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树德中学高2021级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可能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详解】A、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A正确;
    B、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可能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之一,C正确;
    D、环境稳定的条件下,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共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D. 捕食者不能促进种群的发展,但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
    B、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的,共同进化包含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同进化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因此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共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捕食者主要捕食的是种群中弱小或年老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3. 生活在山谷中的鼠群毛色受等位基因A/a控制,灰色对棕色为显性,基因频率都为50%,山洪爆发后,将该鼠群分割为两个种群,若干年后,统计河东、河西鼠的基因型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河东
    基因型
    AA
    Aa
    aa
    总数
    个体数
    400
    400
    200
    1000
    河西
    基因型
    AA
    Aa
    aa
    总数
    个体数
    200
    500
    300
    1000

    A. 若干年后的两个鼠群毛色基因仍是两种,因此基因库相同
    B. 若干年后的两个鼠群毛色基因型都有三种,因此没有发生进化
    C. 两岸的自然选择对毛色的选择结果不同,棕色鼠适合在河西生存
    D. 河东和河西的鼠毛色基因型相同,因此两个鼠群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果生物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如果只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则只能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
    【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种群中不是只有毛色基因,且河东鼠和河西鼠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不同,使A和a基因的个数不同,因此两个鼠群基因库不同,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若干年后河东鼠A的基因频率=(400×2+400) ÷(1000×2)=60% ,河西鼠A的基因频率=(200 ×2 +500 ) ÷(1000×2) = 45%;而山洪爆发前A的基因频率都为50%,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说明两个种群都进化了,B错误;
    C、山洪爆发前a的基因频率为50%,若干年后河西鼠a的基因频率= 1-45% =55% ,河东鼠a的基因频率=1-60% = 40% ,与山洪爆发前相比河西鼠a的基因频率上升,河东鼠a的基因频率下降,说明a控制的棕色鼠适合在河西生存,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从题干信息和表中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4. 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B.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
    C.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
    D. 晶体渗透压下降可能不利于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是血浆中的物质并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A正确;
    B、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人体渗透压异常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从而出现内环境稳态失调相应的症状,B正确;
    C、与组织液或淋巴比较,血浆中蛋白质较多、无机盐的含量较少,因此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C错误;
    D、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故晶体渗透压下降不利于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5. 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记录如图甲;在实验装置中加入河豚毒素后,给予该部位同种强度的刺激,结果电位变化如图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相结合而引起的
    B. 图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河豚毒素可能抑制了呼吸酶的活性
    C. 适当降低培养液中钾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甲的B点绝对值
    D. 图甲中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由B变成A时会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题图分析:河豚毒素能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详解】A、图甲中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图中研究的是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显然该过程的发生应该是一定强度的刺激改变了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使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错误;
    B、图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应是河豚毒素抑制了兴奋的传导,即可能是抑制了钠离子内流的过程,B错误;
    C、适当降低培养液中钾离子浓度,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增多,静息电位变大,可以提高曲线甲的B点绝对值,C正确;
    D、图甲中A处为动作电位,B处为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膜内Na+变多,故图甲中B处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比A处的高,D错误。
    故选C。
    6. 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 淋巴细胞膜上可以有淋巴因子的受体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均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受该激素作用后可以促进糖原的分解
    D. 垂体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拮抗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突触中后膜一般是细胞体和树突膜,前膜是轴突末端的膜结构;淋巴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血糖调节中,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发生该过程。
    【详解】A、突触前膜一般是轴突的末端分支部分的膜结构,树突膜和胞体膜是突触后膜,故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A正确;
    B、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免疫的作用,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故淋巴细胞膜上可以有淋巴因子的受体,B正确;
    C、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C错误;
    D、垂体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垂体的功能,二者拮抗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D正确。
    故选C。
    7. 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B.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D. 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分解受到抑制,则突触后神经元一定会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激素是专门的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能做出调节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液中,不需要通过管道,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A错误;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一般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但抗原不一定是细胞,B错误;
    C、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是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神经递质的分解受阻,则造成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8. 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⑤和②⑤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B. 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使胰液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岛
