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7 大气受热过程-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7 大气受热过程-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共16页。
考点07 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点1】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1题。
1.图中( )
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缓慢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吸收a很少,A错;湖泊湿地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过程长,能缓慢加热大气,B对;CO2增多,c大量补偿地面失热,C错;冰雪地面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放热也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据此回答2~3题。
2.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3.关于图中四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多雾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减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之上
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答案】2.C 3.B
【解析】2.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雾、霾天气能见度低,C正确;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不会使能见度降低,A错;雾、霾不会削弱地面辐射,B错;雾霾改变不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
3.图中四地深秋初冬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产生,易形成雾,B正确;A、C、D错。
每年冬天,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右图)。据图回答4~5题。
4.上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寒潮、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
5.上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4.B 5.A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用网纱覆盖茶树蓬面,主要是防寒,即阻隔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表面,B正确。
5.通过熏烟,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量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基础点2】气温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a、b、c、d四地温度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b=c
C.a>c D.c=d
2.下列符合图中河流干流流量随流程变化的是( )
【答案】1.A 2.C
【解析】1.结合河流源地、流向,可大致判断b地海拔高、气温低,c地支流向中间汇集,为盆地地形,气温较高。再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温线规律,可得出四地温度:a地为12~14 ℃、b地为10~12 ℃、c地为14~16 ℃、d地为10~12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一般情况下,河流干流流量随流程的增加往往是增大的,在支流汇入处流量有突增的现象。图中干流有三条支流汇入,可得出干流流量有三次突增现象,结合汇入点位置,可判断C图正确。故选C。
如图示意世界局部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最大温差可能达( )
A.4 ℃ B.6 ℃
C.8 ℃ D.10 ℃
4.导致M处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距离海洋较远
C.受纬度影响 D.受洋流影响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可知,相邻等温线之差为2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温度最高,为34~36 ℃;④地温度最低,为26~28 ℃,所以最大温差范围为大于6 ℃,小于10 ℃。
4.由图可知M处等温线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图中显示M处等温线距离海洋较近;若受纬度因素影响,则等温线应该基本与纬线平行;夏季时沿岸洋流对气温影响较小;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澳大利亚,其M处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分水岭,海拔高,等温线走向基本与山脉走向相同。
积温是一个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读我国局部地区积温分布图(单位:℃),回答5~6题。
5.M、N两地积温的差值可能是( )
A.1 000 ℃ B.1 500 ℃
C.2 000 ℃ D.2 500 ℃
6.导致M、N两地积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答案】5.B 6.C
【解析】5.根据等积温线的数值及其分布可知,M地积温介于5 500 ℃和6 000 ℃之间,N地积温介于4 000 ℃ 和4 500 ℃之间,两地的积温差介于1 000 ℃和2 000 ℃ 之间。
6.根据经纬度及水系分布可知,M地位于四川盆地,N地地处云贵高原,地形(海拔高低)差异是导致两地积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技能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现实应用
“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1题。
1.格尔木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可知,3月份格尔木日较差最大,约为17 ℃,这主要是因为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日较差大,B正确。
大连市气象台2016年9月9日5时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9日6时至11时,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及周边海域局部有浓雾,能见度小于200 m。据此完成2~3题。
2.秋季是该地区大雾的多发期,其原因是( )
A.多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B.多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多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D.多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3.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B.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答案】2.B 3.D
【解析】2.雾是大气中水汽遇冷凝结而形成。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及周边海域秋冬季节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气温较低,容易出现雾,故B项正确。
3.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但大气逆辐射不是能见度较低的原因,故A项错误;地面辐射的大小与地面的温度有关,故B项错误;太阳辐射的波长与太阳的温度有关,故C项错误;大雾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雾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能见度下降,故D项正确。
(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1 图2
4.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ab B.ad C.bc D.bd
5.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增大 D.④减小
【答案】4.B 5.B
【解析】4.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a、d正确,答案选B。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
5.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小。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正确答案选B。
【技能2】气温影响因素分析
(2020·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期中)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
A.18 ℃ B.22 ℃
C.28 ℃ D.32 ℃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差异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3.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 D.东南季风
【答案】1.A 2.B 3.B
【解析】1.因为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故M地的气温有两种可能性:25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号站点白天的风向是,与1号站相比,2号站,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下列关于雾的叙述正确的是,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除霾塔”除霾工作效率最高的是,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小题必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该地最可能位于,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8 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