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km的极限运动,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Na+和K+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中的丙酮酸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Na+和Cl-,A错误;
B、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②神经元对神经胶质细胞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③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④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纤维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B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详解】①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①正确;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主要有营养、修复、支持和保护)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②错误;
③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③正确;
④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其髓鞘形成神经纤维,④错误;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长的轴突和多个短的树突,⑤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和血管扩张;②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③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④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的,而交感神经受是兴奋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①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扩张和血管收缩,①错误;
②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抑制胃肠蠕动,②错误;
③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③错误;
④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④正确;
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⑤正确。
综上所述,④⑤正确,B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胰液和胰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刺激可以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B.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
C.胰腺既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外分泌器官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A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是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因此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B正确;
C、胰腺具有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是内分泌腺,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是外分泌腺;因此胰腺既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外分泌器官,C正确;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通过体液的运输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对生物的 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化学物质。
2、腺体内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详解】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和其他腺体的区别是没有导管,①正确;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通过体液运输,②正确;
③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固醇类,③错误;
④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所以激素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说法正确,B正确。
故选B。
6.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受体位于细胞内。该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及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B.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只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若损伤②通路,则能产生尿意,但会出现尿失禁
【答案】C
【分析】1、与人体盐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是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2、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和②表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之间的神经通路,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传入神经,⑥表示醛固酮。
【详解】A、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离子的排出,A正确;
B、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
C、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合成后,且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故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
D、若损伤②通路,信号可以传至大脑皮层,但大脑皮层不能控制脊髓,故能产生尿意,会出现尿失禁,D正确。
故选C。
7.下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在传入神经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产生冷觉后,A控制运动来调节体温的基本过程是促使肌肉细胞呼吸加快
C.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正反馈调节,提高B的细胞代谢率
D.C是胰岛B细胞,D是肝细胞,与激素④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岛素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A为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后,A控制运动来调节体温的基本过程是促使肌肉细胞呼吸加快,提高代谢速率,趁热增加,B正确;
C、③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以B垂体为靶细胞时,可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C错误;
D、C为胰岛A细胞,可以分泌④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是胰岛素,D错误。
故选B。
8.图为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SH 分泌增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 TRH 分泌增加
B.碘是合成 TSH、TRH、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C.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参与代谢,加快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
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D
【分析】1、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TSH没有抑制TRH分泌的功能,A错误;
B、 TSH、TRH的本质是蛋白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属于激素,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改变受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并不参与代谢过程,C错误;
D、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酶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都被灭活
B.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需与相应物质结合才能起作用
C.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能产生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D.酶制剂最好在最适温度下保存
【答案】B
【分析】酶、激素与神经递质的比较如下:
(1)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RNA,一般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作用部位在细胞内外,作用后数量和性质不改变;
(2)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固醇和氨基酸衍生物等,一般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用后被灭活;
(3)神经递质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多巴胺和氨基酸类等,一般由神经细胞产生,作用部位在突触后膜,作用后被降解或移走。
【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要立即被灭活以保证调节的灵敏性,酶发挥作用后,其数量和性质都不会发生改变,一般不会被灭活,A错误;
B、酶、激素和神经递质均具有特异性,激素和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酶需要与底物结合后,均与特定分子结合才能起作用,B正确;
C、神经递质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一氧化氮,C错误;
D、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所以酶制剂最好在低温下保存,D错误。
故选B。
10.利用金丝雀?草的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发现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依次为(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尖端下面的一段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答案】C
【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④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
【详解】①金丝雀虉草的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金丝雀虉草的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③金丝雀虉草的向光性实验发现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故选C。
1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B.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但不能诱导细胞分化
C.生长素能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