    D. 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中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一种器官或细胞可以接受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的剌激,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理活动,如本题中胰腺接受了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种信号分子的协同刺激。
    【详解】A、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过程②⑤引起的刺激需要经过大脑皮层,①⑤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A错误;
    B、从图中看出,食物刺激,①③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属于体液调节,因此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使胰液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部,使其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酶,而胰岛属于内分泌腺,分泌激素,C错误;
    D、根据分析,图中反应胰腺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有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种,D错误。
    故选B。
    9. 男生在青春期睾丸加速发育,睾丸除了受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外,还受下丘脑分级调节。如图是下丘脑对睾丸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腺体2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B. 激素1、激素2、激素3的特异性受体均位于细胞膜表面
    C. 激素2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活细胞
    D. 图中有两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是下丘脑对睾丸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所以腺体2是下丘脑,激素2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腺体3是垂体,激素3是促性腺激素,腺体1是性腺,激素1为性激素。

    【详解】A、腺体3受两种激素调节,该腺体为垂体,腺体1产生的激素直接作用两种腺体,所以腺体1为睾丸,腺体2为下丘脑;激素1、2、3依次为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是由腺体3合成分泌的,性激素由腺体1合成分泌的,A错误;
    B、激素1为雄性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B错误;
    C、激素2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C错误;
    D、激素1有两处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A、B表示人体某生理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夏天时走进室内滑雪场,则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B. 若该图表示开始发烧并维持一段时间过程,则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C. 若该图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则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D. 若该图表示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教室,则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因此,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而维持体温,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详解】A、夏天时走进室内滑雪场,由于温差增大,散热量先增加,产热量后增加,最终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保持体温稳定,因此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A错误;
    B、开始发烧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因此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的过程,且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B正确;
    C、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
    D、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时,散热量先减少,产热量后减少,最终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保持体温稳定, A和B值都应该减小,与图不符合,D错误。
    故选B。
    11. 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与T细胞表面的一种特殊蛋白质CCR5有关,该蛋白是由CCR5基因编码。将一名抗HIV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献者的骨髓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同时感染HIV的患者身上,不但治愈了白血病,也彻底清除了HIV。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 破坏T细胞表面的CCR5,能避免T细胞被HIV感染
    D. HIV不侵染B淋巴细胞的根本原因是B淋巴细胞内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不是淋巴细胞,A错误;
    B、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故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功能下降,B错误;
    C、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与T细胞表面的一种特殊蛋白质CCR5有关,因此破坏T细胞表面的CCR5,能避免T细胞被HIV感染,C正确;
    D、B淋巴细胞内含有编码CCR5的基因,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淋巴细胞,是因为B淋巴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关于教材实验及科学史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既构建了物理模型,又构建了概念模型
    C.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
    D.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中,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
    B、“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中,通过建立“糖卡”,模拟体内血糖调节过程,从而得出血糖调节机制,既构建了物理模型(利用卡片构建),又构建了概念模型(概念图),B正确;
    C、“探究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生物材料作为实验组,C正确;
    D、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特以胚芽鞘及琼脂块为实验材料,证实了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B. 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C. 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
    D. 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小和遮阴的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温特的实验: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将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空白琼脂块上,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A错误;
    B、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不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
    C、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正确;
    D、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高和遮阴的环境,D错误。
    故选C。
    14. 图一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图一棉花植株水平放置,①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B. 若图一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二中的B,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B~D范围
    C. 据图二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D. 切除①,放置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则生长素能通过主动运输到达②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例如,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详解】A、若图1水平放置,①处是顶芽,对生长素较敏感,所以①可能表现为向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A错误;
    B、若图一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二中的B,则②处生长素浓度高于①,且抑制生长,应对应D~E范围,B错误;
    C、据图二可知,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不可能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当升高到一定浓度时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因此生长素能通过主动运输到达②处,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光照和温度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但不会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
    B.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原因是水稻合成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导致植株过度增高
