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葡萄糖、抗体、神经递质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D.在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B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
    【详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A错误;
    B、葡萄糖、抗体、神经递质均可存在组织液中,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
    D、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故选B。
    2.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下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与脊髓共同组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膀胱充盈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兴奋以促进尿液排出
    D.排尿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D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
    【详解】A、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和脊髓组成,A错误;
    B、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
    C、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尿液排出,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C错误;
    D、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D。
    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不发生离子的转运
    B.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增大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受抑制
    D.人体内兴奋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进行双向传导
    【答案】C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有离子进出,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错误;
    B、兴奋时,在一定范围内,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增大,当达到最大值后,动作电位不再增大,B错误;
    C、神经递质由兴奋类和抑制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4.某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浓度时,常会出现夜间低血糖,清晨血糖明显升高,这被称为“苏木杰现象”。下表是某患者在21:00至次日7:00的血糖监测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h
    21:00
    23:00
    01:00
    03:00
    05:00
    07:00
    血糖浓度/mmol·L-1
    6.9
    5.5
    5.0
    3.1
    12.5
    12.0

    A.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3:00时胰岛素分泌量达到最大,血糖最低
    C.3:00后血糖升高与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有关
    D.适当减少用药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
    【答案】B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高出现尿糖,Ⅱ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受体不足或敏感性降低,不能接受胰岛素的调控。
    【详解】A、血糖平衡是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也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即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
    B、3:00时血糖浓度最低,胰岛素分泌量降低,B错误;
    C、3:00后血糖升高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多种分泌增加有关,C正确;
    D、该现象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引起,可减少药物用量,或适量适时加餐来缓解,D正确。
    故选B。
    5.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免疫系统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都具有特异性
    C.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癌变细胞等
    D.免疫系统功能减退会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楚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
    B、免疫系统三道防线中,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自稳功能,清除癌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
    D、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引发过敏反应,免疫自稳功能过强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具有抗炎、抗毒素以及抗过敏等生理作用,其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经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停止分泌CRH和ACTH
    C.该调节机制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D.使用GC类药物进行抗炎症治疗时应谨遵医嘱,以防肾上腺等器官功能减退
    【答案】B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A、图中GC分泌的过程是分级调节,CRH为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促进ACTH的分泌,ACTH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其分泌GC,A正确;
    B、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经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CRH和ACTH,使CRH和ACTH的分泌量减少,而不是停止分泌,B错误;
    C、图中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系统,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C正确;
    D、由于负反馈调节,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GC类药物,若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减退,由于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发育和产生GC,因此垂体功能减退会导致肾上腺的功能也减退,D正确。
    故选B。
    7.研究发现,冷受体TRPM8是一种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皮肤和口腔中温度感受器细胞膜表面,可参与冷信号的传递。风油精中的薄荷醇能结合并激活TRPM8,使机体产生“凉爽”感觉。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涂抹风油精后,感受器细胞膜内外可发生电位变化
    B.皮肤涂抹风油精处,汗腺分泌活动增强,毛细血管舒张
    C.TRPM8被薄荷醇激活后,下丘脑兴奋并产生“凉爽”感觉
    D.抑制细胞中TRPM8基因表达,更有利于人体适应严寒环境
    【答案】A
    【分析】体温偏低时,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
    【详解】A、风油精中的薄荷醇能结合并激活TRPM8,使阳离子内流,感受器细胞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正确;
    B、风油精中的薄荷醇能结合并激活TRPM8,参与冷信号的传递,经过调节,汗腺分泌活动减弱,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TRPM8被薄荷醇激活后,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凉爽”感觉,C错误;
