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3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3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核心素养专训(三)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建议用时:20分钟)1.(2022·江苏扬州中学检测)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C.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C [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使它们各有进化,促进了它们的协同进化,A错误;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由于选择的作用,所以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C正确;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D错误。]2.(2021·福建选择性考试)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D [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结合题意,甲、乙杂交产生丙,但丙不能产生子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A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比如阳光照射范围的变化,C正确;由题意可知,甲、乙属于不同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D错误。]3.(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B [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二者属于同一物种,A叙述正确;鲫鱼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并不是人工选择使之发生变异,B叙述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叙述正确;人类的喜好决定了人工选择的方向,所以也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D叙述正确。]4.(不定项)(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改编)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ACD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根据题意,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5.(2022·潍坊临朐一中检测)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一万多年前 一万多年后(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之间存在______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后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性状的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3)在5 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解析] (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遗传(基因)多样性。(3)根据甲、乙的基因完全相同,染色体数乙是甲的2倍,且乙的植株较硕大,说明乙是由甲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即乙是四倍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乙水草。(4)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Aa为100只、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AA的数量为55只,Aa的数量为110只,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52.4%。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答案] (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 物种 遗传(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乙水草 (4)52.4% 没有(教师用书独具)(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D [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从而使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7科学思维——模型与建模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6科学思维——演绎与推理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某遗传病系谱图,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科核心素养专训5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含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