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蘸汁豆腐》,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一、(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就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
    ④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
    ⑤枯燥是一个门槛,有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日,有删改)
    1.阅读②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主张写作不能“等灵感”而要“找灵感”?


    2.阅读⑤自然段,回答造成“人才与人手”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作者在文章中从哪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二、(2021·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两个字。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这样。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
    ④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一个战士因缺氧晕倒在巡逻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们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她在梦中醒来,心就像荡秋千,高低视线,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她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梦,只是还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场景而已。她从小就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青春、热血、英雄这些令她心动的字眼,一直和军人密切相关。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但她心中的诗意一直澎湃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⑤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约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格桑花开遍雪山脚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多么惬意和丰富的旅行呀!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她果然看到了山间草地上盛开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上盘绕,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到了雪山之巅就到了望北哨所。可雪山似乎成了恒定的目标,车开了好久,似乎离雪山还是那个距离。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似乎山上刚下过雪,车队又行驶了一段路,终于被大雪阻断了。眼前没了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在车里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
    ⑦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房子,遥远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
    ⑧她忽然想起了她的腰带,这是“本命年”买的腰带,红绸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条回家时她买的,每人一条。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挥舞红绸带的人,一定就是他了。两人隔着雪地,一个山上,一个山下,就那么挥舞着。在大雪皑皑的一片白色中,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
    ⑨那一次,她无功而返,尽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
    ⑩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⑪再次来到哨所时,她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哨所山后,生长着一棵松树,唯一的一棵松树。他就葬在那棵树下。她来了,他却失约了……
    ⑫她把那条红绸带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树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选自2021年5月7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4.第④段中的“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是否矛盾?为什么?

    5.有同学建议将第⑩段中的“他在巡逻路上……”改为“他在巡逻路上不幸牺牲”。请简要分析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信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7.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三、(2022·河南三门峡·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哲学
    ①母亲读书不多,可是母亲的话语却是我用一生来验证的哲学。
    ②打小我就疯,走路一蹦三跳,不像个娇娇女。母亲帮我擦汗,开我玩笑:你走路不灵实!踢坏石头,弄皱塘水,吓跑蝴蝶,踩疼小草。是个冒失鬼,长大谁敢娶你?
    ③上一年级时我就能一个人上学。去学校要走一段田埂,再走一段河堤。乡亲们惜地如金,秋收过后,宽阔的河堤被种上成片的油菜苗。冬去春来,阳光施展魔法,在碧翠的油菜上,遍撒黄金,油菜顶着满头的黄金佩饰,似乎在春风里叮叮当当。小蜜蜂忙忙地在花间穿梭,蝴蝶不停地亲吻菜花的额头,像又怕人看见,扇动着一双翅膀作掩护。我看得眼睛发亮,那扇动的翅膀,仿佛是蝴蝶在向我招手,我情不自禁,追蝶滑入油菜地里。屏住呼吸,轻轻踮起脚尖走过去,拇指和食指张开成八字,慢慢向蝴蝶靠近,蝴蝶突然飞起,我抓了个空。一次、二次……蝴蝶依然扇动翅膀,挑逗我的耐性。我扑腾在油菜花中间,双手空空。“挨抽的蝴蝶,我削掉你的得意!”我气急败坏,找来两根竹枝,对着菜花上飞舞的蝴蝶一阵狂抽。竹枝飞舞,呼呼作响,蝴蝶四处逃窜,我心满意得。猛然想起上学的事,赶在铃声响起前,我回到教室。
    ④放学回家,见母亲陪明爷爷坐在桌旁,一杯沙糖水,已快喝干见底。明爷爷脸色不好看,我知道是我又闯祸了,低头不敢看母亲。
    ⑤母亲牵着极不情愿的我向河堤走去。远远看见两根竹竿交叉躺在地上,像老师用笔在油菜地边划了一个巨大的叉号。油菜地上,躺着点点菜花、碎枝、碎叶,一片凋零景象。母亲蹲下去,扶起一棵油菜,指着断茎处渗出的晶莹液体,说:“你看看,油菜流泪了。唉,明爷爷辛苦栽种的油菜,你把菜花抽掉,将颗粒无收,它能不哭吗?”我强硬的心,瞬间柔软。母亲为我的无知贪玩买单,用自家的一块油菜地赔偿了明爷爷。
    ⑥母亲不知道,流泪的油菜,给我上了一堂情感课,开启了我人性的良善之门。
    ⑦上二年级时,母亲得了重病,只能在床上躺着。7岁的我自然要分担家务,扫地、煮饭、洗衣、喂鸡,为母亲端水,帮弟妹穿衣服,但却不会自己扎辫子。母亲爱怜地看着的长女披散着头发,跑里跑外。每隔两天,母亲会撑着起床,叫我搬来小凳子,在床边坐下,我举着小镜子,看母亲帮我扎马尾。母亲用红头绳密密地缠成两根弯辫子,所缠之处,无发丝外露,所有活泼、从辫梢逸出。母亲专注的神情,像雕刻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闰儿,你是丑小鸭!”母亲掰过我的脸,认真端详后说道。“为什么我是丑小鸭?”想起我喂过的丑小鸭,心有余悸。
    ⑧记得幼时,家里买过六只小鸭。有五只差别不大,嫩黄色茸毛,扁嘴巴,走路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另一只小鸭却瘦不啦叽,没几天鹅黄的绒毛也掉了色,变得灰不溜秋,母亲叫它“丑小鸭”。丑小鸭不合群,总在其它鸭吃完离开后,才敢从鸭食盘边上或地上寻几粒谷。我一直认为丑小鸭可怜,小心眼里生出怜悯。过了几天,邻居说我家有一只鸭子飞了,我才发现,是丑小鸭不见了。它能活吗,它不会是童话里的白天鹅吧。我有些伤感,母亲安慰我道:“这是丑小鸭的命,它得靠自己。”
    ⑨“我的闰儿是丑姑娘,没有你慧表姐三成漂亮。”母亲像鉴宝大师,数出条条框框,“慧是白嫩鹅蛋脸,闰儿是糙米色大饼脸;慧有一双丹凤眼,闰儿是两颗黑葡萄;慧伶牙俐齿吃四方,闰儿小嘴上翘不善言。”我一知半解、不明其意,但清楚地知道,我是丑姑娘。“娘,我不做丑小鸭!”带着哭腔,我央求母亲。“像你这么丑,将来一定没人喜欢,嫁不出去。”母亲认真地为我找解决方法,“丑姑娘一定要多读书,勤做事,对人和善,知书达礼,才能讨人喜欢。”
    ⑩母亲的丑小鸭改变方法,牢记我心。为了能嫁出去,我不再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不漏掉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为了讨人喜欢,我主动做家务,不再贪玩。期末考试,我从中下成绩,跃入班级前三。老师兴奋地拿着我的试卷点评,看我的眼神中满是赞许;父亲惊喜地发现,我变得酷爱读书;母亲更欣喜,我从野孩子变得越来越淑女。
    ⑪母亲不知道,她口中的丑小鸭,此后花毕生精力,用读书改变了自己丑的形象,用执着丰盈了自己的灵魂。
    ⑫父亲快四十岁时,顶职去镇里上班。那年,我十岁。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体弱的母亲准备带着小弟,住到父亲单位,留我和上一年级的妹妹在家,并叮嘱我照顾妹妹。临走前一天晚上,父亲思量着,犹豫不决。母亲看向窗外,自言自语:“草丛里饿不死蛇,闰儿是生命力强的。将来某天,我若走了,这个家就需要闰儿照顾弟妹……”我听懂了,眼里的泪硬硬憋住没让它掉下来。“看你乱说,别吓孩子。”父亲责备道,“我去煮红薯粉,闰儿给我帮忙,咱们今晚打牙祭!”
    ⑬那晚,红薯粉的味道特别鲜,我也记住了“草丛里饿不死蛇”的话,自己有手有脚,比蛇厉害很多。
    ⑭母亲不知道,那些年,我学会了做面条,蒸馍馍,缝过扣子,补过袜子。我是妹妹的保护神,为她打过架,开过家长会。
    ⑮十二岁那年,母亲走了。听父亲说母亲临终前叫着我的名字,像有许多话说。
    ⑯好多年过去了,母亲不知道,她的闰儿每遇到人生旅程的悬崖,就会使用母亲的哲学为自己插上翅膀,飞过悬崖,飞过天堑。
    (作者:浩渺若尘。有删改)
    8.文中母亲富含哲理的话对“我”一生影响深远。请简要梳理文中母亲的“哲学”带给“我”的变化,将下面表格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的哲学
    明爷爷辛苦种的油菜,你把菜花抽掉,油菜将颗粒无收。你看看,它伤心流泪了。
    ②______
    草丛里饿不死蛇。闰儿是生命力强的。
    “我”的变化
    ①______
    “我”花毕生精力读书,丰盈灵魂,改变形象。
    ③______

