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35 小说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35 小说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共16页。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中考中常有考查。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小说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
①那天傍晚,他放学回家,脑子里还在演算老师刚讲过的一道习题。没留神,只听“呯”的一声,自行车碰到了一辆轿车,车门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划痕。
②一个中年女子满脸怒容走下车。他赶快道歉:“阿姨,对不起……”“说得倒轻巧,一句对不起能解决问题吗?”一个女生尖细的嗓音,立刻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③巧得很,女生是隔壁班的,那辆车是她母亲开来的。仗着家境优越,这女生一向喜欢高高在上,连走路都带着几分趾高气扬,她的刻薄在全校闻名,碰到在这样一个女生手里,她岂肯善罢甘休?
④果然,她示意母亲不要管,自己围着车转了转,故意用轻描淡写的语气问:“说吧,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赔!”“你知道这样的划痕,送到修理厂需要多少钱?你能赔得起吗?”女生旁若无人地大笑。
⑤“不管多少钱,我一定赔!”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⑥“算了,我今天过生日,不想为难你。这样吧,你只要给我鞠三个躬,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⑦他涨红着脸说:“不可能!”
⑧“姑娘别生气,我来替他鞠躬……”一个50多岁,清洁工模样的女人,忽然拨开众人走过来,把手里的扫帚放到一边,认认真真朝着这对母女鞠了三个躬:“对不起……”女生还在发愣,他却转身逃出了人群。清洁工模样的女人,气喘吁吁地追了过去。
⑨“娘,你怎么能这样……没有一点儿尊严!”他转过身,满脸都是屈辱的泪水。
⑩“孩子,修理费少说也得好几百,如果不向她们鞠躬,你打算怎么赔?你爸常年病着,就靠我这点儿工资,供你上学都吃力……”母亲为难地说。
⑪“我不上学了,去打工,卖血也可以!总比丢人现眼强!”他余怒未消。
⑫“孩子,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你成绩那么优秀,为这样一件小事辍学,值得吗?记住,只要好好努力,不需要逞一时之勇,早晚有一天,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母亲拿起扫帚,慢慢走远,她单薄的身影,让他那么心疼。
⑬此后,他继续发奋读书,如愿考入名牌大学。
⑭多年后,他自主创业,拥有了一家公司,当然,也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再也不是那个随意被人嘲笑的青涩男生。
⑮一次,因为投资策略失误,公司的资金链条突然中断,不但没有办法盈利,连职员们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幸运的是,他一向热心助人,人缘颇好,经过几番周折,加上老朋友的帮助,终于制定出了走出困境的方案。
⑯连续多日的加班,让他很疲惫,他想走出办公楼,到外面去透口气。路过打字室时,看到门半开着,一个新来不久的职员,正在悄声抱怨:“我真不明白,公司连工资都发不起来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死守在这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离开……”
⑰他屏住呼吸,只听打字员轻声说:“你来的时间短,对公司的情况不了解。我们老总人好呀,他是苦孩子出身,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体谅大家。现在公司遇到困难,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留下,理由非常简单,在这里工作,我们感到活得有尊严……”
⑱刹那间,他感到鼻子发酸,快步走了出去。外面,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桂花清香。
⑲时隔多年,又想起母亲当年说过的话,他知道,时间,真的把“尊严”两个字,悄悄还给了他。
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⑮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写出了他的人品好、有责任心(有担当、有能力、热心助人、人缘好)。②为后文员工在他公司受挫时依然不离不弃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本段主要写他遇到的逆境以及解决的方法,表现了他人品好、人缘好;从结构上看,很明显是为后文他明白了一切,感受到时间是可以将尊严还给自己这一中心做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石头宫殿
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而今已荒凉的小院子,那排当年高大而今已破败的土坯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那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蜿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
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父亲心里,除了我就是牛。
父亲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也像牛一样执拗刚烈不通融。而我属羊,我出生的时候,祖国这艘大船正在转舵。童年的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当时有了拖拉机,也有了白面馒头。而父亲那时候,牛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父亲把牛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农忙早晨喂麦糠,夏天晚上打蚊烟。让牛住个石头宫殿,在父亲心里不算啥。
说干就干,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正是黄河口汉子最精壮的时候。他抱起一块又一块椅子大小的石头,把它们垒成石头墙,垒成石头房子。路过的乡亲们看到刚刚卸任的生产队长的惊人之举,都不禁停住了脚步。
父亲从十三岁务农,十六岁就干生产队长。那时候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父亲就和他的队员们一铁锨一抬筐地改天换地,深入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在蒿草没人的百里荒原修水利,开荒田。领导看中了他的实在肯干,问他“吃公家饭咋样?”,父亲闷着头吭哧半天,回说还是想回村里,“你不是说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嘛!”。
领导被问住了,只好随他。
生产队改村委会了,父亲又回头继续当农民。他牵着心爱的黄牛,一垄一垄地流下辛勤的汗水,换来孩子们的衣食。孩子们嬉笑打闹,他从不过问。“树大自直”,他说。收罢了秋,他也会把我扛到脖子上去看马戏。我一直记得那年的马戏,魔术、杂技、狗熊、奔驰的骏马,那是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忘记了是整整一上午还是一下午,我始终在攒动的人头上空看着。前些天偶然谈起来,我说“您当时应该累得不轻”。“有过吗?”父亲笑着,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父亲的石头宫殿落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参观。逢到赶集,邻村人也都停下车子,指指点点。后来,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说“在石头屋哪里哪里”。毕竟,这里是大平原嘛,方圆千里无山无石。
老牛住得倒很坦然。干活归来,它便急切地奔进石屋歇乏。我放牛回来,缰绳随意搭在牛背上,它也能穿过村街,经过院子,直接走进石屋里去。牛在这里生儿育女,步入晚年。我接父亲离开的时候,牛已经很老了。牙口也像父亲一样已经不行了。父亲把它卖给了邻村的老光棍。那天是我陪他去的,父亲又给牛顺一遍身上的毛,嘴里嘟哝着,“我属牛,你妈身体不好,这辈子也多亏了牛。”不知道是说给我听还是给牛听。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看见牛眼里滚出了花生仁大小的泪珠。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父亲没有收老光棍的钱。我们选择给他,是觉得他无亲无伴,也许会给老牛一个善终。
