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学课件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代谢活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糖蛋白,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部,相对稳定动态平衡,人教必修3P18,人教必修3P16,人教必修3P19,盲点错混查清,8-12g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7·全国卷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③信息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思考:激素、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是怎样的?(从信息传递的三个环节分析)
通过细胞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卵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如植物的胞间连丝。
细胞间完成信息传递时常见的信息分子
具特异性,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通常被灭活,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核糖体合成、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与信息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完成信号传导,细胞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调节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须的,能提高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细胞内特有物质: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外界环境液体成分: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
(2019·河北衡水四调)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1)K+浓度影响静息电位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2)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
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3.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②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③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④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下一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肌肉或腺体)
发挥完作用后,被酶解或移走
[2016·全国Ⅱ,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如图所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2.(2019·山东德州一模)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细胞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ATPB.缺氧25 min内,神经细胞的K+外流受到抑制C.缺氧处理20 min后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变小D.缺氧处理20 min与10 min相比,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低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实验探究(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思路:电刺激①处 观察A处的反应 测②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 A有反应,②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 A有反应,②处电位未变→单向传(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方法思路:先电刺激①处,测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①处电位变化②结果分析: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单向传递
(1)神经系统可直接、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2019·全国卷Ⅰ,T4C)( )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
(3)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
(4)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5)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之后如果不能分解、运走或失活,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
(6)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
(7)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减少,心率减慢(2018·海南高考,T8D)( )
(8)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
(9)激素的受体与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一样,也位于细胞膜上( )
a:传入神经 b:传出神经 c: 神经递质
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血糖来源与去处?正常血糖浓度范围?
(2016·全国卷Ⅲ,T30)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
一般情况下,人体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原因
原尿中葡萄糖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Ⅱ型糖尿病:1.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竞争胰岛素受体 2.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1)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如饭后血糖高时)及胰岛A细胞(如饥饿血糖低时)的分泌。
(2)相关激素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③肾上腺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它可促进肝糖原分解。
升血糖几种激素?降血糖几种激素?
1.生化反应中的反馈调节
当反应中的产物增加时,会抑制该反应的进行。
实例:CO2浓度升高会抑制细胞的呼吸过程; 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酒精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会抑制酵母菌的代谢等。
(1)正反馈调节: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 如:血液凝固、胎儿分娩、排尿反射等。(2)负反馈调节: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 如:体温调节、大多数激素的调节等
2.个体生命活动中的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全国卷Ⅱ,30]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________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下丘脑 垂体细胞代谢 发育和功能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高效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a.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2019·全国卷Ⅲ,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出信息
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产热减少:肌肉、肝脏等的产热减少。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产热增加:肌肉、肝脏等的产热增加。
2.(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二)下图中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B.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D.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2019·全国卷Ⅱ,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2018·全国卷Ⅰ,3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关注有关水盐、体温平衡调节的三个核心(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____________→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___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3)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______________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________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________调节。
[易错警示]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2)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4)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感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2019·全国卷Ⅱ,30,节选]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___。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2019·辽宁凌源模拟)如图为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促进细胞呼吸,而抑制K+外流,使得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________(填“变小”“增大”或“不变”),进而导致Ca2+内流加快。①K+外流受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Ca2+内流加快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图可知:胰岛素分泌的量最终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某种抑制剂可改变葡萄糖通道蛋白结构进而阻止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则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是否依然会增加,并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通道蛋白被磷酸化,导致K+通道被关闭
促进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会,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膜电位变化,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1.关注“免疫”中的3个“三”(1)免疫系统三类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理清常考的两大免疫过程
3.“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1)看产生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____________。(2)看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______,二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______。(3)看患病程度:初次免疫往往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______________。
[2019·全国卷Ⅲ]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人教必修3]P35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人教必修3]P37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教必修3]P38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三种免疫异常类型的判断
5.巧判“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防备真正病原体感染(防患于未然)。(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易错警示]澄清五个易错点(1)关注三个“唯一”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2)关注两类特殊细胞①吞噬细胞既作为第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2016·全国卷Ⅰ,节选]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2014·全国卷Ⅱ,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淋巴 B 抗体
[人教必修3]P36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人教必修3]P38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人教必修3]P37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
解答动物生理学实验题的关键点(1)对照组设置
①饲喂时:对照组可添加与实验组所加激素溶液等量的蒸馏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②注射时:对照组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③切除腺体时:对照组宜做相同切口处理,只是不切除内分泌腺。(2)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的各种条件也要一致。(3)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4)实验设计中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实验设计一般选幼小动物,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观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功能的实验动物一般是先饥饿处理,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动物的生活状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6 植物生物活动调节,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梳理,向光性,单侧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弯向光源,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不长也不弯,向光性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在尖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网络重温教材,内容索引,规范表述提升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导向·明目标,网络构建,核心考点二体液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