    D.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等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A错误;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导致植株过度增高,C错误;
    D、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启动种子萌发,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尿液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促进树枝生根,其原理主要是尿液中的尿素促进枝条生根
    B.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甘蔗,可提高甘蔗产量
    C. 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
    D.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由于尿液中含有生长素,用尿液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促进树枝生根,其原理主要是尿液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A错误;
    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因此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甘蔗,可提高甘蔗产量,B正确;
    C、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促进葡萄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错误;
    D、赤霉素具有破除休眠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马铃薯休眠时间缩短,促进块茎上芽的形成,不利于马铃薯的储存,D错误。
    故选B。
    17. 为探究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某科研人员利用生理状况相同的玉米胚芽鞘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胚芽鞘的弯曲度θ可反映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B. 甲和乙对照,可说明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从尖端进入到琼脂块
    C. 甲和丁对照,可说明单侧光照能引起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D. 丙和丁对照,可说明单侧光照能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处发生横向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
    【详解】A、胚芽鞘的弯曲角度θ可反映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弯曲角度θ越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越多,A正确;
    B、通过甲乙比较可知,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向琼脂块的运输,影响尖端中的横向运输,B正确;
    C、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向背光的一面横向运输,而不是在有光的一面诱导生长素在光下发生分解,C错误;
    D、通过丙、丁比较可知,单侧光可以引起胚芽鞘中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D正确。
    故C。
    18. 乙烯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作用,科学家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①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②乙烯阻碍了生长素的运输。为了弄清原因,某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胚芽鞘甲弯曲程度大于乙,则说明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
    B. 若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大于B则说明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D. 能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胚芽鞘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细胞的伸长。乙烯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作用,若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则生长素的含量会偏低;若阻碍生长素的运输,则生长素的含量正常。
    【详解】A、若胚芽鞘甲曲程度大于乙,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若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大于B,则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B错误;
    C、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就越强,C错误;
    D、植物体各个部位都可以合成乙烯,生长素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合成,D正确。
    故选D。
    19. 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后,测定其尿液渗透压的方法加以鉴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禁水加压后,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显著降低
    B. 禁水加压后,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无显著变化
    C.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比正常人弱
    D. 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即失活,因此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详解】A、禁水加压实验后,由于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A错误;

    B、禁水加压实验后,虽然肾性尿崩症患者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补充ADH几乎不起作用,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无显著变化,B正确。
    C、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病因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导致的,患者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比正常人弱,C正确;
    D、肾性尿崩症是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所以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偏高,D正确。
    故选A。
    20. 某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为了探究该激素究竟是何种激素,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把大小和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并给甲组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实验现象。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若甲组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正常,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B. 若甲组比乙组兴奋、呼吸和代谢都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 若丙组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正常,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 若丙组比丁组兴奋、呼吸和代谢都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并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过低会出现休克等低血糖症状,如果甲组小鼠注射该激素后出现了休克,然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又得以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丙组小鼠饲喂了含该激素的饲料,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活性,若该激素是胰岛素,丙组不会出现休克现象,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而保持活性,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C。
    2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稻田喷洒杀虫剂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B. 生物表现型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C. 突变可能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D. 有性生殖是通过增加基因突变频率来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杀虫剂可以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而不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A错误;
    B、生物表现型的改变可能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生物表现型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B错误;
    C、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C正确;
