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 某群落内部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该群落属于( )
A. 热带雨林群落 B. 北方针叶林群落
C. 热带草原群落 D. 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一个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基因库越丰富。
【详解】热带雨林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热带草原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因此其基因库最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黑农五号”新品种,该育种方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黑农五号”新品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该方法属于诱变育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题干信息。
3. 人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 红细胞衰老过程中其结构不会出现变化
C. 红细胞在死亡过程中会产生凋亡小体
D.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说明其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细胞的分化,细胞只是无限制的复制,就不会形成生物体复杂的结构,细胞的分化在于细胞从形态、结构、及功能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体,才会使生物体变得结构复杂,更适于生存环境。
2、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错误。
B、红细胞衰老过程中其细胞膜结构会出现变化,B错误。
C、红细胞在死亡过程中会产生凋亡小体,吞噬细胞再吞噬分解凋亡小体,C正确。
D、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不能说明其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4. 研究发现,某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进行攻击和破坏,导致胰岛β细胞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 )
A. 过敏反应 B. 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
C. 自身免疫病 D.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由题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进行攻击和破坏,根据自身免疫病的定义判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反应过强,攻击自身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自身免疫病,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 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某同学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为甲→丙→丁→乙
B. 图乙细胞所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C. 图丙细胞中的DNA含量是图乙细胞的两倍
D. 图丁细胞所处的时期细胞中央会出现赤道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细胞中核膜正在消失,染色质正螺旋化成为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乙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丁细胞中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开始出现核膜和核仁,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甲、乙、丙、丁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故图中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A错误;
B、图乙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B正确;
C、图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两者DNA含量相等,C错误;
D、图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所处的时期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
故选B。
6. 现在世界上有400多品种的家犬,它们都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下列关于家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品种的家犬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 家犬驯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C. 多种家犬品种的出现是连续多代人工选择的结果
D. 家犬的进化方向是由人类的需要决定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品种的家犬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A正确;
B、家犬驯化过程是一个进化过程,种群基因频率有改变,B错误;
C、多种家犬品种的出现,是人工连续多代按人类的需要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家犬的进化方向是由人类的需要决定的,不是自然环境决定的,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释的蛋清液加入蛋白质检测试剂后,溶液呈紫色
B. 马铃薯匀浆与碘-碘化钾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黄色
C. 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梨汁中的果糖时不需要加热
D. 用重铬酸钾溶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红黄色。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稀释的蛋清液中含有蛋白质,加入蛋白质检测试剂——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B错误;
C、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梨汁中的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
D、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但蛋白质不可用其检测,D错误。
故选A。
8. 为了验证酶的某种特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分组实验。
甲组:2mL过氧化氢酶溶液+2mL过氧化氢溶液;
乙组:2mL蒸馏水+2mL过氧化氢溶液。
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 本实验的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观察
C. 两组实验应在60℃恒温水浴中进行
D. 实验目的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实验的可变因素为是否加酶,A错误;
B、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可直接观察,即直接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B错误;
C、过氧化氢易受温度的影响,若放在60℃水浴中,其会自动分解,对实验产生干扰,C错误;
D、由实验分组可知,实验目的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若甲组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乙组快,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D。
9. 如图②③表示某反射弧的两个位点,①④表示脊髓的不同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
B. 若②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
C. 若③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但手不能动的现象
D. 若④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手也能动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若①处上传神经束受损,传入神经的信息无法上传到大脑皮层,会出现没有感觉,但脊髓能控制手的收缩动作,A错误;
B、若②传入神经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的现象,B正确;
C、若③传出神经处受损,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但手不能动的现象,C正确;
D、若④处脊髓受损,由于控制手动作的运动神经元并不与这一部分连接,故反射弧是完整的,则可能会出现有感觉手也能动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10. 酵母菌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生成ATP最多的场所是( )
A. 细胞膜 B. 细胞溶胶 C. 线粒体基质 D. 线粒体内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少量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大量ATP。
【详解】A、母菌细胞需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细胞膜上不产生,A错误;
B、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产生少量ATP,B错误;
C、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少量ATP,C错误;
D、母菌细胞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大量ATP,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是实验狗颈部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其中甲、乙、丙属于内环境,丁是细胞内液。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注射1.5%的NaC1溶液后,最先发生渗透压升高的部位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成分。