    D、抑制细胞中TRPM8基因表达,冷受体TRPM8减少,不利于冷信号的传递,不利于人体在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D错误。
    故选A。
    8.当来自伸肌肌梭的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可导致伸肌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发生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梭可接受一定的刺激,并能产生神经冲动
    B.兴奋通过a、b点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相同
    C.刺激c点可引起屈肌收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D.图示现象的发生可保证机体反射活动的协调
    【答案】C
    【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
    (2)分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伸肌肌梭为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进行传导,A正确;
    B、兴奋通过a、b点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相同,都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正确;
    C、刺激c点可引起屈肌收缩,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
    D、当伸肌肌梭的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可导致伸肌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发生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可保证机体反射活动的协调,共同维护机体正常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9.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T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信号均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
    C.B细胞和T细胞均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活化的B细胞能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
    【答案】D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不同的免疫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由于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内形成了不同的RNA和蛋白质,因此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T细胞中的DNA种类相同,而RNA种类不同,A错误;
    B、体液免疫中,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细胞免疫中,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因此B细胞活化的信号不都是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B错误;
    C、B细胞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也不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
    D、活化的B细胞能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D正确。
    故选D。
    10.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不同浓度IAA和乙烯利溶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IAA和乙烯利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大豆下胚轴的生根
    B.实验中IAA和乙烯利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而高浓度抑制生根
    C.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的IAA与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均为50μmol·L-1
    D.本实验中除IAA和乙烯利外,大豆下胚轴生根还与其内源性激素有关
    【答案】D
    【分析】图示是探究不同浓度IAA和乙烯利溶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影响,浓度为0的组为对照组,其余不同浓度下的柱形图左侧为IAA作用的结果,右侧为乙烯利作用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AA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先是增加,然后减小。
    【详解】A、图示结果不能说明IAA和乙烯利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大豆下胚轴的生根,A错误;
    B、图示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IAA处理后,不定根平均数均高于对照组(浓度为0的组),说明IAA均为促进作用;乙烯利浓度为10μmol·L-1时,不定根平均数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在低浓度时表现了抑制作用,B错误;
    C、据图可知,浓度为50μmol·L-1时,IAA和乙烯利溶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的促进作用均大于其它浓度处理组,但由于实验中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说明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的IAA与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均为50μmol·L-1,C错误;
    D、根据对照组(浓度为0的组)也生出了不定根,可说明除IAA和乙烯利外,大豆下胚轴生根还与其内源性激素有关,D正确。
    故选D。
    11.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有着广泛应用。下列有关免疫学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器官移植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
    B.输入健康人的B细胞可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
    C.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使健康人获得持久有效的免疫力
    D.利用含特异性抗体的试剂盒可精确诊断人类的各种疾病
    【答案】A
    【分析】利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免疫系统的免疫力,使免疫系统处于弱应答状态,从而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详解】A、注射免疫抑制剂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
    B、艾滋病患者是由于HIV感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所致,因此输入健康人的B细胞不能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B错误;
    C、破伤风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属于被动免疫,由于抗体存活的时间有限,因此不能使健康人获得持久有效的免疫力,C错误;
    D、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利用含特异性抗体的试剂盒只能诊断人类的特定抗原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12.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尖端,分成甲、乙两组,琼脂块按下图所示的方法收集生长素,再将其分别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段左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角度(α1~α4)。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脱水缩合反应生成
    B.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极性运输
