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3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5届高一上12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绍云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景色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保护植物琪桐、银杉、红豆杉等; 珍稀动物红腹锦鸡、雕鸮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绍云山上的所有动、植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 与大肠杆菌相比,银杉还具有的层次为组织、器官、系统
C. 绍云山上的所有鸟类不能构成群落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D. 红腹锦鸡的结缔组织和珙桐的叶属于同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不只包括动植物,还有微生物等,A错误;
B、银杉属于植物,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个层次,B错误;
C、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例如:该山上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所以该山上的所有鸟类不能构成群落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C正确;
D、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红腹锦鸡的结缔组织属于组织层次,珙桐的叶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蓝细菌和水绵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两者的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蓝细菌没有由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C. 水绵有叶绿体,而蓝细菌没有,它们在结构上没有统一性
D. 两者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细菌。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A正确;
B、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生物蓝细菌没有由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真核生物水绵含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
C、虽然水绵有叶绿体,而蓝细菌没有,但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它们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C错误;
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且细胞质中都含有核糖体,并且蓝细菌和水绵细胞都具有细胞壁,D正确。
故选C。
3. 下列选项中,元素组成相同的一组化合物是( )
A. 葡萄糖和甘油三酯 B. 叶绿素和纤维素
C. 血红蛋白和 ATP D. 核糖和核糖核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一般为C、H、O。
【详解】A、葡萄糖和甘油三酯 的元素组成为C、H、O,A正确;
B、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纤维素的元素组成是C、H、O,B错误;
C、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是C、H、O、N,Fe, 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C错误;
D、核糖的元素组成是C、H、O,核糖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
B. 因为水分子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为极性分子,所以具有流动性
C. 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
D. 组成细胞的元素总能在无机环境中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1)、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A、秸秆充分晒干剩余有机化合物,主要就是一些有机纤维,而秸秆充分燃烧剩余的灰烬主要就是无机盐,A错误;
B、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种极性分子,而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氢键易断裂和形成,使水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B错误;
C、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相差很大,C错误;
D、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5. 下图是某同学在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所用的部分器材和所观察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①和④组合放大倍数最大
B. 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观察时应先把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并提升镜筒
C. 用藓类叶或黑藻幼叶作为实验材料可以直接撕下来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D. 图2所示细胞的细胞核实际在液泡的左侧,视野中其他细胞的胞质也都顺时针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1分析可知,①②表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③④表示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详解】A、图1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②和④组合放大倍数最大,A错误;
B、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观察时应先把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镜筒不能动,B错误;
C、藓类叶或黑藻幼叶通常只有单层细胞,可以直接撕下来制成临时装片观察,C正确;
D、图2所示细胞的细胞核实际在液泡的左侧,视野中其他细胞的胞质流动情况不一定都顺时针流动,D错误。
故选C。
6. 无机盐在植物体内含量虽少,但担负着重要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无机盐可以参与液泡 pH 稳定的调节
B. 盐碱地中的植物往往要通过积累液泡中的溶质以提高细胞液浓度
C. 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 植物叶片发黄时,施加富含 的营养液即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1)存在形式:绝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是细胞内化合物的组成成分。(2)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详解】A、无机盐如HCO3-可以参与液泡 pH 稳定的调节,能中和强酸,A正确;
B、盐碱地中的植物通过积累液泡中的溶质,以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液的渗透压,从而有利于从较高的环境溶液中吸收水分,B正确;
C、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C正确;
D、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片发黄可能是缺乏Mg2+, 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施加富含Mg2+的营养液不一定能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7. 糖类和脂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在甲壳类动物中可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
B. 苹果和梨等水果的细胞中含有果糖、乳糖、淀粉等单糖类物质
C. 植物脂肪在室温时呈液态,主要原因是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D. 细胞中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脂肪可大量转化为糖类为生命活动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基本组成元素只有C、H、O。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葡萄糖被称为是细胞中的“生命的染料”;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中的一种多糖,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不可作为能源物质,A错误;
B、苹果和梨等水果的细胞中含有果糖、淀粉,但没有乳糖,而且淀粉属于多糖,B错误;
C、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固态,C正确;
D、糖类和脂质可以相互转化,糖类充足可大量转化为脂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脂肪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C。
8. 用碘液、苏丹III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含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的深浅程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试剂
碘液
苏丹III染液
双缩脲试剂
甲
++++
++
+
乙
++
++++
++
丙
+
++
++++
A. 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显微镜
B. 这三种试剂在使用时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C. 甲种子只含有淀粉,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丙种子主要含有脂肪
