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展开《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著名女作家萧红是一个。(出示《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著)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
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2.默读课文5分钟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有以下生活场景:
(1)笑声是明朗的
(2)、走路很轻捷
(3)、不大注意别人的衣裳
(4)、热心待客
(5)、拼命工作
(6)、阖然长逝
(7)、回复来信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三、重难点探究
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1.再读全文并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深入文本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3、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 4、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如,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
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萧红的回忆里,鲁迅是爽朗直率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但他对待客人热情和蔼,对待青年人更是爱护有加。他坚持带病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同学们一定发现了,通过写一件事来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主人公的细节,比如动作、语言、神情等,这些都是直接描写,可以让主人公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地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四、写作鉴赏
1、语言朴实。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
五、总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饮食、起居非常简单,他自己带带病工作,待客却十分热情真诚,尤其是对待像萧红、阿累这样的青年人,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去要求、去关爱。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作业设计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踢鬼》为题,参照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设计理念,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