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陶罐和铁罐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陶罐和铁罐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字词盘点,理清脉络,概括故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导学案年 月 单位 单元专题童话课型精读课文执教 课时2课时教材 课题陶罐和铁罐教材解读本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研究会副会长 黄端云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国王的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介绍两个罐子出场后,用对话的形式交代了两个罐子各自的特点:陶罐是谦虚的,铁罐是骄傲的。第二个场景随着时间的迁移、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之后,陶罐成为了文物,虽然之前铁罐看不起它、奚落它,但出土之后,想到的却是铁罐,可是漫长的岁月,已经让当初自以为坚硬、不可一世的铁罐却没了踪影。两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陶罐出土后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这篇童话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通过对铁罐和陶罐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写出铁罐的傲慢、狭隘和陶罐的谦让、宽容。读罢此文,对陶罐博大的胸怀感到佩服。本文属拟人体童话。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神态的具体描写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掌握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情境,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形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的弱点。 课文重点 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感情朗读训练点 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带神态语言的句子。读说结合训练点 第五自然段陶罐省略的话以及改编场景二中陶罐出土后的结局。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陶罐的语气。 设计理念《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篇章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篇章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要以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着眼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的设计,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分角色朗读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入情境,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本课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把课文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懦、辩、耻、逝、殿、掘”6个字,规范书写“陶、捧、恼、嘴”等14个字。正确运用“争辩、分辨”两个词。能正确读写“谦虚、朴素、和睦相处”3个词语。2、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语。3、能分析出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理清文章脉络。4、能根据人物关系图,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夜深了,国王御厨里的餐具开始苏醒,活跃起来,叉子和汤匙在聊天,火炉上的火苗开始跳舞,角落里两个罐子在对话,同学们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听一听。2.揭题:陶罐和铁罐。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近课文1.初读课文。2、交流初读心得。1、请大家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2、请批注自己初读了课文后的感受。3、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1、默读课文: 2、交流感受:A为什么铁罐看不起陶罐?B 为什么铁罐会消失不见? C为什么陶罐要救铁罐?D为陶罐的宽容而感动。E不能看不起别人。F要学会宽容。3、交流勾画的句子。三、字词盘点、书写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正音。2、自由读读课文,勾画生字词。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4、交流词语意思。1、指导“辩”字的书写。2、教师范写。3、引导区分“辩、辨”,并正确运用。出示:辩:争辩的时候咬用口,所以是言字旁。辨 :一点一撇好分辨。1、学生读字贴:写好“辩”字,必须注意什么?2、学生练写3、规范书写“陶、捧、恼、嘴”。4、“争辩、分辨”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小明和我在( )这道数学题。色盲( )不清红与绿。四、理清脉络,概括故事。1、自由读课文。2、主要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3、对照人物关系图,概括故事主要内容。1、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陶罐、铁罐。2、发生了什么事。3、指名概括故事主要内容。1、找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2、找出“奚落,看不起”等词语。3、联系根据图表,概括故事内容。4、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五、课后作业 了解铁罐为什么会消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带着人物的神态语言,分角色朗读。2、抓重点词、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态度。3、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语言和神态的生动。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一、回顾故事,多元对话。1、复习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读文后的初步感受。1、举手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指名说一说故事中哪个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1、快速大声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读文后的初步感受,并简要阐明理由。二、进入课文,品读理解。学习2-9自然段1、体会铁罐骄傲。2、体会陶罐的谦虚。3、铁罐欺负陶罐的原因4、分角色演读对话。 三、研读陶罐和铁罐的变化,学习10-17自然段。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一、铁罐的骄傲 1、读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往下读课文,会进一步理解它的意思。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你们自学第1—9自然段,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设计意图:力图抓住重点词“奚落”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以找、读、评的方法来理解“傲慢”、“轻蔑”、“恼怒”等词和有关句子。)3、怎么样问的?你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吗?4、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这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读的:要注意提示语,读出语气。听的:要仔细听,认真评,帮助同桌读得更好。5、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 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6、最后铁罐是什么态度?7、通过这些句子我们知道了铁罐的态度是? (板书:傲慢”、“轻蔑”、“恼怒) 二、 陶罐的谦虚1、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却是怎样说的? 