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5 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5 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微点综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5 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微点5 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微点综述】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有关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题屡见不鲜,就大的范围来说,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不外乎直接法与间接(设参消参)法两种,然而有不少轨迹方程是很难用直接法来求解的,而是需要借助于参数才能间接得以解决.如果动点的流动坐标间不便直接联系时,可考虑选取参数作桥,先建立参数方程,然后消参得普通方程.一、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有时不容易得出动点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也无明显的相关点,但却较容易发现(或经分析可发现)该动点常常受到另一个变量(角度,斜率,比值,解距或时间等)的制约,即动点坐标中的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称这个变量为参数,由此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这种方法叫参数法(或设参消参法),如果需要得到轨迹的普通方程,只要消去参数即可,在选择参数时,选用的参变量可以具有某种物理或几何性质,如时间,速度,距离,角度,有向线段的数量,直线的斜率及点的横纵坐标等,也可以没有具体的意义,还要特别注意选定的参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动点坐标取值范围的影响.二、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一般步骤第一步,选择坐标系,设动点坐标;第二步,分析轨迹的已知条件,选定参数(选择参数时要考虑,既要有利于建立方程又要便于消去参数);第三步,建立参数方程;第四步,消去参数得到普通方程;第五步,讨论并判断轨迹.常用的消参方法有:代人消参,加减消参,整体代换法,三角消参法()等.要特别注意:消参前后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改变.三、参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应用举例利用参数求动点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合理地选择参数,以及使用参数求动点轨迹方程还应注意哪些间题.(一)如何选择参数求动点轨边方程利用参数是求动点轨迹的重要方法,而参数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解题速度和解题质量.若考察轨迹上点的变动因素,通常可取点的坐标或角度或有向线段作为参数;若所求的轨迹上的点可看作经过某定点的直线束上的点,常以直线束的斜率为参数.1.以点的坐标为参数1.已知过点的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若,则点的轨迹方程是A. B.C. D.2.已知抛物线,定点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在线段上,且有,当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的轨迹方程.2.以直线的倾斜角为参数3.如图,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3. 以直线斜率为参数4.如图,设点 A 和 B 为抛物线上原点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求点 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5.过抛物线()的顶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求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二)注意事项用参数法则求动点轨迹方程,要注意其方程的完各性和纯粹性.1.完备性6.等边,(定长),,两点分别在轴和轴上运动,求动点的轨迹方程.2.纯粹性7.当在内变动时,求抛物线顶点的轨迹.运用参数法则求轨迹方程,应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求出动点坐标的取值范围,才能确定其轨迹,否则,不能保证轨迹的纯悴性.小结:从上面的典型实例及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适当运用参数法求动点轨迹方程具有间接、迂回、化繁为简的优点,应用十分广泛.选择参数的几点注意事项:(1)点的坐标、角、直线斜率等均可选作参数,且选择的参数越少越好;(2)所选参数最好能表示所有与动点有关的点的坐标或直线方程;(3)若选择了一个参数,则必须且只需列两个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即可得到动点轨迹方程;若选择了两个参数,则必须且只需列三个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即可得到动点轨迹方程;也就是说,若选择了个参数,则必须且只需列个方程,然后消去这个参数,即可得到动点轨迹方程.(2022·肥城市教学研究中心)8.已知线段是圆的一条动弦,为弦的中点,,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弦的中点轨迹是圆B.直线的交点在定圆上C.线段长的最大值为D.的最小值9.已知定点和抛物线,若过点P的直线l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B,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10.