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科普阅读题附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题附答案 试卷 5 次下载
-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填空题附答案 试卷 3 次下载
-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推断题附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综合题附答案 试卷 2 次下载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选择题附答案
展开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选择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化学,顾名思义,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查阅资料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下列生活物品的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碳纤维球拍 B.纯棉衬衫 C.电木插座 D.不锈钢炊具
3.比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中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
A.导电性:石墨<金刚石
B.反应剧烈程度:燃烧<缓慢氧化
C.化学性质的活泼性:氧气<氮气
D.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人体呼出的气体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大,原子小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阴离子带负电,则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硫酸盐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则与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一定是硫酸盐溶液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碱溶液
6.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值得肯定的是( )
A.进入实验室后,王飞看到了一瓶蔗糖,于是尝了一小口看是不是甜的
B.李刚同学乐于助人,在实验室用酒精灯声助别的同学引燃酒精灯
C.刘强想表演一个化学魔术,偷偷的去化学实验室把白磷拿出来了
D.张青想知道某气体的味道,稍微用手扇动气体闻气味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B.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D.过氧化氢在催化情况下生成水和氧气——分子的种类改变了
8.“见微知著”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
D.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都含有H+
9.如图为溴(B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溴原子核内有35个质子
B.溴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C.溴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D.溴化钠的化学式为Na2Br
10.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工业上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11.2022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活性炭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
B.水汽化时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变大
C.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但淡水很少
D.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12.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3.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一一分子体积很小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一一分子构成不同
D.阳光下晾衣服干的快一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4.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合金的硬度比金属铝的硬度大
B.将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就形成合金
C.焊锡的熔点比金属锡的熔点高
D.氧化铁属于铁合金
15.亚硝酸钠(NaNO2)可用作漂白剂、钢材缓蚀剂等。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 B.+1 C.+3 D.+5
1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7.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
A.氧化钙一一熟石灰、消石灰
B.氢氧化钙溶液一一石灰水
C.碳酸氢钠一一小苏打
D.氢氧化钠一一烧碱、火碱、苛性钠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过滤
C.量取液体
D.点燃酒精灯
19.下列实验过程与图象描述相符合的一组是( )
A. 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B. 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加入稀硫酸
C. 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20.下列除杂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CO(CO2) |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再进行干燥 |
B | O2(N2) | 通过灼热的Cu |
C | CaO(CaCO3) | 加水溶解、过滤 |
D | KMnO4(MnO2) | 加热 |
A.A B.B
C.C D.D
21.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元素64%,将5g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后,气体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沉淀质量是( )
A.5g B.10g C.15g D.20g
22.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8
B.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甲和丁一定属于单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化学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
2.【答案】C
【解析】【解答】A.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为合成材料,碳纤维是碳单质,不属于有机物,故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 纯棉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 酚醛塑料俗称电木,其属于合成材料,故符合题意;
D. 不锈钢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3.【答案】D
【解析】【解答】A.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没有,故不符合题意;
B.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是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氧气比氮气活泼,故不符合题意;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没有。
B、根据燃烧、缓慢氧化的概念分析。
C、氧气比氮气活泼。
D、根据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较多分析。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根本区别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A、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有可能是电子,故推理不合理;
B、硫酸盐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与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不一定是硫酸盐溶液,有可能是碳酸盐,碳酸盐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推理不合理;
C、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推理合理;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碱性溶液,故推理不合理;
故答案为:C。
【分析】A.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等;
B.碳酸钡也是沉淀;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6.【答案】D
【解析】【解答】A.化学药品不能用嘴品尝,不符合题意;
B.酒精灯需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酒精灯对火,不符合题意;
C.化学药品不能拿出实验室,不符合题意;
D.闻气体气味需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根据化学药品“三不”原则,酒精灯用火柴点燃及“扇闻法”闻气体气味分析。
7.【答案】C
【解析】【解答】A、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试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是因为太阳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B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大小不发生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情况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物质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微粒间的空隙,微粒本身的大小、质量、体积都不变,据此解答。
8.【答案】B
【解析】【解答】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有的氢原子没有中子,符合题意;
C、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解离出氢离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都含有H+,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B、根据氢原子中无中子分析;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D、根据酸的溶液中都含氢离子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A. 根据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溴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5,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所以溴原子核内有35个质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溴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钠元素通常显+1价,溴元素通常显-1价,溴化钠的化学式为NaBr,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为质子娄稚嫩析;
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电子分析;