    D、有性生殖可通过基因重组增加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有性生殖的出现不会导致基因突变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22. 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果蝇在I、Ⅱ、Ⅲ时间段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I和Ⅲ阶段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32%
    B. 若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Ⅲ阶段,XAY在雄性中的概率为20%
    C. 在I、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分别都不变
    D. 经历了I、Ⅱ、Ⅲ时间段的多次繁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使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2×80%×20%=32%,A正确;
    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Ⅲ阶段,由图中可知XA的基因频率是20%,则XAY在雄果蝇中的基因型频率为20%,B正确;
    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该群体是自由交配,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正确;
    D、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经历了三个时间段的多次繁殖,A的基因频率由80%变为20%,说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
    故选D。
    23. “渐冻人症”也叫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传出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传出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慢慢感知自己健康的身体逐渐变成一副不受支配的躯壳直至死亡,因此ALS被称为比癌症还要残酷的绝症。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损伤神经元,最终导致患者的传出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的释放消耗ATP且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
    B. 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C. 突触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识别并运输谷氨酸
    D 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没有感觉也没有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因为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所以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谷氨酸识别,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白运输Na+。
    2、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造成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详解】A、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释放需要消耗ATP,且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变大,但后膜面积没有改变,A错误;
    B、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造成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B正确;
    C、突触后膜上NMDA作为谷氨酸的受体,其作用是识别谷氨酸,并且从图中看出具有运输Na+的作用,C错误;
    D、“渐冻人症”是一种传出神经元疾病,患者传出神经细胞受损,而感觉神经元细胞没有受到损伤,因此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有感觉,但没有反应,D错误。
    故选B。
    24. 视紫红质通道蛋白(ChR2)是一种光敏蛋白,将ChR2插入到某种活细胞的细胞膜中,当利用光线照射时,这种蛋白允许带正电的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在神经元中,它会模拟神经冲动的影响和导致这种特定的神经元放电。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B分别为突触小体和细胞体,②所在的膜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B. 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①的运输方式
    C. 若将适量的ChR2插入到C处的膜中,给予光线照射,则会引起①释放神经递质
    D. 若将适量的ChR2插入到D处的膜中,给予光线照射,则D处膜电位表现出外负内正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间的信号转变是从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A为突触小体,B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②所在的膜为突触后膜,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A正确;
    B、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细胞内含有的基因是相同的,因此决定突触小泡①的运输方式的基因不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只是由于细胞分化,在神经细胞内进行了选择性表达,B错误;
    C、根据题意,视紫红质通道蛋白(ChR2)是一种光敏蛋白,将ChR2插入到某种活细胞的细胞膜中,当利用光线照射时,这种蛋白允许带正电的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因此若将适量的ChR2插入到C处的膜中,会引起阳离子进入细胞内,使C处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引起①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若将适量的ChR2插入到D处的膜中,根据C项分析同样也会引起D处阳离子进入细胞中,使D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B。
    25.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静息电位和阈强度是因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
    B. 缺氧处理20min时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C. 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兴奋性在降低
    D. 缺氧时细胞内ATP逐渐减少影响跨膜转运离子,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散的电位变化过程。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据图可知,静息电位和阈强度是因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根据右图可知,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接近34pA左右,因此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B错误;
    C、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C正确;
    D、缺氧时有氧呼吸受抑制,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而膜两侧钠、钾离子浓度差的维持需要通过主动运输实现,因此ATP的减少会对细胞的主动运输过程造成影响,膜两侧钠、钾离子浓度差又是形成电位的基础,因此缺氧时会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D正确。
    故选B。
    26. 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的过程不属于完整的反射活动
    B. 语言和学习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先刺激A点,发现电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肌肉收缩;再刺激C点,电表Ⅰ不发生偏转而电表Ⅱ发生偏转且肌肉收缩,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
    D. 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表Ⅲ,此时电表指针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电表指针向左偏转的幅度增大,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C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A、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完整的反射活动,A正确;
    B、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学习不是,B错误;
    C、先刺激A点,发现电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肌肉收缩,证明兴奋可以从A点传到肌肉;再刺激C点,电表Ⅰ不发生偏转而电表Ⅱ发生偏转且肌肉收缩,说明兴奋不能从C点传到A所在的神经元,综上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
    D、由于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而另一些神经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因此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向左偏转(静息电位);刺激N点,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现象(Na+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现象(Cl-的内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B。
    27. 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表示胰液
    B. 若该器官为肾上腺,①可能是神经递质,②可表示肾上腺素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甲状腺激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若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时葡萄糖的浓度B处高于A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的作用: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合成分泌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但②不可能是胰液,胰液是通过导管释放到十二指肠,不到血液中,A错误;
