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测能力),共15页。


    第一单元

    (测能力)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徨(páng    友(zhì)     可歌可qì)     为人知(xiān

    B.红(yīn    pìn    至死不xiè)     而不舍(qiè)

    C.起(dié)     序(zhì)     群蚁排yá)     兀穷年(wù)

    D.gēng    sou    痛绝(è)     目相待(guā)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同志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党代表通道上出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如航天员景海鹏、跳水冠军吴敏霞等。

    C.镜头下,大象、羚羊等动物的尸体惨不忍睹,偷猎者的行为令人深恶痛绝。

    D.《战狼2》中吴京饰演的冷锋机智勇敢,令人敬佩,其英勇的事迹更是可歌可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构严谨,开篇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两部分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C.“我一扭过来了。”这句话中加粗字的词性依次是量词、介词和名词。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近几年“双11”期间的消费情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不可限量的内需潜力。

    B.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C.“燃灯校长”张桂梅,为贫困女孩免费提供教育,点燃了她们梦想的灯,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

    D.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5.阅读下面文段,在文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____________。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____________。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制作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____________。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______________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艺、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6.默读课文填空。9分)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10

    材料:滇南省思河县板场镇秀岭村贫困户老张望着自己的果园又喜又愁:喜的是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指导下,首次种植20亩猕猴桃长势良好,今年脱贫致富有望;愁的是,猕猴桃采摘在即,销售成了老张火烧眉毛的难题。老张的联系电话,28803012345

    猕猴桃相关资料: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数第一,营养价值很高,酸甜味很可口,采摘后在常温下保质一周,0℃条件下的保质期可长达一个月。

    (1)在朋友圈儿为老张家的优质猕猴桃拟一条广告。(30字以内)(4分

    (2)代为撰写猕猴桃包装盒上最需要说明的三项内容。(40字以内)(6分)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6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学习有关。

    材料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节选自《西京杂记》,有删改)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材料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词的含义。(3分)

    (1)但当涉猎(_______)

    (2)衡邑人有言《诗》(_______)

    (3)余之也久(_______)

    9.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孙权劝学,从他劝说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B.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蒙掌握军中大权才与之深交,表明鲁肃并不是真的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C.吕蒙听孙权劝告开始认真学习,且学业大有长进,与《伤仲永》的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0.把本文和“材料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11.本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包含了一个成语是什么?请你指出来并解释它的含义。(3分)

    12.请结合吕蒙、匡衡、仲永三人的事例谈谈学习的重要性。(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3分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凡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困难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着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声速流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硏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迷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因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千米。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有删改)

    13.依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作者通过叙述研究人员___________(概括事件内容),写出了他们生活上的毫无保障;通过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写出了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____________。邓稼先等研究人员的_____________(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14.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1)写出上面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2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15.“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请结合文中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

    借你一个微笑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的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便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⑩“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題。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儿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晚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四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讨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续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遭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夭。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荼室,我从那个小孩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檫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出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6.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4分)

    17.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李俊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2分)

    18.作者在第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2分)

    19.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4分)

    三、作文(50分)

    20.按要求作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伟人,惊叹于他们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虽然平凡质朴,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也许,不仅仅是他,他们,就是你,就是我,都了不起!

    以“___________,真了不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xiǎnB.yānD.wù

    2.答案:B

    解析:“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景海鹏和吴敏霞是公众人物,为人们所熟知,“鲜为人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答案:D

    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病的分析能力。A选项,缺少主语,句子前后由于“通过”、“使”变成介宾结构,去掉“通过”或“使”。B选项,两面对一面的语病,把“有没”去掉。C选项,没有语病。D选项,关联词搭配错误,把“只要”改为“只有”。综上。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先整体把握,确定①句为全段的中心句,根据前后文的衔接关系可知,应先写“古人”,填④,再到“魏晋时期”,最后写“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填②。所以选B。

    6.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答案:(1)秀岭猕猴桃,绿色维C王。价廉物更美,好吃又健康

