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三年(2020-2022)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三年(2020-2022)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2022·永州)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 B.图中鹰只属于第五营养级
C.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D.图中蛇与鹰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A、图中共有食物链三条: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草→食草昆虫→吃虫鸟→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中每一级都是一个营养级,食物链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中,鹰属于第四级营养级。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构成的吃和被吃的关系,所以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C符合题意。
D、鹰吃蛇,所以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有以吃虫鸟为食,所以是竞争关系。即鹰和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2.(2022·烟台)“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
【答案】A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阿克苏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充足的光照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而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会减弱,降低温度,使苹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使苹果中贮藏的有机物更多,味道甜美。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3.(2022·乐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答案】B
【解析】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4.(2022·怀化)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B
【解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海豹生活在寒冷的海域,它的皮下有着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5.(2022·成都)杜甫有诗云:“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未卜林塘幽”。浣花溪公园是成都有名的城市公园,某校同学对其进行调查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和虾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B.虾的数量变化对鱼的数量没有影响
C.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白鹭
D.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根据食物链可知鱼和虾之间的中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植物→虾→白鹭,植物→鱼→白鹭,植物→虾→鱼→白鹭,从中可知虾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所以虾的数量变化对鱼的数量有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渐减少,所以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符合题意。
6.(2022·临沂)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生物能进行呼吸
C.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C
【解析】A.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B.鲸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此,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不符合题意。
C.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体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符合题意。
D.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体现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不符合题意。
7.(2022·江西)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符合题意。
C.根据食物链“丙→丁→乙→甲”可知,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8.(2022·岳阳)风调雨顺,草木茂盛,兔繁殖加强,狼数量随后增多,关于此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
B.上述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
C.狼的数量增多对草有保护作用
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被打破
【答案】D
【解析】A.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草木、兔、狼等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狼等捕食者往往随被捕食个体数量多而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狼的数量增多,有利于控制兔的数量,对草有保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能力尚未被打破,D符合题意。
9.(2022·成都)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
【答案】A
【解析】A.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应该有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存在,所以不用严格地消毒和杀菌,A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所以可以加入植物作为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所以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以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有机物和能量,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所以,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进行,D不符合题意。
10.(2022·泰安)将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几年后,甲、乙树冠大小出现如图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甲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
C.甲、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D.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A正确;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树处在干旱少水环境中,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甲、乙两棵杨树苗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甲、乙两棵杨树苗、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由此可知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11.(2022·泰安)为探究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及水蕴草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模拟污水,用水蕴草净化不同浓度的模拟污水24小时,分别记录在不同条件下水蚤的心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B.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C.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
D.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要选用同一只水蚤,使结果更准确
【答案】D
【解析】A、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A正确;
B、在浓度为0.2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80次;在浓度为0.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60次;在浓度为1%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少于60次;在浓度为2%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接近40次。由此可知,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B正确;
C、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水蕴草净化洗衣粉液后水蚤的心率都要高于在未净化的洗衣粉液中的水蚤心率,因此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C正确;
D、水蚤的心率很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因此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不能选用同一只水蚤,会影响实验结果。为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每组实验可重复3次,取平均值,D错误。