    C.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在其中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若将甲、乙两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则α1=α2=α3=α4=0°
    【答案】C
    【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2、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琼脂块乙左侧中的生长素+琼脂块乙右侧中的生长素;乙图中,由于胚芽鞘中间以云母片隔开,阻止了尖端的横向运输,因此左右所含生长素量相同。
    【详解】A、生长素不是多肽,常见的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化而成,并未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A错误;
    B、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指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的运输,B错误;
    C、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后导致胚芽鞘伸长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切段的弯曲生长,C正确;
    D、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若将甲、乙组置于黑暗中,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所引起的a角都不为0°,D错误。
    故选C。
    13.为研究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处理对莴苣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光照射处理方式
    萌发率/%
    红光
    70
    红光→远红光
    6
    红光→远红光→红光
    74
    红光→远红光→红光→远红光
    6
    红光→远红光→红光→远红光→红光
    76
    红光→远红光→红光→远红光→红光→远红光
    7

    注:在26℃下连续以1min的红光和4min的远红光曝光。A.光可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莴苣种子的萌发
    B.光可激活光敏色素,经信号传导而表现生物学效应
    C.远红光可逆转红光对莴苣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D.莴苣种子的萌发取决于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的次数
    【答案】D
    【分析】分析表格:最后一次给予红光照射时,种子的萌发率都较高,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最后一次为远红光照射时,种子萌发率都较低,说明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
    【详解】A、根据表格中处理方式和种子萌发率可知,最后一次给予的光质不同,种子萌发率不同,说明光可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莴苣种子的萌发,A正确;
    B、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为:光敏色素接受到光照后,其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正确;
    C、最后一次给予红光照射时,种子的萌发率都较高,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但当红光照射后最后一次为远红光照射时,种子萌发率都明显降低,说明远红光可逆转红光对莴苣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红光和远红光交替次数不同,但当最后一次为远红光照射时,种子萌发率几乎相同,说明莴苣种子萌发并不是取决于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的次数,D错误。
    故选D。
    14.桃蛀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其幼虫主要寄生于松树、核桃等林木,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人员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桃蛀螟雄性成虫,在防治虫害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人为干预,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B.研究中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桃蛀螟的种群密度
    C.性引诱剂诱捕主要通过改变年龄结构而降低种群数量
    D.通过性引诱剂诱捕可监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动物。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详解】A、没有人为干预,在自然条件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A错误;
    B、桃蛀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研究中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桃蛀螟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性引诱剂诱捕主要通过改变性别比例而降低种群数量,C错误;
    D、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桃蛀螟,以时间为横坐标,诱捕成虫数量为纵坐标,可绘制曲线监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15.长时间剧烈运动后,机体会经皮肤丢失大量的低渗液休,若不及时补充,可导致细胞外液容量下降,同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高渗性脱水。当机体发生高渗性脱水时(  )
    A.下丘脑中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C.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而产生渴感 D.尿量减少,尿液中尿素等浓度下降
    【答案】AC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当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水盐平衡调节中枢,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错误;
    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可传至大脑皮层渴觉中枢进而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尿液浓度增加,尿液中尿素等浓度升高,D错误。
    故选AC。
    16.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其部分机制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递质由突触前膜经胞吐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B.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长时程增强作用依赖于突触后神经元释放NO作为信使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
    D.细胞外液中Na+和Ca2+含量降低会影响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与维持
    【答案】AC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钙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会使机体产生NO,NO可通过反馈调节,促进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详解】A、据图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钠离子内流,因此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经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正确;
    B、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实现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错误;
    C、据图可知,突触后膜兴奋后,促进钙离子内流,钙调蛋白促进NO和瓜氨酸的形成,NO进入突触前膜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长时程增强作用依赖于突触后神经元释放NO作为信使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C正确;