D.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而促进果实的生长,因此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
【答案】C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生长素不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A错误;
B、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既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也能促进细胞分化,B错误;
C、生长素在器官水平上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C。
12.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一是为了说明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的结果可以表明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能够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应该在黑暗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
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实验一:自变量为遮光部位,胚芽稍尖端被锡箔帽盖住时,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尖端以下被锡箔帽包住时,胚芽鞘弯曲生长,说明胚芽稍顶端是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②实验二: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而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③实验三: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 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实验四:实验组为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取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为了排除琼脂块的作用,应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取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作为对照组。
【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部位,实验结果说明尖端是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实验二的结果可以表明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能够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进而影响下部的生长,B正确;
C、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进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三应在黑暗中进行,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未放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取尖端的胚芽鞘左侧,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根部3→4的运输需要消耗ATP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同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
D.两种现象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
【详解】A、根部生长素“3→4”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正确;
C、2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1处,6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5处,但2处生长受到抑制,6处生长受到促进,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C正确;
D、茎的背地生长中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4.下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其中m、n、p表示相应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Ⅱ表示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则曲线Ⅰ可表示生长素对芽的作用
B.若曲线Ⅰ中A点表示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状况,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一定在m和n之间
C.若曲线Ⅰ中B点表示横放植株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状况,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P
D.若植株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为C点对应的浓度,则D点不可能代表同一枝条顶芽的生长状况
【答案】D
【分析】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农业生产上,为保证单子叶作物的生长发育,常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作除草剂来杀死双子叶杂草。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生长,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所以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A、根对生长素比芽敏感,即在较低浓度下能够促进根生长,较高浓度会抑制根生长,而芽生长效应在较高浓度下,故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曲线Ⅱ可表示对芽的作用,A错误;
B、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生长,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若曲线Ⅰ中A点表示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状况,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A点对应的m值,而且背光测生长速度要快于向光测,因为纵坐标表示的是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时间越短生长速度越快,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不一定在m和n之间,n与p之间也有一个范围符合,B错误;
C、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若曲线Ⅰ中B点表示横放植株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状况,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P值,C错误;
D、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若植株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为C点对应的浓度,因为D点的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所以D点不可能代表同一枝条顶芽的生长状况,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胸腺、脾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抗体、抗原、细胞因子、溶菌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各种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分化,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C正确;
D、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可能会有恶性肿瘤的发生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D.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可能会有恶性肿瘤的发生,A正确;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大多情况下B细胞需要在辅助性T细胞的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才能被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
C、机体免疫功能是指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D错误。
故选D。
17.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大大下降,而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答案】B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
B、HIV进入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来杀死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人体感染HIV后,其血清中会含有一定量的HIV抗体,故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
D、在曲线FG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能力也大大下降,D错误。
故选B。
18.下图是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D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B.M为柳树花粉,细胞1和2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C.正常情况下,细胞3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是一个激素调节过程
【答案】D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分析题图:图示为过敏反应的过程,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
【详解】A、由分析可知,ADC是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
B、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正确;
C、正常情况下,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C正确;
D、组织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这种调节形式属于体液调节,组胺不是激素,故不属于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D。
19.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②③④⑤
B.过程Ⅱ、Ⅲ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过程Ⅶ主要发生在靶细胞内
C.细胞③的增殖、分化大多需要细胞②产生的细胞因子及抗原共同作用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人体消灭该抗原主要依靠细胞⑤的增殖、分化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记忆B细胞,⑤表示浆细胞。Ⅰ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Ⅱ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Ⅲ表示B细胞在活化的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Ⅳ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Ⅴ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细胞分泌抗体;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详解】A、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记忆B细胞,⑤表示浆细胞,浆细胞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A错误;