    9.本文在材料组织和结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答。

    10.有人认为本文表现的主题是感恩,有人认为是成长,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小文读完文章,认为文中母亲的语言文绉绉的,感觉很假,不能确定这篇文章是写实还是虚构。请你根据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向她作合理解释。


    四、(2022·上海浦东新·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让他为你擦车吧
    ①我们驱车去一个朋友家玩。途中,朋友说,她自己是轻易不请人到家里作客的,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于是,我们就笑着回答说,那我们是贵客哦。她有些羞涩地说,其实也有我哥哥的原因,因为他自小就是一个哑巴,即便是长大了,心里也很单纯,所以接人待客多少有些不方便。我们沉默了些许,表示理解 ,越发觉出朋友对我们的诚意。
    ②她家住在东郊的一个旧居民小区里,房子依然是旧时的红墙瓦房,多少有些厚重的意味。我们去她家之前,她已经打电话告诉了父母。于是,到我们出现的时候,家人早已迎了出来。出来的人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一身干净洁白的衬衫,褶皱还未褪去,显然是刚穿上的,清秀的脸上被一种纯净的笑容堆满着。我猜他定然是朋友的哥哥了,但是心里又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怎么会缺少一副响亮的嗓门呢?
    ③接着,我们进屋坐下。刚落座,茶酒饭菜就已经端上来,看来她的父母是掐着时间做的。我看着这满桌热腾腾的饭菜,心里暖烘烘的。于是也立起身来,想请她的家人一起坐下。但她的母亲执意不肯,只留下她的父亲和她,陪我们一起吃饭。于是我们只好遵从主人的意思,安静地坐下来吃饭。但是我心间依然划过一个问号:此刻,她的哥哥在干什么呢?
    ④饭吃到一半,我的手机忽然响了,于是我起身出门去接电话。刚踏到门边,我就呆立住了,因为我忽然看到在停车的空地上,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正提了一桶水在给我们擦车,那人就是朋友的哥哥。我顿时手足无措起来,哪里有客人忙着吃饭而主人却忙着为客人擦车的道理呢?我立即摁掉刚接通的电话,迈步前去制止他。
    ⑤可就在这时,我被人一把拉住,转头看时,正是我的朋友。她笑眯眯地把我往家里拉。我提醒她:“那是你哥啊!”朋友笑着回答说:“是的,没关系,那是他自己去的。”“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怎么能让我们吃饭却让他去给我们擦车呢?”我心中顿时掠过一丝不快。
    ⑥朋友显然知道我秉性耿直,于是就笑着小声解释说:“你想我可能去委屈自己的哥哥吗?只是我每次留他在席间招待客人,他都十分尴尬。因为他无从交流,总是感觉自己没用。但是他也是个好客的人,于是就希望能为客人做点什么,比如帮客人打理一下行囊或是擦一下车什么的,表达自己的热情,也表明自己不是个负累了。所以,请你就让他为你擦次车吧。”
    ⑦朋友的话音落下,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朋友不让我去制止她哥哥为我们擦车,只是为了在饭桌之外给他一个待客方式而已。原来这不是一种沉默的遗弃,而恰恰是巧妙地给他另一种尊重。
    ⑧这种细心而特殊的安排,顿时让我感动得心潮翻滚。我不禁想到:即便是一个自小就身患残疾的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也会有自己的思想,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当他不能正常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他另一个平台,让他尽情地表达。
    ⑨吃完饭,我们闲坐了片刻,就迈出门去,准备回城了。这时,她的哥哥早已把我们的车擦得崭新亮洁,一个人微笑着站在车旁,那白色的衬衫早已被黄色的泥土染成一片又一片的淡黄,使他看上去像一个贪玩的孩子。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他看着我那由衷的赞赏,心里高兴起来,脸顿时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花。
    ⑩回去的路上,明媚的阳光忽然穿云而出,我想着那张天真灿烂的如花一般盛开的笑脸,忽然又有些恍惚起来,仿佛自己坐上一辆可以返程的时光列车,正奔驰在温暖如春的大路上……
    12.第②段、第⑨段的画线句两次具体描写了朋友哥哥的笑容,请你分别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3.阅读④—⑧段,请在下面表格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情节的发展
    “我”的心情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安
    朋友向“我”回答是哥哥自己要去擦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朗
    “我”思考这特殊安排后不禁心潮翻滚。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朋友让哥哥为“我”擦车的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持哥哥以给他人服务赢得尊重与认可。
    B.想让哥哥通过劳动来体现出待客的诚意。
    C.主动让哥哥回避以免去招待客人的尴尬。
    D.担心哥哥因过于单纯而引起客人的不便。
    15.细读第⑩段,紧扣加点的词,说说结尾的含义。


    五、(2022·辽宁·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二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中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乘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不计其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不带钩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箅;以棍当尺量脚做鞋……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我都会穿上母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的那双布鞋,觉得踏实、舒服。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⑫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其身边。母亲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哄哄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16.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_______→ (2)________→ 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3)__________→木拐棍成了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
    17.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1)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母亲”的心理活动)
    答:
    (2)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我”的心理活动)
    答:
    18.结合选文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答:
    1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第⑨段划线句子。