    D、据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与突触间隙中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后膜有关,因此细胞外液中Na+和Ca2+含量降低会影响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与维持,D正确。
    故选ACD。
    17.当病原体(如病毒)进入细胞内部,需要T细胞实现免疫应答。下图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中抗原的呈递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
    B.过程③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并彻底清除病原体
    D.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记忆T细胞均具增殖分化能力
    【答案】AB
    【分析】细胞免疫: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使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值、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可被抗体结合;或被其它免疫细胞吞噬、消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详解】A、过程①②中抗原呈递时,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A正确;
    B、过程③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使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
    C、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但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需要抗体和病原体特异性结合,C错误;
    D、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记忆T细胞具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故选AB。
    18.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动态变化。下图为小麦籽粒发育时期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及千粒鲜重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B.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呈负相关,故两者表现为相抗衡
    C.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增加可调节有机物向籽粒运输与积累
    D.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植物激素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答案】ACD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如生长素的主要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嫩叶、发育中的种子,运输到生长旺盛部位,发挥调节作用,A正确;
    B、据图,在6月29日左右,细胞分裂素含量很高、赤霉素含量很低,在7月20日左右,赤霉素含量很高、细胞分裂素含量很低,在8月10日左右,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都很低,没有表现出负相关,B错误;
    C、在7月20日左右,赤霉素、生长素含量迅速增加,可调节有机物向籽粒运输与积累,种子鲜重也在同步增加,C正确;
    D、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依次达到峰值,不同植物激素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顺序性,D正确。
    故选ACD。
    19.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一般与该种群密度无关
    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
    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
    【答案】AB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A、种群数量特征是种群的重要特征,能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如食物能影响出生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一般与该种群密度无关,B正确;
    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可能不同,如温度对蝗虫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C错误;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种间关系,也有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
    故选ABD

    三、综合题
    20.肾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肾脏实质性病变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下图为肾性高血压发生的部分机制示意图,其中,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肾性高血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与过程①相比,过程②的反应速度______。若肾性高血压不加干预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高血压更严重,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反馈。
    (2)图中促进外周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______;肾脏发生实质性病变后,皮层近曲小管细胞分泌激肽释放酶的量______(“增加”或“减少”)。
    (3)临床上,医生在诊断肾性高血压时,通常要测定血浆醛固酮的含量,这是因为醛固酮分泌增加可促进______对Na+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4)金鸡菊主要种植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可当茶饮用,具有降压效果。为探究其降压机制,科研人员利用卡托普利(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氯沙坦(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金鸡菊提取物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动物
    灌胃处理/40mg·kg-1持续4周
    4周后实验结果
    收缩压/kPa
    血管紧张素Ⅰ/μg·L-1
    血管紧张素Ⅱ/ng·L-1
    醛固酮/μg·L-1
    1
    正常大鼠
    生理盐水
    17.15
    10.92
    389.59
    0.20
    2
    肾性高血压大鼠
    生理盐水
    24.01
    13.86
    526.11
    0.30
    3
    肾性高血压大鼠
    卡托普利
    17.27
    15.03
    374.48
    0.16
    4
    肾性高血压大鼠
    氯沙坦
    17.13
    13.83
    1036.12
    0.15
    5
    肾性高血压大鼠
    金鸡菊提取物
    19.51
    14.74
    401.77
    0.21

    ①组别4中氯沙坦能降低血压的具体机制是______。
    ②研究结果表明,金鸡菊可能通过抑制______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含量______,最终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5)医生建议,肾性高血压患者应低盐饮食,其依据是______。
    【答案】(1)     神经和体液调节     较缓慢     正
    (2)     神经递质、血管紧张素Ⅱ     减少
    (3)肾小管和集合管
    (4)     氯沙坦能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一方面能使外周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另一方面能减少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降低血容量,使血压下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减少
    (5)低盐饮食能防止血浆渗透压升高、血容量增加,从而避免血压进一步升高