    B、神经递质会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不进入血液,B错误;
    C、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器官为下丘脑,甲状腺激素的浓度A处其作用后被灭活,故A处浓度高于B处,C正确;
    D、若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会合成肝糖原,使葡萄糖的浓度B处低于A处,D错误。
    故选C。
    28. “神舟十四号”上的三位宇航员进入问天实验舱时处于失重状态,由于血液上浮,头部血量增加,机体会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头部血量增加时,血浆中血红蛋白会运来更多的氧气,可以保证脑细胞的有氧呼吸
    B. 失重环境中尿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体液增加的刺激后,引起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失重环境中航天员会出现体位翻转症状,经过专业训练可通过位于脑干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增强机体的平衡能力减轻症状
    D. 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为细胞内液成分,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B错误;
    C、小脑主要功能是协调身体的平衡,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人的生命体征,与呼吸、循环、血压、心跳等因素有关,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D正确。
    故选D。
    29. 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某些糖尿病患者胰岛分泌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正常人相比,该患者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偏高
    B. InR受损后,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提高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
    C. 正常人的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而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D. 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InR结合后,可激发靶细胞的新陈代谢,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其调节的不同代谢途径或是促进或是抑制,从而达到改善神经细胞生理功能的目的。
    【详解】A、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A正确;
    B、炎症因子对神经元摄取葡萄糖起抑制作用,InR受损后,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抑制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B错误;
    C、由图可知,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正确;
    D、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30. 调定点是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下图表示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变化与调定点变化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在维持在38.5℃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在上升期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机体产热增加
    C. 当体温低于体温调定点时,骨骼肌战栗、皮肤中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体温升高,进而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
    D. 在高热持续期可以通过加盖棉被的方式增加排汗进行散热降低体温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人的体温维持在在38.5℃时,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
    B、在体温上升期,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机体产热增加,B错误;
    C、当体温低于体温调定点时,机体会减少散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皮肤中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体温升高,进而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C正确;
    D、在高热持续期,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加盖棉被能够减少热量散失,不利于散热降低体温,D错误。
    故选C。
    31. 狂犬病病毒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后并不进入血液,而在伤口的骨骼肌中少量繁殖,接着侵入神经末梢,到达脊髓后可大量繁殖,24小时将遍布整个神经系统,狂犬病可防不可治。人患病后会出现恐水、痉挛、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人被狗咬伤后,先及时进行伤口清理,不包扎,然后在第0、3、7、14、30天依次注射狂犬疫苗;重度咬伤者还需注射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与狂犬病病毒侵染小脑细胞有关
    B. 当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内后,淋巴细胞同时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 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细胞内的病毒
    D. 多次注射狂犬疫苗,能够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注射疫苗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人的呼吸中枢在脑干,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与狂犬病病毒侵染脑干细胞有关,A错误;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和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注射的疫苗会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进一步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能直接接受疫苗刺激,C错误;
    D、多次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力,D正确。
    故选D。
    32. 为研究影响家兔尿液生成速率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将家兔麻醉后,对各组施加不同药物并检测实验家兔的尿液生成速率(实验中对家兔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各种药物,其中垂体后叶素主要含有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呋塞米为速尿剂),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药物
    尿量变化/(滴/min)
    注射前1分钟
    注射后1分钟
    生理盐水
    4
    7
    0.1g/L去甲肾上腺素
    7
    5
    1000U/L垂体后叶素
    6
    2
    10g/L呋塞米
    1
    28

    A. 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减少与抗利尿激素加强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有关
    B. 注射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明显降低从而使尿液生成速率增加
    C. 去甲肾上腺素在影响家兔尿液生成速率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
    D. 呋塞米能使尿液生成速率迅速增大,可能与其能减弱肾小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速率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由题意可知,垂体后叶素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通过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重吸收来减少尿量,即抗利尿激素可以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因此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减少与抗利尿激素加强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有关,A正确;
    B、生理盐水(0.9%的NaCl)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注射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B错误;
    C、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激素,激素在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注射呋塞米后能使尿液生成速率迅速增大,可能是其能减弱肾小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速率、使原尿中渗透压较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因此尿液生成速率增大,D正确。
    故选B。
    33.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来源于植物的生物碱(NB)和黄酮(CH)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将溶于生理盐水的药物和淀粉同时灌胃小鼠,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水平,结果表明各组血糖均先上升后下降,且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应设置仅生理盐水、仅NB处理组、仅CH处理组、NB与CH共同处理组4个组别
    B. NB与CH共同处理组测得的血糖峰值应低于仅NB处理组和仅CH处理组
