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二 综合练习(B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二 综合练习(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二 综合练习(B卷)1.下列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不科学的是( )A.温度影响植物何时开花 B.“山寺桃花”适应了“山寺”的环境C.“人间”属于生物因素 D.“山寺”属于非生物因素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⑥北雁南飞;⑦草尽狐兔愁。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3.下列描述的现象或行为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是( )A.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 B.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越冬C.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叶片卷曲 D.“寒露”是河北播种小麦的适宜时期4.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蚯蚓疏松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只有捕食关系 D.松树的针状叶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5.许多鸟类都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动物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A.适应是普遍的 B.被捕食的鸟警惕性不高C.适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和相对性 D.适应是绝对的6.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同种生物个体间只有竞争关系C.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非生物因素7.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农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D.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8.下面的3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9.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初步设想,其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下列改进意见正确的是( )位置鼠妇数量光照土壤湿度纸盒左半侧10只明亮干燥纸盒右半侧10只黑暗湿润A.纸盒左右两侧各放1只鼠妇即可 B.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C.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干燥的土壤 D.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黑暗的条件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D.非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11.下列各组食物链中,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阳光→水稻→螟虫→青蛙→蛇→猫头鹰B.螟虫→青蛙→蛇→猫头鹰C.猫头鹰→蛇→青蛙→螟虫→水稻D.水稻→螟虫→青蛙→蛇→猫头鹰12.农民在农田里喷洒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杀虫剂。如图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方框面积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所含杀虫剂的多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丁→丙→乙→甲 B.乙以丙为食 C.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 D.图中的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13.如图一是沂蒙学校生态保护志愿者在研究如图二所示的生态瓶生态系统时绘制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一中的D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图一中的B和C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C.图二中的生态瓶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的自动调节能力小 D.图二中的水草对应图一中的B14.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2022年5月18日,为纪念“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一周年,大型科学纪录片《你好!火星》正式播出。火星的大气密度不足地球的1%,特别干燥,且温度也很低,常年平均气温大约为零下55℃。表面的大气层很薄,主要是由二氧化碳(95.3%)、氮气(2.7%)、氩气(1.6%)、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虽然火星上的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但已有科学家在探究如何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1)火星上的高温、射线等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_____。(2)若要在火星建立起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成分是_____,该生物可与动物通过捕食关系构成_____,为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必须要有_____。(3)地球上生物生存的范围仅限于大气圈的底部、_____和岩石圈表面,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我们称之为_____,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科学家发现,由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污染,很多生物都灭绝了,说明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的调节能力是_____(填“有限”或“无限”)的。15.如图是某市某农场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部分结构模式图。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请分析回答:(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该添加的部分是_________。(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在此生态系统中共包含_________条食物链。(3)下列能正确表示生活在农田中的昆虫和青蛙的数量关系的是_________(填字母)。A. B. C. (4)如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水被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应该是_________,可见环境保护特别重要。(5)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将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较小。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间”属于非生物因素,C错误。2.答案:A解析: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⑥北雁南飞分别体现了太阳、水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⑦草尽狐兔愁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答案:C解析: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是受尧照影响形成的习性,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越冬,说明温度对大雁的生活有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其刺吸植株茎、叶的汁液,尤其是幼嫩部位,导致叶片卷曲,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寒露”后温度较低,对小麦的出苗会有一定的影响,是受非生物因素温度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4.答案:C
解析:A、地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统一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B、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正确;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C错误;D、松树的针状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D正确。故选:C。 5.答案:C解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具有保护色的百灵鸟,可以避免肉食类鸟类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觉灵敏的狐捕食,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的。6.答案:A解析: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B错误。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D错误。故选A。7.答案:C解析:动物、植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8.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判断,甲图中的两种生物“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共生;乙图中的生物一种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捕食;两图两种生物刚开始时都增加,后来一种逐渐减少,甚至灭绝,另一种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基本不变,属于竞争。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本实验想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此变量应为光照,应设置明亮和黑暗两个不同的环境。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而且还应该适合鼠妇的生活,因此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10.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A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B正确;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C错误;非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11.答案:D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且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后面都是消费者,故选D。12.答案:D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所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为:丁→丙→乙→甲。A正确;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因此,食物链丁→丙→乙→甲中,乙以丙为食。B正确;C、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生产者的数量最多,因此图中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C正确;D、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为植食性动物,所以食物链丁→丙→乙→甲中,丙为药物喷杀的害虫。D错误。故选:D。13.答案:C解析:A、图甲中过程③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B和C均被D分解,产生③二氧化碳,所以D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A正确;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有一条食物链即B→C,所以B和C是吃与被吃的关系,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瓶的动植物少,自动调节能力小, C错误; D、图二中的水草对应图一中的B生产者,D错误。故选:C。14.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2)生产者;食物链;分解者(3)水圈的大部;生物圈;有限解析:(1)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火星上的高湿、射线等环境条件不适合生物生存,这说明了环境影响生物。(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最关键、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能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3)地球上生物生存的范围仅限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表面,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我们称之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科学家发现,由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污染,很多生物都灭绝了,说明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15.答案:(1)非生物部分(2)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2(3)B(4)人(5)自我调节解析:(1)图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家禽、家畜属于消费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因此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该添加的部分是非生物部分。(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此生态系统中共包含2条食物链,即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农作物→人。(3)生活在农田中的昆虫和青蛙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因此能正确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的是B。(4)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人,所以人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5)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将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四 综合练习(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三 综合练习(B卷),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生物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七 综合练习(B卷),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