D. 碘液、苏丹III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还原糖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橘黄色。
【详解】A、根据颜色反应,甲种子中主要含有淀粉,还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等,乙种子中主要含有脂防,丙种子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检测脂肪时可能用到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脂肪,A正确;
B、碘液鉴定淀粉、苏丹III染液鉴定脂肪、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都不需要水浴加热,B正确;
C、根据颜色反应,甲种子中主要含有淀粉,还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等,乙种子中主要含有脂防,丙种子中主要含有蛋白质,C错误;
D、碘液和淀粉反应是蓝色、苏丹III染液和脂肪反应后是橘黄色、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后是紫色,D正确。
故选C。
9. 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 如果②为核糖,则③有5种
C. 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 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详解】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在②五碳糖和③碱基两方面,A错误;
B、若②为核糖,则该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则③含氮碱基有4种(A、U、G、C),B错误;
C、③含氮碱基在生物体中共有5种(A、T、U、G、C),C错误;
D、人体内的③含氮碱基有5种(A、T、U、G、C),②五碳糖有2种(脱氧核糖和核糖),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为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脱去三分子水
B. 该化合物为4种氨基酸组成的三肽
C. 参与该化合物合成的氨基酸共有三个氨基
D. 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 基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故该化合物是3个氨基酸脱去两分子水形成的,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该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故该化合物含3个氨基酸,3个氨基酸的R基分别为-H、-CH2-CO-NH2、-CH2-OH,由此可知,该化合物为3种氨基酸组成的三肽,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R基为-CH2-CO-NH2,含有1个氨基,故参与该化合物合成的氨基酸共有四个氨基,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R基为-CH2-CO-NH2,D正确。
故选D。
11.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和“结论”能匹配的是( )
选项
法方
结论
A
罗伯特·相克运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木栓组织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张力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细胞膜除磷脂外,还附有糖类
C
科学家利用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分子,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后,观察两种荧光分布情况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D
科学家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内注射引标记的亮氨酸,随后追踪放射性物质出现的细胞结构
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基本不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细胞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详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并未提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A错误;
B、由于人们已发现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蛋白质,表面张力会下降,所以推测细胞膜除磷脂外还附有蛋白质,B错误;
C、利用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分子,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分子,在37℃下40min后,两种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C正确;
D、科学家向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内注射引标记的亮氨酸,随后追踪放射性物质出现的细胞结构实验中,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运至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在出芽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所以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D错误。
故选C。
12. 蜜蜂将桃花的花粉带到梨花的柱头上后,不会出现桃花的精子与梨花的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 )
A.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 D. 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是: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借助体液传递信息,相邻细胞直接接触,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
【详解】蜜蜂将桃树的花粉带到桃花的柱头上后,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桃树的花粉带到梨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即细胞直接接触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13.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下图是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分析错误的是( )
A. “隐形脂质体”运送药物是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B. 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A为水溶性药物
C. 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B为脂溶性药物
D. “隐形脂质体”的“膜”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
【详解】A、脂质体和细胞膜能够相溶,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脂质体中的药物进入细胞,因此脂质体转运药物利用了膜的流动性,A错误;
BC、图中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BC正确;
D、“隐形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生物膜类似,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细胞壁等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相对于心肌细胞,胰腺腺泡细胞中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更慢
C.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完全一致,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联系
D.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内质网产生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给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然后,高尔基体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输给细胞膜。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
【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壁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相对于心肌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消化酶是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因此胰腺腺泡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B错误;
C、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基本相似但不是完全一致,如细胞膜含糖量比其他膜多,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联系,C错误;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如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反应,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D。
15. 某动物细胞内三种细胞器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器甲一定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细胞器乙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细胞器丙上合成的