如图,椭圆(,为常数),动圆,,点分别为的左,右顶点,与相交于四点,求直线与直线交点的轨迹方程. 11.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平行于轴的两条直线分别交于两点,交的准线于两点.(Ⅰ)若在线段上,是的中点,证明;(Ⅱ)若的面积是的面积的两倍,求中点的轨迹方程.(2022·广东海珠·高二期末)12.已知点,,为直线上的两个动点,且,动点满足,(其中为坐标原点),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2022·贵州·二模(理))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点和点为椭圆上两点,,为椭圆上异于点的两点,若直线与的斜率之和为,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14.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且点在椭圆上.(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设直线与椭圆交于两个不同的点、,点为坐标原点,则当的面积最大时,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满足的一个动点.求垂心的轨迹方程.(2022·辽宁抚顺·高二期末)16.已知,是抛物线上两个不同的点,的焦点为.已知点,记直线的斜率分别为,且,当直线过定点,且定点在轴上时,点在直线上,满足,求点的轨迹方程.17.设椭圆中心为原点O,一个焦点为F(0,1),长轴和短轴的长度之比为t.(1)求椭圆的方程;(2)设经过原点且斜率为t的直线与椭圆在y轴右边部分的交点为Q,点P在该直线上,且,当t变化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参考答案:1.B【详解】设,,过点的直线为,由得,直线代入得 则,即,,所以故选B2.【分析】设、,利用定比分点公式求点坐标与点坐标间数量关系,根据点在抛物线上求的轨迹方程.【详解】设、,则,①,②在抛物线上,,把①②代入得,化简得,即,轨迹为抛物线.3.答案见解析【解析】记B(-1,b)(b∈R),易知直线OA和OB的方程分别为y=0和y=-bx,设点C(x,y),(0≤x<a),根据OC平分∠AOB,利用点C到OA、OB距离相等得到,再根据点C在直线AB上,由 ,求出b,代入上式化简求解.【详解】依题意,记B(-1,b)(b∈R),则直线OA和OB的方程分别为y=0和y=-bx.设点C(x,y),则有0≤x<a,由OC平分∠AOB,知点C到OA、OB距离相等.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又因为点C在直线AB上,所以 ,因为,所以 ,代入上式得 ,整理得y2[(1-a)x2-2ax+(1+a)y2]=0,若y≠0,则(1-a)x2-2ax+(1+a)y2=0(0<x<a);若y=0,则b=0,∠AOB=π,点C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综上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1-a)x2-2ax+(1+a)y2=0(0≤x<a).(i)当a=1时,轨迹方程化为y2=x(0≤x<1).表示抛物线弧段;(ii)当a≠1时,轨迹方程为当0<a<1时,方程表示椭圆弧段;当a>1时,方程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点睛】方法点睛: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即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了.2.定义法: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可先设定方程,再确定其中的基本量,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3.相关点法:当动点是随着另一动点(称之为相关点)而运动的,如果相关点所满足的条件是明显的,或是可分析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4.,M 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分析】设出点的坐标,根据给出的两个垂直关系,得到各个坐标间的关系,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并去掉不符合的点.【详解】设 , 的斜率分别为 .所以由 ,得由点在 上,得直线方程由 ,得直线 方程设点 ,则 满足②、③两式,将②式两边同时乘 ,并利用③式整理得由③、④两式得由①式知, ∴ 因为 是原点以外的两点,所以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的轨迹是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5.【分析】根据题意求的坐标,再利用消参法求点的轨迹方程.【详解】设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斜率为.∵直线OA的方程为,联立方程,解得,即,同理可得.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即,消去得∴点的轨迹方程为6.【分析】过点作轴于,设为参数,利用表示点的坐标,消参即可.【详解】如图①,过点作轴于,设为参数,动点的坐标为,由,,得,,即参数方程为,消去参数,得.若以此结论作为点的轨迹方程是不完备的.原因是:以上解法只考虑,,的排列顺序按顺时针方向,如果,,排列顺序按逆时针方向,仍以与轴正向夹角为参数,如图②虚线形,则轨迹的参数方程为,消去参数,得.综上,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为.7.【分析】将原式配方,得顶点坐标,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最后再注明的范围即可.【详解】将原式配方得,,设点的坐标为,则,消去参数,得,即.由于原参数方程中的取值范围是,而普通方程中的取值范围是,两者范围不一致,所以对于原参数方程的普通方程应为.8.ACD【分析】设,,由已知结合垂径定理求得的轨迹判断;联立两直线方程消去判断;由选项、及两圆的位置关系判断;由数量积运算结合选项求得数量积的最小值判断.