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讲义+单元测试)
展开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屠苏(túsū) | 旧符(fú) | 借口(jiè) | 牧童(mù) | 欲断魂(hún) |
每逢(féng) | 登高(dēng) | 蔡伦(lún) | 朝鲜(xiǎn) | 倍思亲(bèi) |
创造(chuàng) | 保存(cún) | 制作(zhì) | 积累(lěi) | 携带(xié) |
社会(shè) | 切断(qiē) | 一册(cè) | 薄片(báo) | 便宜(piányí) |
欧洲(zhōu) | 盛放(shèng) | 智慧(zhì) | 赵州桥(zhào) | 前爪(zhǎo) |
安济桥(jì) | 拱桥(gǒng) | 设计(shè) | 砌成(qì) | 河北省(shěng) |
历史(shǐ) | 隋朝(suí) | 洨河(jiāo) | 参加(cān) | 而且(érqiě) |
官吏(lì) | 一乘(shèng)轿子 | 摊贩(fàn) | 马笼头(lóng) |
|
都城(dū) | 汴梁(biàn) | 店铺(pù) | 选择(zé) |
|
栏杆(lánɡān) | 故宫(gōng) | 漂亮(piào) | 作坊(zuōfānɡ) |
|
二、易写错的字
欲: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为“点”;
录:上下结构,下面是“ ”不是“水”;
欧:左边“区”的笔顺是横、撇、点、竖折;
匠:最后一笔是“竖折”;
创: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
三、形近字
独(独自) | 异(异乡) | 佳(佳节) | 欧(欧洲) | 验(经验) | 县(县城) |
烛(烛光) | 导(开导) | 住(住房) | 鸥(海鸥) | 险(危险) | 具(具体) |
浴(洗浴) | 魂(灵魂) | 借(借书) | 洒(洒水) | 史(历史) | 历(日历) |
欲(欲望) | 魄(气魄) | 错(错误) | 酒(喝酒) | 吏(官吏) | 厉(厉害) |
四、近义词
发明→创造 | 保存→保留 | 贡献→奉献 | 普及→推广 | 轻便→轻巧 | 方便→便利 |
笨重→粗笨 | 大约→大概 | 便宜→低廉 | 节省→节约 | 雄伟→宏伟 | 闻名→著名 |
宝贵→珍贵 | 精美→精致 | 坚固→牢固 | 风貌→面貌 | 惊扰→惊动 | 悠闲→清闲 |
五、反义词
笨重→轻便 | 贡献→索取 | 方便→麻烦 | 粗糙→光滑 | 便宜→昂贵 | 积累→消耗 |
闻名→无名 | 节省→浪费 | 精美→粗劣 | 保存→销毁 | 热闹→冷清 | 悠闲→忙碌 |
学富五车→ | 胸无点墨 | 清清楚楚→ | 模模糊糊 |
|
|
六、词语搭配
(精美)的图案 | (美丽)的水花 | (宝贵)的遗产 | (热闹)的场面 |
(积累)的经验 | (创造)文字 | (减轻)重量 | (节省)石料 |
(满足)需要 | (极大)地促进 | (完整)地保存 |
|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9课:《古诗三首》
《元日》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退隐前的诗歌多陈述现实,有感而发;退隐后的诗歌多描写山光水色。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主要作品:《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2.诗句解读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的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爆竹声”从听觉上展现了春节热闹的场面,“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触觉和味觉上描写了春节时天气变暖,人们在暖暖的春风中欢乐地喝着醇美的屠苏酒庆贺新年的情景。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初升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瞳瞳日”从视觉上照应了前边的“春风送暖”,烘托出一片祥和的气氛。末句写春节习俗——换桃符,“新桃换旧符”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与上文中的“一岁除”相照应。
3.知识拓展
元日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清明习俗:扫墓、踏青等。
重阳习俗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
《清明》
1.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咏史诗多讽刺时政,写景诗画面鲜明,语言清丽。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等,著有《樊川文集》。
2.诗句解读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两句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赶路人的心情。“雨纷纷”点明天气;“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雨纷纷”与“新魂”刻画出了赶路人衣衫被雨打湿,心境凄迷纷乱的状态。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句写“欲断魂”的行人想打听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同时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由第四句可以看出,他在向牧童问路。“遥”表示遥远,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有酒旗招展。行人问酒家在哪里,牧童没有说话,却用动作回答,描写新奇、独特。
3.问题探究
(1)路上的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阴雨连绵,人们的心情难免低落,这样的天气恰巧赶上清明节,人们想到去世的亲人,所以心情哀伤,神魂散乱。
(2)后两句表达了行人怎样的心情?