D. 细菌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一定是丙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可推测丙细胞器为核糖体。
【详解】A、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而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正确;
B、细胞器乙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但不含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其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而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
C、细胞器丙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是核糖体,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细胞器丙上合成的,C正确;
D、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16.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叶绿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吞噬的蓝细菌,二者共生后,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宿主细胞提供有机物,宿主细胞为蓝细菌提供各种生存条件,最终共同进化融为一体。下列事实不支持该学说的是( )
A. 叶绿体与蓝细菌均含有DNA,不含有染色体
B. 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与蓝细菌中的核糖体大小基本一致
C. 叶绿体外膜与真核细胞内的生物膜结构相似,而其内膜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
D. 离体叶绿体不能进行自我复制,且其中较多蛋白质的合成是由细胞核来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按内共生起源学说来理解,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有些未被消化,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
【详解】A、叶绿体与蓝细菌均含有裸露的DNA分子,不含有染色体,支持该假说,A不符合题意;
B、核糖体是原核生物唯一的一种细胞器,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与蓝细菌中的核糖体相似,说明其可能由蓝细菌演化而来,支持该假说,B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信息“叶绿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吞噬的蓝细菌”可知,叶绿体外膜与真核细胞内的膜结构相似,叶绿体内膜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该说法支持叶绿体内共生起源学说,C不符合题意;
D、蓝细菌能进行自我复制,而脱离细胞后的叶绿体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蓝细菌能独立合成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蛋白质,而叶绿体中较多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不支持该假说,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研究中经常运用完全归纳法
B. 以实物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被称为物理模型
C.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降低离心速率来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
D. 同位素标记法所使用的同位素,不但物理性质特殊且都具有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归纳是从一类物质中抽离出本质特征,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某类事物的所有个别对象,从而得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只是考察了某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从而得出有关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施莱登和施旺只观察 了部分植物和动物,因此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其形式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3.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开。
【详解】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如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A错误;
B、以实物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的结构模型等,被称为物理模型,B正确;
C、差速离心主要是利用不同细胞器的密度不同,采取逐渐升高离心速率来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C错误;
D、同位素标记法所使用的同位素,物理性质特殊,部分具有放射性,如3H、32P、35S等,部分没有放射性,如18O、15N等,D错误。
故选B。
18. 下图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某些物质,字母表示膜两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表示蛋白质,在各种生物膜中的种类相同
B. 细胞膜主要由1和2构成,2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3可作为受体,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些信号分子
D. 若该图为细胞膜示意图,则B侧代表细胞膜的内侧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图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据图分析,1表示蛋白质,2表示磷脂双分子层,3表示糖蛋白,A侧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外侧。
【详解】A、1表示蛋白质,在各种生物膜中的种类不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越多,A错误;
B、细胞膜主要由1(蛋白质)和2(磷脂双分子层)构成,2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正确;
C、 3为糖蛋白,可作为受体,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些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密切相关,C正确;
D、 若该图为细胞膜示意图,A侧有3(糖蛋白),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则B侧代表细胞膜的内侧,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为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器相关内容后进行的整理,其中正确的是( )
A. 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味道更加鲜嫩,这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
B.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可利用光能制造糖类
C. 根瘤菌合成蛋白质是在大豆根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
D. 低等植物以及蓝细菌的分裂过程需要中心体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细胞中的溶酶体将细胞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味道更加鲜嫩,A正确;
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利用光能制造糖类,只有叶绿体中的色素可利用光能制造糖类,B错误;
C、根瘤菌是原核细胞,有核糖体,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错误;
D、低等单细胞植物有中心体,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A。
20. 下图表示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 5 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图中Ⅰ、Ⅱ、Ⅲ、Ⅳ绘出了各自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结构,其中⑥是叶绿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是动物细胞,①与细跑的有丝分裂有关
B. IV 中⑩是染色质,在 II 中葡萄糖进入②进行呼吸作用分解
C. Ⅲ同时含有①和⑥,是低等植物细胞
D. Ⅰ、Ⅱ、Ⅲ、Ⅳ都可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据图,Ⅰ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是动物细胞,①是中心体与细跑的有丝分裂有关,A正确;
B、IV 中⑩是裸露的DNA,在 II 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和[H],丙酮酸进入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B错误;
C、Ⅲ同时含有①中心体和⑥叶绿体,还有细胞壁,是低等植物细胞,C正确;
D、Ⅰ动物细胞、Ⅱ高等植物细胞、Ⅲ低等植物细胞、Ⅳ蓝细菌细胞,都具有细胞结构,都具有核糖体,都可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物质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的是( )
①人成熟红细胞吸收氧气②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④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生物大分子以胞吞和胞吐方式出入细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①人成熟红细胞吸收氧气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①正确;
