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2页。
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并靶细胞提供能量
B.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C. 甲状腺激素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D. 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进胰液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促胰液素只能作用于胰腺的直接原因是只有胰腺细胞表面有识别该激素的受体。
2、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⑤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⑥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⑦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3、下丘脑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详解】A、胰岛素属于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能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D错误。
故选C。
2.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生理过程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乳酸与碳酸氢钠结合形成乳酸钠
B.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
C. 血浆蛋白、胰高血糖素和多巴胺的合成
D. DN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转录为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
【详解】A、乳酸与碳酸氢钠结合形成乳酸钠,发生在血浆中,而血浆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该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场所,B错误;
C、血浆蛋白、胰高血糖素(蛋白质类)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合成过程中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DN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转录为RNA,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 南美洲某草原植食动物中的优势种群是黑尾鹿,美洲狮和狼是其主要的捕食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 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利于其他植食动物的生存
C. 美洲狮和狼的捕食不利于黑尾鹿种群的发展
D. 美洲狮和狼的捕食会使黑尾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理由是美洲狮和狼所捕食的大多数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进化。
【详解】A、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美洲狮和狼捕食黑尾鹿,减少了黑尾鹿与其他植食动物的竞争者,对其他植食动物的生存有利,B正确;
C、美洲狮和狼所捕食的大多数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有利于黑尾鹿种群的发展,C错误;
D、美洲狮和狼的捕食导致优胜劣汰,会使黑尾鹿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4. 在没有损伤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上及神经元之间放置相应的电极和电流计,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中电流计两电极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外,在静息状态下指针不发生偏转
B. 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c中电流计两电极均位于神经细胞膜外,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所以图a中在静息状态下指针发生向右偏转,A错误;
B、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先传到电流计左侧一极,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右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电流计两极之间时,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恢复原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计右侧电极时,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左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电流计右侧电极后,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恢复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也恢复原位,B正确;
C、同理,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也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c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右侧电极,而不能传到电流计左侧电极,所以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特点,再结合题图准确判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5. 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实际数值”比值可能小于1的是( )
A. 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数量时没有摇均就计数
B.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包含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C. 标志重捕法调查麻雀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难以重捕
【答案】A
【解析】
【分析】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2.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
3.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应统计位于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
4.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取样前应该将培养液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而不能从静置培养液上层取样,这样会导致结果偏小,A正确;
B、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样方线上的应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若统计包含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导致“所得数值/实际数值”比值可能大于1,B错误;
C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麻雀身上的标志物脱落,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难以重捕,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细节,了解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理解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的知识。
6. 激素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 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靶细胞接受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作用于下丘脑,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故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是传入神经,②表示传出神经。
【详解】A、刺激X促使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故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错误;
B、通过刺激X→①传入神经→②下丘脑→③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据图可知,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54分)
7. 某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5克,保证每天正常的食盐摄入量有利于机体维持水盐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经过___________系统进入内环境,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表现为____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从而产生兴奋。
(2)人体长期Na+和Cl-摄入不足,造成水分子向细胞内流动,导致细胞___________,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使血液中由___________(填器官)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导致尿量___________。
(3)食物过咸,Na+和Cl-的浓度升高,导致出现口渴现象。产生该现象的过程图解为___________(用箭头表示)。
【答案】 ①. 消化、循环 ②. 内流 ③. 吸水膨胀 ④. 下丘脑 ⑤. 增加 ⑥.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1)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经过消化系统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表现为内流,从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兴奋。
(2)人体长期Na+和Cl-摄入不足,造成水分子向细胞内流动,导致细胞吸水膨胀,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使血液中由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加。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Na+和Cl-的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同时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这一过程的调节图解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和兴奋的形成,准确利用题干信息分析是解题的关键,(3)分析是难点,水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要分析该过程中哪部分是神经调节及相应的反射弧。
8. 利用植物激素提高微藻(指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藻类群体,如小球藻)生长速率是降低微藻生物柴油开发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培养液中小球藻的细胞密度来探究IAA和NAA(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球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培养液中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培养液中所有的小球藻可构成一个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A、B、C三组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表实验结果推测,B组和C组小球藻细胞密度大于A组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综合考虑生产成本,你认为__________(填“IAA”或“NAA”)更适宜于大规模培养小球藻,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添加剂。
【答案】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种群 ③. 一定时间内,IAA和NAA都能提高小球藻生长速率,IAA的作用效果略好 ④. B组和C组分别加入IAA、NAA后,使小球藻细胞内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增多,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繁殖 ⑤. NAA
【解析】
【分析】该实验自变量为培养液中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培养时间,因变量为细胞密度,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与对照相比,施加IAA和NAA的实验组细胞密度均较大,且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间延长,效果越显著。
【详解】(1)调查培养液中的生物类型常用方法我抽样检测法;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养液中所有的小球藻可构成一个种群;
(2)由以上分析可题图可知:与对照相比,一定时间内,IAA和NAA都能提高小球藻生长速率,且IAA的作用效果略好;
(3)分析图表可知,B组和C组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故该两组小球藻密度高的原因可能是B组和C组分别加入IAA、NAA后,使小球藻细胞内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增多,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繁殖;