    C. 淀粉在消化道内水解的终产物到肝脏细胞中被利用,至少穿过7层磷脂双分子层
    D. 血糖先升后降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先于胰岛素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药物的有无及种类,因变量为血糖的含量变化,整个实验遵循对照的思想。
    【详解】A、该实验应有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即灌喂不含药物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应设置仅NB处理组、仅CH处理组和NB、CH共同处理组,整个实验有4个组别,A正确;
    B、由题意可知,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则测得的血糖峰值NB、CH共同处理组峰值最低,B正确;
    C、淀粉在消化道内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先经过小肠绒毛细胞(2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血浆。然后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最后进入肝脏细胞(1层膜)中被利用,至少穿过7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血糖先升的原因是进食淀粉后,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被细胞吸收,血糖暂时升高,接着胰岛素发挥作用,使血糖降低,D错误。
    故选D。
    34. 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减)称为原发性甲减,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分别称为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下表所示为健康人和几种常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激素指标(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为促甲状腺激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受测者
    TRH
    TSH
    甲状腺激素
    健康人
    正常
    正常
    正常
    原发性甲减












    A. 原发性甲减患者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分泌TSH,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
    B. 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继发性甲减
    C. 表中①、②可能分别患垂体性继发性甲减和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
    D. 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级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来进行的。当机体感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详解】A、原发性甲减患者,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不会促进垂体分泌TSH,负反馈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都没有促进作用,A错误;
    B、注射TSH后患者摄碘率有所升高,说明患者甲状腺正常,不是甲状腺病变引起的原发性甲减,属于继发性甲减,B正确;
    C、①TRH含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垂体性继发性甲减;②中三者均低,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级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来进行的。当机体感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35. 图一表示对植物的根和茎进行单侧光照射处理,图二表示将图一根部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将琼脂块放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别在根和茎中进行极性运输
    B. 图二中生长素从C、D处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琼脂块X、Y中
    C. 图一中茎和根的生长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 图二中的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图示,图一表示在单侧光刺激下,茎中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B多于A,向光生长;根中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C多于D,背光生长。图二中生长素C多于D,X多于Y,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图一中单侧光照射下引起生长素在茎和根中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图二中生长素从C、D 处通过扩散进入琼脂块X、Y 中,B错误;图一中茎的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根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图二中生长素C多于D,X多于Y,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D正确。
    36. 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的核糖体将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
    B. 多雨天气影响黄瓜授粉,可通过喷施适宜浓度的NAA防止减产
    C. 适宜浓度的IAA、NAA等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适时摘除植物的顶芽,侧芽产生生长素的过程暂时受阻,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作用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
    【详解】A、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其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吲哚乙酸是小分子有机物,不是蛋白质,A错误;
    B、发育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多雨天气影响黄瓜授粉,则种子不能形成,果实不能发育。NAA可促进果实发育,黄瓜收获的是果实而非种子,因此在多雨天气影响黄瓜授粉的条件下,可通过喷施适宜浓度的NAA促进果实的发育,以防止减产,B正确;
    C、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
    D、适时摘除植物的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并不是侧芽产生生长素的过程暂时受阻。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作用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D错误。
    故选B。
    37. 位于细胞膜上的生长素输出载体(PIN蛋白)是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的主要结构。Bud1突变体拟南芥(Bud1基因表达量增多)明显地表现为顶端优势丧失且生长矮小。为研究其原因,科学家以野生型和Bud1突变体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科研人员在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顶芽顶端施加具有放射性的IAA,4h后检测基部的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侧芽处IAA含量较高,则会抑制植株顶芽的生长,从而出现矮小丛生的植株
    B. 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的,说明IAA的极性运输需要ATP供能
    C. 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说明突变体中IAA的极性运输受到抑制
    D. Bud1基因的表达产物增多可能促进了PIN蛋白的合成或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其原理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详解】A、若侧芽处IAA含量较高,会抑制植株侧芽生长,不会抑制顶芽生长,A错误;
    B、通过实验结果不能得出IAA的极性运输需要ATP供能的结论,B错误;
    C、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说明突变体中IAA的极性运输受到抑制,使得植株顶端优势丧失且生长矮小,C正确;
    D、Bud1突变体拟南芥,其Bud1基因过量表达,表现为顶端优势丧失且生长矮小,说明其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故Bud1基因的表达产物增多可能抑制了PIN蛋白的合成或运输,D错误。
    故选C。
    38.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2,4-D对玉米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玉米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后,分别转入用含糖的缓中液配制成的5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实验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切段长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所选用的胚芽鞘切段不含尖端,是为了排除内源性生长素的影响
    B. 本实验共设置6组,其中将玉米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组作为对照组
    C. 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玉米胚芽鞘切段,最终切段长度均不同
    D. 若实验组中切段的长度先增后减,则说明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验证生长素类似物对玉米胚芽鞘伸长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不同浓度,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影响自变量的控制,对照组应用含糖但不含生长素类似物的磷酸盐缓冲液,振荡培养液可以增加溶液的溶氧量,以满足细胞有氧呼吸需要。