    20.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文第③段加点字“舞”的表达效果?
    “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21.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六、(2022·内蒙古·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打开时光的箱箧
    ①我始终相信,世间万物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或安然地酣睡在檀香氤氲的箱箧中,或沐浴在融融和煦的暖阳下,历经岁月的打磨,散发着温柔动人的光亮。它们会陪伴我们留下人生的一个个足迹,续写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②姥姥在身边时,我是不曾留意过那些平淡无奇、破旧斑驳的老物件的。直到她去世后,那些老物件忽然被记忆的潮水裹挟着,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大物件如雕花的摆钟、脱了漆的柜子,小物件如一枚顶针、一只布老虎……让我——沙海拾贝,不禁想起那闪着光的日子。
    ③记忆中最难忘的便是那只紫红色的箱柜。
    ④在那时的我看来,姥姥的柜子就像个百宝箱:从对襟的轻便棉袄,到绣花的斜襟布衫;从活灵活现的布老虎,到惟妙惟肖的莲花和鱼的花样……所有的物件,都好像是为这个箱柜量身定制的。如今的它虽然脱了漆,却依然具有古朴凝重的气派,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清香。这只柜子在我的记忆中,更是甜丝丝的。那时最盼的便是等姥姥打开那神秘的柜子,看着她在琳琅满目的物件中找到一提桃酥或是蜜食,又望眼欲穿地看她解开红绳和被油浸润的牛皮纸,那时口水早已一发不可收拾,心也早就痒痒的,恨不得一个猛子钻进柜子里。
    ⑤是呀,即便度过了穷苦的日子,老人家也总是想要将那些稀奇东西留给儿孙。
    ⑥姥姥去世后,母亲将这些衣物小心地收拾好,细心地收藏在箱柜里,与之一同被妥善保存的,还有我的成长足迹。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天地长大,而那个箱柜也如同一潭越蓄越深的水,漾开丝丝缕缕的回忆。
    ⑦空闲时,母亲总爱打开柜子整理一番。她一件件捧起,在细碎的阳光下赏玩品味,时而发出惊喜的赞叹,时而又是一串轻笑……我们的破衣烂衫,到母亲的手中,却变成了稀世珍藏。
    ⑧光整理还不够,还得让它们晒晒太阳。我家门前有个小院,一入夏,总能看见母亲在长绳上晾衣服的身影。初夏的日头还不算很大,却足够让即将蒙尘的旧时光重新熠熠生辉。母亲耐心且轻柔地将一件件衣服挂在长绳上,嘴边哼着细碎的歌,那歌声与簌簌流泻的暖阳一同萦绕周身。
    ⑨儿时,我爱在衣服下钻来钻去,或是跳起来触摸棉袄上的小盘扣,亦或是化作一只翩飞的小蝶,同母亲玩捉迷藏……春浆夏洗,防霉除虫,微风拂过,衣服在风中恣意飘扬。恍惚中我仿佛回到那陈旧的时光里,耳畔那时光的脚步声,正从不太远的地方,一路悠扬,踏歌而来。那些金灿灿的铜纽扣在日头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折射着岁月赋予的恳切而寂静的光。
    ⑩慢慢地,我开始理解母亲的“怀旧”情愫,也时常同她一起,在某个明媚的午后,细数时光的印记。那天偶然说起小时候的讲故事大赛,她的眼睛突然一亮,变魔术般地从箱柜里抽出一摞有些泛黄的纸张,欣喜地说道:“你的奖状,我可都帮你存着呢!”我一一铺开,诧异母亲连我儿时叠被子、拼拼图的奖状都还保存得非常完好。”你小时候可要强呢,哪一项都非要争先不可,”还有一条拼拼凑凑不像样的裙子,“这可是你当时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那时你可是疯狂地热爱设计呢!”当然还有姥姥缝制的对襟小褂、小棉裤,“在你出生前,你姥姥早就张罗着给你缝好了小袄,你小时候的哪一件棉袄棉裤,不都是姥姥给你缝的?”……
    ⑪听着听着,我的鼻子酸酸的。过往的旧景穿透时光的罅隙,忽明忽暗,模糊而又清晰,如同一帧帧老电影般在我眼前放映。从咿呀学语的琴儿,到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的每一滴泪水、每一分欢笑,都被定格在那个沉甸甸的柜子里,每每打开,都像是抱紧了时光的剪影。
    ⑫藏有藏的理由,存有存的说法,也许未来的某天,那里还将藏存我孩子的记忆。在那紫红箱柜的最深处,我们的记忆和爱摇曳成一片花海。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0.11)
    22.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打开时光的箱箧》?

    2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

    24.请赏析第⑥段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25.末段画线的句子有何意蕴?请谈谈个人领悟。