    (2)产品名称:秀岭猕猴桃

    产地:滇南省思河县板场镇秀岭村

    联系人老张     28803012345

    解析:(1)本题考查广告语的拟写。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组织语言时,要突出产品名称、产地和产品价值,并且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语言要凝练。可抓住产地、营养价值、商业价值等拟写。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拟写商品说明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抓住产品名称、产地、联系人等主要信息来撰写即可。注意本题字数限制。

    8.答案:粗略地阅读……的人听说

    解析:(1)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2)句意为: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者:……的人。(3)句意为: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闻:听说。

    9.答案:B

    解析:B.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并不是因为吕蒙掌握军中大权。故选B。

    10.答案:(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2)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解析:参考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材料一: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材料二: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1.答案:吴下阿蒙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与积累。吴下阿蒙,本文中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现比喻人学识尚浅。

    12.答案: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不学习,即使是天才也会变成平庸之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选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吕蒙学习后增长了才干和谋略;结合材料一“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可知,匡衡学习后增长了知识,成为了大学问家;结合材料二“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可知,极富天赋的方仲永,没有经过后天的学习,最后变成了普通人。由此观之,学习的重要性即是学习可以增长才干,不学习,即使是天才也会变成平庸之辈。

    13.答案:忍饥挨冻;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克服困难执着科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空,找出文中描写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语句。“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指他们遇到无法吃饱的闲难。“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指他们遇到无法取暖的困难。第二空,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实际上写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苦难,用一个词语形容或概括科学家们多次遇到困境的状况即可。第三空,从文中内容看,生活上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克服,科研上的办法是秉着执着追求的精神。据此概括即可。

    14.答案:(1)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面对三本俄文原版书,边读边译边讨论;逐章逐节逐句地阅读、翻译和理解。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阅读俄文原版书籍认真、细致的做法和由难读难懂到完全明白掌握的艰难过程及喜悦心理。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内容的能力。指代内容应从这句话的前文筛选概括。前文主要叙述了科学家们面对三本外国书籍的认真专研情景。从“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等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根据“像”字可知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学家们学习外国原版书籍时的情景。“一粒一粒地嚼”形象说明了他们学习认真、细致,“吃过寒冬,到了春节”说明他们学习时间长,“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表现了科学家们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之情。

    15.答案:“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根据句中“毁灭”和“战争的演示”,可以看出原子弹的威力,从“新生”“和平宣言”,可以看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的巨大意义,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但中国人民一贯主张和平,这一主张是中国人向全世界发出的宣言。另外,主题上也表现出作者对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16.答案: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②“我”“别有用心”地递写有题目的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

    解析:本题考查事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我”做的事主要有: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②“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

    17.答案:神态描写。写出李俊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但又不敢出声的那种期待、难过、窘迫、紧张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悟.解答此题要把握信人物的神态描写体会.他“喉头动了一下“脸涨得通红”,形象地写出了李俊很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但又不敢出声的那种期待、难过、窘迫、紧张的心理。

    18.答案:不矛盾。“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这里前后并不矛盾,理由是:①“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②“我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

    19.答案:微笑,向“我”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全文内容可以看出,“借你一个微笑”,指作为老师的“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李俊能够逐步学会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20.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半命题”的形式。

    分析引导语:引导语中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是关键语句。这两处提醒学生,了不起的不只是建立了不凡功业的英雄人物,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执着追求、绽放出人性之美的普通人同样也是了不起的。”也许,不仅仅是他,他们,就是你,就是我,都了不起“提醒学生,写作时,不仅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其他人身上,也可以放在自己身上,表现自己的“了不起”之处,从而传达出一种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补题和写作思路:根据对引导语的分析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这一人物不限于他人,也可以是自己。“了不起”不是说有某些突出的贡献,建立了不世的功勋。只要立足本职,无私奉献,执着坚定,不懈追求,就都是了不起的。题目中空白处的内容点明了写作对象,要用具体的事迹来表现人物“了不起”之处,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多件事。一件事,要注意叙事的完整。多件事,要注意详略的安排。作文需要表达的主旨是对某人的敬佩之情与学习之意。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或抒情点明主旨,抒发真情。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