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专题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专题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直击高考,届高考真题,虚词考点复习,把握虚词的位置,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虚词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Device Mckup
Det clita kuasd insd gubergren, nstrad seat the takimta sancem ipsusit drin fr the druamet.
2022届高考考情分析
2022年新高考语文的四套卷子中,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的选材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因此,对于考生考查的要求则更大,因此,除了要熟悉掌握120个实词之外,18个文言虚词更需要考生们下一番苦功。
2022届高考文言虚词考情分析
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翻译是一大难关,而文言文中的虚词更是“难上加难”。这可能是许多师生的共识。 不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有恐惧心理,原因除了是因为虚词掌握难度多,考点多,同时还因为投入大、收效少也让同学们感到很头疼。 但纵观2022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本,不难发现,文言虚词占了很大一部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2022年新高考1卷文本
2022新高考1卷中含文言虚词的句子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2023届高考文言虚词考情分析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8个文言文虚词的作用: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者”“所”“之”,介宾结构等。2.连结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语气词。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4.表示修饰限制。如副词。5.称代。如之、而、其等。6.调整语序及固定语序。如宾语前置标志,“唯利是图”。7.表示衬音或使音节匀称。如“久之”。
1.句首: 主要是连词、代词、语气词。具有引发议论,表示测度、反问、期望,表明前后句关系等功能。如:其、盖、夫、且、唯、何、因、若、若夫、且夫、于是、是故、呜呼,……
2.句末语气词: 主要是语气助词、叹词等。如:也、矣、欤、哉、耶(邪)、焉、乎、耳、之、如何、而已等。3.句中: 主要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等。如:以、而、于、为、则、乃、之、所、者等。
高考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在这里,我们例举常考的文言虚词:而、何、其、所、为、以、因、于、之乃作详细解析。
一、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而
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⑤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二、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二)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合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何乃】译为“怎能”。【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1、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三、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其
四、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所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二)名词,处所,地方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现代汉语:招待所、拘留所、派出所
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表示……的原因。【所谓】所说的。【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 “对” “向”。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五、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以为】动词“为”与动词“以”,①认为②把……作为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
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 把”“依据”“按照”“ 凭借”“用”等。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动。 (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六、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七、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因
无因而至前也。《狱中上梁王》
①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②周因于殷礼。《论语 为政》
(二)动词: ①顺着。②沿袭。
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①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1、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便”2、因果关系可以为“因而”、由于
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 “通过”“因为”“凭借”等。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八、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于是】在这时【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九、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之
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1、用作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3、用作结构助词。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背转顺紧限,二称乃判断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逆转相背)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十、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乃
十一、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若
【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焉 【识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1、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②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十三、2022届高考虚词考点—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PART three
(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1.表修饰 VS 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2.表顺承 VS 表并列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3.表修饰 VS 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即练即悟〗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秦王还柱而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蟹六跪而二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赵强而燕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毕礼而归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和而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介词表原因 VS 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即练即悟〗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以供养无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以刘日薄西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1.介词表“和、跟、同”VS 连词表“和、跟、同”“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2.实词“与”VS 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
〖即练即悟〗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与一生彘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与徐公孰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焉表代词或兼词 VS 表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即练即悟〗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于我何加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犹且从师而问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届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
真题练习——虚词
1. (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 (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 (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 (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
1.连词,表因果“因而”2. 连词,表转折,但3. 连词,表修饰,不译4. 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 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1. (2019·北京卷)不亡何待。何:______________2. (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何:______________3. (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__________________4. (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______________5. (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______________
1. 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2. 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3. 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4. 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5. 疑问代词,为什么
1. (2019·北京卷)其孰能知之?其:______________2. (2018·全国卷Ⅰ)其为人所重如是。其:______________3. (2018·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其:________________4. (2017·浙江卷)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______________5. (2016·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其:__________________
1. 难道2.第三人称代词,他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4. 指代第三人称,他们5. 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1.(2019·全国卷Ⅲ)妾不知其死所矣。所:______________2. (2018·全国卷Ⅰ)父为郭氾所害。所:______________3. (2017·全国卷Ⅰ)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所:______________4. (2017·天津卷)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所:______________5. (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所以:______________
1. 哪里2. 表被动3. 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4. 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5. 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即练即悟〗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
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
解析:(1)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
(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解析:(4)句中的“之”为助词,的。(5)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6)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即练即悟〗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
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解析:(1)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2)“乃”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可译为“才”。
(3)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4)“若”,如,像。自若:像自己(以前)一样。
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一起围坐着喝酒吃饭。
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着像自己以前一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剖析,常见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剖析,常见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文虚词-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并列,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称代词,“罢了”,他们的,表反问难道,表期望一定,表祈使还是,自己的,指示代词那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