后两句表达了行人想借酒来摆脱“欲断魂”的心情,是这首诗情感的转折。
4.知识拓展
(1)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清明、重阳;端午、中秋、七夕、除夕。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喜猜灯谜、吃汤圆)、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重阳节(农历:九月九,登高、赏菊)
(2)跟节日有关的成语:火树银花、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因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常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写五言诗,多吟咏山水田园。
2.诗句解读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直接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时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独”“异乡”“异客”,突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诗人在佳节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中,诗人把目光投向远方,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却发现少了自己,他们多遗憾呀!这里着重写亲人的感受,好像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一提。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问题探究
(1)你从“独”字和两个“异”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独处异乡时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后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重阳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望远,插戴茱萸,却独独少了诗人自己。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10课:《纸的发明》
1.《纸的发明》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和最终蔡伦将造纸的技术发展成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宣传语:节约一张纸,保护一片绿。
3.人们最先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青铜器上,后来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再后来。写在帛上,后来出现了麻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得到大量普及。
4.重点句子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的总起句,用“伟大”来形容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大。
(2)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这句话借用成语“学富五车”来介绍古代使用竹片、木片制成的书很笨重,要用车来拉。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常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通过帛与竹片、木片的比较,写出了帛虽然很轻便,但价钱太贵的特点。
(4)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句话具体介绍了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步骤。
(5)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牧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这句话写出了经过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具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是这种造纸方法得以传承的原因。
5.问题探究
(1)通读课文,说说人们先后用了什么来记录文字。
人们先后用了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盛放蚕茧的篾席上留下的薄片、麻纸、蔡侯纸来记录文字。
(2)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每种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请分类说明.
①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费时费力;
②在竹片、木片上书写文字,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③帛价格昂贵;
④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3)第4段中“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中的“大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蔡伦改进造纸术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大约”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
(4)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
不能。因为“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旧有的情况,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创造”是指做出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联系课文可知,造纸术不是蔡伦创造的,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所以,“改进”不能换成“创造”。
(5)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11课:《赵州桥》
1.张衡 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 毕昇 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 。
2.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又叫 安济 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重点句子
(1)赵州桥非常雄伟。
【总起句】这句话是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过渡句】既总结了上文介绍的“坚固”,又引出了下文所要描述的“美观”。
(3)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重点句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排比】写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真像活了一样”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心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
4.问题探究
(1)赵州桥在什么地方?建造于什么时候?设计者是谁?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
(2)“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第2段的关键句,点明了赵州桥的特点——雄伟,第2段的内容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3)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因为赵州桥的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可以减缓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也节省了石料。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能建造这样的桥十分不易。所以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知道的关于赵州桥的资料,说说赵州桥为什么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它不但坚固美观,还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所以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八九百年以前宋朝的古都风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重点句子
(1)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排比】向我们介绍了画上人物不尽相同的职业,“哪一行”“都”再次强调了画上人物职业的多样化,表现了画上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特点。
(2)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排比】写出了画上人物的形态各异。这么多的人在一起,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画面的“热闹”。
3.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感叹句】这是作者在欣赏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画的赞美、喜爱之情。
