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部编版语文九下备课变色龙 课件学案 课件 1 次下载
- 《我们的初中生活》 课件试卷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11.《送东阳马生序》 学案练习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12.《词四首》 课件教案学案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部编版语文九下备课《词四首》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ppt课件
展开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3.分析孟子阐述的“义”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
-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2.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3.作品介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5.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在古代的北方,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河流少,鱼自然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导入语:我们一生中将要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选择对我们来说,将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就会纠结,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生与死,利与义是自古以来人们探讨的人生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看孟子是怎么做出选择的。
二、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人之所恶( wù )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gēng ) 蹴尔( cù )
2.划分朗读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三、精读课文
精读第一段: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话题自然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这个“东西”是什么?“故不为苟得也”,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这个“东西”是“大义”;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3.“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个“东西”是什么?“故患有所不辟”,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这个“东西”是“不义”;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4.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从正面阐述“舍生取义”的含义:在面临“生”与“死”,“义”与“不义”的抉择时,宁可放弃生命,慷慨赴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举,苟且偷生。这进一步强调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5.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论点、主旨句)
6.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 正面 论证中心论点。
7.“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8.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9.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反面论证
10.“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11.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总结:第一段:首先运用比喻论证,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用类比手法,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接着运用道理论证,从正面论证了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义”,有比死亡更可恶的——“不义”。然后,再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求生恶死,那么便会不择手段,再用对比论证,指出有一些人认为义重于生,所以他们不贪生、不避死,能够“舍生取义”。最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保有本心。
精读第二段: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什么用意?
两个“一”强调东西极少,“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强调这极少的东西关乎生死,引出下文为“义”而“弗受”,为“义”而“不屑”的论述。
2.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他们把“义”看得比“生”珍贵,有力地论述了“义重于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形成对比,讽刺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的人舍义贪生的行为,赞扬了行道之人、乞人能够“舍生取义”。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之举,从反面论述“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何理解这些话?
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通过“乡”“今”的对比:曾以不惜“身死”之重大代价取得的“义”,今竟为“万钟”小利而丧失。突出了作者对见利忘义、丧失本心之人的批判与鄙视。
- 说说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是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这种“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总结:第二段:首先运用举例论证,从正面举自古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证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愧之心,重义轻生。然后,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分析一些人因见利忘义,失去本心。最后,以一个反问句来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告诫人们勿失本心。
四、整体感知
1.文章哪句话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重点研讨
1.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表明“义”的价值高于“生”。
先比喻然后提出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的比较中,“熊掌”比“鱼”更美味,当二者不可兼得时,选取味道更美的“熊掌”更符合逻辑。
同样道理,“生”和“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更重要,在“生”和“义”不能兼得时,必须选取正义舍弃生命,这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让人更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2.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有的人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又从反面论述,指出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情。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该“舍生取义”。指出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正是人人都有的本心,而贤者只是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然后, 作者进行举例论证。以饥民、乞丐不食嗟来之食两个例子从正面证明了人们应该把义看得比生命重要。又列举了有些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例子,把舍生取义和贪利忘义的人做对比,批判了那些为了高官厚禄、物质享受而做出不义之事的人,指出这些人实际上是丧失了本心。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是失去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3.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的话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运用了对比手法。先用生和义进行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进行对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死亡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和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不肯逃亡,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六、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述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七、拓展延伸
1.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单单指“道义”,还指“社会公义”。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要做出正确选择,要让我们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2.本文主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十分看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两种“义”?
本文阐述的“义”是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则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坚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的价值观,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也应该用智慧维护“道义”。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4.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①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
②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评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出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莫甚于生,不为苟得,何不用,有不用,勿失其本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完整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完整版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对称句,排比句,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同时得到,思考探究,新闻链接,梳理论证思路,背诵第一段,掌握重点注释,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