    【详解】A、验证生长素类似物2,4-D对玉米胚芽鞘伸长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是生长素类似物2,4-D的不同浓度,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内源性生长素,影响自变量的控制,故本实验选用的胚芽鞘切段不含尖端,可排除内源性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共设置6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含糖但不含生长素类似物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玉米胚芽鞘切段,B错误;
    C、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促进作用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故若实验组中有两组切段长度相同,C错误;
    D、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若实验组中切段的长度先增后减,没有与对照组的对比结果,只能得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的作用不同,不能得到具有两重性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39. 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和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B. 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更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C. 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 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更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与喷施清水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详解】A、分析右图可知,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落果率,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落果率明显降低,说明赤霉素和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A正确;
    B、对比右图喷施2,4-D和喷施赤霉素的曲线可知,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更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正确;
    C、从左图中可知,与喷施清水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果实中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C正确;
    D、分析右图可知,同时使用赤霉素和2,4-D,落果率明显降低,而内源脱落酸含量越高落果率越高,因此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40. 研究人员用刚萌发的盆栽燕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图甲所示的是处理方法,图乙是对应的实验结果。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①若处于失重状态下,则燕麦茎将水平生长
    B. ①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C. 假如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图甲②茎仍将水平生长
    D. 从③的处理及结果可见,重力能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横放的茎受重力影响,使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多,远地侧分布少,表现为背地生长,茎尖受单侧光的影响,表现向光生长。
    【详解】A、图甲①若处于失重状态下,则不会受到重力影响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若没有单侧光,燕麦茎将水平生长,但图示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较快,燕麦茎将表现为背地生长,A错误;
    B、①中是单侧光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燕麦弯曲生长,③中的弯曲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对比乙图①③组的柱形图可知,单侧光引起向上弯曲的程度小于重力引起向上弯曲的程度,B错误;
    C、若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图甲②茎受到重力影响,使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多,远地侧分布少,近地侧生长快,因此茎将向上弯曲生长,C错误;
    D、③中遮光处理,重力的作用引起燕麦弯曲生长,说明重力能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 辣椒素是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使皮肤产生灼烧感。辣椒素型瞬时受体电位蛋白(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激活后促进细胞外Ca2+、Na+内流,进而介导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如神经递质释放、肌肉细胞收缩。TRPV1不仅对辣椒素有反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当处于温度在43℃以上的外界环境时,TRPV1就会打开,最终产生痛觉。回答下列问题。
    (1)TRPV1通道蛋白被辣椒素刺激并引发钠离子内流,该通道蛋白位于反射弧中的______结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加重/减轻)疼痛。
    (2)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由于皮肤______造成的。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过程的反射弧具体为______→皮肤汗腺(用具体名称和箭头表示)。
    (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和下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下图2所示效果。

    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属于______递质。分析图2信息可知:局部麻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时,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辣椒素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会______(促进/阻碍)Na+内流。由此判断:局部麻药与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______(是/否)。简述它们的作用原理分别是______。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加重
    (2) ①. 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②. 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
    (3) ①. 抑制性 ②. 阻碍 ③. 是 ④. 局部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小问1详解】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人在吃辣椒时,TRPV1通道蛋白被辣椒素刺激并引发钠离子内流,该通道蛋白位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因为题目的信息TRPV1不仅对辣椒素有反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所以此时喝热饮,兴奋传导加快会加重疼痛。
    【小问2详解】
    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因为机体为增加散热,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小问3详解】
    图1中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其作用是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图2中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辣椒素能促进神经细胞膜上麻醉药通道打开,麻醉药进入神经细胞后在膜内侧堵住膜上Na+通道,阻碍Na+进入神经细胞,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阻碍神经兴奋传递,故机理是:局部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2. 间歇性断食(IF饮食)即每周选定几天不进食或少吃(每天热量控制在500卡以内),其他时间正常饮食,是近几年流行的减肥策略之一。为了研究间歇性热量限制能否有效干预糖尿病,研究人员对患Ⅱ型糖尿病的小鼠(注:糖尿病类型有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I型)或因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利用障碍(Ⅱ型))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实验。将生理状况相似的Ⅱ型糖尿病小鼠30只,随机均等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目前研究只限于动物实验,尚未有证明IF饮食对Ⅱ型糖尿病有治愈效果的人体实验)
    组别
    饲喂处理
    检测结果
    甲组
    IF饮食
    空腹血糖显著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高、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
    乙组
    正常饮食
    生理指标与实验前相当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间歇性热量限制(IF饮食)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干预糖尿病Ⅱ型,理由是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通过______(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完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I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使胰岛B细胞受损伤引起的。从免疫疾病角度分析,此类糖尿病属于______。胰岛B细胞受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免疫造成的。