4.《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首尾呼应】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了《清明上河图》的不朽价值。
3.问题探究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第3、4段的关键句,概括了这两段的主要内容,这两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2)读第3段,说说这段话是怎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
作者先写画上的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然后围绕“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展开描写,运用排比句式描绘了画上人物的各种状态,这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了。
(3)课文第2段和第4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吗?请你具体说说它们的作用。
这两个省略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表示列举的省略。第一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人物没有写;第二个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情景没有写出来。
(4)读完课文,请你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①这幅画作于北宋时期,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②张择端技艺高超,他为了画好这幅画,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幅画的画面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文园地三
1.照样子,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写一写。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照样子,对照流程图,用几个动词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高频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日积月累。
2.默写《清明》。
3.熟记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4.能找到文章中的过渡句或者过渡段。
5.学习并能从构段和句式两个方面说出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6.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积累运用
1.读拼音,写汉字。
shè jì bǎo cún jié shěnɡ chuànɡ jǔ
zhì huì lì shǐ jīnɡ yàn ōu zhōu
2.下列词语中,带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屠苏 (shū) 茱萸(yí) 朝鲜(xiān)
B.小摊(tān) 历史(shǐ) 智慧(zì)
C.便宜(pián) 面貌(mào) 毛驴(lǘ)
D.选择(zhé) 官吏(lì) 携手(xié)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声调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闲散 放牧 社会 呕吐 全貌 告诫
B.不禁 遵守 资金 雕刻 旗杆 折腾
C.皇宫 朝鲜 咖啡 希望 撒手 颤巍巍
D.首都 对称 皱眉 抱怨 泄气 道歉
4.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B.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C.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是《三国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D.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
5.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下列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
B.赵州桥因为坚固,所以美观。
C.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的纸既轻便又好用。
D.沙县小吃不仅在福建随处可见,而且已经风靡全国。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用麻来造粗糙的纸。
②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但那时候没有纸。
③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改进了造纸术。
④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8.指出下列省略号的用法?(只填序号)
A.表示列举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语意未尽
1.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 )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 )
3.“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 )
4.市场上摆满了蔬菜,有豆角、黄瓜、茄子…… ( )
9.选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只填序号)
A.摹状貌 B.作比较 C.列数字 D.举例子
1.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
2.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
3.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
4.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
10.按要求写句子。
(1)造纸术的发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修改病句)
(2)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缩句)
(3)这种设计,难道不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改为陈述句)
(4)读一读,照样子,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具体。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 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大课间活动,操场真热闹:
【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题目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智慧”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
2.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在本题中读音全部正确的是C项。
A项:屠苏shū——sū 茱萸yí——yú 朝鲜xiān——xiǎn
B项:智慧zì——zhì D项:选择zhé——zé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声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拼音读准。
A散sǎn、牧mù、社shè、吐tù、貌mào、诫jiè
B禁jīn、遵zūn、资zī、雕diāo、杆gān、折zhē
C宫gōng、鲜xiǎn、咖kā、希xī、撒sā、巍wēi
D 都dū、称chèn、皱zhòu、怨yuàn、泄xiè、歉qiàn
故答案为:B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D均正确。
C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没有《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诗句写的是重阳节。
B.“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出自王禹偁 (宋)《清明》意思: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诗句写的是清明节。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赵师秀 (宋)的《约客》。意思: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没有写中国传统节日。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那天,人们对月穿针,乞求一双巧手,追求幸福的情景。
6.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辨析,根据选项中前后句的关系,辨析关联词语的使用。在本题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B项。前后两句话是并列关系,应该用不仅而且。
7.B
【详解】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8.C A B A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先掌握所有标点符号的作用,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号入座。
1.由“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可以看出,事情还没讲完,语意未尽。
2.由“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可知,其他店铺列举省略。
