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达标测试题太阳地球月球(含答案)
展开青岛版(2017)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达标测试题太阳地球月球(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
A.1亿千米 B.1.5亿千米 C.2.5亿千米
2.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__________。
A.恒星 B.行星 C.流星
3.太阳能本身能发光发热,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4.地球绕太阳_____________公转。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平行
5.率领船队实现环球航行的是( )。
A.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 C.麦哲伦
6.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 )千米。
A.6378 B.6357 C.6387
7.农历下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
A.由亏到圆 B.由圆到亏 C.不变
8.关于太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自己发光发热 B.太阳中心有日核
C.太阳这颗恒星没有地球大,所以看起来很小 D.太阳是一个气体星球
9.下图是小明在农历三月的某天观察到的月相,可能的日期是( )。
A.初三 B.初七
C.农历十五 D.农历二十五
10.下面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敲击( )长度的尺子,音调最高。
A.10厘米 B.20厘米 C.30厘米
二、填空题
11.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________。
12.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 )。像地球这样围绕( )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 )。月球是地球的( )。
A.彗星 B.卫星 C.行星 D.恒星
1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得出“_____”的结论。
14.铃声响了,校园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___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___________的。
15.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月球是地球的( )。
16.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_____________。
1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18.古人向往登上月球,就有了“__________”的传说。
三、判断题
19.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20.月相变化不是月球形状在变化,跟太阳的照射有关。( )
21.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1%。( )
22.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 )
23.从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可以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 )
四、连线题
24.图片中的月亮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月相,把它们用直线连起来吧。
初三 初七 十三 十五
五、简答题
25.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月相将如何变化?
26.月相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实验题
下图是探究“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27.这个实验属于( )。
A.观察实验 B.模拟实验 C.对比实验
28.下列材料或者动作分别代表什么?用线连一连。
铺满细沙的水槽 | 陨石 |
各种球 | 陨石撞击月球 |
用球砸到细沙上 | 月球上的环形山 |
细沙上出现坑坑洼洼 | 月球表面 |
29.实验步骤
①把_______________平铺在容器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从相同高度落在沙子上。取出球,观察它们留下的坑。③用大小相同的球从不同高度落在沙子上。取出球,观察它们留下的坑。
30.实验现象;在步骤②中_____________球(填“大”或“小”)留下的坑比较大,且深度比较深。在步骤③中从_______________处(填“高”或“低”)落下的坑比较大,且深度比较深。
31.实验结论;环形山是由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月球的天体体积越______________,环形山越大,
反之越小。从离月球越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撞击,环形山大,反之越小。
七、综合题
32.月相变化的观察。
根据自己平时对月相的观察和上面的两组观察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月相,形状基本______,位置逐渐 ______。
(2)一个月内,每天同一时刻,月相的______、______ 都有变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因此,太阳依然很大,但在地球上太阳看起来并不大。
2.A
【解析】
【详解】
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A
【解析】
【详解】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本身能发光和热的天体;行星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卫星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能本身能发光发热,属于恒星。
4.A
【解析】
【详解】
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的。
5.C
【解析】
【详解】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6.A
【解析】
【详解】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91千米。
7.B
【解析】
【详解】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所以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圆到亏。
8.C
【解析】
【详解】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是一个气体星球,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能自己发光发热。太阳的直径大约是140万千米因为太阳距离地球比较远,所以所以看起来很小。
9.D
【解析】
【详解】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这决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而是月球与太阳、地球之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相变化周期是一个月。月相规律:上半月变化规律,由亏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下图是小明在农历三月的某天观察到的月相,可能的日期是农历二十五,所以D符合题意。
10.A
【解析】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最高。
11.平原
【解析】
【详解】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12. D C B B
【解析】
【详解】
太阳和宇宙里的所有恒星都是自己发光发热的。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一般来说,恒星比行星大,行星比卫星大。
13.地球是一个球体
【解析】
【详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地球形状的各种数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14. 气体 四面八方
【解析】
略
15. 行星 卫星
【解析】
【详解】
在茫茫的太空中,一颗恒星就是一个系。太阳就是恒星,地球和其它的八颗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而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16.球体
【解析】
【详解】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地球是正圆形的,最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7.真空
【解析】
【详解】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18.嫦娥奔月
【解析】
【详解】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都渴望了解月球。古人用想象解释月球现象,我国著名的有关月亮的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吃月亮等。
19.√
【解析】
【详解】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地球是正圆形的,最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0.√
【解析】
【详解】
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月相的形状没有变化,位置逐渐西移。一个月内, 每天同一时刻, 月相的形状和位置都发生变化。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这决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跟太阳的照射有关。而是月球与太阳、地球之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相变化周期是一个月。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21.×
【解析】
【详解】
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粗略的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22.√
【解析】
【详解】
太阳是地球的热能和光能的重要来源,太阳是一颗大火球。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它的表面温度高达6000℃,内部温度高达2000多万多℃。
23.√
【解析】
【详解】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人们根据大量的观测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月食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总是圆形的,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4.
【解析】
【详解】
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娥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残月。观察月相图片,第一张月相是娥眉月,农历初二三;第二张月相是满月,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第三张月相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初七八;第四张月相是凸月,发生在农历十二、三。
25.月相的变化有规律。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解析】
【详解】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晚上我们能在天空中看到月相。
26.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解析】
【详解】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27.B
28.
29.细沙
30. 大 高
31. 大 高
【解析】
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形成。
27.
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我们在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拟实验。
28.
我们在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拟实验。用铺满细沙的水槽代表月球表面,各种球代表陨石,用球砸到细沙上模拟陨石撞击月球,细沙上出现坑坑洼洼模拟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
29.
把细沙平铺在容器里,是因为细沙比较软,被小球撞击后容易留下痕迹,比较清楚地观察到。
30.
小球代表的是陨石,陨石越大,高度越高,那么留下的坑就会比较大,深度会比较深。
31.
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环形山是由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月球的天体体积越大,环形山越大,反之越小。从离月球越高的地方撞击,环形山大,反之越小。
32. 相同
西移 形状 位置
【解析】
【分析】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详解】
(1)分析图片可知,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月相在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逐渐西移。
(2)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一个月。一个月内,每天同一时刻的月相形状和位置都会发生改变,位置逐渐西移,形状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