②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②正确;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③错误;
④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属于胞吐,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正确。
故选A。
22.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输入和输出,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一样,有些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参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唾液淀粉酶通过胞吐排出细胞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协助
B. Ca2﹢逆浓度跨膜运输时要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特定部位结合
C. 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时,通道蛋白会发生构象改变
D.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顺浓度转运离子时,作用机制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出细胞,大分子物质可通过胞吞、胞吐方式进出细胞,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和离子时,其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载体蛋白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而通道蛋白结构不发生变化。
【详解】A、唾液淀粉酶为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排出细胞,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协助,A错误;
B、Ca2﹢逆浓度跨膜运输时为主动运输,需要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特定部位结合,使载体蛋白结构改变,从而进行运输,B正确;
C、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时为协助扩散,离子不与通道蛋白结合,通道蛋白不会发生构象改变,C错误;
D、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顺浓度转运离子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其中载体蛋白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而通道蛋白结构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23. 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加入呼吸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发现根细胞对Mg2+的吸收速率下降,Mg2+进入根细胞的方式是( )
A. 协助扩散 B. 自由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吐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并需要载体的协助,而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抑制呼吸作用可以影响根细胞对Mg2+的吸收速率,而呼吸作用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据此推断Mg2+进入根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4. 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作为“膜流”现象的例证
B. RNA 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的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C. 唾液腺细胞释放淀粉酶的过程不发生“膜流”现象
D. 胃蛋白酶合成和运输发生“膜流”现象且需要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中,由膜构成的囊泡穿梭往来,运输物质。在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内质网产生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给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然后,高尔基体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输给细胞膜。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
【详解】A、由题干知,“膜流”发生在“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只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与复原,没有涉及到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A错误;
B、mRNA等转录产物由细胞核的核孔进入细胞质的过程,没有“膜泡运输”,B错误;
C、大分子淀粉酶的释放过程是含有淀粉酶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把物质释放到细胞外,有“膜流”现象,C错误;
D、胃蛋白酶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和运输过程中涉及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又形成囊泡转移至细胞膜,高尔基体是“膜流”的枢纽,D正确。
故选D。
25. 转运蛋白M是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能将土壤溶液中的NH4+运入植物细胞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转运蛋白M能降低土壤溶液中NH4+的浓度
B. 转运蛋白M运输NH4+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转运蛋白M主要存在于植物根细胞的细胞膜上
D. NH4+进入植物细胞后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可能会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转运蛋白M将土壤溶液中的NH4+运入植物细胞内,因此它能降低土壤溶液中NH4+的浓度,A正确;B、据题干信息,转运蛋白M运输NH4+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错误;
C、转运蛋白M将土壤溶液中的NH4+运入植物细胞内,因此转运蛋白M主要存在于植物根细胞的细胞膜上,C正确;
D、NH4+进入植物细胞后,会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可能导致细胞的吸水能力升高,D正确。
故选B。
26.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
B.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 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不可以省略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第一次观察实验前、初始状态下的植物细胞;第二次观察于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第三次观察于清水中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植物细胞。
【详解】A、第一次观察的是初始状态下的植物细胞,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A正确;
B、第二次观察的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B正确;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和清水,使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充分浸润在蔗糖溶液或清水中,C错误;
D、第一次显微观察实验前、初始状态下的植物细胞,在实验中起到对照的作用,该步骤不可以省略,D正确。
故选C。
27. 如图为渗透现象示意图,实验开始时,烧杯液面与漏斗液面相同(均为a),下列选项中正确是( )
A. 当漏斗液面不再升高时说明蔗糖分子透过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
B. 若用纱布替代半透膜重复此实验,则实验结束时漏斗最终液面高度在a与b中间
C. 漏斗液面上升过程中水分子只能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而不能由漏斗渗出
D. 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与图示现象都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
【详解】A、当漏斗液面不再升高时说明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A错误;
B、纱布不具有半透性,属于全透性,漏斗内的蔗糖会扩散到外界溶液中,因此不会产生液面差,B错误;
C、漏斗液面上升过程中,水分子进入漏斗内的多于从漏斗出来的,C错误;
D、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与图示现象都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28. 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下图表示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根据测定的结果可推知( )
A. 番茄和水稻对离子的吸收均具有选择性
B. 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加是根细胞分泌的结果
C. 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和对水的吸收是成正比的
