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733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
说明:
(1)本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卷总分100分。
(3)请认真答卷,并用规范文字书写。
(4)题目答案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否则不计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陶氏宗族打算为陶渊明的祠堂选对联,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 )
A. 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 B. 不争春色因心淡;别有风情是墨香
C. 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D. 心尘自待清风扫;世事不妨冷眼观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①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
②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③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
④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
A. ④②①③ B. ①③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④③①②
二、阅读(共45分)
(一)(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将乡村视为变化着的活态景观系统,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②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③贵州石阡县楼上村是典型代表。贵州省地形以山地为主,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明弘治六年(1493年),一支源自江西的汉族周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移民潮中辗转入路,最终定居于贵州思南府寨纪(楼上村古称)。楼上村在与廖贤河保持距离的山坡处选址,坐拥大片梯田,龙洞湾、野猫洞等天然泉眼,是楼上村民主要的耕作与生活之源。村民以分导建渠的方式,依循着地势与水源高程的差异,将耕地分为稻作、旱作分片轮作,有序合理地保证了不同空间和时间下水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④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当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城乡关系发生转变,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无形扩展。
⑤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在北方,山西商人开始从乡村走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在中后期以平途、太谷、祁县等为中心开展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流动,反哺家乡成为当时晋商的“乡愁”。在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增大。
⑥比如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所在兰溪是浙中西水运枢纽,这一区域自古多产药材,依靠着便利的交通,兰溪成为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诸葛村位于永昌、志棠、双牌等大村之间,占据了中心集市的位置,村内的商业同时发展了起来。可以说,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90年代后,诸葛村试行对外旅游开放,主动保护村内文物,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年接待量有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⑦乡村遗产保护,最终要依靠人们对家庭、乡土的眷恋激发出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对家庭、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具体认知,理解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差异,才能更好地筑牢爱乡爱国的基础。乡村遗产从历史中走来,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其中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如治理智慧、生态贡献、文化认同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乡村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而它的活态特征,与国家、社会乃至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家国情怀的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选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4. 关于原文第①段的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保护就是要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来看待乡村遗产。
B. 乡村遗产的价值就在于,将乡村视为变化着的活态景观系统。
C. 过去的乡村保护,完全没有意识到乡村遗产其实有重要价值。
D. 注重人与自然相处文化观念,能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
5. 根据第⑥段内容,下列对于诸葛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村能成为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是因为自古多产药材,又是水运枢纽。
B. 诸葛村位于几个大村之间,占据了中心集市的位置,发展商业有地利之便。
C. 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兼有中药业、商业的并行共塑,也体现了城乡的互动。
D. 新时代的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更多受到了对外旅游开放的影响。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例证法,以诸葛村的历史来说明村民有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
B. 文章先后通过“文化景观”“城乡关系”的视角来分析乡村遗产,角度新颖。
C. 文章由“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谈到“进行乡村遗产保护”,结构层层推进。
D. 文章通过论述乡村遗产保护,来倡导人们筑牢爱乡爱国基础,建构家国情怀。
(二)(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①“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②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就是说,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比如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③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
④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番莲自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
⑤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⑥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有两个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檐下悄然走过……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⑦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⑧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⑨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⑩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⑪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像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7. 第④段的划线句表达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8. 第⑩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9.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采药归来》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期间。②遮回:这一回。
10. 这首词的词牌名最有可能是( )
A. 点绛唇 B. 念奴娇 C. 声声慢 D. 沁园春
11. 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截取闲居生活的多个片段,描写别致又富有趣味。
B. 第二句意思是傍晚烟霭缭绕山间,渔舟唱晚声声入耳。
C. “醉弄”两句虚实结合,虚指作者与官场抗衡的决心。
D. 全词从语言方面看,雅俗兼备,境界由清幽转为开阔。
12. 诗人自嘲“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结合全诗分析“闲人”的含义。
(四)(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②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③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3.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师父洵为文( ) (2)盖亦鲜矣( )
14.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 )
A. 认识 B. 结交 C. 拜访 D. 抗衡
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除大理评事( )
A. 除了 B. 授官 C. 排除 D. 诛杀
16.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至 于 祸 患 之 来 节 义 足 以 固 其 有 守 皆 志 与 气 所 为 也
17. 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18. 本文最后一段所塑造的苏轼形象与前两段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9.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20. 文中先写“饮酒乐甚”,最后又写“客喜而笑”。此处“喜”“乐”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1. 主客问答是赋体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共40分)
22. 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费孝通认为“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自拟题目。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