12.(2022·石家庄)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答案】D
【解析】 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明亮与阴暗”作为对照。
13.(2022·达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优美的旋律让人们对美丽的大草原十分向往。下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添加图二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
B.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图一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二中②过程开始的
D.物质和能量在图二中的A,B,C之间循环流动
【答案】D
【解析】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因此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故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D符合题意。
14.(2021·赤峰)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草盛豆苗稀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雨露滋润禾苗壮 D. 葵花朵朵向太阳
【答案】 A
【解析】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15.(2021·咸宁)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一个生态系统
B.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 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发生物质的交换
【答案】 C
【解析】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有植物,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协调的,会发生物质的交换,不符合题意。
16.(2021·荆门)毛主席曾写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鹰为什么能击于长空,而鱼却能翔于浅底,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 )
A.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B. 环境影响生物分布,生物适应特定环境
C. 鹰与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D. 生物能影响环境
【答案】 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鹰是主要生活在空中的鸟类,前肢特化为翼,适于飞翔;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鳍宽大适于划水,适于在食物丰富的浅水生活。因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物对水中、空中环境的适应,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分布。
17.(2021·永州)竹节虫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D.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 D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这种体态称为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8.(2021·江津)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树底下好乘凉促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沙漠植物一般叶小、根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控制光照长短,可培育反季节花卉
D. 喜阴植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反而生长不好
【答案】 A
【解析】A、大树底下好乘凉,由于大树的存在降低了环境的温度,说明的是生物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沙漠植物一般叶小、根长,能适应沙漠缺水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控制光照长短,可培育反季节花卉,利用控制非生物因素光照来发展生产,C不符合题意;
D、喜阴植物一般生活在森林的下层,比较阴湿的环境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反而生长不好,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影响作用,D不符合题意。
19.(2021·鸡西)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两种生物属于捕食关系的( )
A. 牛和羊 B. 狮子和羚羊 C. 水稻和杂草 D. 鸡和鸭
【答案】 B
【解析】牛和羊、水稻和杂草、鸡和鸭具有共同的食性或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形成竞争关系;而狮子能够捕食羚羊,故狮子和羚羊能够形成捕食关系。
20.(2021·鸡西)入夏以来,有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里的农作物大量死亡。这里描述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空气 B. 水分 C. 土壤 D. 温度
【答案】 B
【解析】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有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里的农作物大量死亡,是受到水分的影响,则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21.(2021·通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 炎热的夏天,大树下非常凉爽
B. 枯叶蝶的形状很像枯叶
C.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鱗片或甲
D. 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剌,根系非常发达
【答案】 A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B.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蜥蜴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C不符合题意。
D.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22.(2021·长沙)当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时,中国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支持世卫组织主导下各成员国就病毒源头研究开展合作。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 )
A. 共生 B. 捕食 C. 竞争 D. 寄生
【答案】 D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D符合题意。
23.(2021·长沙)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
A. 干旱的荒漠 B. 泥泞的沼泽 C. 多水的农田 D. 湿润的森林
【答案】 A
【解析】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植株高大有利于散失水分不适应干旱环境。图中植物的形态,其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据此分析:该植物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干旱的荒漠。
24.(2021·张家界)俗语、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生物
B. 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和能量循环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和黄雀是竞争关系
【答案】 A
【解析】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故该现象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故“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B不符合题意。
C.“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该诗句体现了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结合分析可知:能量不能循环,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该诗句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螳螂和黄雀是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25.(2021·黄石)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环境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
B. 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C.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 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 A
【解析】A.生态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A符合题意。
B.生态因素不仅能影响生物的生活,还能影响生物的分布,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D不符合题意。
26.(2021·淄博)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 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B. 苔藓腐蚀岩石形成土壤
C. 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D. 避役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答案】 D