    【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题图分析:肾脏病变后,肾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增加,血管收缩,最终导致出现肾性高血压。
    【详解】(1)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图示血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①为神经调节过程,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因而调节过程表现为作用速度快、作用时间短暂的特征,过程②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因而该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表现为反应时间速度较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广的特点。若肾性高血压不加干预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高血压更严重,这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2)据图可知,图中促进外周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和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据图可知,激肽能抑制外周血管收缩,激肽释放酶能促进激肽原转化为激肽,因此肾脏发生实质性病变后,皮层近曲小管细胞分泌激肽释放酶的量应为减少,使激肽减少,从而减少激肽对外周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最终形成肾性高血压。
    (3)临床上,医生在诊断高血压时,要测定血浆醛固酮的含量,这是因为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4)①与组别2相比,组别4中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增加,可推测氯沙坦能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一方面能使外周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另一方面能减少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降低血容量,使血压下降。
    ②对比3、4和5组实验结果可知,金鸡菊对血压调节的作用效果与卡托普利相似,对比2和3组实验结果可知,3组的血管紧张素Ⅱ低于2组,可推测金鸡菊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下降,最终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5)肾性高血压表现为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Na+重吸收,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引起高血压,所以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减少食盐的摄取,因为食盐摄入过多,血浆中Na+含量增加,渗透压上升,血量增加,血压上升。
    21.IgM和IgG是在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活化成浆细胞后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感染作用。图1为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图2为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IgM和IgG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①的作用是______,细胞②为______,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细胞④的来源有______。
    (2)浆细胞中对IgM和IgG加工、修饰的细胞器有______。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可产生IgM、IgG等多种抗体,其原因是______。
    (3)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可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结合图2分析,若某人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则其进行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可能为______。
    ①核酸阳性、IgM阳性、IgG阳性    ②核酸阴性、IgM阳性、IgG阴性
    ③核酸阳性、IgM阴性、IgG阴性    ④核酸阴性、IgM阴性、IgG阳性
    (4)为探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后对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冠肺炎人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研究人员经跟踪调查,测定了不同病程时间患者体内IgM和IgG抗体滴度(反映抗体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

    ①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1、2针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IgM和IgG抗体滴度明显增加,原因是______。
    ②结合研究结果,请对大众关注的疫苗接种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______。
    【答案】(1)     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辅助性T细胞     细胞③和细胞⑤(或B细胞和记忆B细胞)
    (2)     内质网、高尔基体     新冠病毒含有多种抗原
    (3)     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     ④
    (4)     当感染新冠病毒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IgM和IgG抗体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变异毒株仍具有免疫能力,且多次接种能提高免疫效应

    【分析】抗体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原理检测体内是否含有病毒或被病毒感染过,若病毒表达量低则误差较大,而核酸检测是检测新冠病毒的RNA,通过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再对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荧光含量,由于PCR可以对核酸进行扩增,因此即使病毒含量少也能检测出来,适用于病毒早期的检测,且准确率高于抗体检测。
    【详解】(1)图1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①属于吞噬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细胞②可接受细胞①呈递的抗原刺激,且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④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细胞④的来源有细胞③(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和细胞⑤(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
    (2)IgM和IgG均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后才能分泌到细胞外。一种抗原只能引起一种浆细胞产生一种抗体,只有新冠病毒含有多种抗原,才可能刺激多种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多种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
    (3)抗原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可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若某人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说明该个体内环境中已经不存在病毒,但存在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根据图2可知,当病毒被清除后,IgM抗体迅速降低,而IgG抗体可在体内存活较长时间,因此该康复者的核酸检测为阴性,IgM检测为阴性、而IgG检测为阳性,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4)①接种过疫苗的人,体内含有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B细胞,当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合成、分泌大量IgM和IgG抗体,因此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1、2针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IgM和IgG抗体滴度明显增加。
