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第1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第2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共27页。
    专题17 神经调节
    高频考点
    考点1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该考点中基础部分训练内容为反射和反射弧、人脑的高级功能等,重难、综合部分为对反射弧模型的分析和各成分判断与探究等,考查知识的运用、获得信息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基础
    1.(2022湖南,4,2分)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  A 
    2.(2019海南,15,2分)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  D 
    3.(2019北京理综,2,6分)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  B 
    重难
    4.(2021浙江1月选考,23,2分)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图,“+”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C.-、+、-、+     D.+、-、+、-
    答案  A 
    5.(2018浙江4月选考,27,2分)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答案  A 
    6.(2022南通质检一,12)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由背根及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答案  A 
    7.(2022南通海门二诊,10)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均可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交通事故导致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就会消失
    B.脊椎胸椎段(d、e处)损毁,会引起无意识排尿
    C.用微电极刺激膀胱传入神经b,可引起尿液排出
    D.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损,尿液可能无法排出
    答案  A 
    综合
    8.(2022海门中学期末,21)俗话说“苦尽甘来”,但吃苦药时即使加糖,仍感觉很苦。甜味和苦味分子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突触处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核吻侧(r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的甜味区域(CeA)和苦味区域(GCbt),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味细胞上识别甜味和苦味分子的关键物质是     。 
    (2)兴奋在①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在②上传导方向是    (“单向”或“双向”)的,最终传到    并产生甜味和苦味感觉,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反射?   。 
    (3)根据题图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时,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   (填“能”或“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但当摄入苦味物质时,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会   (填“正”或“负”)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    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4)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有“甜不压苦”的现象。科学家们给实验小鼠分别喂养甜味剂K、苦味剂Q以及两者的混合物,然后测定小鼠在5秒钟内的舔食次数,以反映小鼠对“甜”和“苦”的感觉。下列各图能支持该现象的是       。 
    A  B
    C  D
    (5)甜味通常属于能促进营养物质摄入的“好”味;而苦味属于警示食物有毒的“坏”味。人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进化出“甜不压苦”的现象,该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最可能是    。 
    A.警示生物不要因为过多摄入苦味物质而中毒
    B.对苦味敏感的生物存野外更容易生存
    C.摄入苦味“危险物”时不被甜味所遮盖,在野外更容易生存
    D.在食物紧张的情况下,摄入少量糖类的个体更容易生存
    答案  (1)糖蛋白(或相应的受体) (2)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 大脑皮层 否 (3)不能 正 抑制 (4)A (5)C
    考点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该考点中基础部分训练内容为神经元的结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递,以及膜电位测定与指针的偏转方向的推断等知识。重难、综合部分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模型分析及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与探讨等。
    基础
    1.(2022全国乙,3,6分)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  B 
    2.(2021浙江6月选考,12,2分)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答案  D 
    3.(2021辽宁,16,3分)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不定项)(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  ACD 
    4.(2021全国乙,4,6分)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A 
    5.(2021河北,11改编,2分)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6.(2020江苏,13,2分)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  A 
    7.(2020江苏,14,2分)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小)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  A 
    重难
    8.(2022广东,15,4分)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  B 
    9.(2021江苏,6,2分)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兴奋则会引起b、c兴奋
    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答案  C 
    10.(2022江苏新高考基地学校联考,10)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答案  B 
    11.(2021湖北,17,2分)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

    相关试卷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共50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