    七、(2022·北京昌平·二模)阅读《蘸汁豆腐》,完成下面小题。
    蘸汁豆腐
    ①公司对面新餐馆开张,中午几个同事约在一起,过去吃午饭。
    ②进门,一个女孩笑意盈盈地迎上前来,领我们入座。
    ③女孩穿蓝色碎花上衣,蓝布裤,阔阔的裤脚,黑布鞋,蓝头巾,是店里的特色店服,和她神情中那几分乡村女孩特有的羞涩很相衬。
    ④十八九岁的样子,声音干净甜美,笑容真诚饱满。
    ⑤把菜单递过来,我们凑在一起翻看,有同事问:“小妹,有啥好吃的,推荐一下。”
    ⑥女孩抿抿唇,简单报了三两样特色菜,然后说:“我们店的蘸汁豆腐不错的……豆腐嫩、味道纯又有营养……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点一份吧。”
    ⑦不像介绍其他菜品,一份蘸汁豆腐,她用了好多词来形容,口气也有点迫不及待。
    ⑧“是招牌菜吗?”我抬头问她。
    ⑨她的脸忽然有点儿红了,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语气又【甲】起来,“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
    ⑩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6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碍于面子我们要了一份。
    ⑪菜陆续上来,包括那盘豆腐,尝了一口,味道的确不错。
    ⑫不似市场上卖的豆腐那样水,这豆腐颜色好看,味道也纯,像小时候吃过的那种老豆腐,蘸的调味汁是韭花,也像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很纯正。
    ⑬女孩没有撒谎,这道蘸汁豆腐虽不是店中招牌菜,但的确可口。
    ⑭这时邻座来了其他顾客,女孩去招呼他们,听到又向他们推荐蘸汁豆腐。
    ⑮以后,我们常常来这家饭馆吃午餐,女孩已认得我们,不再刻意推荐,但总要试探着问上一句,还要蘸汁豆腐吗?问完了,脸依然会微微泛红。
    ⑯我们偶尔也会拒绝,但大多时候会要上一份,这样一道菜花不了几个钱。我常常听到她对新顾客介绍这道菜,用词越发丰富,说起来越发流畅,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让她这么卖力地推荐。
    ⑰那天有同事过生日,我们要了个小单间,没想到服务的还是她。
    ⑱她说有个负责包间的女孩请假了,她来替。
    因为有热闹事,我们破例要了贵一些的菜,点完菜她没马上出去,忽然抬起头小声问,今天不要蘸汁豆腐了吗?
    ⑲我们先愣了一下,然后都笑起来,成心要逗逗她,我问:
    ⑳ “为什么总介绍那道菜?是不是卖多了,你能拿提成啊?”
    ㉑她的脸登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着急地涨红了,慌忙地摆着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
    ㉒ “那为什么呢?”同事说,“你要不说原因,以后我们再也不吃蘸汁豆腐了。”
    ㉓女孩的唇又抿起来,低着头,沉吟一小会儿,小声说:“我说了,你们不许说出去。”
    ㉔得到我们的保证后,她才说:“这些豆腐是我爸做的,韭花是我妈做的。我来城里打工,他们不放心,也来了,在城里租了间小房子做我们家乡的豆腐和韭花。我来饭店上班,店里管食宿,爸把做好的豆腐送到这里来,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来看看我。开始老板不想要,爸求了半天,老板才答应卖一段时间看看,如果卖得好,就一直要,不好就算了……老板不知道我是他女儿……”
    ㉕窄小的空间,只有女孩细细的声音,在讲述一个关于爱与生存的温暖画面:一个沧桑的男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和妻子一起,每天泡豆子、磨豆腐、做韭花,然后大清早蹬着三轮车赶到这家餐馆;而他们心爱的女儿不管睡得多晚,也总会早早起来,装作无意碰到,帮着把豆腐抬到后厨。没有人时,母亲会飞快地取出一些小点心、水果,或者换洗的衣服,塞到女孩手里。而隔一段时间,女孩会塞给母亲一些她打工赚来的钱。那些钱,他们要攒起来,在家乡盖栋新房子,母亲还会留一些,做女孩的嫁妆。
    ㉖女孩不再说话,【乙】地看着我们。
    ㉗好半天,竟然没人说话,最后还是过生日的小何打破沉默,说:“今天我生日,请大家每人吃一份蘸汁豆腐。”
    ㉘女孩诧异地看着她,慌忙摆手:“别,别,姐姐,豆腐吃多了会腻的。”
    ㉙ “小妹,我们爱吃。”小何说。
    ㉚ “真的爱吃。”我们跟着附和,然后催她,“快写上啊,一人一份。"
    ㉛女孩站在那里,看着我们,眼泪忽然掉了下来,她边擦边不好意思地笑,擦完眼泪,拿着单子跑了出去。
    ㉜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我们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并告诉所有相熟的人,如果去我们单位对面的家常菜馆吃饭,请一定要点一份蘸汁豆腐。
    (有删改)
    26.文章围绕“蘸汁豆腐”依次写了女孩和我们的故事。女孩首次向我们推荐蘸汁豆腐,①____;后来女孩试探着推荐蘸汁豆腐的时候,我们大多都会要上一份;②___,我们每人点了一份蘸汁豆腐;从那以后,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③____。

    27.请你在【甲】【乙】两处选择一处,补充一个词语,并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理由。

    28.文中“蘸汁豆腐”饱含丰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八、(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29.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30.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内容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
    愉悦
    猜疑
    感恩


    31.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品析加点词语)
    (2)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2.第④段插叙了“我心卑微”的具体情况,说说有什么作用。

    33.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九、(2021·云南曲靖·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的,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立刻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薛头。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雪雨,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⑪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烧柴了。
    ⑫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是否他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⑬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虽然我曾期待过它开花,但我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⑭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⑮时光流转,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陌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著走去。
    34.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合的语句。
    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①_____________→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②________________

    35.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36.文章第⑨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7.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和紫藤萝分别带给作者哪些关于“生命”的思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十、(2022·河北唐山·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的老人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 (A)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⑯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⑰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⑱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B)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⑲风雪愈紧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38.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
    ③___________
    拨通母亲的电话说明情况
    释然

