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综合题分析方法和规范答题思路整理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9453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高考综合题分析方法和规范答题思路整理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9453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高考综合题分析方法和规范答题思路整理
展开高考地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规范答题思路
一、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 |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
简述 |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
说出 |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
阐述 |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
例析 |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
评价 |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
分析 |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 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 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
比较 |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 |
意义 |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
影响 |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
措施 |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
判断 |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
变化 |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
关系 | 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
结构 |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二、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一)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②经纬度位置;③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④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⑤经济和军事位置;⑥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②地势起伏(大、小)
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
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5.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
②河流流向
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6.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7.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
青藏高原 |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
(二)气候
1.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⑥人类活动:雨岛效应、干岛效应、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
4.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②降水少。
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凝结核(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0.影响风力的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三)河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
2.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比降);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3.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1)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
(2)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
(3)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4.河流的补给:
雨水(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5.河流与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
6.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流量变化与气温有关,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7.河流有凌汛的条件:
(1)由低纬向高纬流。
(2)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