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第1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第2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诗经·周颂·执竞》中“钟鼓喤喤,磬筦将将”,以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来赞颂周朝开国之祖的丰功伟绩。考古发现的青铜乐器“钟”始见于周代遗址,可能出土于( )
    A.陕西长安普渡村遗址
    B.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C.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D.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3.禹征伐有扈氏时称“天用剿绝其命”,自己“共(恭)行天之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俾暴虐于百姓”,所以降下大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材料反映出( )
    A.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扩大
    B.天意是军事征伐的理由
    C.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
    D.天命神学观已经被摒弃
    4.西周金文中有不少“支子(庶子)不祭”原则的记载。但因社会变迁、家族繁衍迁徙及家族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支庶独立祭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血缘宗法原则未被遵守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尊宗敬祖思想发生动摇
    D.宗法制度存在张力
    5.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
    C.推动了文化繁荣
    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
    6.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家弑其君”,楚庄王闻之,以“天厚楚邦,思为诸侯正”为由出兵伐郑、围郑三月。这反映了( )
    A.礼法观念余温尚存
    B.尊王攘夷成为主流
    C.关东诸侯实力削弱
    D.血缘伦理观念强化
    7.《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公子宋(字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 )
    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
    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
    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
    8.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9.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
    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据此可知,秦始皇( )
    A.践行西周礼乐制度
    B.寻求立国合法依据
    C.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D.具有历史进化思想
    11.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12.下表是关于秦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
    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 )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
    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
    D.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
    13.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
    14.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汉五年,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据此可知,叔孙通( )
    A.促成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意在加强皇帝的权威
    C.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D.重建西周的礼乐制度
    15.汉代的许靖、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
    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
    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16.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
    17.(10分)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主张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
    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 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 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如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 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
    “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宅兹中国”意为建都天下中心,表明有明确的史实证明“天下”的观念确实存在,故③正确,故选C项;伏羲氏创立的网罟之歌应当属于小调,还不能算中国的传统音乐,且伏羲属于中国神话内容并不一定真实存在,当时中国并未形成,故①错误,排除A项;历法本身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之一,并不能直接表明农业领域出现了革命性变革,且夏朝还未形成小农经济,故②错误,排除B项;稻谷和绢片只能表明当时存在农业和手工业,但是不能判定是否领先世界,故④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据基础知识可知,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今陕西长安普渡村遗址,故选A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化遗址,排除B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朝遗址而不是周代遗址,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而不是周代,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题干大意是:禹征伐有扈氏时称“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自己是在“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对百姓很残暴”,所以上天降下大祸,这是由于“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有德之人”,由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更强调对待百姓慈悲的人才会统治长久,而要是过于残暴,就会遭到上天惩罚,这与之前相比,体现西周治国更注重人事,故选C项;儒家仁政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禹征伐有扈氏时的理由是天意,而武王灭商时的理由则是统治残暴、失去民心,所以不全是天意,排除B项;由“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可知,天命神学观还是存在的,并没有完全被摒弃,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和父系血缘,因此会有记载“支子(庶子)不祭”,即祭祀活动中不允许庶出参加,但实际上“支庶独立祭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则说明嫡庶之分在祭祀活动上并没有十分严格,而是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表明当时宗法制度存在一定的张力,故选D项;血缘宗法原则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未被遵守”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遵守之间有一定的转圜空间,排除A项;礼乐制度瓦解是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B项;祭祖行为并未消失,表明尊宗敬祖的思想没有动摇,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材料“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推动了地方自治、民族交融、天下共主和文化扩散,有利于统一大国的形成,故选D项;民族交融只是分封制的一个影响,无法概括材料整体,排除A项;分封制本身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但材料强调分封制使各诸侯国共尊一主,保证了不同地域人们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因此材料更强调分封制的统一的作用,排除B项;据材料“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可知,分封制推动周朝文化的扩散,推动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文化繁荣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家弑其君”,这等于违背了分封制下的礼法规定,楚庄王以“天厚楚邦,思为诸侯正”为由出兵伐郑、围郑三月,反映了楚庄王要维护礼法的主张,所以说整个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礼法观念余温尚存,故选A项;尊王攘夷在春秋时期只是一种旗号,实质是诸侯国想借机壮大自身力量的一种掩饰手段而已,且题干所述信息与尊王攘夷有本质的不同,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反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下的礼法观念还存在余温,而不是强调关东诸侯势力削弱,排除C项;春秋时期血缘伦理观念是弱化的趋势,而不是强化,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郑国国君所组织的一次宴会上,郑灵公赏赐给大夫们食用,但是唯独没有让子公享用,“独‘子公弗与也’”,这是诸侯国君失礼的表现,同时,子公“弑灵公”的行为,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据此可知,在题干所述事件中,诸侯国君和臣子都存在失礼的行为,故选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楚人在该事件中仅是给该宴会提供了食材,即“鼋”,并且该事件的双方当事人并不涉及“楚国”,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记载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如何,也就看不出其态度“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子公‘弑灵公’”这一个史实,并不能扩大为“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可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开始了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故选C项;诸侯争霸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而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之内的,