    (4)研究发现,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依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II型糖尿病患者采用SGLT抑制剂治疗后,尿量会______,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能 ②. 实验结果显示IF饮食增强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 ①. 神经—体液 ②.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①. 自身免疫病 ②. 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 ①. 增加 ②. SGLT抑制剂作用于SGLT,抑制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从而降低了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糖原的合成和转化成其他化合物等,同时抑制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升高血糖浓度。
    【小问1详解】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IF饮食处理后空腹血糖显著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说明IF饮食增强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干预糖尿病Ⅱ型。
    【小问2详解】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涉及神经调节),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涉及体液调节),此过程通过神经—体液完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加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储存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小问3详解】
    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使胰岛B细胞受损伤,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受损伤是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属于细胞免疫,抗体使胰岛B细胞受损,属于体液免疫)造成的。
    【小问4详解】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依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Ⅱ型糖尿病患者采用SGLT抑制剂治疗后,对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产生抑制作用,使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带走水分,使得尿量增加。
    43.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
    (1)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
    (2)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向存在______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拟南芥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如图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实验结果(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记录如下:
    浓度(μmol/L)
    0
    1
    5
    10
    50
    100
    A
    23%
    21%
    20.5%
    18%
    16.3%
    20.7%
    B
    23%
    24.5%
    27.2%
    29.3%
    33%
    34.5
    由表中数据可知:5μmol/L的B能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棉花蕾铃脱落。表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表明A具有两重性。
    【答案】(1)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2) ①. 协同 ②. GA合成缺陷型 ③. 促进 ④. 减弱
    (3) ①. 促进 ②. 不能
    【解析】
    【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小问1详解】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小问2详解】
    IAA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GA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二者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协同作用。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自变量为顶芽的有无、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拟南芥初生根的长度。要验证IAA是否通过赤霉素调控根的生长,应以拟南齐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如图所示处理后,测定初生根长度,这样可以排除植物体自身产生的GA对实验的干扰。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完整植株分别施加水和赤霉素作对照,发现施加赤霉素的一组初生根的长度明显增加,去顶芽后,植物体内没有生长素,再施加赤霉素后,植物初生根的长度明显缩短;去顶芽施加IAA及赤霉素的一组植物初生根与完整植物组结果一致,因此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
    【小问3详解】
    与对照组相比较,5μmol/L的B作用时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更高,说明其能促进棉花蕾铃脱落。表中数据均小于对照组,不能表明A具有两重性。
    44.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人和动物在精神紧张或受到创伤等应激刺激时,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相关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是类固醇激素,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凋亡,常用于治疗过敏等疾病。正常情况下,GC源源不断的合成,但内环境中GC的含量却保持相对稳定,原因一方面是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研究发现,使用适量GC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______,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______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
    (3)研究证明,胸腺肽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可用于治疗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及肿瘤。为验证胸腺肽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若干健康的实验小鼠、甲泼尼龙注射剂(可获得免疫力低下的小鼠)、注射用胸腺肽、适宜的无胸腺肽的溶剂等实验材料,请完善实验思路、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实验思路如下:
    第一步:将健康的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其中A组为健康小鼠,不做药物处理,B、C组用______处理,获得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
    第二步:再用适宜浓度的______注射处理B组小鼠,用______分别处理A、C组小鼠;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的免疫功能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预期实验结论:胸腺肽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答案】(1) ①. 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激素释放减少 ②. 激素起作用后失活(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 ③.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排异反应
    (2) ①. 减退 ②. ACTH
    (3) ①. 甲泼尼龙注射剂 ②. 胸腺肽 ③. 等量的无胸腺肽的溶剂 ④. A组和B组的免疫功能强于C组
    【解析】
    【分析】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2、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GC在人机体内存在负反馈调节,当GC含量升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维持GC含量的稳定;另一方面,产生的GC在发挥完作用后会灭活,因此GC需要源源不断合成,但内环境中GC的含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免疫排异反应,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小问2详解】
    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控,存在负反馈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使用GC,体内GC水平偏高,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导致ACTH分泌减少,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
    【小问3详解】
    实验的目的是:胸腺肽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可用于治疗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及肿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胸腺肽和是否注射甲泼尼龙,自变量为小鼠的免疫情况,遵循实验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设计实验思路为:将健康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健康小鼠,不做药物处理,B、C组用甲泼尼龙注射剂处理,得到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再用适宜浓度的胸腺肽注射处理B组小鼠,用等量的无胸腺肽的溶剂分别处理A、C组,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的免疫功能情况,预期试验结果:A组和B组的免疫功能强于C组。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