【解析】草履虫能净化污水、苔藓腐蚀岩石形成土壤属于生物影响环境。干旱使农作物减产属于环境影响生物。避役会随环境改变体色属于保护色,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7.(2021·龙东)枯叶蝶落在树枝上,像枯树叶一样难以辨认。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 D. 生物能改变环境
【答案】 A
【解析】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对环境的适应。
28.(2020•石家庄)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根瘤菌供给豆科植物氮肥,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答案】C
【解析】有些细菌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属于共生关系。
29.(2020•莱芜区)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30.(2020•威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生物都需要营养、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都能繁殖后代,而都能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会运动。
31.(2020•淄博)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答案】C
【解析】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而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
32.(2020•淄博)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答案】B
【解析】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不符合题意。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不符合题意。
33.(2020•天水)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难容二虎”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B
【解析】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34.(2020•天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包含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C
【解析】苔花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植株矮小,属于苔藓植物;牡丹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能开花结果,而苔藓不能。二者包含的生物特征是生物都能繁殖。
35.(2020•天水)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
【答案】C
【解析】A、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C、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错误;
D、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36.(2020•株洲)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能歌善舞的机器人
B.从小长大的钟乳石
C.堆积的越来越高的珊瑚礁
D.枯木上生长的蘑菇
【答案】D
【解析】ABC、能歌善舞的机器人、从小长大的钟乳石、堆积的越来越高的珊瑚礁,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都不属于生物,ABC不符合题意;
D、枯木上生长的蘑菇,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符合题意。
37.(2020•日照)以下哪一项具有全部的生命特点?( )
A.禽流感病毒 B.红细胞 C.变形虫 D.叶绿体
【答案】C
【解析】A、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統的结构层次,A错误
B、红细胞不能完成全部的生命特征,B错误
C、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可完成全部的生命特征,C正确
D.叶绿体不能完成全部的生命特征,D错误
38.(2020•鄂尔多斯)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答案】A
【解析】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C、气孔位于叶的表皮,对于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利用水分的散失,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D、沙漠地区干旱缺水,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39.(2020•湘西州)草履虫从含盐的水滴中游向清水滴的现象叫( )
A.呼吸 B.生长现象 C.应激性 D.繁殖
【答案】C
【解析】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草履虫从含盐的水滴中游向清水滴的现象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
40.(2020•兰州)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答案】C
【解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红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中的蜻蜓都是生物具有有生命现象,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二、综合题
41.(2022·聊城)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________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__________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面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生态因素;分解者
(2)降低;生产者;光合;食物链
(3)随手关灯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由此可知,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甲中只体现了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消费者(贝类等),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①据图乙可知,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所以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
②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是:浮游植物和藻类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食物链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3)“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如日常生活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生活作息中所耗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42.(2022·烟台)“水是生命之源”。门楼水库是烟台市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市区70%以上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里。水库的水质清澈,生物种类繁多。懿荣中学生态保护社团对水库的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后,绘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网中鳙鱼和水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库中最常见的鳙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这是与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使其不易被天敌发现。鳙鱼因食量大,滤集浮游生物的能力强,有“水中清道夫”的美称,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观察发现,鳙鱼体表覆盖鳞片,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____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滴在鱼头的前上方(如图),发现墨汁从鱼的口流入,再由__________后缘流出,这是鳙鱼在水中进行呼吸。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维护好水库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你认同的是 (多选)。
①在水库周边开展植树造林;②周末去库区野炊、钓鱼、洗衣服;③践行公民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④保护水中野生动植物资源;⑤机动车驶入环库道路要减速慢行
【答案】(1)竞争和捕食或捕食和竞争;浮游藻类→鳙鱼→白鹭;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或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保护色;生物影响环境
(3)鳍;鳃盖
(4)①③④⑤
【解析】(1)鳙鱼和水蚤都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鳙鱼还捕食水蚤,所以鳙鱼和水蚤之间既属于竞争关系又属于捕食关系。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食物链越短,白鹭获得的能量越多,最短的食物链为浮游藻类→鳙鱼→白鹭。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鱼的背部呈灰色,与河水的颜色融为一体安,腹部呈白色,从下往上看和天空颜色相同,这种与环境颜色相似的体色称为保护色,鳙鱼食量大,可以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净化水质,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3)鱼在水中游泳时靠胸鳍和腹鳍维持身体的平衡。靠尾鳍掌握前进的方向,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供前进的动力。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水由口进入然后流经鳃由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断相互交替张开和闭合,是鱼在呼吸。因此,同学们观察发现,鳙鱼体表覆盖鳞片,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滴在鱼头的前上方(如图),发现墨汁从鱼的口流入,再由鳃盖后缘流出,这是鳙鱼在水中进行呼吸。