B、Ⅱ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Ⅲ表示B细胞在活化的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过程Ⅱ、Ⅲ都是识别和呈递抗原,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血清中,也有少部分抗体分布于组织液及淋巴中,因此过程Ⅶ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③表示B细胞,在大多情况下,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②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及抗原共同刺激,C正确;
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细胞④)会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被吞噬细胞等清除,D错误。
故选C。
20.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⑤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⑧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及各种脑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详解】错误的是①③⑤⑦⑧五项: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③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⑤抗原不都是外来异物;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⑧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
故选C。
二、多选题
21.机械刺激通过直接激活神经细胞膜上感受机械压力的阳离子通道蛋白Piezo而实现信息的传导(如图),使人体感受到机械刺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能接受机械刺激产生兴奋 B.Piezo运输离子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C.在下丘脑形成对机械压力的感觉 D.机械刺激导致膜两侧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答案】C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机械刺激通过直接激活神经细胞膜上感受机械压力的阳离子通道蛋白Piezo而实现信息的传导,可知该细胞能接受机械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
B、神经细胞兴奋是由于阳离子(钠离子)内流,据图可知,阳离子通过通道蛋白Piezo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因此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错误;
D、机械刺激导致细胞兴奋,因此膜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CD。
22.图是某健康人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ab 段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de段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
C.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糖下降的原因相同
D.e点胰岛素含量增加促进糖原合成和葡萄糖转变为甘油三酯
【答案】BCD
【分析】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降低;de段时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ef段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体内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ab段(吃饭后)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A正确;
B、a点饭后血糖含量增加,故ab段体内分泌胰岛素,d点时血糖浓度降低,故de段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以升高血糖,B错误;
C、曲线bc段血糖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升高所致,曲线de段血液中血糖下降主要原因是运动过程中机体动用葡萄糖过多所致,因此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糖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错误;
D、e点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BCD。
23.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分泌激素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
B.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生长发育
C.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D.长期服用性激素的人,其性腺功能可能会衰退
【答案】AC
【分析】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4、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物细胞分泌激素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如性激素的分泌方式是自由扩散,A错误;
B、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表现为协调作用,B正确;
C、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C错误;
D、由于性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服用性激素的人体内促性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因此长期服用会导致性腺萎缩,D正确。
故选AC。
24.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快速准确找到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国家卫健委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以利于早发现,早隔离。另一方面为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生产灭活疫苗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工艺,其制备及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灭活疫苗丧失了对细胞的侵染性但保留了其抗原性
B.细胞C可长时间存在并保持活性,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C.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应答
D.核酸检测利用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ABC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详解】A、灭活的疫苗具有抗原特性,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A正确;
B、C为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存在,并且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的时候迅速增殖分化,产生二次免疫,B正确;
C、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应答,二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C正确;
D、抗原筛查利用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ABC。
25.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在确诊5年后,患者的存活率只有5%。高死亡率的原因是在癌症晚期前没有任何症状,而且胰腺癌细胞的扩散速度非常快。胰腺癌细胞会释放出CXCL16因子,CXCL16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提高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癌细胞的效率,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B.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有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
C.放疗、化疗方法可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D.使特定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能会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答案】ABC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不能攻击癌细胞,A错误;
B、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B错误;
C、放疗、化疗方法分别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C错误;
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接近胰腺癌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D正确。
故选ABC。
三、综合题
2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
(2)②中的氨基酸,经运输,到达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_____层磷脂分子层。
(3)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
(4)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k+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 ⑥解旋酶 ⑦消化液
(5)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不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有________。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⑥缺铁性贫血导致体内血红蛋白减少
(6)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
【答案】(1)③④
(2)6
(3)蛋白质
(4)①③
(5)⑥
(6) 神经—体液—免疫 循环 泌尿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
【详解】(1)图中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2)②是血浆,血浆中的氨基酸,经运输,到达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的路程为氨基酸→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核糖体,共要穿过2×3=6层磷脂分子层。
(3)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与血浆相比,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
(4)①K+是内环境的成分,①符合题意;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是体液,因此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符合题意;
④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不符合题意;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⑤不符合题意;
⑥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不符合题意;
⑦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⑦不符合题意。
故①③属于内环境成分。
(5)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不符合题意;
②长期坚持素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不符合题意;