3.由题干中的引号可知,这是人物的语言,话语中的省略号往往表示因某种情况而说话断断续续。
4.由“市场上摆满了蔬菜,有豆角、黄瓜、茄子……”可知,其他蔬菜列举省略了。
9.B CD#DC C AD#D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1.“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这句话把帛、竹片、木片三者进行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帛轻便但价钱昂贵的特点。
2.“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句子中“就有好几百个”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有……有……”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其作用是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
4.“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子“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后面描写图案的外貌,这是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有的……有的……有的” 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0.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浪花里有故事。 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打球,有的同学在跑步,有的同学在玩游戏。
【详解】(1)考查学生病句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要找出病因。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本题病句用词不当,“发现”指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不适合用在“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语境,应该为“发明”,即: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本题去掉多余的修饰“每一朵”、“都”、“一段动人的”,保留主干即可。即:浪花里有故事。
(3)考查学生反问句转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本题去掉“难道”,把“不是”改为“是”,句末将“?”改为“。”即可。即: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4)考查学生仿写句子。
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本题例句运用排比的修辞,围绕“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个意思展开描述的,据此把“大课间活动,操场真热闹”写具体,注意用上相同的修辞。
示例:有的跑步,有的打球,有的跳长绳,有的快乐地在地上做游戏。
二、诗词曲鉴赏
(一)课内阅读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即农历__月_____的欢乐景象。
2.诗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红日高照,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___的节日气氛。
3.“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今天也就是更换春联。请你写一两副对联, 祈愿新的一年吉祥好运。
【答案】
1.宋 王安石 春节 正 初一
2.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更换桃符 热闹、喜气洋洋
3.莺歌燕舞春无限 雨顺风调岁有余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从诗句中可知,都写到了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桃符等仪式,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3.此题考查学生对春联的掌握。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如:上联:三江进宝百业旺;下联:四海来财万福春;横批:恭喜发财
(二)课内阅读理解。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
5.解释下列词语。
(1)欲:____________ (2)借问:____________
6.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佳节,这一天有_________、________等习俗。“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4.唐代 杜牧
5.要,将要。 请问。
6.清明 扫墓 踏青 清明时节,无法与家人团聚,又赶上细雨纷纷,触景伤怀
7.孤独、思念亲人的情感
【分析】
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5.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欲”的意思是要,将要。
(2)“借问酒家何处有”意思是请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借问”的意思是请问。
6.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诗描写的是清明佳节,家人团聚,游玩观赏,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本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清明时节,无法与家人团聚,又赶上细雨纷纷,触景伤怀。
7.本题考查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作为出门在外的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清明节,本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祖先、踏青赏春的日子。此时诗人孤身在外,看到别人都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而自己孤身在外,新单影只。再加上天下起了小雨,细细的春雨打湿了衣裳,这种天气更加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
(三)阅读拓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遍插茱萸少一人。
8.将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9.选择题:“山东”是指( )(填写序号或字母)
A.太行山以东,现在的山东省。 B.华山以东。
10.解释词语。
独: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
11.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节。古人在这一天有__________、佩戴茱萸等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8.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唐 王维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
9.B
10.孤身一人。 其他的,别的
11.重阳 登高 中秋节 清明节
【解析】
8.考查学生诗歌、作者的识记与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结合学过的知识可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据此整理作答。
9.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
结合古诗背景可知,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故选:B。
10.考查学生词语解释。
“独在异乡为异客”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独”意思是“孤身一人”;“ 异”意思是“其他的,别的”。
11.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识记能力。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是登高、佩戴茱萸等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据此整理作答。
三、课内文章
(一)阅读部分
纸的发明(节选)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1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刻、铸刻”说明了( )
A.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写”字非常清楚、明了。
B.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写”字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C.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写”字是一件很郑重其事的事情。
13.“学富五车”这个成语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大,它的来历与( )有关。
A.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B.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
C.文字写在帛上
14.这段话介绍了人们记录文字经历了一段发展过程,请下面的发展过程补充完整。
龟甲、兽骨或青铜器 →( )→( )
15.这段话表现了古人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12.B
13.B
14.竹片、木片 帛
15.表现了古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的理解。
