二:种群增长的曲线
1、“J”形增长曲线分析
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0表示 ;Nt表示
t表示 ;λ表示
①种群增长率不变
增长率=种群数量差/初始总数×100%
若某种群数量在某年,由初始数量Nt-1增长到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
=_____________(无单位)
②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差/时间×100%(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
(有单位,如个/年)
问题:请分析在λ<1, λ=1, λ>1时的种群数量分别发生什么变化?
2、“S”形增长曲线分析
左图A-D段对应右图t0-t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左图D点时对应右图t2: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①种群增长率: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增长率逐渐____________
②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种群数量为0~K/2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数量增加加快,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斜率)_____。
K/2~K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数量增加减慢,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K值时,数量增长停止,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 环境容纳量(K值)的变化
(1)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
(2)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破坏时,K值下降;当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K值并非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
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可以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①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代表K值的点是?代表K/2的点是?
② K值和K/2值应用:
应用 | 有害动物的控制 | 有益动物的保护与利用 |
K/2值 | 严防有害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2值附近,否则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难以控制。 | 使有益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左右,此时该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从而保持资源更新能力。 |
K值 |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有害生物生存 | 保护K值,保证种群的生存环境条件,尽量提升环境容纳量,增大K值 |
4.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
| J形曲线 | S形曲线 |
产生条件 |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充裕等 | 现实状态:食物、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 |
增长率或增长速率曲线 | 增长率=λ-1 |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有无K值 | 无 | 有 |
差异分析 |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有无,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为环境阻力,即指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
典例分析
例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倍数
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 1.3 N0 B. 1.69 N0 C. 2.3 N0 D.5.29 N0
例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正确的是( )
时间/d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只 | 6 | 10 | 28 | 71 | 130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A.第13-25 d,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 d,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 d,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 d,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例4.某中学建校14年,校园中白头翁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 第2年 | 第4年 | 第6年 | 第8年 | 第10年 | 第12年 | 第14年 |
增长速率 | 0.66 | 1.52 | 2.83 | 3.69 | 2.91 | 1.20 | 0.03 |
A.这14年中,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翁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翁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例5. 如图是种群增长数学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J”形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
B.“S”形增长曲线可用数学方程式Nt=N0λ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C.K值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两种曲线的变化都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探究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实验原理: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3、实验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计数板:左图为25×16型的计数板:大方格规格
1mm×1mm×0.1mm =0.1mm3,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16
个小方格, 一共400小方格
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计算每小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目,如果一个
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以进行稀释
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
注:1ml=1000mm3,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即相当于1×10-4ml
4、实验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4)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 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4、结果分析:
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开始时资源空间充足,种群数量______。随着数量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物积累等,种群数量_________。后期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种群数量___________。
注意: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计数更准确。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3)此实验酵母菌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的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以减少误差。
典例分析
例题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 mL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分析回答:
(1)将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 。
(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 法。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需要重复取样,原因是 。
(4)在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25×16)计数,显微观察时,甲同学在调焦后,只能看清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清竖线,此时应该 ,之后统计其中的五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120个。同时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穿过),多次镜检求得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如下: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未染色酵母菌 | 20 | 17 | 23 |
蓝色酵母菌 | 4 | 3 | 5 |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毫升。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案答案
课前自主探究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 数学形式
2. 提出合理的假设 数学 实验或观察 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1.理想 时间 种群数量
2.(1)资源和空间 以一定倍数 λ (2)Nt=N0λt
三、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1. 趋于稳定
2. 资源 空间 较快增长 有限的 种内竞争 出生率 死亡率 相等 停止 调节
3. K值 种群最大数量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1. 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波动
2. 种群爆发 持续性或急剧的下降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 2 4 8 16 32 64 第9代 512
2、直观 准确 典例分析:例1 A
探究二:种群增长的曲线
1、Nt=N0λt 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时间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λ-1
问题: 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下一代将灭亡。
2、① 减小 ② 最大 0
3、 CDAB C’D’A’
典例分析 : 例题2 B 例题3 C 例题4 C 例题5 B
探究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结果分析: 先增加再稳定再降低 剧增 不再增长 下降
典例分析: 例题6
(1)消灭杂菌 高温杀死酵母菌 (2)抽样检测 (3)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4)(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亮度调暗 5.0×108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深入学习,课后巩固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学案设计,共7页。
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