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昌乐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位于青岛海岸、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是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岩石表面有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天气,次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石老人”与海蚀崖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变近 B.逐渐变远
C.先变远,后变近 D.先变近,后变远
2.“石老人”形成与消亡过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 )
A.海蚀柱—海蚀陡崖—碎屑堆积物
B.海蚀柱—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
C.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D.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海蚀柱
3.造成“石老人”坍塌的原因可能是
①常年风化②地壳运动③风雨侵袭④海水侵蚀(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B 2.C 3.B
【解析】1.由于海水不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石老人”的距离增大,逐渐变远,故B正确,ACD错,故选B。
2.海水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岩层,使岩石表面出现石孔,这些石孔不断被侵蚀变大,发展成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石体分离了出去,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使石老人不断坍塌,形成碎屑堆积物,“石老人”形成与消亡过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故C正确,ABD错,故选C。
3.“石老人”坍塌的原因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常年风化使岩石破碎,风雨侵袭和海水侵蚀会加剧海蚀柱的破碎、坍塌和消失,故①③④正确,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故②错,本题选B。
【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散乱多变,也称为游荡型河道。下图为冰岛某沉降盆地的河流水系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火山灰对该河流形成辫状水系的影响是( )
A.增强侧蚀 B.增强下蚀 C.固结河岸 D.稳定河床
5.图示M处河岸始终稳定,是由于其( )
A.径流稳定 B.沉积层厚 C.基岸岩性坚硬 D.凹岸沉积
6.图中沙洲土壤( )
A.有机质含量高 B.质地粗糙 C.颗粒分选性强 D.磨圆度好
【答案】4.A 5.C 6.B
【解析】4.根据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境内多火山,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易堆积于附近的沉降盆地中,大量火山灰沉积增加了地表高度,河流落差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融化附近冰川,引发洪水,洪峰顺势而下冲刷地面火山灰,河床展宽,河水变浅,形成许多沙岛,沙岛之间形成多股相交的河道,加之径流量不稳定,逐渐形成“辫状水系”,因此火山灰主要起到增强河流侧蚀的作用,A项正确、B项错误;火山灰沉积物较松散,易被冲刷,对固结河岸、稳定河床的作用不大,C、D项错误。故选A。
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辫状水系地区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较大,径流量不稳定,且水系中各河道相通,故M处河流径流不稳定,A项错误;图示地区火山灰沉积层厚,但较为松散,易被侵蚀,说明沉积层厚度对河岸稳定作用不大,B项错误;河岸稳定说明河流对该河道沿岸冲刷作用弱,推测该河岸岩性坚硬,且可能高出水面,不易被侵蚀,C项正确;由区域定位可知,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可能会发育成凹岸;左岸堆积,可能会发育成凸岸,D项错误。故选C。
6.由区域定位可知,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主要为苔原气候)、植被种类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能较低,A项错误;该辫状河流由冰川融水构成,出现在冰川末端,故该沙洲土壤主要受冰川融水侵蚀作用的影响,且搬运距离较短,磨圆度差、质地粗糙,B项正确、D项错误;土壤颗粒的分选程度受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该沙洲土壤由冰川携带火山灰堆积而成,分选性差,C项错误。故选B。
【点睛】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后者使河岸易被侵蚀,易于崩塌,更增加了河水的含沙量。这一切都有利于河床的展宽,河水变浅,堆积旺盛,河道迁徙。辫状河流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
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北侧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下图为某潟湖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图示障壁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沉积
8.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其原因可能是( )
A.沙坝面积缩小 B.地壳快速下沉 C.海水大规模前进 D.海水大规模后退
【答案】7.D 8.D
【解析】7.由图可知,障壁岛是由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海湾处流速减慢而沉积形成,故D正确,障壁岛的成因和侵蚀作用无关,故AC错,显然不是风力堆积形成,故B错,本题选D。
8.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说明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沙坝面积缩小,会使得潟湖与外海连接面积变大,盐度上升,故A错;地壳快速下沉,在涨潮时海洋水流潟湖,盐度增加,故B错,海水大规模后退,河流注入潟湖,使盐度将逐渐降低,演变为淡水湖;海水大规模前进,进入潟湖的海水增多,潟湖盐度会上升,故D正确,C错,本题选D。
【点睛】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泻湖口处由於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功能:1、防洪: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2、保护海岸:有於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3、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平潭岛位于福州市东南部,是福建第一大岛,地形以丘陵为主,最高点君山海拔438.7米。岛屿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却从不移动。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有六七级。完成下面小题。
9.岛屿中的巨大沙丘沙源主要来源于( )
A.甲河流的冲积扇沉积物 B.海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10.岛屿海岸带的海滩和该巨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水沉积、流水沉积 B.流水沉积、流水沉积
C.海水沉积、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风力沉积
【答案】9.B 10.C
【解析】9.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也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材料中提及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A错误。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结合前面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B正确。故选B。