龟甲、兽骨和青铜器本身是很硬的,在上面“写”字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刻、铸刻”体现了在上面写字的难。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提到后来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所以这个词语的来历就与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有关。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几千年前人们最开始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来写在竹片和木片上,最后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古人根据当时的条件不断优化文字的保存方法,表现了古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课内阅读
赵州桥(节选)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xiāng xiàng)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zhǎo zhuǎ)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6.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打上“√”。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先回答描写了哪几种不同形态的龙?然后再仿写句子。
(1)描写了_________这三种不同形态的龙。
(2)有的……有的……还有的……_______。
18.这段话主要写了赵州桥( )(填序号)
A.坚固。 B.美观。 C.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19.“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说明( )(填序号)
A.这些龙本来就像活的一样。
B.栏板上的龙雕刻得太栩栩如生了,像活的一样。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C.龙雕刻得这么好,歌颂了李春是个了不起的石匠。
【答案】
16.xiāng√ zhǎo√
17.相互缠绕的龙;飞龙;双龙戏珠的龙 天上的云气象万千: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吃草的小羊;还有的像游泳的小鸭。
18.B 19.B
【解析】
16.此题考查多音字。
相读xiāng时,用作“相互、相处、相见”等;读xiàng时,用作“相片、照相”等。
爪读zhǎo时,用作“爪牙、前爪、张牙舞爪”等;读zhuǎ时,用作“爪子、爪尖”等。
17.此题考查排比句。
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龙,“相互缠绕的龙”、“两条飞龙”、“双龙戏珠”的龙。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句子,可以想象同一场景中,事物不同的状态。
例:天上的云朵真是变化万千啊,有的像快乐的小鸟,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自由的小鱼,还有的像可爱的小兔。
那些雨滴真调皮,有的落在屋檐上,有的洒在田野里,有的挂在了树枝上,还有的跟随着小溪奔流进大海。
早晨,公园里晨练的人真多,有的在跑步,有的人在做健身操,有的在舞剑,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玩空竹。
18.此题考查段意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描写了赵州桥的坚固,下文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因此本段写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19.此题考查句意理解。句子中“似乎”一词,表明了这些龙并不是真的在动,而是给人的感觉像在动。栏板上的龙雕刻得太栩栩如生了,像活的一样。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短文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0.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
21.文段中的省略号说明( )
A.走在大街上的人很多 B.街上各种建筑物很多 C.街上的马、驴、车很多
2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画面中的人( )很小,(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
A.不但……而且…… B.虽然……但是…… C.因为……所以……
23.仿照语段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句话。
【答案】
20.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1.B 22.B
23.公园里锻炼身体的人可真多,有的跑步,有的做健身操,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绳。
【分析】
2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
关键句起到一个概括的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一段的开头的第一句,句意简单明了。本段主要写街市十分热闹的场景,故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写的。
2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该句介绍了街上的建筑物,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街上的建筑物很多,故选B项。
2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人很小”和“看得清清楚楚”之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这样的关联词进行连接,句子变成:画面中的人虽然很小,但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故选B项。
2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写车站、操场上的人的活动情况。例如:操场上可真热闹,有的打篮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跳集体舞。
四、拓展提升
(一)课外阅读。
野竹
它那被月光照出的瘦影,至今还不时在我的梦乡里摇曳。
它那挽住晨雾托起露水的鱼形叶片,至今仍留给我翠绿的记忆。
贫瘠、干旱、荒凉都不会使它感到凄苦,雨雪风霜无法改变它绿色的性格。年年生长,年年被砍伐,年年被砍伐,年年又生长。
农家灶膛里的灰烬不就是它吗?盛莱装果的筐筐不就是它吗?池塘里拦鱼的帘子不就是它吗?禾场上的长柄儿扫帚不就是它吗?孩子们的风筝架子不就是它吗?我手中的毛笔杆儿不就是它吗?
默默地出土,悄悄地冒尖,寂寞地生长。不与大树( ),不与浅草( ),不与楠竹( )。
人们虽然并未有意栽培它,但,它自个儿生长出来且毫不吝惜地献身给人们。啊!我梦乡里的瘦影,我翠绿的记忆,让我用童年时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叶做成的“叫叫”,来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2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第5自然段的括号内。(填序号)
A.论长短 B.比高低 C.争宠爱
25.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即使是 也不会使野竹感到凄苦。
(2)即使是 也无法改变野竹绿色的性格。
(3)四个“年年”说明了
26.仿照第4自然段,说一说野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7.文中有一句话十分精练地概括出了作者对野竹的感情。请你找找,用“ ”把这句话画出来。
【答案】
24.B A C
25.贫瘠、干旱、荒凉 雨雪风霜 野竹的生命力顽强。
26.竹制地板不就是它吗?竹制碗筷不就是它吗?竹席不就是它吗?药引子不就是它的叶吗?
27.啊!我梦乡里的瘦影,我翠绿的记忆,让我用童年时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叶做成的“叫叫”,来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解析】
24.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词语的搭配,大树对应高低,小草对应长短,故答案为:B A C。
2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原句“贫瘠、干旱、荒凉都不会使它感到凄苦,雨雪风霜无法改变它绿色的性格”可提取第一第二空的答案为:贫瘠、干旱、荒凉;雨雪风霜。根据原句“年年生长,年年被砍伐,年年被砍伐,年年又生长”可以体会出野竹的生命力顽强。
2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反问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仿写的句子也应该用上反问与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要体现出野竹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2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类题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一般这些句子在文章的首尾,锁定开头和结尾寻找答案即可。
(二)阅读瞭望塔。
唐三彩马
我和爸爸各有一匹唐三彩马。
我那匹被艺术家们设计成了蓝色,可马鬃和马尾巴却是白色的。马的头伸在左前蹄的前面,脖子变成了月牙形,好像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草。四条健壮的腿站在菱形的底托上,显得十分稳重。马鞍的颜色黄绿相间,鞍辔上垂着一个个黄色的小穗。我和妈妈都喜欢这匹马。征得妈妈的同意。我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柜里,免得别人碰坏它。每当我去拿书时,总要看它两眼,它仿佛又在吃草呢!