C、根据原子核外是孱层数为元素周期数分析;
D、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确定原子的个数关系书写化学式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答】A. 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物质,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D. 甲的一个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1×3)=17,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11.【答案】B
【解析】【解答】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不符合题意;
B、水汽化时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C、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但可以利用的淡水很少,不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B、根据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C、根据水资源分布 分析;
D、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A、如图所示,乙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乙和丙元素组成不同,选项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丙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选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即氢气和乙即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4:1,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H2+CO22H2O+CH4。
13.【答案】B
【解析】【解答】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结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被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变小,故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该分子,所以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的温度相对较高,所以阳光下晾衣服干的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分析;
B、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
C、根据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D、根据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分析。
14.【答案】A
【解析】【解答】A.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铝合金的硬度比金属铝的硬度大,故符合题意;
B. 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就能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因此将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无法形成合金,故不符合题意;
C.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焊锡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故不符合题意;
D. 氧化铁是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
15.【答案】C
【解析】【解答】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 ,x=+3,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16.【答案】C
【解析】【解答】A、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固体;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故B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能说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法用肉眼观察,故C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给出的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17.【答案】A
【解析】【解答】A、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故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溶液俗称石灰水,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钙、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的俗称分析。
18.【答案】A
【解析】【解答】A、检查气密性,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紧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良好,此选项符合题意;
B、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液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不能用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
B、根据过滤需玻璃棒引流分析;
C、根据量筒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分析;
D、根据酒精灯火柴点燃分析。
19.【答案】B
【解析】【解答】A、氧化钙与水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被消耗,会析出溶质,溶质的质量变小,图像与事实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镁、锌与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 , 可知,相等质量的金属镁、锌完全反应时镁生成氢气多,由于产生的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消耗的硫酸也多,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符合题意;
C、溶液的起始pH<7,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发生中和反应,到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若氢氧化钠过量后pH>7,图像与事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稀盐酸、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开始是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沉淀,开始一段无沉淀即是中和反应的过程,图像与事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随着溶剂的增加或减少发生变化,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会消耗掉一部分水
B、在刚开始加入稀硫酸时,金属是过量的,产生氢气的质量由加入的稀硫酸的量决定,所以,刚开始时两者中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当稀硫酸继续加入时,金属会逐渐被消耗完全,根据镁和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简单推算出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的要小,则等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要大
C、HCl显酸性,其pH小于7,当加入NaOH后NaOH与HCl反应生成水,使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pH增大,当加入的NaOH与HCl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等于7,再继续滴加NaOH,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D、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优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当盐酸被消耗完全后,加入的氢氧化钠再与溶液中的氯化铜反应。
20.【答案】A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一氧化碳不能,故将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再进行干燥,所得气体只有一氧化碳,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能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和铜不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
(1)不能“玉石俱焚”:指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不能与主要成分反应。
(2)不能“引狼入室”:指在操作过程中,不能除掉除去杂质又引入新杂质
(3)不能“舍本逐末”:指在除杂过程,要保留主要成分,除去杂质,而不能保留杂质,除去了主要成分;
(4)不能“旧貌换新颜”:指在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B选项将需保留物质反应掉了;C选项将需保留物质反应掉了;D选反应完了的物质引入了新杂质;
21.【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可以知道,反应中一氧化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碳元素没流失,所以混合气体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CO与CO2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5g×(1-64%)=1.8g,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即所得沉淀碳酸钙中含碳元素为1.8g,所以含C元素1.8g的碳酸钙的质量=1.8g÷ ×100%=15g.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
故答案为:C。
【分析】得到的白色沉淀为CaCO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22.【答案】A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甲反应后增加18克,丁反应后增加16克,则甲丁质量之比为18:16=9:8,符合题意;
B.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丙生成甲和丁,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 甲和丁可能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由此判断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确定反应类型,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分析。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综合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综合题附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推断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推断题附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填空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专项训练--填空题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