③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不符合题意;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不符合题意;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不符合题意;
⑥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内,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不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不会引起组织水肿,⑥符合题意。
故选⑥。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27.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图2中c处发生的信号转化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__。
(3)已知下图中电表1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b、c两处的膜外,电表2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d处膜内、e处膜外,静息状态下两个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如下图所示,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可以观察到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_________(填选项)
A.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 B、先向右偏转回位后再向左偏转 C、不偏转
兴奋传到c处后,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_______,电表2的指针将发生__________次偏转。
(4)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此反射属于__________(“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__________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__________,但还会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答案】(1) B 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2) h 协助扩散
(3) A 胞吐 2
(4) 非条件 大脑皮层 脊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1)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2中c是突触后膜(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此处发生的信号转化是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2)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 Na+ 内流的结果,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电表1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b、c两处的膜外,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兴奋先到达b处,使得b处膜外为负电位,此时c膜外为正电位,故电表1向左偏转,随后b处恢复静息电位,膜外恢复正电位,当兴奋传到c处时,c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此时电表1向右偏转,因此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可以观察到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故选A。
兴奋传到c处后,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使得神经元兴奋,当兴奋传到d处时,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e电位为正电位,电表2的指针向右偏(指向电表中央),随后d处恢复静息电位,膜内恢复负电位,此时电表2的指针向左偏(恢复原状),当兴奋传到e处时,e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此时电表2向右偏转(指向电表中央),随后恢复原状。因此电表2的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
(4)针刺破手指产生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控制,说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8.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和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血糖调节中,激素a和b具有___________关系。图中由A→D→E调节激素分泌的机制叫作___________调节。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___(器官),f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同时使___________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上述结构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其只能对垂体细胞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拮抗 分级
(2) 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大脑皮层
(3)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只有垂体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
【分析】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人在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导致尿量增多。
3、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使酶磷酸化,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4、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e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1)激素a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b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所以激素a和b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由A下丘脑→D垂体→E甲状腺调节激素分泌的机制叫作分级调节。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f表示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同时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神经细胞还能传导兴奋,所以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由于只有垂体细胞含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
29.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甲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I~VII表示不同的免疫细胞,Th为辅助性T细胞(一种T淋巴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图乙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乙中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攻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019-nCoV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毒会被吞噬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人体第_____道防线,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图甲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填数字),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VII细胞的来源包括_________(填数字)增殖分化形成。
(3)细胞I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把病毒特有的抗原暴露出来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使该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4)目前,我们主要采用_________的方法确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图乙的a图中,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乙时期进行抗原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病毒。分析b图中的信息可知,新冠病毒变异后,全程接种的疫苗对变异病毒的抵抗力_________,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免疫效果增强,这主要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填数字)细胞有关
【答案】(1) 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二 免疫防御
(2) Ⅱ、Ⅲ、Ⅳ、Ⅴ、Ⅵ Ⅴ和Ⅵ
(3) 吞噬细胞 细胞因子
(4)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能 降低 Ⅵ
【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离开活细胞不能独立生活;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有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寄生的细胞)发挥作用。
【详解】(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攻击,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一道防线,2019-nCoV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毒会被吞噬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2)分析图甲可知,Ⅰ为吞噬细胞,Ⅱ为辅助性T细胞,Ⅲ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以上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故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Ⅱ、Ⅲ、Ⅳ、Ⅴ、Ⅵ。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发生二次免疫,此时VII细胞(浆细胞)的来源包括B细胞(Ⅴ)和记忆B细胞(Ⅵ)增殖分化形成,
(3)Ⅰ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把病毒特有的抗原暴露出来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使该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进而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4)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确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图乙的a图中,乙时期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病毒抗原和病毒,此时体内抗体较少,故能在乙时期进行抗原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病毒。分析b图中的信息可知,新冠病毒变异后,抗体中和病毒能力降低,因此全程接种的疫苗对变异病毒的抵抗力降低。全程接种+加强针后,抗体中和变异病毒能力增强,主要二次免疫起到关键作用,故主要与图甲中的Ⅵ(记忆B细胞)有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不定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