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政治,排除B项;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的趋势,而材料中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土地广袤而百姓不富,君子引以为耻,强调增加人口能促进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管仲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争霸,商鞅强调人口增加能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国的战争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三人的主张是在各自的阶级立场上,要求对当时政治秩序的重建,故选C项;这些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的主张有利于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但是解决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三者强调增加人口的重要性,不能说明诸侯国为掠夺人口增加冲突,排除B项;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地主阶级思想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德之运”学说主要是为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寻求立国合法依据,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而材料讲的是秦始皇利用“五德之运”学说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排除A项;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而材料主要是秦始皇利用“五德之运”学说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加强君主专制,寻求立国合法依据,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德之运”学说属于神权学说,并不属于历史进化思想,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迁徙豪富到咸阳”与“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其目的都在于加强管理力度,而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但是“迁徙豪富到咸阳”并没有这种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的“今内蒙古中部”“今陕西北部”,可知其并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据材料中《过秦论》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认为秦朝是暴政的开始,而材料《秦简》则强调秦朝治理国家方面得仁政,说明一手史料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故选B项;历史事实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定论,排除A项;材料属于历史叙述,而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叙述的认识,排除C项;考古材料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史实,历史全貌需要文字材料、考古材料等多种材料共同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13.解析: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而不是繁荣,排除B项;“完成了民族交融”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
    答案:C
    14.解析:由材料“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与臣弟子共起朝仪”“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可知汉高帝取消了秦朝严苛的仪法,结果出现群臣饮酒作乐没有章法的局面,随后叔孙通制定朝廷礼仪,各级官员再去拜见皇帝时按照礼仪规范行事,说明通过礼仪制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故选B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而是制定加强皇权的礼仪制度,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由材料“汉代的许靖、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可知汉代获得贤士好评的人往往会脱颖而出,引得四方名士争相入选,说明汉代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威望谋取功名的心态,反映出察举制的影响力,故选B项;重视声名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察举制注重品行,九品中正制注重世家大族的出身,排除C项;科举制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排除D项。
    答案:B
    16.解析:祠堂的存在本身就是儒家思想观念中忠孝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祠堂的广泛分布能够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故选C项;祠堂是儒家思想的物化,并没有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排除A项;祠堂并不仅仅是祖先崇拜,排除B项;汉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除了儒家之外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受到了打击,并没有出现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
    答案:C
    17.解析:儒家:据材料“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可知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据材料“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可知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据材料“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可知主张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家:据材料“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可知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不扰民生,社会道德规范是慈、俭、不争。
    综合分析:结合儒家和道家诞生的历史背景、内容、作用可知儒家和道家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现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理方式。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提出“道法自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实现,但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不扰民生,社会道德规范是慈、俭、不争。
    儒家和道家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现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理方式。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提出“道法自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实现,但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8.解析:(1)据材料“‘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可知,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据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 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可知,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据材料“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 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可知,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据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 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可知,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
    (2)据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 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大墓为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据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 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据材料“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
    答案:(1)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 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 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 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2)大墓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 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答对2点给4分)
    材料
    结论

    传说中伏羲氏创网罟(用网捕鱼、鸟)之歌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

    夏朝历法记载各月的物候、气象和农业等内容
    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

    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记载“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
    周代统治者已有“天下”观念

    良渚文化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和手工业领先世界
    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
    “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过秦论》(西汉贾谊)
    《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
    《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

    相关试卷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1北京,6分]明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1页。

    高考 优化集训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这是一份高考 优化集训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化训练--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