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3单元 第2讲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课件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3单元 第2讲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课件练习题,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7-,-8-,-9-,-10-,-11-,考向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密度和 运动状况 的差异。 (2)垂直分层
3.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太阳辐射 。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
(2)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吸收 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热力环流(1)成因: 太阳辐射能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
特别提醒(1)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典题研析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3)2017年我国发射的“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碳卫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
思路分析第(1)题,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特点判断,从地面到高空,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升高,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升高,②曲线符合。第(2)题,电离层大约位于距地面80~500千米处,故属于高层大气,即Ⅲ层。第(3)题,“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位于Ⅲ层即高层大气的上部。对照图示可知,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气温约为-80 ℃,C项正确。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突出信息解读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答案 (1)B (2)D (3)C
整合构建大气的垂直分层
特别提醒①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②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存在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即时训练2016年10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下图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典题研析(2017全国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第(1)题,材料提示图示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寒冷期气温变化,因此膜内温度要高于膜外温度,先排除③和④;枯雪年,降水少、云层薄,削弱和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较低;丰雪年,反之。第(2)题,图示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9—10时达到最低(接近-16 ℃),所以最低气温极值低于-16 ℃,A项错;①②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差异较大,C项对;③④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差异较小,B项错;①②曲线和③④曲线变化差异明显,故D项错。
命题立意 试题以反映气温(温度)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气温(温度)变化特征。试题提供的统计图和文字材料构成了考生相对陌生的“新情境知识”,考查了问题探究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考生解答问题,需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推断图中四条曲线各自对应的条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再次利用图像信息对该地寒冷期气温(温度)的变化做出判断。答案 (1)B (2)C
整合构建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时训练(2018北京丰台二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C.“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D.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2)“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典题研析(2014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38°N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而在37.5°N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可以判断38°N上空的气压较37.5°N上空气压高。故38°N近地面气压低于37.5°N近地面气压,再加上北半球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甲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如下图所示:
命题立意 本题设计的等压面三维立体图新颖独特,为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答案 B
整合构建1.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图的判读(1)气压高低的判读①同一地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中,四地气压PA>PC,PB>PD。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图中,四地气压PC>PD,PB>PA。③综上可知,PB>PA>PC>PD。
(2)气流流向的判读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如图,A处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处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所以B处气流流向A处。高空气流运动方向与近地面的相反。(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即时训练(2019山东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三月考)读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A.山顶夜雨少B.河谷盆地昼雨多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2)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山顶与河谷盆地地形起伏不同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C.山顶与河谷盆地植被状况D.山顶与河谷盆地气温的差异
典题研析(2013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
据图可知,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边缘,应为离岸风;丙、丁地受低压系统影响,但都位于半岛背风坡;乙地既受低压中心影响,又处于迎风坡,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风暴潮影响最严重。
命题立意 本题以风暴潮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材料为依托,要求考生运用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影响风向和风暴潮大小的因素,对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答案 B
整合构建风向和风力的判断(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2)风向表示方法: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3)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①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hPa):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5)风向的应用: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讲大气运动,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考点一大气热力环流,冷热不均,低气压,高气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4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课件PPT,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知识体系导学,太阳辐射,冷热不均,膨胀上升,低气压,高气压,收缩下沉,山谷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2讲 大气运动和降水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时作业,易误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