    39.联系上下文,请从划线句子(A)和(B)中任选一句理解它的含义。
    (A)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B)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40.本文多处描写了下雪的场景,试分析它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41.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42.结合结尾段,谈一谈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参考答案
    一、【答案】
    1.“等灵感”是消极(或被动)的;“找灵感”是积极(或主动)的。积极主动才能学好写作。 2.造成二者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能不能忍受枯燥。忍耐了枯燥,日积月累,就成了人才,反之,就成了平庸的人手。  3.从写作、阅读、听课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或: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题干中“阅读②自然段回答”分析,可定位答案区域为第②段,结合“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分析,可概括出等灵感是被动的,结合“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分析,可概括出找灵感是主动的,应积极主动才能学好写作。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应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第⑤段中“枯燥是一个门槛”分析,造成人才和人手的差异的原因可概括为是否能够忍受枯燥。结合“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分析,可概括出人才能够长年累月忍耐枯燥;结合“有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分析,平庸的人容易被各种其他事物所吸引。
    3.本题考查搜集信息的能力。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既是全文的标题,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围绕这一观点展开。通读全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因此,抓住文章关键句进行概括提炼即可。
    结合第①段中“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分析,可提炼出文章中心论点“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第②③④段分别从“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角度进行论述,即从写作、阅读、听课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二、【答案】
    4.不矛盾,她觉得离他很近,是因为在信中她已经了解了爱人所生活的哨所周围环境景色,爱人的日常生活,爱人也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有时又很远”就是因为他们实际相距很远,而且有时候很长时间收不到爱人的信息。    5.改后的句子不好,原句“他在巡逻路上……”句子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很多内容,属于文章的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也为下文她去哨所做了铺垫。并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改后的句子直接说明了他牺牲的结果,没有悬念,只是让人感到惋惜,不如原句含蓄而富有深意。    6.信件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又是两人感情联系的纽带,还是两人感情坚不可摧的见证。信件内容还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主旨内容的作用。    7.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理解重要句子。根据文章第②段句子“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根据第③段句子“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可知,她对哨所的环境已经很熟悉,仿佛她就在爱人身边一样。根据第④段“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可知,他经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所以说她觉得离他狠劲。根据第③段句子“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根据第④段,“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可知,他们相距很远,并且时常失去联系,所以她觉得他有时距离很远。
    5.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抓住原句的特点分析表达效果,再比较不同。原句用了省略号,改后的句子把省略号直接改成了“他牺牲”的结果。省略号表示省略的内容很多,如他在巡逻路上遇到了怎样的情况,他又是怎样表现的,最后结果又怎样了,会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与思考,并且还给人留有一丝希望,也许他还能被救吧。并且还为下文她去哨所做了铺垫。而改后的句子,直接叙述了他牺牲的结果,只能引发读者的惋惜悲伤之情。改后句子内涵不够丰富,故还是原句好。
    6.本题考查重要物件的作用。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两个字”,第③段“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第⑨段“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可知,信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他们感情的纽带。根据第⑨段句子“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可知信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根据第④段句子“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信念内容还点明了文章 主旨,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
    7.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确立文章的主人公。主人公就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人物。
    本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根据第③段“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根据第④段“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根据第⑩段“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等句可知,“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根据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再根据第⑪段“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等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故主人公是“他”。
    三、【答案】
    8.①“我”懂得了良善。②丑姑娘一定要多读书,勤做事,对人和善,知书达礼,才能讨人喜欢。③我学会了做家务,成为妹妹的保护神    9.材料组织:文章以“母亲的哲学”对“我”成长的影响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叙述了母亲生病前后对我教育的三件事,详写母亲的教育哲学,略写我的变化和成长。结构安排: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同时,又与首段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文中反复出现“母亲不知道”句,引出母亲的哲学给我带来的变化,层次清晰。    10.示例:文章表现的主题既有“感恩”,也有成长。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用富含哲理的话对自己的教导,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同时也正是在母亲的教导下,作者逐渐成长起来,由疯丫头变得善良,用功读书,自立自强,感恩和成长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11.这篇文章内容是写实的。回忆性散文有双重视角,作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回忆当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事情是作者小时候真实发生过的,但文中母亲富含哲理的话语,多是现在读过很多书的作者表述的意思,而不是母亲当时说的原话,所以母亲的语言显得“文绉绉”,这是正常的。(意思对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要点。
    ①空,根据第⑥段句子“母亲不知道,流泪的油菜,给我上了一堂情感课,开启了我人性的良善之门”,可知“油菜花事件”使“我”的变化是:“我”懂得了良善。
    ②空,根据⑨段句子“丑姑娘一定要多读书,勤做事,对人和善,知书达礼,才能讨人喜欢”,可知,这是母亲的“丑小鸭的哲学”,再根据第第⑪段句子“母亲不知道,她口中的丑小鸭,此后花毕生精力,用读书改变了自己丑的形象,用执着丰盈了自己的灵魂”,可知,“我”变得勤奋读书,改变自己丑形象的原因是妈妈的那句话:丑姑娘一定要多读书,勤做事,对人和善,知书达礼,才能讨人喜欢。
    ③空,根据第⑭段句子“母亲不知道,那些年,我学会了做面条,蒸馍馍,缝过扣子,补过袜子。我是妹妹的保护神,为她打过架,开过家长会”,可概括为“我”的变化是:学会了做家务,成为妹妹的保护神。
    9.本题考查文章材料的组织与结构安排特点。
    根据第⑥段句子“母亲不知道,流泪的油菜,给我上了一堂情感课,开启了我人性的良善之门”,第⑪段句子“母亲不知道,她口中的丑小鸭,此后花毕生精力,用读书改变了自己丑的形象,用执着丰盈了自己的灵魂”,第⑭段句子“母亲不知道,那些年,我学会了做面条,蒸馍馍,缝过扣子,补过袜子。我是妹妹的保护神,为她打过架,开过家长会”,可知作者用“母亲不知道”这样的句式作为总结句,体现“母亲的哲学”对“我”的影响,可知,作者以“母亲的哲学”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母亲教育“我”的三件事情串联起来,突出母亲对“我”的教育。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根据第⑯段句子“好多年过去了,母亲不知道,她的闰儿每遇到人生旅程的悬崖,就会使用母亲的哲学为自己插上翅膀,飞过悬崖,飞过天堑”,可知这是对“母亲的哲学”对“我”所起作用的总结,也点明了全文主旨。并且与文章第①段“母亲读书不多,可是母亲的话语却是我用一生来验证的哲学”呼应,突出“母亲的哲学”的作用。作者还用第⑥段、第⑪段、第⑭段作为每个事件的总阶段,既总结了母亲教育“我”,使“我”发生的变化,也使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是结构安排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主旨,发表看法。
    根据第⑯段句子“好多年过去了,母亲不知道,她的闰儿每遇到人生旅程的悬崖,就会使用母亲的哲学为自己插上翅膀,飞过悬崖,飞过天堑”可知,本文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恩之情,正是母亲的教育,让“我”能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独立地坚强地生活。根据第⑥段句子“开启了我人性的良善之门”,第⑪段句子“用读书改变了自己丑的形象,用执着丰盈了自己的灵魂”,第⑭段句子“我学会了做面条,蒸馍馍,缝过扣子,补过袜子,我是妹妹的保护神”可知,作者也表达了在母亲的教育下,“我”逐渐的成长变化。
    11.本题考查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点。