石屋拆除的时候,我正在忙着装修城里的楼房,好把父亲接出来。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父亲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进城老人,开始变得多话,絮叨,惶恐,木讷,魂不守舍,现在越来越像一段呆木头。
在不合时宜的年代,父亲确曾发出过耀眼的光亮,像暗夜里的一道闪电,虽然在转瞬之间就消逝了。
(原文有删改)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照应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2)突出“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3)睹物思人,抒写“我”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解答此题时要兼顾结构、内容两个方面。解答此题的步骤与过程如下:第一步,审题,明确命题着眼点是第一段,命题要求是“分析”第一段的作用。第二步,带着问题,回读原文第一段,分析其内容,如什么人(“我”)、什么物(石头小屋)。第三步,分析作用。一是结构方面,这里的“石头小屋”既照应了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又引出了下文一系列对与“石头宫殿”相关的事物、事件的描述。二是内容方面,从“首先映入脑海”可以看出石头小屋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突出“我”对父亲的深厚感情。第四步,整合答案,分条陈述。
名师点睛
解答分析情节作用类主观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
1.结构上的作用。具体位置不同,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也不同。具体来看:
(1)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如上述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一文的开头部分,结构上的作用就是“照应标题”,“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
(2)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引出下文某个情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3)文章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或情感;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2.内容上的作用。应从人物、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具体来看:
(1)根据人物在具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某一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如上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一文的开头部分,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突出了“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
(3)根据作者设计情节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褒、贬等),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 鲁
汪曾祺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回头一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藋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纯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只怕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藋菜则更不知道什么杂七杂八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这一带的大地名叫黄土坡。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即使你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也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潭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汽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他。实在是,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啊!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得”。——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两桶,有时用得急,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买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地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让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曾因为用水的问题向学校抗议,尽管事务主任三番两次地要求工友上山挑水,却没有什么效果,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故事有始有终,情节完整。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①松户与三弄完水泥了。他的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的水泥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②“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子倒光了。
③“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④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⑤“这么轻,……”
⑥他想。旋即,他又要倒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最后,搅拌器终于空转了,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在搅拌器的橡皮水管下冲洗了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河水咆哮地吐着白沫。
⑦“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⑧“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他在裤子臀部擦去附在盒上的水泥。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⑨“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⑩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⑪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⑫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⑬“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⑭“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选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4.依据上下文在第⑤段的省略号处补上心理描写,最合适的一句是( )
A.这么轻,里面会是什么呢?
B.这么轻,丢的人也太粗心了!
C.这么轻,好像没装什么钱。
D.这么轻,怎么会在水泥桶里?
