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第1页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第2页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4讲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解析·重点,建构·体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时期法律教化货币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救济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敬天保民礼制海贝商朝《汤刑》铜铸币周朝《九刑》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布币、刀币等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孟子、墨子思想德治《秦律》、令;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秦半两(圆形方孔)田赋、口赋、徭役(更卒、正卒、戍卒)分类登记乡里制度;什伍组织赐鸠杖沿袭秦律、令;《九章律》尊崇儒术五铢钱田赋;口赋、算赋、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编户齐民赐鸠杖、常平仓制度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租调制东晋黄籍、白籍;实行土断,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三长制隋朝租调役大索貌阅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唐朝设养病坊礼法结合;《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标志)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通宝钱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三年一造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邻保制度《宋刑统》《天圣令》理学传播基层教化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两税之外,附加税繁杂,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主户客户保甲制宋之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福田院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纸币为单一货币租庸调制、两税法,科依据职业定户籍的“诸色户计”众济院《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乡约带有强制力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前期夏税、秋粮,“金花银”;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以职业定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的“黄册”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养济院《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白银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固定丁银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初期里甲制,后期保甲制【解析·重点】探究1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材料一 唐初先后颁布实施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由于律文言简意赅,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刻意错误解读律文,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不统一现象。唐高宗永徽元年命长孙无忌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阐释、说明,于653年编成《唐律疏议》。这部法律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立法的基本参照,并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编撰的特点,说明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结论] (1)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修订;由最高统治者任命专业人员进行编纂。价值:《唐律疏议》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对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及周边地区的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2)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探究2 中国古代的赋税及户籍管理材料一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基本动力来自国家间竞争的加剧,目的在于富国强兵。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并在汉代趋于定型。编户齐民对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家立户”,国家政权得以直接掌握国家人口,显著提升了国家获取赋役的能力,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二是通过“户”及其相应的组织建制,王朝国家建立起了有效的纵向控制体系,加上家户单位的自主性治理,使得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效能大为提升。——摘编自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材料二——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户齐民是如何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的。(2)图中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或基本一致或差距很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古代赋税及户籍管理相关知识对上述历史现象作出说明。[结论] (1)以“户”为单位组织管理,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有利于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统一;分家立户,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便于赋役征发。(2)现象一: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说明: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现象二: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基本一致。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土地兼并;稳定财政,调整政策。2.规律(1)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2)赋役形式:以劳役地租为主→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准)。(3)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方式: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6)商品税: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以汉武帝算缗、告缗为重要表现)。3.影响(1)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顺应历史潮流。(2)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3)适应且促进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4)有利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探究3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材料下面为某学习小组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基层治理”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问题] 请对该小组的论证思路进行点评,假如你参与研究,请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补充、质疑和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结论] 示例一:我认为该论证有片面之处,总结论应修改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干预了多方面的社会基层治理,但也具有一定的宗族自治色彩”。理由:史实1讲述的是保甲之长不仅承担治安任务,还要负责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工作——户口迁移登记,因此保甲不只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也是国家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延伸。保甲之长虽由民众公举,但要经官府审查和正式任命,也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干预,国权是下县的。而史实2确实反映了宗族力量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可知,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干预了多方面的社会基层治理,但国家资源有限,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有一定的宗族自治色彩。示例二:我赞成总结论,但论证过程可以作一些补充和修改。理由:首先,从秦至清,县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保甲之长虽然承担了维持治安和管理户籍等国家部分行政事务,但保甲并不是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而且保甲之长由民众公举,官府只是形式上的任命,一般都由宗族中有威望的族长或乡绅来担任,因此其本质上还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其次,史实2反映了宗族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具有较强的宗族自治色彩。但史实2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的相关史料不够充分,可补充明清时期宗族内部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的相关史实和资料,使论证更严谨。综上可知,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只到县一级,县以下是宗族自治,具有较强的基层自治色彩。[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基层治理1.背景: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2.基层治理的特点:持续时间长;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3.趋势:制度逐渐转变;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4.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有效治理了地方基层(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保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建构·体系】[问题]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影响深远,结合思维导图,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提示] 法律方面,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在社会教化层面,政府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赋役制度方面,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赋役制度发展史上有所体现。社会救济方面,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也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宋代以后,宗族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大。1.(2021·天津卷,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解析:C 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统治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礼与法的角度倡导统治者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法家的主张,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不符,排除;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3.(2013·海南卷,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解析:A 从唐朝赋税货币与实物并收到南宋时以货币为主,这有利于农产品流入市场,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项。4.(2021·福建卷,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解析:A 据材料宋代代役人出现并获国家认可,后逐渐成为常态,代役人与被顶替者之间是雇佣关系,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雇佣关系不一定带来阶层对立,排除B项;代役人被国家认可,且未有户籍混乱现象,不能体现削弱地方基层治理能力,排除C项;代役人在受雇服役后仍回到乡村,这不能体现农村人口的流动,排除D项。5.(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A 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6.(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解析:B 结合题干“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排除;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排除;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D项错误,排除。

    相关学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6讲 课题16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6讲 课题16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12讲新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12讲新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政权巩固,祖国统一大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