    ②根据左图可知,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IgM和IgG抗体的量均会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个体多,根据右图可知,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接种2针疫苗组的抗体产生量大于接种1针疫苗组,说明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变异毒株仍具有免疫能力,且多次接种能提高免疫效应。
    22.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为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有利的共生菌,科研人员利用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B1、B2、B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7天,每天定时测定小球藻与细菌数量,结果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球藻培养过程中,除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外,还需适宜的温度及______等环境条件。
    (2)研究中,对小球藻进行显微计数时,通常采用______的方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时,下列操作中导致估算值偏大的有______(①计数板未晾干,有水滴残留  ②培养液静置后,用滴管吸取沉淀部分  ③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④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细胞全部计入)。图1中第2天对单独培养的小球藻进行计数时,若每个小方格中小球藻数目平均为2个,则培养液被稀释了约______倍。
    (3)结果表明,在0~4天内小球藻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与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时3种细菌的数量均有所增加,可能原因是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______作为最佳共生菌。
    (4)研究人员利用小球藻、筛选出的共生菌和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比较其脱氮效果,结果如图2。

    ①结合图1分析,在该研究中,应选择培养2天左右的小球藻进行实验,其原因是______。
    ②藻-菌共生系统在0~3天内脱氮效果显著,但第4天开始和小球藻组基本相当,请结合图1、图2分析原因。______
    ③在生产实践中,与活性污泥脱氮相比,利用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优势体现在______。
    【答案】(1)光照(CO2、pH等)
    (2)     抽样检测(或五点取样)     ②③④     100
    (3)     先增大后减小     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细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B1
    (4)     (此时期的)小球藻代谢旺盛     第4天时细菌大量衰亡,主要通过小球藻进行污水脱氮     脱氮效果显著,且能促进小球藻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小球藻分别与3种细菌共生,均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及脱氮,当小球藻与B1细菌共生时,与B2、B3相比,生长速率最快。
    【详解】(1)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小球藻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光照(pH和CO2)等环境条件。
    (2)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要用标志重捕法;对小球藻等微生物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①计数板未晾干,有水滴残留,使菌液浓度降低,会导致估算值偏小,①不符合题意;
    ②培养液静置后,用滴管吸取沉淀部分,沉淀部分小球藻浓度较大,会导致估算值偏大,②符合题意;
    ③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盖玻片将浮在培养液,使每一计数室的高度偏大、体积偏大, 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③符合题意;
    ④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细胞全部计入,会导致估算值偏大,④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④。
    图1中第2天单独培养的小球藻的个数为8×108个.mL-1,每个小方格中小球藻数目平均为2个,一个血球计数板有400个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2×400×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8×108个.mL-1,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为100。
    (3)由折线图可知,在0~4天内小球藻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共同培养时3种细菌的数量均有所增加,说明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细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本实验是为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有利的共生菌,与B1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数量高于单独培养时小球藻的数量;而与B2、B3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数量低于、等于单独培养时小球藻的数量,故应该选B1作为最佳共生菌。
    (4)①培养2天左右的小球藻代谢比较旺盛,故应选择培养2天左右的小球藻进行实验。
    ②第4天时细菌大量衰亡,主要通过小球藻进行污水脱氮,故在第4天藻-菌共生系统和小球藻组的总氮基本相当。
    ③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脱氮效果显著,且能促进小球藻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故在生产实践中,应利用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

    四、实验题
    23.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均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为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和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大麦胚芽鞘伸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经消毒处理的大麦种子置于恒温、黑暗条件下水培,待胚芽鞘长至1.5~2.0cm后去除尖端,取1.0cm切段用pH缓冲液浸泡1h。
    步骤2:以pH缓冲液为母液,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和epiBR溶液。
    步骤3:将步骤1中浸泡后的切段分别转移到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和epiBR溶液中处理,每组3次重复,培养48h后测量并计算胚芽鞘的伸长量,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在细胞水平上起着______、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
    (2)步骤1中将大麦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水培,其目的是______;步骤3中每组3次重复的目的是______。
    (3)结果表明,1000μmol·L-1IAA和10μmol·L-1epiBR对胚芽鞘伸长的作用分别为______。如要探究IAA和epiBR联合使用对胚芽鞘伸长是否具有增强效应,应选用的IAA和epiBR最佳浓度分别为______。
    (4)为探明epiBR促进胚芽鞘伸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利用2,3,5-三碘苯甲酸(TIBA,一种生长素运输抑制剂)、IAA和epiBR处理大麦胚芽鞘,经测量、检测、计算得下表所示结果。

    ①TIBA处理后,胚芽鞘伸长量显著降低,原因是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epiBR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______,从而促进胚芽鞘的伸长。