D. 番茄吸收Si的量比水稻吸收Si的量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干可以知道,一段时间后,同一种生物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说明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对于同一种离子来说,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也不相同,说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番茄和水稻在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说明番茄和水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都具有选择性,A正确;
B、因为根细胞吸收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水稻根细胞吸收水的相对量多于根对Ca、Mg离子吸收的相对量,因此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加,B错误;
C、分析题图可以知道,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与实验开始时不同,因此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和对水的吸收不成比例,C错误;
D、分析题图可以知道,番茄培养液中Si离子的浓度高于实验开始时,因此番茄对Si离子的吸收能力低于对它们水的吸收能力,番茄吸收Si的量比水稻吸收Si的量少,D错误。
故选A。
【点睛】
29. 如图表示质子泵跨膜运输 的过程,该过程对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中性和某些细胞器内的酸性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进入生物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还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C. 质子泵本质是生物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
D. 使用呼吸抑制剂会使该过程受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呼吸作用合成ATP,会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
【详解】A、由图可知,H+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ATP、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H+是极性的,而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作为骨架,是疏水的,所以H+不能以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B错误;
C、质子泵能够协助运输H+,是一种载体蛋白,C正确;
D、使用呼吸抑制剂,会影响主动运输过程的能量供应,该过程受抑制,D正确。
故选B。
30. 某研究小组为探索“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挑选了 3 种颜色鲜艳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如下∶
材料
取材部位
颜色
细胞重叠度
10%KNO3溶液处理后效果
30%蔗糖溶液处理后效果
紫甘蓝叶片
上、下表皮
蓝紫色
低
很明显
很明显
紫色洋葱鳞片叶
外表皮
紫红色
中
很明显
很明显
黑藻小叶片
小叶片(直接观察)
高
明显
明显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黑藻的液泡为绿色,30%蔗糖溶液处理后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B. 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均是被动运输
C. 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细胞质壁分离后会发生自动复原
D.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观察质壁分离最理想的材料是紫甘蓝叶片
【答案】A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黑藻的液泡不是绿色的,叶绿体是绿色的,黑藻的叶肉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处理后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
B、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均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被动运输,B正确;
C、细胞会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细胞会在质壁分离后发生自动复原,C正确;
D、由题中表格可知,紫甘蓝叶片的细胞重叠程度最低,且质壁分离的效果很明显,因此是观察质壁分离最理想的材料,D正确。
故选A。
31. 关于ATP的分子简式,下列正确的是( )
A. A—P—P—P B. A—P~P~P C. A~P—P~P D. A~P~P~P
【答案】B
【解析】
【分析】直接能源是ATP,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
【详解】ATP的分子简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2. 下列有关人体内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酶可以附着在生物膜上也能游离存在
B. 酶的保存温度通常应低于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C. 各种细胞中含有的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
D. 在任何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均高于无机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细胞中的酶可以附着在生物膜上也能游离存在,例如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附着在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
B、酶在低温下结构比较稳定,故应该在低温下保存,保存温度通常应低于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B正确;
C、酶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人体内各种体细胞发生的代谢不同,故而可知酶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C正确;
D、酶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强酸、强碱会使酶失活,在这些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低,D错误。
故选D。
33. 酶和ATP是细胞代谢中所需的重要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酶在最适温度下参与反应的速度更快,产物量最多
B. 酶的合成需要模板,但原料并非都是氨基酸
C. ATP中含有核糖,有些酶中也有
D. 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伴随着ATP的水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合成过程都需要能量。ATP去掉两个磷酸就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
【详解】A、酶在最适温度下参与反应的速度更快,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最多,总产物量是固定的,A错误;
B、酶的合成需要模板,但原料并非都是氨基酸,也可能是核苷酸,B正确;
C、ATP中含有核糖,有些酶是RNA,也有核糖,C正确;
D、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伴随着ATP的水解,D正确。
故选A。
34. 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中的“A”表示腺嘌呤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可以通过有氧呼吸产生ATP
C. 细胞的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内的主要能源是糖类,直接能源是ATP,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A、ATP中的“A”表示腺苷,A错误;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可以通过有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
C、细胞的放能反应能释放出能量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正确;
D、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没有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35.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由1个腺嘌呤、1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构成
B. 有些酶的元素组成与ATP相同
C. ATP是细胞中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的纽带
D. 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为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1分子ATP由三分子磷酸基团、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组成;ATP的元素有C、H、O、N、P,ATP的水解总是和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总是和放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1分子ATP由三分子磷酸基团、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组成,A正确;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RNA的元素组成也是C、H、O、N、P,B正确;
C、ATP的水解总是和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总是和放能反应相联系,所以ATP是细胞中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的纽带,C正确;
