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 微粒构成物质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 微粒构成物质,共6页。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 微粒构成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名师考点精讲
考点1 物质的微粒性
1.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如二氧化碳由 分子 构成;所有金属和稀有气体都由 原子 构成;氯化钠由 离子 构成。
2.分子、原子和离子
(1)分子
定义 | 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性质 | ①体积、质量都很小;②不停地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隔;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构成的 物质 | 多数非金属气体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等; 气态的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
(2)原子
定义 | 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 粒子 |
性质 | ①体积、质量都很小;②不停地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隔;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
构成的 物质 | 金属单质,如铁、铜等; 少数固态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 |
(3)离子
定义 |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 阳 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 阴 离子 |
电性 | 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的数目就是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得电子后带 负 电,失电子后带 正 电 |
构成的 物质 | 如金属氧化物(氧化镁)、盐(碳酸钠)、碱(氢氧化钠)等 |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微粒 | 原子 | 分子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
联系 |
(5)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微粒 | 原子 | 离子 | ||
阳离子 | 阴离子 | |||
区 别 | 量的 关系 | 质子数 等于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大于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小于 核外电子数 |
电性 | 不显电性 | 带 正 电 | 带 负 电 | |
符号 | 元素符号(如H) | 离子符号(如H+) | 离子符号(如Cl-) | |
联系 |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分子在不断运动”:溶解、扩散、升华、挥发、汽化、闻到气味等。注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2)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可能只是分子间间隔或运动速率发生了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3)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典例1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选项 | 实验事实 | 观点 |
A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 |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
B | 水电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 分子是可分的 |
C | 少量白糖加入水中,不久“消失” |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
D | 5 mL苯和5 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10 mL | 微粒间有间隔 |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少量白糖加入水中,不久“消失”,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5 mL苯和5 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10 mL,说明微粒间有间隔。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典例2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A项正确;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原子间间隔较小,B项错误;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属于混合物,C项正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项正确。
【答案】 B
针对训练
1.科学家在5 000 ℃的高温下,首次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水态,称为“超离子水冰”。超离子水冰的密度比普通的水高约60%,在室温下为固体形态。下列有关超离子水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超离子水冰是混合物
B.超离子水冰中的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C.构成超离子水冰的分子不再运动
D.超离子水冰由水分子构成
【解析】超离子水冰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其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A项错误;分子之间都有间隔,B项错误;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C项错误。
考点2 原子和分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 核外电子 构成的。由于原子中 原子核 所带正电荷数与 核外电子 所带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 不显 电性。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如普通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小的电子在离原子核 近 的区域运动,能量大的电子在离原子核 远 的区域运动。离原子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次之为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氢、氦原子除外)。
(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氯原子为例)
2.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
典例3 如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由图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8
D.硫原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
【解析】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硫原子核内的核电荷数为16,A项正确;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B项错误,D项正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2+x+6=16,解得x=8,C项正确。
【答案】 B
针对训练
2.化学的学科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①根据Na、Al原子结构图:Na、Al可推知,金属Na、Al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钠原子与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
②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结构不同 。
③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原因是 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
(2)如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② 参加该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是 H、O (填微粒符号)。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实验突破
实验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1.实验目的:认识分子的运动。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步骤(1) |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
步骤(2) | 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 |
步骤(3) | 小烧杯A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小烧杯B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
5.实验结论:酚酞遇氨水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6.实验改进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滴入酚酞溶液的蒸馏水,然后向小烧杯B中倒入浓氨水,立即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验说明浓氨水易挥发
B.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显碱性
D.烧杯B中溶液的pH逐渐变大
【解析】由题意可知,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使溶液变红,A、B项正确;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显碱性,C项正确;浓氨水易挥发,碱性变弱,烧杯B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D项错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微粒构成物质 (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微粒构成物质(教师版),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微专题复习学案: 空气 氧气,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