爸爸的那匹黑色鬃毛的唐三彩马可不是这个姿势。三条有力的腿站在带黑点的底托上,另外一条后腿向前抬着,马头侧着低下去,够着蹄子,好像在挠痒痒。
这两匹马虽然都很漂亮,但我总觉得马尾巴太短了,和身子不相称。
尽管这两匹马的尾巴短了些,可我还是想这两匹马要是真的,我上去骑骑该多好啊!
28.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你用“﹏﹏﹏”画出来。
29.短文第_____段写我那匹唐三彩马,第_____段写爸爸那匹唐三彩马。
30.短文第二自然段从哪几方面介绍我那匹唐三彩马?
31.我对这两匹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答案】
28.我和爸爸各有一匹唐三彩马。
29.二 三
30.从马鬃、马尾巴、马头、马的脖子、马腿、马鞍介绍了我那匹唐三彩马。
31.这两匹马虽然都很漂亮,但我总觉得马尾巴太短了,和身子不相称。
【解析】
28.本题考查寻找中心句。
题目要求寻找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阅读短文可知,全文围绕我和爸爸的唐三彩马进行描写。先写了我的那匹唐三彩马,接着写了爸爸的那匹唐三彩马,最后是对两匹唐三彩马的总体感觉。所以“我和爸爸各有一匹唐三彩马。”是文章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进行的描写。
29.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
由文中“我那匹被艺术家们设计成了蓝色”可知,第二自然段是对我的唐三彩马进行描写。由文中“爸爸的那匹黑色鬃毛的唐三彩马可不是这个姿势。”可知,第三自然段是对爸爸的唐三彩马进行描写。
3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由文中“可马鬃和马尾巴却是白色的”、“马的头伸在左前蹄的前面”、“脖子变成了月牙形”、“四条健壮的腿”、“马鞍的颜色黄绿相间”可知,短文第二自然段从马鬃、马尾巴、马头、马脖子、马腿、马鞍六个方面介绍了我那匹唐三彩马。
3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由文中“这两匹马虽然都很漂亮,但我总觉得马尾巴太短了,和身子不相称。”可知,这句话总结了两匹马的优缺点,是我对两匹唐三彩马的总体感觉。
(三)课外阅读。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园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熟透了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 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就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都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只好走了。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自言自语地说:“算了! 葡萄看上去挺好, 都没有成熟!没有一颗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
32.“透”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熟透了的葡萄”中的“透”应选哪种解释?( )
A.渗透,穿透。
B.透彻。
C.显露。
D.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
33.短文中“自言自语”的意思是
34.请用横线在第一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葡萄样子的语句。
3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36.葡萄已经成熟了,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
37.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
A.葡萄的确是酸的,不好吃。
B.不要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找借口。
C.告诉我们狐狸太自私了。
38.“狐狸无论怎样都挨不近、抓不住”,那它是怎样想方设法吃葡萄的?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答案】
32.D
33.自己对自己说话
34.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就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
35.虽然 但是
36.因为狐狸吃不到葡萄,所以它这样说是对自己的安慰。
37.B
38.狐狸使劲往上跳,希望可以够到葡萄,但是葡萄太高了,它跳不了那么高。狐狸又想爬上葡萄藤,可是它的爪子不适合攀爬,又失败了。
【详解】
1.本题考查一字多义。
熟:(1)(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水。阳光~过玻璃窗照进来。~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出它的本质。
(2)暗地里告诉:~消息。~个信儿。
(3)透彻:把道理说~了。我摸~了他的脾气。
(4)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雨下~了。我记得熟~了。
(5)显露:这花白里~红。
根据解释,可以选出D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成语解释。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出自元·无名氏《桃花女》。
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描写葡萄样子的语句是: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就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
4.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从原句“葡萄看上去挺好……都没有成熟。”判断可知,这是转折关系的句子,所以用“虽然……但是……”关联词。
5.本题考查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从“狐狸无论怎样都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只好走了。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自言自语地说……”可以看出因为狐狸吃不到葡萄,所以它这样说是对自己的安慰。
6.本题考查领会寓言故事的寓意。用排除法做。
A属于无中生有。
C没有体现狐狸的自私。
B是正确的。
7.本题考查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