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01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02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蘧公孙与马二先生相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
    1、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馀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    属引凄异     (《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     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
    C.不伐善     陈康肃公善射    (《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 (甲) (乙)两端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2、 (2019·烟台)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貴,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    (2)皆反,其故何也     (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3、 (2019·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 种: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 成:讲和,和解。 ③ 质:人质。 ④ 罢:通“疲”。 ⑤ 胙:祭肉。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 方 会 诸 侯 于 黄 池 惧 天 下 闻 之 乃 秘 之。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越王勾践反国          (2)厚遇宾客        
    (3) 为质于吴          (4)勾践已去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②使老有所终
    B. 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②忠之属也
    C. ①以淮上地与楚 ② 念无与为乐者
    D. 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②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 用现代汉语法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女忘会稽之耻邪?   
                             
    (2)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 范蠡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 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 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4、 (2019·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 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 (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其真无马邪(《马说》)
    B.今披阅遗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李希烈反,诏遗宜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3)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5、 A.蘧公孙与马二先生(马纯上)相见。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请问批文章是怎样个道理?”马二先生道:“全不可带词赋气。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所以小弟批文章,总是采取《朱子语类》、《四书或问》上的精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B.马二先生经过一条小街,街上有几个簇新的书店。店里贴着报单,上写:“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程墨持运》于此发卖。”马二先生见了欢喜,走进书店坐坐,取过一本来看,问个价钱,又问:“这书可还行销?”书店人道:“墨卷①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②。
    C.话说那日清晨,文瀚楼店主人走上楼来,匡超人问是何事。主人道:“目今我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又要批的好,又要批的快。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若出的迟,就误了一次发售机会。这书刻出来,封面上就刻先生的名号,还多寡有几两选金和几十本样书送与先生。不知先生可赶的来?”匡超人道:“大约是几多日子批出来方不误事?”主人道:“须是半个月内有的出来,觉得日子宽些;不然,就是二十天也罢了。”匡超人心里算计,半个月料想还做的来,当面应承了,当晚点起灯来不住手的批,就批出五十篇,听听那谯楼上,才交四鼓。
    匡超人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又做了个序文。选本已成,书店里拿去看了,回来说道:“向日马二先生,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不想先生批的恁快!我拿给人看,说又快又细。这是极好的了!先生住着,将来各书坊里都要来请先生,生意多哩!”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八回)
    注释:①墨卷:指考场所作八股文。②古书:指古代经典书籍。
    14.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应试士子为了金榜题名,需要经过评点的历科试卷作为参考资料。
    B. 从马二先生关于如何给八股文写批语的议论可见八股文是排斥文学的。
    C. 因为读书人特别偏爱八股文,所以卖八股文选集的生意总是非常兴隆。
    D. “将来各书坊里……生意多哩!”说明匡超人评点考卷受到市场欢迎。
    15. 评点应试的八股文章本只是一项生意,马二先生却“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请简要分析马二先生这样做为什么不合适。
    6、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 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 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 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10.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1.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2)神弗福也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望其旗靡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2.鲁国以少胜多,除了曹刿的卓有远见之外,更有深层次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
    【链接材料】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都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谨慎、恭敬。
                          
                        
    8、 (2019·烟台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⑤,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未尝识人间情伪   尝:        
    (2)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行:        
    (3)德义不修 修:        
    (4)皆反,其故何也    故: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臣下之过欤?
    (2)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 
    5.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 1.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A项,前一个“引”,动词,拉;后一个“引”,动词,延长。B项,两个“绝”,断、断绝。C项,前一个“善”,自夸;后一个“善”,善于、擅长。D项,前一个“白”,告诉;后一个“白”,白色。所以答案选B项。
    2.今者烛灭/ 有引妾衣者 / 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分为句内断句和句间断句,从人物语言和句子长度看,这应该属于句间断句,限断两处。此类断句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意断句。所给句子大意为:刚才灯烛灭时,有人拽我衣裳,我揪断了他帽上的带子并拿在手里了。三个句子,各自有自己表述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烛”,第二句写“引妾衣者”,第三句写“妾”,三个句子内容独立,据此划分也可以。
     3.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句子遵循关键词翻译到位、句式理清,语意通畅三点即可。所给句子主语都为“吉驭吏”,“嗜”,特别爱好;“尝”,曾经;“从”,跟从;“呕”,呕吐。最后一个句子是省略句式,完整的句子为“醉呕(于)丞相车上”。“于”,介词,在。以上难点解决就容易翻译了。
    4.“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赏析和人物形象的提炼。先通读 (甲) (乙)两文,把握大意。然后探究(1)所给句子的大意: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羞辱勇士呢?“乎”,语气词,在句中表反问语气。从上下文语境看,这是楚庄王面对妾的告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立场,从中能够体会出楚庄王不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再探究(2)所给句子的大意: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耳”,罢了。“罢了”有一种不以为意的语气,突出丞相丙吉对车夫的宽容。综上分析两句加点字透露出的语气和态度,提炼出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庄王宴赐群臣饮酒,天已黑了,酒兴正浓,灯烛突然灭了。此时有人拽庄王妃妾的衣服,该妃妾顺手扯断结冠的带子,告诉庄王说:“刚才灯烛灭时,有人拽我衣裳,我揪断了他帽上的带子并拿在手里了。取灯火上来,看看谁是断了带子的人。”楚庄王说:“赐人饮酒,致使他们醉后失礼,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羞辱勇士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与我饮酒,不扯断帽子带子的人不算尽兴。”群臣都扯断自己帽上的带子,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最后都尽兴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2、 1.(1)品行 (2)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1)这句话的意思“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2)这句话的意思“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2.B