10.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海岸带的沙滩通常是由波浪的沉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海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海积地貌是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称海积地貌,其类型有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潟湖、水下沙坝等。
当冰川的终端位置暂时稳定时,冰碛物在冰川前缘堆积形成的弧形垄状地貌,称为终碛垄。终碛垄是古冰川停滞位置的一个重要标志,若冰川在后退过程中有多次停顿,则会形成多条终碛垄。完成下面小题。
11.与流水堆积地貌相比,终碛垄组成物质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分选性好 B.磨圆性好 C.棱角分明 D.大小均匀
12.图示地区,终碛垄由乙到甲的位置变动,反映( )
A.气候逐渐变冷 B.气候逐渐变暖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答案】11.C 12.B
【解析】11.分析材料可知,终碛垄是冰碛物在冰川前缘堆积形成的弧形垄状地貌。与流水堆积地貌有严格的分选性相比,冰川沉积物棱角分明,圆度差,无明显的层状结构,沉积物颗粒大小杂乱无章,分选性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若冰川在后退过程中有多次停顿,则会形成多条终碛垄”与甲乙的位置相结合可判定,终碛垄由乙到甲的位置,冰川后退。冰川后退是气候逐渐变暖所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冰川沉积的物质具有以下特点:皆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无成层现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冰川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海浪堆积
1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塔克拉玛干沙漠 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1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3.C 14.D 15.B
【解析】13.峡谷中大风天气,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携带的江边或沙洲上的沙尘受到山壁阻挡,在山坡下堆积,形成沙丘。丹娘沙丘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C正确;流水堆积形成的沙丘应与河道连接,B错误;冰川堆积物没有分选性,不能形成沙丘,A错误;该地不临海,D错误。故选 C。
14.题意表明,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该峡谷宽窄不一,当地较宽河谷中形成大量沙洲和河漫滩,出露河面的沙洲和河漫为当地沙丘提供丰富的沙源,D符合题意;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印度洋海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不太可能到达此地,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往往有植被生长,为沙丘提供沙源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B、C。故选D。
1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夏季,此时河流水位高,植被多,裸露的沙源面积小,风吹起的沙尘少,B正确。其它季节江水的水位较低,植被较少,出露的沙丘、河漫滩面积大,沙源多,沉积多,沙丘增长速度较快,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代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先修筑提坝、后种植耐盐的盛水草,经过多年淤成沙田。沙田用以种植水稻,人们加高沙田围堤并修筑水闸以便排水和灌溉,且利用洪水期的河水对沙田进行“大排大灌”。促淤造田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下围为珠江口岸线历史变迁及沙田区域示意图。
(1)简述人们在珠江口可以筑坝方式促淤的自然原因。
(2)分析利用洪水期河水“大排大灌”对沙田土壤的有利影响。
(3)有专家反对在珠三角城市建设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淤地方式,请说明理由。
【答案】(1)必要性:人口稠密、用地需求大,筑坝促淤可增加土地;(相比填海等方式)筑坝促淤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可行性:珠江径流量大,河水携带泥沙量大,泥沙来源丰富;地势低平,且位于河口附近,受海水顶托,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强;堤坝进一步截留(退潮时)泥沙,加快淤积速度。
(2)洪水期河水含盐量较低,“大排大灌”可以帮助沙田土壤洗盐、排盐;洪水期河水的含沙量较大,灌溉过程中淤积于沙田,增加土壤厚度、提高土壤肥力。
(3)可行:是一种生态开发模式,既能淤积土地、增加土地供给,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不可行:传统淤地方式淤积速度过慢、耗时过长,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需求。
【分析】本题以珠江口为背景材料,主要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发展差异和因地制宜,河流堆积地貌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迁移并运用地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解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明代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用地需求大,通过修筑堤坝,促淤造田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可增加土地面积;相比较大规模的填海造陆的方式,筑坝促淤成本低,对珠三角自然环境的影响小。珠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大,河流在上游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流水侵蚀作用强,携带的泥沙量大,泥沙来源丰富;珠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在出海口受到海水顶托的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修筑堤坝能够帮助截留(退潮时)泥沙,加快泥沙在河口处的淤积速度。
(2)洪水期时河流水量大,河水含盐量低,利用“大排大灌”可以帮助沙田土壤洗盐、排盐,降低土壤的盐度;洪水期水流急,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在灌溉过程中导致大量的泥沙淤积于沙田中,增加增加土壤的厚度,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可行与不可行理由合理即可,但需先声明可行或不可行,再叙述理由。回答可行,是因为传统的淤地方式是一种生态开发模式,既能够淤积土地,又能增加土地面积,缓解珠三角的用地紧缺问题,且对珠三角自然环境的影响小。回答不可行,是因为传统淤地方式淤积速度过慢,耗费时间长,效果不显著,城市建设需求大,无法满足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土地开发利用需求。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主峰拔仙台附近区战因地质时期冰川活动遗留大量砾石堆,推积体远看形如冰川分布,被称为石冰川。石冰川堆积层下的水流称为暗流,水量丰富,石冰川在暗流的彩响下保持微弱下滑,在夏季与冬季滑动较为显著。下图示意拔仙台附近区域石冰川分布。
(1)指出该区域石冰川堆积层下暗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2)简述该区域石冰川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3)分析该区域石冰川堆积层下暗流水量丰富的原因。
(4)说明该区域石冰川在冬、夏季向下滑动较为显著的原因。
【答案】(1)湖泊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
(2)多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谷(或冰川槽谷区);沿谷地呈条带状延伸。
(3)迎风坡,降水较丰富;海拔高,冬季积雪丰富;(部分石冰川)上游,有湖泊发育,提供较稳定径流补给;位于槽谷中,集水条件好;砾石粒径大,多空隙,地表水易下渗。
(4)冬温低,暗流结冰,减小坡面摩擦力,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易下滑;夏季大气降水丰沛,暗流流量大,石冰川下滑动能增强。