【详解】对于选项A:设,因为,为弦的中点,所以.而,半径为,则圆心到弦的距离为.又圆心,所以,即弦中点的轨迹是圆,故选项A正确;对于选项B:由,消去可得,得,选项B不正确;对于选项C:由选项A知,点的轨迹方程为:,又由选项B知,点的轨迹方程为:,所以,线段,故选项C正确;对于选项D:,故,由选项C知,,所以,故选项D正确.故选:.9.(或)【分析】由题意,设出点的坐标以及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由根的判别式以及韦达定理,表示出中点坐标,消去斜率,可得答案.【详解】设点M的坐标为,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显然,直线l的斜率存在,故设直线l的方程为,由,得:,,解得:或,则,,而,因此点M的坐标为,,消去参数k,得:.由或,得:或.综上,点M的轨迹方程(或).10.【分析】表示出直线和直线的方程后可得;结合点在椭圆上,可整理得到所求轨迹方程.【详解】设,,又,,则直线的方程为…①;直线的方程为…②;由①②得:…③;由点在椭圆上可得:,,代入③得:.11.(Ⅰ)见解析;(Ⅱ).【分析】设的方程为.(Ⅰ)由在线段上,又;(Ⅱ)设与轴的交点为(舍去),.设满足条件的的中点为.当与轴不垂直时.当与轴垂直时与重合所求轨迹方程为.【详解】由题设,设,则,且.记过两点的直线为,则的方程为 (Ⅰ)由于在线段上,故,记的斜率为的斜率为,则,所以 (Ⅱ)设与轴的交点为,则,由题设可得,所以(舍去),.设满足条件的的中点为.当与轴不垂直时,由可得.而,所以.当与轴垂直时,与重合,所以,所求轨迹方程为【点睛】本题考查了1.抛物线定义与几何性质;2.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3.轨迹求法. 12.【分析】根据题意将动点的坐标设出,垂直转化为对应的向量数量积为0,再转化平行条件从而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详解】设、、,则,,,由,得,且点、均不在轴上,故,且,.由,得,即.由,得,即.∴,∴动点的轨迹的方程为:.13.【分析】根据点与,可得椭圆方程,设直线的方程,联立直线与椭圆,可得的坐标,同理可得,进而可得点的参数方程,消参即可得轨迹方程.【详解】设椭圆方程为,因为点和点为椭圆上两点,所以,解得,所以椭圆方程为,即,设直线的斜率为,直线的方程为,即,与椭圆联立方程,得,即,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即点的坐标为,因为直线与的斜率之和为,直线的斜率为,同理,可得点的坐标,点的坐标为,点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消去参数得点的轨迹方程,由,解得,,点的轨迹方程.14.(1);(2).【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出关于、的方程组,解出这两个量的值,由此可得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设点、、,将直线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基本不等式可求得的面积的最大值,利用等号成立得出,利用为线段的中点,结合中点坐标公式以及韦达定理化简得出,代入等式,化简可得点的轨迹方程.【详解】(1)由题意知,解得,故椭圆的方程为;(2)设、、,由得,,由韦达定理可得,,点到直线的距离,,取得最大值,当且仅当即时成立,①符合,此时,,即,代入①式,得,整理得,即点的轨迹方程为.【点睛】方法点睛: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解决方法一般分两种:一是几何法,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求最值;二是代数法,常将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或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等求最值.15.()或()【分析】求出外心坐标,外接圆半径同,得顶点C的轨迹方程,再利用相关点法可求垂心H的轨迹方程.【详解】设的外心为,半径为R,则有,又,所以,即,或,当坐标为时.设,,有,即有(),由,则有,由,则有,所以有,,则,则有(),所以垂心H的轨迹方程为().同理当当坐标为时.H的轨迹方程为().综上H的轨迹方程为()或().16.(不含点)【分析】设,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可得韦达定理的结论,结合两点连线斜率公式表示出,代入韦达定理的结论可整理求得或;当时,可知所过定点不在轴上,不合题意;当时,可知定点为;由可知,由此可得点轨迹为圆,由圆心和直径可求得轨迹方程,排除不合题意的点即可得到轨迹.【详解】设直线,由得:,则,解得:,,,,即,,即,整理可得:,解得:或;当时,,则直线恒过点,不合题意;当时,,满足,直线恒过定点,满足题意;,,又四点共线,,点的轨迹是以为直径的圆,设,中点为,,点的轨迹方程为:;当时,,不合题意;综上所述:点的轨迹方程为:(不含点).17.(1)(2)点P轨迹方程为和.其轨迹为抛物线在直线右侧的部分和抛物线在直线左侧的部分. 【分析】(1)根据a,b,c 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a=bt,联立方程计算可得.(2)根据条件将P的坐标表示为关于t的表达式,再消去t可得.(1)设所求椭圆方程为由题意得解得 ∴椭圆方程为.(2)设点解方程组得 由和得或其中t>1.消去t,得点P轨迹方程为和.其轨迹为抛物线在直线右侧的部分和抛物线在直线左侧的部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6 交轨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微点综述,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4 相关点法(代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微点综述,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3 待定系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微点综述,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