D、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36. 腺苷三磷酸二钠片主要用于进行性肌萎缩等后遗症的辅助治疗,其药理是腺苷三磷酸可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糖类、核酸等的代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腺苷三磷酸的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B. 腺苷三磷酸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形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腺苷三磷酸能够为人体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提供能量
D. 腺苷三磷酸可通过参与载体蛋白的磷酸化来影响物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是由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核糖组成的,P代表磷酸基团。ATP是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A、ATP又称腺苷三磷酸,由于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使得远离A的那个特殊化学键不稳定,该键容易断裂和重新生成,A正确;
B、腺苷三磷酸含有核糖,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成为合成RNA的基本单位,B错误;
C、人体内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合成需要ATP水解供能,C正确;
D、载体蛋白磷酸化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ATP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脱离,将载体蛋白磷酸化来影响物质运输,D正确。
故选B。
37. 酸性重铬酸钾既能将酒精中的羟基氧化成羧基,也能将葡萄糖中的醛基氧化成羧基,因此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和葡萄糖都会出现由橙色变为灰绿色的颜色变化。在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时,需排除未消耗完的葡萄糖对酒精鉴定的影响(已知酒精的沸点为78℃)。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A. 在B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鉴定
B. 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90℃水浴,收集挥发气体冷凝处理后进行鉴定
C. 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
D. 用斐林试剂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鉴定,判断葡萄糖是否消耗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装置为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B瓶中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能产生酒精的瓶为A瓶,A错误;
B、由于酒精的沸点为78℃,因此,可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90℃水浴,收集挥发气体(酒精)冷凝处理后进行鉴定,这样避免葡萄糖的干扰,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出现灰绿色,所以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避免葡萄糖对鉴定结果的干扰,C正确;
D、斐林试剂能鉴定还原糖的存在,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此,可用斐林试剂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鉴定,判断葡萄糖是否消耗完,然后再检测酒精的存在,D正确。
故选A。
38.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B. 不能通过测定CO2产生的多少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C. 在检测酒精产生时应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
D. 在测定无氧呼吸时锥形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立即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答案】C
【解析】
【分析】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详解】A、酵母菌是真菌,A错误;
B、消耗等量葡萄糖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不一样多,因此能通过测定CO2产生的多少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B错误;
C、酸性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酒精中的羟基氧化成羧基,也能将葡萄糖中的醛基氧化成羧基,因而发生颜色变化。因此可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这样可使葡萄糖消耗完,避免对酒精的鉴定造成影响,C正确;
D、在测定无氧呼吸时盛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D错误。
故选C。
39. 某兴趣小组欲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是否均能产生CO2,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所示的实验环境温度和气压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欲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产生CO2,图1中的装置连接是:d→b
B. 检测CO2还可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
C. 如果图2中的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红色液滴右移
D. 如果图2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红色液滴应右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探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时,检验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在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为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先通过10%的NaOH溶液除去CO2,所以实验装置的顺序为c→a→b(或c→b→a→b);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通入不含CO2的空气,所以装置只需要d→b即可。
【详解】A、欲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产生CO2,图1中的装置连接是:d无氧条件下含酵母菌的培养液→b澄清石灰水,A正确;
B、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B错误;
C、如果图2中的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故则红色液滴左移,C错误;
D、如果图2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则红色液滴不移动,D错误。
故选A。
40. 下列与细胞代谢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酶的高效性有利于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B. 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可参与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
C. ATP 可为细胞代谢中的放能反应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
D.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和控制中心均为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酶的高效性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保证细胞代谢快速进行,酶的专一性保证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A错误;
B、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转化为脂质和氨基酸,因此可参与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B正确;
C、ATP可为细胞代谢中的吸能反应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41.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 光合作用中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的去向:
(1)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这一部分能量使生物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同时保证了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
(2)少部分储存在ATP中:用于生物合成、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
【详解】A、植物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光合作用中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通过细胞呼吸将其氧化分解,最终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
C、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C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可以产生ATP,D正确。
故选C。
42.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呼吸是指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B. 马拉松长跑时,肌肉细胞中CO2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