(4)从效果来看,NAA促进小球藻生长的作用效果略差, NAA(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材料易得、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特点,故NAA更适宜于大规模培养小球藻,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添加剂。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实验涉及的对照原则,并能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作答,此外对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区别与联系的准确把握是解题关键。
9. 泸州市董允坝是“川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自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充分利用作物秸秆,新建了多个食用菌栽培基地,建成了鸡鸭鱼养殖场,还修建了饲料加工厂和沼气池,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示范区新栽培的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该生态系统能够使能量更有效地被人们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在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荔枝(W1)→蛀蒂虫(W2)→赤眼蜂(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分解者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③. 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且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④. 有一部分流向与蛀蒂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⑤. 该生态系统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时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每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固定在10%~20%之间。
【详解】(1)食用菌为异养型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该生态系统能够使能量更有效地被人们利用的原因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且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荔枝的同化量中还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向与蛀蒂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所以W2远小于1/10W1;
(4)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就越高,故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组分少,营养结构较简单。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稳固,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10. 下图为种子发育期、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期中种子含水量、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每个不同阶段植物内源激素种类的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种子发育期有四种植物激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种子的发育过程是_________,共同调节的。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种子发育、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过程,在根本上是__________的结果。
(2)在种子发育、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期过程中,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说出两点水分在这些过程中的具体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子发育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_________。在种子萌发期,营养物质的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幼苗发育期,将植物幼苗置于单侧光下培养,发现幼苗表现出向光性。请解释幼苗出现向光性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②.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③. 组成植物细胞的成分、参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参与物质运输 ④.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⑤.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⑥. 单侧光照射后,幼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幼苗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
【解析】
【分析】通过图可以观察到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脱落。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脱落。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细胞内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可以运输物质,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反应,如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作为物质反应的介质存在,结合水作为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在种子发育、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期过程中,细胞吸收的水分,作为结合水可以组成植物细胞的成分,或者作为自由水参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等以及参与物质运输过程。
(3)种子发育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期,消耗的有机物来自种子的子叶或者胚乳,随着细胞呼吸的消耗,有机物含量减少。
(4)在幼苗发育期,将植物幼苗置于单侧光下培养,单侧光照射后,幼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幼苗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以种子为背景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主要受到激素调节,理解激素调节从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把握种子的结构组成和形成过程以及萌发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理解向光性弯曲产生的原因,能够根据图示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11.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被称作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到猪肉市场价格,对人民生活水平造成较大影响。ASFV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在树突状细胞中复制。这些细胞都在诱导天然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请回答下列关于免疫相关问题:
Ⅰ.ASFV入侵猪体后,猪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免疫反应,其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_____细胞。
Ⅱ.大多数抗原引起免疫反应需要T细胞的协助,这种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抗原。但有些抗原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这种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抗原。为了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上的抗原对于猪是属于哪一种抗原,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实验室配有非洲猪瘟病毒ASFV试用疫苗)
(1)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未感染过ASFV的猪平均分成A、B两组,测定两组猪血液中抗ASFV的抗体含量。
②切除A组猪的____________(填器官名称),B组不做处理,培养一段时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⑤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猪血液中抗ASFV抗体的含量。
(2)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A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___________(填“不变”“增加”或“减少”),B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____________(填“不变“”“增加”或“减少”),则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胸腺依赖抗原。
②若A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____________(填“不变”增加”或“减少”),B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____________(填“不变”“增加”或“减少”),则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胸腺非依赖抗原。
【答案】 ①. 免疫器官 ②. 免疫细胞 ③. 抗体 ④. 淋巴因子 ⑤. 识别和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⑥. 骨髓造血干 ⑦. 胸腺 ⑧. 向A、B组猪注射适量且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试用疫苗 ⑨. 不变 ⑩. 增加 ⑪. 增加 ⑫. 增加
【解析】
【分析】Ⅰ.猪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其中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具有识别和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等作用。
Ⅱ.本实验课题是“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上的抗原对于猪是胸腺依赖抗原还是胸腺非依赖抗原”,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胸腺,据此设置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将两组猪共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测定两组猪血液中抗ASFV抗体的含量得出相关结论。
【详解】Ⅰ.猪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有识别和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等。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Ⅱ.根据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胸腺,遵循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未感染过ASFV的猪平均分成A、B两组,测定两组猪血液中抗ASFV的抗体含量。②切除A组猪的胸腺,B组不做处理,培养一段时间。③向A、B组猪注射适量且等量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试用疫苗。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⑤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猪血液中抗ASFV抗体的含量。
(2)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A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不变,B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增加,则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胸腺依赖抗原。
②若A组猪抗ASFV抗体含量增加,B组猪的抗ASFV抗体含量增加,则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胸腺非依赖抗原。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此类题目通常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并且提供不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和步骤。解题第一步是明确实验目的,第二步是理解实验原理,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三步是控制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第四步是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A组
B组
C组
叶绿素含量(ug/L)
541.61
729.88
633.9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1),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