    根据第⑯段句子“好多年过去了,母亲不知道,她的闰儿每遇到人生旅程的悬崖,就会使用母亲的哲学为自己插上翅膀,飞过悬崖,飞过天堑”,可知这是作者多年后,也就是成年后所写的作品,再根据第③段句子“上一年级时我就能一个人上学”,第⑦段句子“上二年级时,母亲得了重病,只能在床上躺着”,第⑫段句子“那年,我十岁”,第⑮段句子“十二岁那年,母亲走了”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是实际发生的故事,而语言是作者叙述的,不是母亲的原话,作为读书的“我”来说,叙述母亲语言带有文学色彩,故感觉母亲的话文绉绉的,是很正常的。
    四、【答案】
    12.第一处表现了他的单纯与热情待客:第二处写出了为他人服务受赞赏后满足愉悦的神情。 
    13.     “我”出门接电话时看到朋友哥哥为我擦车。     不快。     朋友为我解释哥哥为我擦车原因。     感动    
    14.A    
    15.通过这次作客经历,我获得了全新的生活启示,心情变得轻松美好。就如同坐返程的时光列车一样,可以邂逅从前的简单、熟悉、亲切的场景,而心情就如同奔驰在温暖如春的大路上,变得舒适、温暖又惬意。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到我们出现的时候,家人早已迎了出来。出来的人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一身干净洁白的衬衫,褶皱还未褪去,显然是刚穿上”可知,他如此准备是为了迎接我们,表现了他的单纯与热情待客;
    根据第⑨段“这时,她的哥哥早已把我们的车擦得崭新亮洁,一个人微笑着站在车旁,那白色的衬衫早已被黄色的泥土染成一片又一片的淡黄,使他看上去像一个贪玩的孩子。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可知,此处的微笑是为他人服务受赞赏后满足愉悦的神情。
    1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要情节即人物心理分析。
    ①根据第④段“我忽然看到在停车的空地上,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正提了一桶水在给我们擦车,那人就是朋友的哥哥。我顿时手足无措起来”可知,“我”的“不安”是因为“我”出门接电话时看到朋友哥哥为我擦车。
    ②根据第⑤段“朋友笑着回答说:‘是的,没关系,那是他自己去的。’‘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怎么能让我们吃饭却让他去给我们擦车呢?’我心中顿时掠过一丝不快”可知,此刻我的心情有一丝不快。
    ③根据第⑥段“他也是个好客的人,于是就希望能为客人做点什么,比如帮客人打理一下行囊或是擦一下车什么的,表达自己的热情,也表明自己不是个负累了。所以,请你就让他为你擦次车吧”,第⑦段“朋友的话音落下,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可知,“我”此时心情“开朗”的原因是朋友为我解释哥哥为我擦车原因。
    ④根据第⑧段“这种细心而特殊的安排,顿时让我感动得心潮翻滚”可知,此刻“我”的心情很感动。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⑦段“朋友不让我去制止她哥哥为我们擦车,只是为了在饭桌之外给他一个待客方式而已。原来这不是一种沉默的遗弃,而恰恰是巧妙地给他另一种尊重”可知,朋友让哥哥为“我”擦车是因为支持哥哥以给他人服务赢得尊重与认可。BCD的说法有失偏颇。
    故选A。
    15.此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要从浅层深层两方面回答,由于结尾这一特殊位置,答题时不要忽略主旨情感方面的深层含义。
    根据第⑩段“回去的路上,明媚的阳光忽然穿云而出,我想着那张天真灿烂的如花一般盛开的笑脸”可知,“返程的时光列车”既指此时回去的时光,又指的是“我”去朋友家做客的经历,让我有了从前那种最简单、熟悉、亲切的感受,属于整段的浅层含义;
    根据第⑧段“这种细心而特殊的安排,顿时让我感动得心潮翻滚”“我不禁想到:即便是一个自小就身患残疾的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也会有自己的思想,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可知,“温暖如春的大路”不仅指“我”此时回程的路,还指的是通过此次感受,让“我”有了新的人生感悟,让“我”的心情变得舒适、温暖又惬意,属于整段的深层含义。
    五、【答案】
    16.     小时候,因为在学校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     母亲进山摘酸枣,总备根木拐棍。     母亲拄着我给她准备的大拐棍去医院化验室。    17.(1)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狠狠地” “打来”“轻轻落”来表现母亲既想给我教育,又舍不得打的心理。写出母亲对“我”的爱。
    (2)用“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母亲病后反应迟缓,表现了“我”为母亲的衰老而心疼的心理。    18.交代了上了年纪的母亲拄着木棍住院的情况,开篇点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更自然地为下文写木棍引发的回忆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9.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母亲的木棍多,功能多,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表达“我”对母亲的赞美。    20.“舞”本意是跳舞,这里将母亲使用木棍的样子写成“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使用木棍时的自如,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21.第一层级:理解角度单一,只能从表面上理解“手中棍”。
    示例:母亲的“手中棍”是母亲年老有病后的拐棍,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
    第二层级:理解角度多样,能涉及两重意蕴。
    示例一: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的拐棍,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更是母亲勤劳持家的形象见证。
    示例二: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更是母亲勒劳持家,爱儿子的形象见证。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理解有深度,能关联多个层面。
    示例:母亲地“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也是母亲勤劳持家、关爱儿子的见证,更是儿子回报母亲的象征。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概括。结合题意,可根据时间顺序找出答案区间,然后进行概括性作答。
    根据已知情节定位情节区间,“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该情节出现在第⑨自然段,因此第一、二空的答题区域在第⑨段之前。
    结合第⑤⑥段中“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和“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分析,可概括出第一空的情节为,母亲用搅疙瘩棍打我。
    结合第⑦⑧段中“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分析,可概括出第二空的情节为,母亲弄根棍进山摘酸枣。
    结合第⑪段中“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分析,概括出第三空情节为,母亲住院后拄着木棍行走。
    17.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探究。注意结合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分析。
    (1)结合关键词“狠狠”和“轻轻”二词,狠狠表示程度深,而轻轻指动作轻柔,母亲想要狠狠的打我但是最后落手动作轻柔,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2)结合“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进行分析,母亲划拉半天,写出母亲动作不再灵活,结合前文中“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先的母亲勤劳能干,现在的母亲动作迟缓,第①段中写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体现出我对母亲的心疼。
    1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进行分析,可概括出母亲因病入院,依靠木棍和我行走。结合“‘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进行分析,可概括出体现我对母亲的心疼。第①段直接写出母亲手中拉着木棍与标题母亲的手中棍内容相仿,照应标题;结合第③段中“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内容前后联系,由现在母亲手中棍引出年少时光,为下文作铺垫。
    19.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那种细长、不带钩的”“那种粗长、直溜的”“那种细而轻巧的”进行分析,语句结构相似,内容相仿,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木棍之多,结合“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分析,体现出母亲的辛劳,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母亲将棍子舞在手上,“舞”本义指跳舞,在这里指棍子被母亲支配自如,体现出母亲对木棍运用的灵活。结合“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母亲用棍子支撑家庭,体现出母亲的勤劳和作者对于母亲的赞美。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梳理概括。
    手中棍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第③段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可知手中棍是母亲辛勤劳作的工具,体现母亲的勤劳。
    结合第⑥段中“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分析,母亲舍不得打自己的孩子,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见证。
    结合第⑫段中“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分析,我现在成为年迈母亲的支撑,是我对母亲的爱的象征。
    六、【答案】
    22.①“箱箧”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②生动地描绘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③题目温馨美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①回忆姥姥在箱柜里存放的各种物件和美食:②回忆母亲整理、晾晒箱柜里的衣服;③回忆我儿时在晾晒的衣服下嬉戏玩耍;④回忆存放在箱柜里的“我”的各种奖状的趣事。    24.比喻。把“紫红色的箱柜”比喻为“一潭越蓄越深的水”,生动形象地写出随着时光地流逝,“我”的经历越来越多,留下的美好回忆也越来越多,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感激与思念。    25.紫红色箱柜承载姥姥、母亲与“我”的美好回忆,它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成长的见证:并且这份爱会继续传递下去,周而复始,真情永远。
    【解析】2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线索、文章内容、主旨、人物品质等方面分析。文章主要围绕姥姥留下的柜子行文,写了柜子总的物件,姥姥为“我”做虎头鞋,妈妈在姥姥离世之后经常打开柜子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对“我”诉说柜子中记录“我”成长足迹的物件,据此可知标题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且“箱箧”点名文章叙述的对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在一次次打开箱箧的过程中,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箱箧”的深层含义,使标题新颖温馨,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本题考查对人物事件的概括。作者在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根据时间的提示找到答案区域,然后提炼关键语句进行作答。