     (解析)本题考虚词用法。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却”,A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的“而”是“表递进关系”,D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B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个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观点相同。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进行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出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国家的幸福。”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3、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 / 惧天下闻之 / 乃秘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这是一句完整的话,要根据意思断句,此句的意思是吴王当时正在黄池会诸侯,怕天下诸侯听说此事,于是就秘而不宣。前文有“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的提示,两外断句分别是在“黄池”后和“闻之”后。
    2.⑴同“返”,返回,回到    ⑵招待,对待    ⑶当作,作为,做    ⑷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常见的文言现象。第(1)题注意“反” 可以联系课文中的“窥谷忘反”得知,其是通假字,同“返”,返回,回到。第(2)题“厚遇宾客”中“遇”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厚礼招待宾客”可知其是“对待,招待”的意思。第⑶题“为”根据课文中的“可以为师矣”可知,其是当作,作为,做的意思。第⑷题“去”根据课文中的“太丘舍去”可只其是 “离开”的意思。
     3.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项,都是“让”的意思;B项,委托,交付/类;C项,给/和;D项,方圆/正在,将要。故选A。
    4.(1)你忘记在会稽山所受的屈辱了吗?
    (2)在这时,越国的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祝贺,勾践号称霸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⑴注意:女,同“汝”,你。邪,同“耶”,表疑问。注意须译出疑问语气。⑵注意:横行,畅行无阻。毕,全,都。注意状语后置要提前及省略的主语要补写出。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范蠡是被越王派到吴国的,不是主动请缨前往。
    附: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下休息、躺下睡觉就要仰视苦胆,吃饭喝水也要尝苦胆。他说:“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放下架子对待贤明的人,用厚礼对待宾客,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去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动。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种。”于是把整个国家的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把范蠡归还给越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跟随吴王,唯独只有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于是杀死了吴国的太子。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后,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以后,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上游的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这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4、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解释文言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A.选项中,前一个“其”,代词,代颜真卿;后者语气词,难道。B项中,前一个“遗”,遗迹;后者,送,赠给。C项中,“恶”都是“厌恶”的意思。D前一个“反”谋反;后一个“反”通“返”,返回。
    3.(1)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重”“益”“达”“为”等翻译正确,同时译文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可知颜真卿并非“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故C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甲)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力透纸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乙)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5、 14. C    15. 要点:对仅行销一时,作为参考资料的考试点评,没必要引经据典、深思熟虑、过度阐释,否则就会错过考生需要的时机,即错过最佳发售时机。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本内容看,马二先生问自己精选的八股文选集在书店行销情况时,书店人道:“墨卷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这说明八股文书并没得到读书人的特别偏爱,只是考取功名的参考资料,“行得一时”,表明八股文选集卖得并不好,生意也并非兴隆。故选C。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A文本看,马二先生评点应试的八股文章“总是采取《朱子语类》、《四书或问》上的精语”。所以马二先生评点要耗费好长的时间。从B文本“墨卷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可知,马二先生评点是八股文,选集只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参考资料。从C文本看,匡超人同样是评点八股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两相对照,马二先生的点评采用引经据典、过分阐释没意义,深思熟虑,花费大量时间可能就会错过考生需要的时机,即错过最佳发售时机,劳而无功。所以说马二先生这样做是不合适。
    6、 9. D    10. 【甲】   
    11. 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9题详解】
    A. 觐见/看见/看见/见解;
    B. 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
    C. 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
    D. 都是“军队”的意思;
    故选D。
    【10题详解】
    (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7、 9.    (1)参与   (2)赐福,保佑    (3)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4) 倒下
    10.    (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诚心根据实情来处理。
    (2)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1.    C
    12.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③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8、 1.(1)曾经 (2)品行 (3)修养 (4)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尝”联系《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可判断,意思是“曾经”。(2)这句话的意思是“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3)“修”联系《诫子书》中“静以修身”可判断,意思是“修养”。(4)这句话的意思是“(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2.B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用法。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A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D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B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3.(1)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2)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1)句要注意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2)句要注意“贵”“贱”的词类活用现象。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相同。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尽心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我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才做了大官,不修养品德,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家国之幸。”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一(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五(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解释加点的词 ,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四(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四(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东坡食汤饼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下面的句子,解释下列加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