2、你听出什么了?你能把陶罐的谦虚读出来吗?3、铁罐奚落陶罐,可陶罐还只是 “谦虚”的回答吗?找一找并读出来。 4、陶罐是怎么样说这些话的?如果你就是陶罐,你要怎样向铁罐争辩呢?指导朗读。5、,陶罐说它确实不敢碰铁罐,这是不是懦弱。 6、有同学愿意扮演陶罐和铁罐吗?老师读旁白。 7、面对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傲慢、轻蔑、恼怒的奚落,陶罐是什么态度?(板书:谦虚 、争辩、友好、沉默) 三、铁罐欺负陶罐的原因 1、铁罐为什么如此骄傲,看不起陶罐呢?随着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铁罐 长处 坚硬 陶罐 短处 易碎) (设计意图:紧扣文章中心展开教学,教师抓住归纳上的难点,边叙边板书,条理清楚,化难为易。) 1、 范读第10----17自然段2、 如果你就是第一个发现那个陶罐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快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其他的人呢?让我们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捧着这样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陶罐,你又想说什么呢?3、成为了文物的陶罐在被人们发现后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4、快速的读一读1-9自然段,想一想过去铁罐是怎样对待陶罐的,再来读一读陶罐现在说的这句话,陶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感受呢?5、可铁罐呢?6、怎么会无影无踪了呢?7、小结: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铁生锈后呈现出来的红褐色粉末。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无踪无影的原因。 当初自认为坚硬无比的铁罐,在时间的流逝中,最终成为了粉末。 1、如果铁罐此时此刻也听到陶罐说的这翻话,它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听了陶罐的话,你想到了什么?2、补充第五自然段陶罐没有说完的话。引导学生理解陶罐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的态度。3、从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小结:是啊,看来不仅铁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们也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向陶罐一样,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 一、体会铁罐的骄傲1、齐读2——9自然段。2.学生回答(讽刺、挖苦、讥笑)3、指名说找出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4、同桌同学分角色试着读一读,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5、同桌相互读6、举手找出:“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学生回答: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7、找出“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8、指名回答铁罐的态度。 二、体会陶罐的谦虚1、举手说找出的句子“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2、读出“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3、回答:争辩。同桌相互读。4、和老师合作读。5、回答:不是,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6、角色扮演朗读第二到第九自然段。7、举手回答:谦虚 、争辩、友好、沉默。 1、找出铁罐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 1、 听范读的课文2、师生配合朗读。“呦,这里有一个罐子!” 全班齐读“真的,一个罐子!”“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3、指名回答“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4、交流感受5、无影无踪6、反馈上节课的作业“铁罐为什么消失了”。7、齐读第10----17自然段 1、 思考问题,交流讨论2、 补充对话,谈谈自身的不足。3、回答启示 五、拓展续编陶罐和铁罐见面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呢?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创编一则童话故事板书设计27 陶罐和铁罐 铁罐 傲慢 轻蔑 恼怒 长处 坚硬 陶罐 谦虚 争辩 友好 短处 易碎 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启示说理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陶罐和铁罐在看待问题上的不同。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正确看待问题,理解人无完人。《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学主体性,多样化,加强实践合作。在设计本课时,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联系实际,让学生现学现用,拓展延伸,体会文本中语言神态的生动,感悟课文的启示。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入情入境。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能帮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所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来体会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通过补充陶罐没有说完的话来揭示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用改写结局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让学生融入故事中,深入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课堂结束后,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的完成了,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了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明白了人无完人,要正确看待问题的道理。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1、重视教学环节的衔接 一个完整的课堂,需要完整的教学环节,那么,对教学环节的衔接就是一个重点。衔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思路才能清晰,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2、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水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合课文内容进行训练,既达到了教学任务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3、注重对学生的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并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评价、引导。在课堂结束后,我觉得没有笨孩子,只有教学方法的不对,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情绪,学习习惯,根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方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导学案及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6 陶罐和铁罐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学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自我测评,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6 陶罐和铁罐学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