    ①根据第④段“在那时的我看来,姥姥的柜子就像个百宝箱”可概括为:回忆姥姥在箱柜里存放的各种物件和美食。
    ②根据第⑥段“姥姥去世后,母亲将这些衣物小心地收拾好,细心地收藏在箱柜里”,第⑦段“空闲时,母亲总爱打开柜子整理一番”,第⑧段“光整理还不够,还得让它们晒晒太阳”可概括为:回忆母亲整理、晾晒箱柜里的衣服。
    ③根据第⑨段“儿时,我爱在衣服下钻来钻去,或是跳起来触摸棉袄上的小盘扣,亦或是化作一只翩飞的小蝶,同母亲玩捉迷藏”可概括为:回忆我儿时在晾晒的衣服下嬉戏玩耍。
    ④根据第⑩段“慢慢地,我开始理解母亲的“怀旧”情愫,也时常同她一起,在某个明媚的午后,细数时光的印记。”“那天偶然说起小时候的讲故事大赛,她的眼睛突然一亮,变魔术般地从箱柜里抽出一摞有些泛黄的纸张”“我一一销开,诧异母亲连我儿时叠被子、拼拼图的奖状都还保存得非常完好。”可概括为:回忆存放在箱柜里的“我”的各种奖状的趣事。
    24.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该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句中“紫红色的箱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红色的箱柜”比喻为“一潭越蓄越深的水”,根据第②段“姥姥在身边时,我是不曾留意过那些平淡无奇、破旧斑驳的老物件的。直到她去世后,那些老物件忽然被记忆的潮水裹挟着,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第⑥段“姥姥去世后,母亲将这些衣物小心地收拾好,细心地收藏在箱柜里,与之一同被妥善保存的,还有我的成长足迹”可知,“一潭越蓄越深的水”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经历越来越多,留下的美好回忆也越来越多。答题时还要答出“我”对外婆的情感,根据第⑪段“听着听着,我的鼻子酸酸的。过往的旧景穿透时光的罅隙”“从咿呀学语的琴儿,到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的每一滴泪水、每一分欢笑,都被定格在那个沉甸甸的柜子里,每每打开,都像是抱紧了时光的剪影。”姥姥去世后,“我”才理解了姥姥收藏“我”不曾留意的“成长足迹”,此刻对姥姥有感激还有思念。
    25.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含义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回答。
    表层:根据第⑤段,“即便度过了穷苦的日子,老人家也总是想要将那些稀奇东西留给儿孙”,第⑥段“姥姥去世后,母亲将这些衣物小心地收拾好,细心地收藏在箱柜里,与之一同被妥善保存的,还有我的成长足迹”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箱箧”里现在放着的是姥姥、妈妈和我,我们三代人的物件,也是“我”成长的见证。根据第⑫段,“藏有藏的理由,存有存的说法,也许未来的某天,那里还将藏存我孩子的记忆”可知,以后“我”也会把“我孩子”的物件放进去。
    深层:根据第⑪段“过往的旧景穿透时光的罅隙,忽明忽暗,模糊而又清晰,如同一帧帧老电影般在我眼前放映。从咿呀学语的琴儿,到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的每一滴泪水、每一分欢笑,都被定格在那个沉甸甸的柜子里,每每打开,都像是抱紧了时光的剪影”,第⑫段“在那紫红箱柜的最深处,我们的记忆和爱摇曳成一片花海”可知,这既是我们三代人的回忆,又是情感的寄托,以后“我”也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周而复始,真情永远。
    七、【答案】
    26. 我们碍于面子,要了一份;     女孩讲述推荐蘸汁豆腐的原因;     我们去吃饭时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    27.【甲】急促(急切、迫切)
    理由:因为顾客疑惑蘸汁豆腐的味道,女孩担心父母失去销路,从而与家人分离,所以语气很急促。
    【乙】怯怯(羞涩、羞怯)
    理由:因为女孩多次推荐蘸汁豆腐,怕我们产生误解而说出真相,担心父母失去工作,从而与家人分离,所以内心是怯怯的。    28.(1)承载着一位女孩的懂事与善良(2)蕴藏着一个幸福温暖、勤于奋进的家庭(3)见证着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怀
    【解析】26.此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概括。根据题干中第一空的提示“女孩首次向我们推荐蘸汁豆腐”可知,所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第①~⑩自然段,根据“⑩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6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碍于面子我们要了一份”第一空可以概括为:碍于面子,我们要了一份。
    根据题干“我们每人点了一份蘸汁豆腐”可知需要概括的内容在⑰~㉛自然段,根据第㉒段“你要不说原因,以后我们再也不吃蘸汁豆腐了”和第㉔段“得到我们的保证后,她才说……”第二空可概括为:女孩讲述推荐蘸汁豆腐的原因。
    根据题干“从那以后,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可知需要概括的内容是文章㉜段,由“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我们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第三空可概括为:我们去吃饭时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
    27.此题考查人物分析。
    甲处“她的脸忽然有点儿红了”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可知,在我们问到是否是招牌菜时女孩有些局促,“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语气又【甲】起来,‘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可知,女孩很担心我们因为不是招牌菜就不点蘸汁豆腐了,根据新下文㉔段“这些豆腐是我爸做的,韭花是我妈做的……”可知如果不点,父母就会失去销路,从而与家人分离,所以女孩急切地说明菜品的优点。故形容语气的词语应填:急促(急切、迫切)。理由为:因为顾客疑惑蘸汁豆腐的味道,女孩担心父母失去销路,从而与家人分离,所以语气很急促。
    乙处“女孩不再说话,【乙】地看着我们。”根据第㉑段“她的脸登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着急地涨红了,慌忙地摆着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可见女孩十分担心顾客误会。故㉔和㉕段女孩说出了推荐顾客点蘸汁豆腐的原因,也还是处在担忧和害怕中,害怕这样的原因不足以让顾客信服,顾客依然不点蘸汁豆腐。并且在告诉“我们”之前,这件事是一个只有女孩和她的家人知道的秘密,女孩担心这件事被说出去。故乙处应填:怯怯(羞怯),理由应概括为:因为女孩多次推荐蘸汁豆腐,怕我们产生误解而说出真相,担心父母失去工作,从而与家人分离,所以内心是怯怯的。
    28.此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探究。
    “蘸汁豆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它串联起来的人物也就是全文体现丰富情感的关键。
    第一,是女孩和她的父母之间因为蘸汁豆腐而产生的故事,根据第㉔段“我来城里打工,他们不放心,也来了,在城里租了间小房子做我们家乡的豆腐和韭花。我来饭店上班,店里管食宿,爸把做好的豆腐送到这里来,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来看看我”可见父母对于女儿的爱是温暖细腻的。第⑫段“不似市场上卖的豆腐那样水,这豆腐颜色好看,味道也纯,像小时候吃过的那种老豆腐,蘸的调味汁是韭花,也像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很纯正”可知女孩的父母亲做豆腐很勤劳、踏实、认真。女儿也努力地向顾客推荐豆腐,希望能不断销路,也能看出女儿的懂事善良。故这里可以探究出来的丰富情感可概括为:(1)承载着一位女孩的懂事与善良(2)蕴藏着一个幸福温暖、勤于奋进的家庭。
    第二,是“我们”和女孩之间因蘸汁豆腐而发生的故事,第⑩段“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6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碍于面子我们要了一份”一开始我们碍于面子第一次点了蘸汁豆腐;后来在面对女孩的推荐,根据第⑯段“我们偶尔也会拒绝,但大多时候会要上一份,这样一道菜花不了几个钱”可知多数情况下也没有拒绝,此处已经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善意——不忍心拒绝女孩。再得知女孩推荐这道菜的原因后,第㉚段“‘真的爱吃。’我们跟着附和,然后催她,‘快写上啊,一人一份。’”
    第㉜段“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我们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并告诉所有相熟的人,如果去我们单位对面的家常菜馆吃饭,请一定要点一份蘸汁豆腐”可见“我们”被女孩和她的父母所打动,愿意为她们尽绵薄之力。
    并且通过第⑥段“我们店的蘸汁豆腐不错的……豆腐嫩、味道纯又有营养……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点一份吧”,第⑮段“不再刻意推荐,但总要试探着问上一句,还要蘸汁豆腐吗?问完了,脸依然会微微泛红”,第⑱段“忽然抬起头小声问,今天不要蘸汁豆腐了吗?”可知女孩推荐豆腐从未强迫顾客,是如此地羞涩和纯真。故这些所体现的丰富情感可概括为:见证着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怀。
    八、【答案】
    29.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30.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    31.(1)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1分)。
    (2)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答出一种修辞即可得1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之后内心的充实与活力。    32.交代了贫寒的家境和内心的卑微,突出了“我”珍爱读书机会的自强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也为下文“我”热爱痴迷读书以及对他人送书善举的感恩做了铺垫。    33.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分析】2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作答时,需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从文中第②段“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题目中的七里香表面上指的是大学阅览室窗外的一种花。
    从文中第⑩段“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可知,来自于其他人的友善和关爱就像七里香的香气一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来自他人的帮助与温暖。据此综合表述即可。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用四字短语写故事情节,用两个字概括内心感受。
    A处:“抄写《诗经》”是在第⑥-⑧段,“珍藏礼物”是第⑩段,故A处的答案在第⑨段找。根据第⑨段中“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可概括为:收到礼物。
    B处:“阅读书籍”是在第⑤段,根据第⑤段“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可概括内心感受为:丰盈或美妙。
    31.(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贪心的本义是贪婪之心,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我对读书的痴迷和热爱,这是贬词褒用的手法。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结合修辞赏析方法:明确修辞方法+结合句意分析(人或物的特点、状态)+结合中心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基本结论(常见的: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好,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特殊的:富有文学性,富有想象力,富有美感……)进行即可。
