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1课《望岳》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第21课《登幽州台歌》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精品课件ppt
展开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划分节奏。思考朗读本诗应有的感情基调,并说明理由。
感情基调:感慨、悲凉、寂寞、苦闷
降低音量/音调、拖长音节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 独怆然涕下。
在句式方面《登幽州台歌》一诗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可否为了句式工整,删去虚词“之”“而”二字?请说说你的看法。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思考本诗流传千古,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更加彰显了其内心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
作者究竟为何感到孤单寂寞、悲哀苦闷?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由此,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陈子昂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沉郁悲壮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孤独之感 。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看,泰山郁郁葱葱、千古长青
化静为动,写出了泰山的参天矗立
作者是如何勾画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请找出具体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全神贯注的神情,侧面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
本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将“望”贯穿全文。请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一二两句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颔联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表现出了作者对登顶泰山的憧憬向往。
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结合你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及对文本创作背景的了解,分析作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深情赞美,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搜集阅读,尝试归纳杜甫在三个时期的不同心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更是说明诗眼的转换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试分析本句诗的多层含义。
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表现一个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 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罢归故里。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
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钱锺书评价陆游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的“题无剩义”,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锺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联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仅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更象征着国运国运与局势
对朝廷的眷恋,对国家的忧念
由眼前飘零的落红自然联想到沦落的身世
却创造性地得出警动人心的名句
因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龚自珍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只身出都,离别亲朋好友,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作者,学习目标,雁门太守行,正字音,解题目明背景,解诗意悟情感,感受“鬼才”,感受美品析美创作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学习目标,背景介绍,雁门太守行,读诗韵,解诗意,品意境,悟诗情,诵读诗歌,背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25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25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评课课件ppt,文件包含26教材习题课件ppt、26春望ppt、26渔家傲pptx、26赤壁ppt、26雁门太守行ppt、26饮酒其五ppt、26春望朗读mp3、26渔家傲朗读mp3、26赤壁朗读mp3、26雁门太守行朗读mp3、26饮酒其五朗读mp3等11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