(4)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要做到在水库周边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践行公民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保护水中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机动动车驶人环库道路要减速慢行,防止压到野生动物。周末去库区野炊、钓鱼、洗衣服不利于保护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维护好水库的生态环境,做法认同的是①③④⑤。
43.(2022·泰安)我市非常重视保护泰山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愿景。下图是泰山某地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山雀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__。请写出与鼠有关的食物链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分别在A,B,C三个区域采集相同面积、相同重量的表层泥土样本,收集其中5种动物并称量其重量,结果如下图。
B,C区域与A区域相比,__________的重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重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为保护环境,在既不伤害天敌又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__________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答案】(1)竞争和捕食;山雀、鼠;植物→鼠→蛇
(2)跳虫;蜘蛛数量减少;种类和数量;生物防治
【解析】(1)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由图示可知,山雀吃蜘蛛,是捕食关系。同时山雀和蜘蛛都吃甲虫幼虫,是竞争关系。所以山雀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体温恒定是指动物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所以,题图的生态系统中,山雀和鼠的体温恒定。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与鼠有关的食物链为植物→鼠→蛇。
故填:竞争和捕食;山雀、鼠;植物→鼠→蛇
(2)分析题中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可发现B、C区域与A区域相比,跳虫的重量增加了,也意味着其数量也增加了。根据题图食物网分析,捕食跳虫的只有蜘蛛一种生物,故只有蜘蛛的数量减少,跳虫的数量才会增加。分析题中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可发现B区域与A区域相比,只有跳虫的数量增加了,蜘蛛、蜗牛、甲虫幼虫和鼠妇的数量都减少了;C区域与A区域相比,蜗牛的数量为0,只有跳虫的数量略有增加,蜘蛛、甲虫幼虫和鼠妇的数量都减少了。由此,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故填:跳虫;蜘蛛数量减少;种类和数量;生物防治
44.(2022·呼和浩特) 20世纪初叶,美国凯巴伯森林里约生存着4000头鹿,为了保护鹿群,总统罗斯福下令杀狼保鹿。一段时间内鹿群数量猛增,到1924年甚至高达10万头,但病鹿壮鹿杂居,素质日下。庞大的鹿群疯狂啃噬灌木、小树,最后是大树树皮,原本茂盛的森林被一扫而光。森林被毁了,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到1942年仅存8000头,且多是病弱残鹿。不得已,当地居民又把狼请了回来……请据此分析作答:
(1)写出重新引入狼之后,该森林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吃掉的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鹿,捕捉能力弱的狼也因无法获得食物而被淘汰。狼与鹿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森林中,狼可依据鹿发出的气味追捕猎物,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4)重新引入狼之后,鹿的种群数量减少,植物和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加。从生态系统结构角度分析,这些变化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恢复。
【答案】(1)灌木(或树)→鹿→狼
(2)共同进化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
【解析】(1)文中鹿群疯狂啃噬灌木、小树,引入狼之后,狼捕食鹿,因此该森林中的一条食物链是:灌木(或树)→鹿→狼。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草原上,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共同进化。
(3)在森林中,狼可依据鹿发出的气味,即化学信息追捕猎物,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狼重新引入后,鹿的种群数量减少,植物的数量得以恢复,其他植食性动物也随植物的恢复而恢复,这些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使得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恢复。
45.(2021·永州)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鼠妇是一种节肢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__________ 和分节的附肢。
(2).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__________,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丙同学的实验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则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__________土一侧。
(5).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
(6).进一步分析:除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1)外骨骼
(2)偶然性
(3)不遵循
(4)湿
(5)光
(6)温度、空气等
【解析】(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鼠妇又称“潮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量唯一才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因此除了实验变量外,无关变量都相同,则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故丙同学的实验具有光和湿土两个变量,因此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由题图可知,甲同学实验的变量是水分,而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湿土一侧。
(5)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由题图可知: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光。
(6)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所以,除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温度、空气等。
46.(2021·太原)探究香烟烟雾对生物的危害
为探究香烟对生物的危害,某研究小组进行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三个长、宽、高均为60cm的透明玻璃缸作为实验舱,分别标记为A、B、C.玻璃缸的上方有玻璃盖,一侧开有圆孔,用于通入气体。
②每个实验舱内放入一盆同品种且 基本一致的绿萝,盖上玻璃盖并密封。
③将三个实验舱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④向A、B两个实验舱内通人香烟烟雾(烟雾量均为2支同型号香烟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向C实验舱内通入等量某气体。用宽胶带密封圆孔。
该实验的主要操作及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如下表:
组别
通入气体
密闭情况
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
A组
香烟烟雾
保持密闭
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
B组
香烟烟雾
定时开盖通风
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
C组
某气体
保持密闭
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用于实验的三盆绿萝为什么需要基本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
( 2 )C组通入的气体应是__________。
( 3 )A组与C组对照,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 4 )A组与B组对照,所得实验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 5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你对该研究小组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若研究小组想同时探究“绿萝是否可以吸收香烟烟雾中的PM2.5”,需要增加D组与A组形成对照,并定时测定两个实验舱中PM2.5的浓度。D组玻璃缸中除 外,其他实验条件均应与A组相同。
【答案】 生长情况(或“大小”、“叶片数量”。其他答案合理亦可);排除非实验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或“控制变量”、“保证单一变量”);空气;是否通入香烟烟雾(或“通入的气体”,答“气体”);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有影响(有害);在室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或“不在室内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进行重复试验(或“设置重复组”);放置一盆假的绿萝( “不放置绿萝”、“剪去绿萝的花盆”)