5.信里的故事如果改成女工在电话里讲述,效果是否更好?简述理由。
6.有同学认为可以把小说第⑭段去掉,也有同学说不能把它去掉,说说你的理解。
7.联系你的阅读经验,结合本文和其他已经学过的小说,联系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谈谈“水泥”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一、【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割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望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乌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记叙文阅读。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⑪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⑫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⑬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⑭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闯关检测
1.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理解不准确。写这位同事摘菜不入门,一方面说明摘菜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另一方面也说明老鲁的技术高超。B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事务主任不够权威”理解不合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理解错误。作者描写恶劣的工作环境,是要突出老鲁对这样的环境的改变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影响。
2.①描写了老鲁初到学校时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②勾画出老鲁纯朴能干的形象,为下文写老鲁的行为埋下伏笔。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小说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段落的位置、段落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与题目或上下文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这段文字是文章的首段,主要描写了老鲁初到学校时的情景。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体现了老鲁的纯朴、能干;从与下文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做铺垫,暗示了学校的有关情况等。
3.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的生活情况,突出时代背景。②人物刻画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③结构上,既承接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④效果上,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所写内容与人物刻画、主题表达以及前后文的关系和表达效果等方面。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通过新旧对比,表现了老鲁的吃苦耐劳等品格;从主题表达的角度分析,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表现了学校、老师生活的状况;从结构关系上看,承接上文,写老鲁的勤劳,也引出了后文学校搬迁的内容;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根据上文“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此处应与“钱”有关。A、B、D三项都没有提到“钱”,只有C项与“钱”有关,故选C。
5.电话中讲述就要直接表现女工的语气情绪等,分散了笔墨。用书信讲述能留给阅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更集中地表现松户读信的感受,增加了事件本身的震撼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信和直接陈述效果的理解。信里叙述的是一个关于下层工人在工作时失去了生命的故事。如果女工直接陈述避免不了,叙述时将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伤心难过的情绪放在其中,而通过信件来展示女工的不幸遭遇,可以有效避免情绪化,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可以更集中地将读信人松户的感受表现出来。
6.不可以。因为第⑭段所写的内容,把松户从看信后的愤怒和冲动拉回现实,深刻地表现了松户生活的苦难与无奈,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第⑭段写的是松户从看信后,对遇害的工人充满了同情,却帮不上什么忙,很是无奈。妻子的话将故事拉回现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但又不失对生活的信念:为了孩子,也要好好生活。所以不可以删去。
7.示例:水泥不仅是小说的线索,如本文围绕水泥桶中的一封信,写了从事水泥相关工作的松户、女工和她的爱人的遭遇与命运,而且还象征了现代工业对人的损害:通过水泥渗入松户鼻孔的细节,展示了水泥所象征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女工和他的丈夫也和松户一样从事与水泥有关的工作,这是现代工业在人的生存方式上的无孔不入,水泥不仅劳损了松户的身体与健康,甚至夺去了工人的生命,无处不在的水泥建筑代表的繁华却饱含了当时工人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好处。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小说的情节是围绕“水泥”这一线索展开的。松户与三在完成了繁重的工作,快要下班时,在水泥桶中发现盒子,于是装进了口袋;当他为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发愁时,他想到了水泥桶里的小木盒,认为水泥桶里的小木盒中也许会有一些东西;当他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打开了小木盒之后,发现里面有一封信,意外知道了一个关于下层工人在工作时失去了生命的故事,这让他很是伤感。作者用“水泥”贯穿全文,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小说结构完整、自然,主题更加突出。同时“水泥”也象征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如同“水泥”一样的不幸遭遇与命运,还象征了现代工业对人身体与健康的损害,不仅使得他们的生活窘迫,甚至还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引人深思。
中考链接
一、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文章中对麦客的描写,即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亮”,他们就在乡村的街道上等待着接活儿,可以看出他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可以看出他们配合默契,踏实肯干;“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苦;第⑤段“地里麦茬很低,麦穗割得干净”可以看出他们的做工认真、仔细;⑥⑦⑧三段在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但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据此作答即可。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的特点,抒发情感的作用。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就属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人的麦芒,体现了天气的炎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蝉也突出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作者通过细致地描写天气情况,突出表现了麦客夫妇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第⑧段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麦子的赞美,表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了她的淳朴;“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她内心的羡慕和内心由衷的赞叹。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4.(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言中得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插入描写他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描写可以很自然地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本文前段主要讲述的是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作、语言描写,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结尾段“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用一个问句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憾,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的慨叹。据此作答即可。
二、
1.(1)迷信 (2)固执。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第①段写奶奶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而且这种思想她坚持了一辈子,可见其迷信且固执。据此理解作答。
2.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②“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本文的题目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所写的核心内容,暗示子文章的主旨,能体现标题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3.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
【解析】考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结合景物描写出现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即可。
4.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从运用比喻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8 小说——分析情节构成,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文件包含考点08小说分析情节构成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考点08小说分析情节构成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5 小说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理清作品思路-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22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22 小说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理清作品思路,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险柜的门静静地关上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