C. 稻田要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乳酸而烂根
D. 利用麦芽、葡萄、粮食等通过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可以酿酒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细胞呼吸是指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且伴随着能量的释放,A错误;
B、人体细胞有氧呼吸 的产生量等于的消耗量,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不产生,因此马拉松长跑时肌肉细胞中的产生量等于的消耗量, B正确;
C、稻田要定期排水, 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酒精而腐烂,水稻细胞呼吸不会产生乳酸,C错误;
D、酵母菌产生酒精,应该在无氧条件下,D错误。
故选B。
43. 细胞呼吸是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者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也属于氧化分解,两个阶段都有ATP的合成
B. 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
D. 贮藏蔬菜、水果和种子条件相同,应选择低温、低氧、干燥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6H2O 6CO2+20[H]+能量(少)
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反应方程式:24[H]+6O2 12H2O+能量(多)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丙酮酸)+4[H] 2C2H5OH+2CO2或2C3H4O3(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
【详解】A、无氧呼吸属于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第二阶段阶段没有ATP的合成,A错误;
B、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CO2只来自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只产乳酸,B错误;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防止伤口感染,C正确;
D、贮藏蔬菜、水果应选择低温、低氧、低湿条件,D错误。
故选C。
44. 细胞呼吸可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物质——ATP,也可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C. 细胞通过有氧呼吸逐级释放能量有利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
D. 在低氧、零上低温和一定湿度的环境中,新鲜蔬菜的保鲜时间会延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包括两类,一类产生酒精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另一类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是热能,少部分储存在ATP中;相对于燃烧,细胞呼吸是缓慢释放能量的过程,有利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
【详解】A、若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A错误;
B、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
C、细胞通过有氧呼吸逐级释放能量,有利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将能量逐步释放到ATP中,C正确;
D、蔬菜保鲜需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可在低氧零上低温条件下储藏,蔬菜保鲜也需要一定的水分,需要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中保存,D正确。
故选A。
45. 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的
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时伴随着大量ATP的生成
C.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抑制酸味的产生
D.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温度的适当降低会抑制酸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正确;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B错误;
C、马铃薯块茎储存过程中,随着氧气的增加,无氧呼吸强度减弱,乳酸减少,会使酸味降低,C正确;
D、马铃薯块茎储存过程中,温度的适当降低,无氧呼吸强度减弱,乳酸减少,会使酸味降低,D正确。
故选B。
46. “格瓦斯”是在东欧盛行的一种含低浓度的酒精,一定量的 CO2 和一定量的有机酸等的一种饮料,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发酵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 NADPH 具有还原性 B. 两种菌细胞呼吸第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C. 两种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均可使溶液 pH 下降 D. 两种菌在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均产生 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能发酵产生乳酸。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属于兼性厌氧生物,乳酸菌为厌氧生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两者发酵过程中产生的NADH具有还原性,NADPH是光合作用的产物,A错误;
B、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B错误;
C、两种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可分别有CO2和乳酸等,均可使溶液 pH 下降,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 CO2,D错误。
故选C。
47.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 为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可在研磨绿叶前加人少量二氧化硅
C. 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可以除去体积分数为95%乙醇中的水分
D. 正常情况下,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最宽的色素颜色为黄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
B、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B错误;
C、无水碳酸钠具有结晶水的能力,因此,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可以除去95%的乙醇中的水分,获得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色素,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最宽的色素是叶绿素a,其颜色为蓝绿色,D错误。
故选C。
48. 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丙、丁两种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B. 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乙
D. 在发黄的菠菜叶中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原因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而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色素的含量。
【详解】 A 、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为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A 正确;
B 、四种色素均为有机分子,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B 正确;
C 、丁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丁胡萝卜素, C 错误;
D 、因为叶绿素不稳定容易分解,所以在发黄的菠菜叶中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叶绿素 b 和乙叶绿素 a , D 正确。
故选C。
49.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下列有关叶绿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含有叶绿体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没有叶绿体的生物一定不是自养生物
C. 不需染色即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D. 用叶绿体作为标志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又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
B、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属于自养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进行自养。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及酶也可以进行光合自养,B错误;
C、叶绿体中含有色素,呈现绿色,不需染色即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C正确;
D、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的,悬浮在基质中的细胞器也会随之运动,由于细胞质流动的速度慢,无标志物难以观察,而选择体积较大的细胞器如叶绿体作为标志物有利于观察,D正确。