【解析】②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每个实验舱内放入一盆同品种且生长情况(或“大小”、“叶片数量”基本一致的绿萝,盖上玻璃盖并密封。
(1)某研究小组进行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控制实验的单一变量,所以用于实验的三盆绿萝需要基本一致是因为排除非实验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或“控制变量”、“保证单一变量”)。
(2)某研究小组进行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所以C组通入的气体应是空气。
(3)某研究小组进行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所以A组与C组对照,探究的变量是是否通入香烟烟雾(或“通入的气体”,“气体”)。A组多数叶片出现发黄,而C组叶片是少量发黄,实验的初步结论是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有影响(有害)。
(4)A组与B组对照,所得实验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室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或“不在室内吸烟”、“吸烟有害健康”)。
(5)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该研究小组的建议是进行重复试验(或“设置重复组”),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6)若研究小组想同时探究“绿萝是否可以吸收香烟烟雾中的PM2.5”,实验的变量是绿萝,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需要增加D组与A组形成对照,并定时测定两个实验舱中PM2.5的浓度。D组玻璃缸中除放置一盆假的绿萝( “不放置绿萝”、“剪去绿萝的花盆”)外,其他实验条件均应与A组相同。
47.(2021·海南)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外界因素对海带生长率(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百分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海带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在________℃之间:长期在25℃环境条件下培养海带,会导致海带________。
(2)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________对海带生长率有影响。
(3)每组实验都选用多株海带而不是一株海带的目的是________。
(4)能否根据实验二中的数据得出促进海带生长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500ppm?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10~15;死亡
(2)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3)减小实验误差
(4)不能;二氧化碳浓度从200ppm到500ppm,海带的生长率逐渐升高,但未出现峰值
【解析】(1)据直方图可见:海带在10℃~15℃之间,生长率增长,故海带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在10~15℃之间。据直方图可见,海带在25℃时,海带生长率为负值,说明:长期在25℃环境条件下培养海带,会导致海带死亡。
(2)实验一探究了温度对海带生长率的影响,实验二探究了二氧化碳浓度对海带生长率的影响。所以,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都对海带生长率有影响。
(3)每组只用一株海带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海带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海带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所以,每组实验都选用多株海带而不是一株海带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合理答案均给分)。
(4)由题图可知:二氧化碳浓度从200ppm到500ppm,海带的生长率逐渐升高,但未出现峰值。所以,不能根据实验二中的数据,得出促进海带生长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500ppm的结论。
48.(2020•潍坊)“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生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积极种植能固氮的豆科植物,收集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经过一定方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请结合如图回答:
(1)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与豆科植物相比,根瘤菌细胞在结构上的明显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需经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完成,这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使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3)图中的牲畜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多食用__________( 肉类/粮食)制品能够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4)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如图而言,对__________的危害最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5)上述做法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供了借鉴。请列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分解者;物质;
(3)二;粮食;
(4)人;不污染环境;
(5)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生产沼气。
【解析】(1)根瘤菌是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根瘤菌与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根瘤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植物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促进和物质的循环。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作物→人,作物→牲畜→人。可见牲畜是第二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要想缓解粮食危机应该减少能量的消耗,可通过缩短食物链的方式。因此多食用粮食制品能够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4)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越往食物链的末端,有害物质越多,人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受到的危害最大。采用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可减少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
(5)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应禁止焚烧秸秆,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生产沼气,垃圾发电,秸秆生产酒精等。
49.(2020•荆门)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__________。
(4)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上述事例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竞争;
(4)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放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草与豆,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的关系是竞争。
(4)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干旱环境中生活,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50.(2020•杭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1)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2)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
A.呼吸道疾病 B.血液传染病 C.糖尿病
【答案】(1)减弱
(2)A
【解析】(1)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2)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过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脱氧核糖核酸(即
DNA),而DNA的损伤会导致癌症。在和紫外线辐射有关的诸多病症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晒斑,它被认为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原因。损害眼睛(角膜和晶状体),从而增加白内障患者。危害免疫系统,增加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如流行性感冒和疤疹等,并减弱接种疫苗的效果。可见A符合题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3期),文件包含专题01生物与环境-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docx、专题01生物与环境-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3期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三年(2020-2022)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原卷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