    【答案】(1)     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促进细胞伸长
    (2)     防止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减小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3)     抑制、促进     200μmol·L-1、1μmol·L-1
    (4)     TIBA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导致伸长区生长素含量低,促进生长效应差     运输与合成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浓度和epiBR浓度,因变量是胚芽鞘的伸长量。由图可知,1000μmol·L-1IAA对胚芽鞘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图中epiBR浓度对胚芽鞘均表现为促进作用。
    【详解】(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和诱导细胞分化等,从而达到促进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2)将大麦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水培是为了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用缓冲液浸泡1h的目的是减少胚芽鞘内原油菜素内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每组实验做多个重复,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减小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同时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3)由图可知,较对照组而言,1000μmol·L-1IAA胚芽鞘伸长量较小,表现为抑制作用;10μmol·L-1epiBR伸长量较大,表现为促进作用。图中200μmol·L-1IAA、1μmol·L-1epiBR效果较好,故选用二者对应的浓度研究探究IAA和epiBR联合使用对胚芽鞘伸长是否具有增强效应。
    (4)①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较对照组,经TIBA处理后,胚芽鞘伸长量显著降低,IAA+TIBA组伸长量又增大,可能是由于TIBA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导致伸长区生长素含量低,促进生长效应差。
    ②由表可知,经epiBR处理后,内源IAA含量较对照组含量上升,说明epiBR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与合成,从而促进胚芽鞘的伸长。
    24.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下图1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神经元A、B、C受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D上膜电位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结构①②③共同组成______,与血浆相比,②中的蛋白质的含量______。
    (2)图2实验一中,ab段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是______。实验一、二结果表明,应在突触后膜______之前进行第二次相同刺激才可发生突触后电位的时间总和现象。
    (3)图2实验三中,单独刺激B后,D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同时刺激A、B后出现突触后电位的空间总和现象,说明两者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______(“相同”“不同”或“无法判断”)。
    (4)图2实验四中,同时刺激A、C后出现突触后膜电位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______。若单独刺激C,请尝试在答题纸相应区域绘制出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______
    (5)研究表明,龙血素B会影响突触后电位的变化。为探究不同浓度龙血素B与突触后电位的关系,科研人员利用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的目的
    简要操作过程
    剥制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取______的蟾蜍18只,损毁脑和脊髓,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室温浸泡在任氏液中15min
    测定处理前突触后膜电位
    给予坐骨神经5mV电刺激,通过微电极记录腓肠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设置对照处理组
    ______
    设置实验组
    分别用含5%、10%、15%、20%、25%龙血素B的任氏液处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
    ______
    给予坐骨神经5mV电刺激,通过微电极记录腓肠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结果处理
    比较每组龙血素B处理前后腓肠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差异


    【答案】(1)     突触     较低
    (2)     K+外流     恢复静息电位
    (3)     保持正电位     相同
    (4)     神经元A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元C释放抑制性递质,两者对神经元D的作用效应正好抵消    
    (5)     体型相似,生理状态相同     用任氏液处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     测定处理后突触后膜电位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指令经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详解】(1)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①②③共同组成突触,与血浆相比,②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低,其他成分接近。
    (2)ab段是静息电位,其离子基础是K+外流。实验一,刺激A神经元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一段时间后再刺激A神经元又能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实验二,刺激A神经元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经过比实验一中间隔更短的时间,再刺激A神经元又能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且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的幅度比实验一大,说明时间总和,连续阈下刺激间隔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能让第一次刺激的静息电位恢复。
    (3)实验三中,单独刺激B后,D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为始终保持正电位。同时刺激A、B后出现突触后电位的空间总和现象,说明引起的是相同性质的离子内流,神经递质类型都是兴奋性递质。
    (4)实验四中,同时刺激A、C后出现突触后膜电位未发生变化,说明突触后电位的空间总和正好将两者对突触后膜的影响相互抵消,已知A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C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若单独刺激C,会引起D阴离子内流,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即突触后模电位变化图为:
    (5)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龙血素B与突触后电位的关系,自变量是龙血素B的浓度,因变量是突触后电位。选材应选择体型相似,生理状态相同的蟾蜍,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根据实验组的设置,对照处理组用任氏液处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然后检测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细胞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选修)(有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选修)(有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选修)(有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选修)(有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