    此句采用比喻修辞,“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把“我”比作荇菜、卷耳和蔓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之后内心的充实与活力;或此句采用排比修辞“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3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内容上,从“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的语句,可知:交代了“我”贫寒的家境和内心的卑微,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上,从“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的语句,可知:为下文“我”热爱痴迷读书以及对他人送书善举的感恩做了铺垫。
    3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探究。此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以认为是图书管理员,理由可以他知道我爱好读书,我抄书时他在我身旁站了很久,提醒我慢点走,可知他其实是一个面冷心善的人。作者对他着墨最多,所以可能是他送的。也可以认为是身边的男生或女生送的,理由可以是在阅览室时,他经常坐到我的身边,知道我爱书。看我的衣着知道我没有什么钱,所以才会在毕业时送我书。
    九、【答案】
    34.     楚楚动人的苹果树,让人期待     从容独特的苹果树,让人可怜    35.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苹果树在父亲精心的照管下生长的状态,为后文写“我”期待它开花结果的内容做铺垫。    36.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苹果树一直不开花”“我”也找不到原因,引出下文由“不开花的苹果树”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内容上:苹果树一直都不开花“我”也没找到原因,思考后明白“不开花的苹果树”其实更令人敬佩,不开花也许遗憾,但能从容地做自己,更让人欣赏。(意思对即可。)    37.本文中,“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作者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些许遗憾,能坦然洒脱的面对,做独特的自己,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材料中遭遇不幸后又重新盛开的紫藤萝让作者感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分析】34.本题考查梳理事件及人物感情。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可知“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为第⑦段的内容,因此①空答题区域为第③~⑥段,根据第③段句子“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第④段句子“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可概括为“楚楚动人的苹果树,让人期待”;
    ②空的答题区域为第⑧~⑬段,根据第⑩段句子“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等概括为“从容独特的苹果树,让人敬佩(可怜)”。
    3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再分析其妙处。
    从“懂得感恩”一词,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这是描写苹果树生长的样子。本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描写苹果树生长的优美姿态,既表明了父亲对它的精心照顾,也为下文“我”期待苹果树开花结果做了铺垫。
    36.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题干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段落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因为第⑨段位于文章中间,其结构上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一般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进行分析,根据第⑨段句子“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可知,这是承接上文“苹果树一直不开花”,“我”也找不到原因。再根据第⑨段句子“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引出下文由“不开花的苹果树”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最终明白“不开花的苹果树”其实更令人敬佩,不开花也许遗憾,但能从容地做自己,更让人欣赏。
    37.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分析材料中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知,人即使遭遇不幸,也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难,勇敢前行。分析本文中“不开花的苹果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思考,需要结合文中“苹果树不开花”的经历,感悟出生命的独特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第⑩段句子“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第⑭段“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第等,提炼出作者由“苹果树”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人的生命中或许会有遗憾,但是应该做自己,保持坦然的心态,不疾不徐活出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十、【答案】
    38.     失意     对面长椅,老人一直坐着     顿悟    39.(A)一语双关,既写了天气的冷,更暗示了自己创业失败的绝望和无助。(B)这句看似普通直白的话里却透露出一个不普通的道理:一个人,只要你在努力,再大的困难都不会把你淹没,你的努力也不会白费。    40.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暗示我悲惨的遭遇,同时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1.小说的误会:就是对老人一直坐在对面的各种推测和狂想。误会的妙处:能推动情节发展,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阅读享受。    42.人生只有经历磨难和挫折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和斗志;人生只有在不断的战胜困难中成长,在经历失败中成功。
    【解析】38.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第①空,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应在文章第①~⑤段,抓住第④段句子“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可以概括我的心情是悲伤;
    第②空,内容应在文章第⑥~⑬,根据第⑥段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第⑫段句子“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写“我”突然发现对面长椅的老人,引发我对老人的猜测,据此可以概括填空;
    第③空。根据“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应在文章第⑭~⑲段,抓住第⑰段句子“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可以概括“我”此时的心情是顿悟。
    39.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A)结合第③段句子“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可知,这里是一语双关,“寒冷”不仅是写天气的冷,更是写内心的冷,内心的冷是因为三年三次创业都失败了,内心非常的痛苦、绝望、无助。
    (B)句不能只从表面意思理解,而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先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雪花”本义是天气寒冷时下雪,结合第⑲段“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可以体会到老人生活的艰辛,故雪花的含义是生活的压力和磨难,但是他可以耐心守候获得易拉罐,可见他在积极地争取活着,顽强地生存着,磨难可以折磨老人的身体,却不能打垮他的精神。可据此作答。
    4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
    根据第①段句子“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可知,天空飘雪为“我”出场设置了凄清冷落的背景,“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形象地描写了“我”遭遇了不幸而内心痛苦。
    根据第⑥段句子“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可知,正因为是雪天人少,坐在“我”对面的老人才能引起“我”的注意,才有下面的情节。根据第⑱段句子“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可知,雪花、人已经融为一体了。故可总结,“雪”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4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中的误会。答题方向主要在文章第⑥~⑬段,根据第⑩句子“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可知写“我”误认为老人是老年服务队的成员;根据第⑪段句子“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可知写“我”长得像他的孩子,根据第⑫段句子“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可知写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但是根据第⑯段句子“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可知老人是一个拾荒者,与前文“我”的想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和重新崛起的力量,凸显出老人是“我”从颓废中振作起来、重拾奋斗信心的力量源泉。
    4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从全文看,小说写我因创业失败而消沉颓废,在公园喝酒时遇到一位拾荒老人为了等我丢下的三个拉罐坚守了一个晚上,我深受启发进而重新振作奋发。电话的内容中“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说明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说明面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就能够取得成功。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考点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考点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习题精练】(原卷版+解析),共52页。

    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解析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传家宝》,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原卷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传家宝》,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