【分析】本题采用材料加图示的方式引入石冰川,介绍其定义,特点以及分布,涉及陆地水体补给方式,冰川地貌形成的原因特点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区域地理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陆地水体补给方式。河流水的补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根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可知,石冰川堆积层下暗流主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下渗后补给,地势较高区域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以及部分上游湖泊水补给。
(2)本题考查冰蚀地貌的成因。石冰川是一种大型的石河。是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物形成。是中低纬度高山寒冷地区特有的冰缘类型。根据图示观察分析可知,石冰川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冰川槽谷区域,沿着槽谷呈条带状分布。
(3)根据材料分析和图示观察以及上题分析可知,暗流水量丰富的原因一是石冰川位于东西走向秦岭南坡迎风坡,降水比较丰富;二是上游部分区域有湖泊发育,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径流补给。三是石冰川位于槽谷中,地势低,集水条件好。四是海拔较高地区有积雪融水汇入;五是砾石粒径大,多空隙,地表水易下渗。
(4)本题考查冰蚀地貌成因。冬季气温较低,地下暗流结冰与上层的石冰川接触时摩擦力较小,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会向地势较低的地方移动下滑;夏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再加上降水汇入,石冰川暗流流量较大,石冰川下滑动能增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贵州省拥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贫困人口623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省份。根据“十三五”规划,贵州省拟通过易地搬迁实现142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近相对集中安置迁出人口。
(1)简述贵州省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
(2)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3)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
(4)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各写出一个易地搬迁后劳动力就业的合理方向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2)崩塌;贵州省多山、地形起伏大、地表重力作用明显,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裂隙发育,地面易塌陷,贫困人口多、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促使地面塌陷多发。
(3)贵州省地形崎岖,土层薄,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是造成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主要原因,将人口搬迁至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贫困人口生产转型,增加收入。
(4)第一产业:畜牧养殖业,农民有养殖的经验;第二产业:纺织业(电子装配),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能吸收大量劳动力,且对技术要求较低;第三产业:餐饮业,贵州各地都有民族特色食品和饮食。
【分析】本题以贵州易地搬迁脱贫为背景,通过展示贵州省略图,设置4道小题,知识点涉及地貌特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脱贫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蕴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分析地形地貌特征,地形: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地势大致为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大;地貌:喀斯特地貌广布。
(2)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分析,从自然特征角度,贵州省地处高原,地势起伏大,地表重力作用明显;地貌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广布,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处季风气候区,岩石易被溶蚀,多地下溶洞、裂隙发育,易出现天坑等塌陷形成的地貌景观;从人类活动角度,贵州省贫困人口多,土地生产力低,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类活动频繁,促使地面塌陷的产生。
(3)易地搬迁脱贫的原因,从自然特征角度出发,贵州省地形崎岖,成土时间长,土层薄,属于生态脆弱区,土地生产力低,自然灾害频发,不适宜就地脱贫;从社会经济角度,交通设施难以建设,交通不便,导致商品等流通困难,就地发展困难;易地搬迁的优势,易地搬迁既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为贫困人口寻找到合适的发展地区,促进贫困人口生产转型,增加收入。
(4)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结合贵州农民经验,可以选择畜牧养殖业,农民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第二产业,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或电子装配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丰富的劳动力,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第三产业,可以选择餐饮业,提供贵州民族特色的食品。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泥质潮津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均影响潮滩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一研究潮滩演变规律的小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下面三困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制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说明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
【答案】(1)观测点S5、S6之间,依据:能被海水淹没,且剖面高程无变化(变化较小)。
(2)不断淤高(滩面高程变高)并向海推进,2012一2016年向海推进较快,2016一2018年基本稳定。原因:滩面泥沙运输受潮流主导,泥沙淤积;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
(3)茎叶吸附泥沙,根系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消减水流速度,利于泥沙沉降。
【分析】本大题以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制面变化图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潮滩盐沼区的变化、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由潮滩制面变化图可知,2012和2018年剖面线中,S5、S6之间的交点是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剖面高程无变化或者变化较小。
(2)由图片可知,2012年潮滩剖面中,S1~S5之间是盐沼区,2018年的剖面中,滩面高程变高,说明盐沼不断向海推进;由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图可知,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2012一2016年米草前缘距离不断增大,说明泥沙淤积不断淤积,盐沼向海推进较快;2016一2018年米草前缘距离变化不大,说明泥沙淤积与冲刷达到平衡,盐沼区基本稳定。
(3)米草是一种耐盐碱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波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可吸附泥沙;地下根茎发达,能够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