故选B。
50. 某实验小组在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滴一滴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状的四个色素圈(如图所示),排在最外圈的色素呈( )
A. 橙黄色 B. 黄色 C. 蓝绿色 D. 黄绿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根据色素带宽窄,可以判断其含量。
【详解】ABCD、根据纸层析法的层析原理,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扩散最快,色素分离的实验结果说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故扩散的最远,位于同心环状的最外圈,呈现橙黄色,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51. 图1表示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情况(1表示可溶性糖、2表示淀粉、3表示含氮化合物、4表示脂肪)。图2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蛋白质、葡萄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的生物合成)活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________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__________而来。
(2)图2中曲线③表示____________。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的干重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将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30天的种子分别制成组织样液,各取等量样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________,适温水浴加热后,A试管出现________,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________,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________表示。
【答案】(1) ①. 脂肪 ②. 脂肪可能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
(2) ①. 淀粉磷酸化酶 ②. 增加
(3) ①. 斐林试剂 ②. 砖红色沉淀 ③. 深 ④. ①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中主要的有机物:
1、含脂肪较多的材料:油菜、花生、大豆种子等。
2、含淀粉较多的材料:小麦、玉米种子、马铃薯块茎、甘薯块根。
3、含蛋白质较多的材料:花生、大豆种子、蛋清等。
4、含还原糖较多的材料:苹果、梨等水果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发芽的种子含有较多的麦芽糖。
5、含蔗糖较多的材料:甘蔗的秸秆、甜菜的块根。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
【小问2详解】
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应逐渐减少,淀粉含量应升高,因此图2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葡萄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叶片合成的有机物将运到种子处,种子的干重将增加。
【小问3详解】
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40天的种子相比较,前者含有较多的还原性的葡萄糖糖,检验还原糖应用斐林试剂,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深,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①表示。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组成细胞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解答曲线分析题时先看曲线的变化趋势,找出不同点,再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出分别代表的物质变化即可。
52. 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可分为 2 类(如图 1):ATP 直接提供能量(ATP 驱动泵)、间接供能(协同转运蛋白)。图 2 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和转运葡萄糖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一种载体蛋白往往只适合转运特定的物质,因此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性的结构基础。
(2)由图 1 可知,ATP 驱动泵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具有催化_______________的功能;主动运输的特点有 __________。(任答 2 点)
(3)由图 2 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量直接来自_______________的浓度梯度。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选择透过
(2) ①. ATP水解 ②. 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
(3) ①. Na+ ②. 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比如水、气体、脂类等的跨膜运输;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比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比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跨膜运输。
【小问1详解】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物质跨膜运输转运的物质种类和速率,使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小问2详解】
分析图1可知,ATP驱动泵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还能催化ATP水解提供能量;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同时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所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量直接来自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梯度。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GLUT载体,并且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因此其方式为协助扩散。
53. 如图 1 表示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图 1 中 a﹣d 表示某种物质,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 (横线上填文字或数字编号,[ ]内填字母)
(1)①—⑤过程,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_____,其反应场所是 _____。
(2)图 1 中 a 物质表示 _____,图中表示CO2的是[_____]。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含18O的化合物是[_____]。
(3)水稻根部长时间浸在水中会导致细胞缺氧,此时部分缺氧细胞会进行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
(4)图 2 为乳糖酶作用机理,图 3 是温度对乳糖酶催化效率的影响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
A. A 是乳糖酶,其最适催化温度是40℃
B. A 是乳糖酶,其从70℃降温至40℃可恢复最高活性
C. B 是乳糖酶,其最适催化温度是40℃
D. B 是乳糖酶,其从70℃降温至40℃可恢复最高活性
(5)请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③ ②. 线粒体内膜
(2) ①. 丙酮酸 ②. d ③. c
(3)①④ (4)C
(5)
【解析】
【分析】分析图1:①④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①⑤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①②③是有氧呼吸。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是a丙酮酸, b水,c水,d二氧化碳。分析图2:图2为乳糖酶作用机理,A是乳糖,B是乳糖酶,C和D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分析图3:图3是温度对乳糖酶催化效率的影响特点,乳糖酶的最适催化温度是40°C。
【小问1详解】
图示生理过程中,属于有氧呼吸过程的是①②③,其中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②③,①④和①⑤均属于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①-⑤过程释放能量最多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小问2详解】
图中a物质表示丙酮酸,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可产生CO2,因此d是二氧化碳。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还原氢结合生成水,因此最先出现的含18O的化合物是c水。
【小问3详解】
水稻根部长时间浸在水中会导致细胞缺氧,此时部分缺氧细胞会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过程,即①④过程。
【小问4详解】
AC、酶在反应前后结构不变,因此B是乳糖酶,其最适催化温度是40℃,A错误;C正确;
BD、B是乳糖酶,70℃乳糖酶已经失活,从70℃降温至40℃,其活性不能恢复,BD错误。
故选C。
【小问5详解】
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成都成华区某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成都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docx、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