【详解】丁是细胞内液,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血浆)注射1.5%的NaC1溶液后,血浆中的渗透压最先升高。
故选B。
12. 某兴趣小组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苗尖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苗尖端下部的一侧(丙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苗尖端下部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在禾本科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
B. 若将甲组置于暗中,则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与光照下基本一致
C. 比较乙组左、右琼脂块引起α角可证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
D. 乙组左侧琼脂块引起的α角小于乙组右侧琼脂块引起的a角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分析图示可知,甲图中,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琼脂块分布不均;乙图中,由于胚芽鞘中尖端以下部位用云母片隔开,但尖端没有隔开,所以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右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多于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丙图,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详解】A、生长素在禾本科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A正确;
B、有光照和无光照产生的生长素是一样多的,若将甲组置于暗中,则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与光照下基本一致,B正确;
C、比较乙组左、右琼脂块引起的α角不可证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还可能是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乙图中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右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多于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故乙组左侧琼脂块引起的α角小于乙组右侧琼脂块引起的a角,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32P
B. 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会导致悬浮液中35S增多
D. 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则两组实验的沉淀物中都几乎没有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大肠杆菌中含有P的化合物有核酸、ATP、磷脂等,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含32P的不只有核酸,A错误;
B、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故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噬菌体无法存活,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若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经过搅拌直接离心,则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会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质中,导致所得的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C错误;
D、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噬菌体可能没来得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或DNA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大肠杆菌,两组实验结果中沉淀物都几乎没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D。
14. 在适宜条件下,果蝇成虫每天产卵,从卵发育成成虫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如图是相同数量的果蝇在甲、乙两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种群增长曲线,其它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温度条件下大约第17天达到环境容纳量
B. 甲组温度条件下第13天时果蝇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甲组第17天后果蝇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空间限制
D.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容纳量受温度条件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甲组温度条件下大约第17天达到环境容纳量,A正确;
B、种群数量在K/2处时,增长速率最大,则图中甲组温度条件下种群数量在300时,即第13天时果蝇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甲组第17天后果蝇数量下降,由于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
D、根据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的温度不相同,再合实验结果可知,环境容纳量(K值)受温度条件的限制,D正确。
故选C。
15. 物质甲、乙、丙、丁分别属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验发现,物质甲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脱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适宜浓度的甲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贮藏期
B. 用适宜浓度的乙喷洒未成熟的香蕉,可加快其成熟
C. 用适宜浓度的丙处理番茄雌蕊,可诱导形成无籽番茄
D. 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在叶片细胞中的含量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则甲是细胞分裂素;乙可以解除种子休眠,是赤霉素;丙对植株生长具有两重性,是生长素;丁能促进叶片衰老,是脱落酸。
【详解】A、甲是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甲处理马铃薯块茎,不能延长贮藏期,A错误;
B、乙是赤霉素,不具有催熟的作用,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B错误;
C、丙是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诱导形成无籽番茄,C正确;
D、丁是脱落酸,高温环境脱落酸的含量上升,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D错误。
故选C。
16. 为探究茉莉酸(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实验结果
NaCl
茉莉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 胡杨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也可作本实验的材料
B. 若将组③中的细胞培养在水中,则其体积将不变
C. 组①中,只有部分胡杨细胞有水分的进出
D. 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环境溶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使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的现象。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添加NaCl和茉莉酸,因变量是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是成熟的细胞,无中央大液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将组③中的细胞培养在水中,细胞吸水,则其体积将不变会略有增大,B错误;
C、组①中,所有胡杨细胞都有水分的进出,C错误;
D、由①②组实验可以看出,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患者的结肠上有许多息肉,易恶变为结肠癌。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做预防性切除。如图为一个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型的系谱,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
17.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2/3
C. 上述系谱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D. Ⅱ3和Ⅱ4婚配,后代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18. Ⅱ3和Ⅱ4盼望生育一个正常的孩子。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
A. Ⅱ4在25~34岁期间生育后代
B. 对他们的直系亲属进行系谱分析
C. 采用羊膜腔穿刺方法进行产前诊断
D. 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
【答案】17. B 18. 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II6和II7均患病,但是他们的子代III2和III3表现正常,根据“有中生无,有为显”,由此可知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7题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I2和III3表现正常,基因型均为aa,II6和II7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知III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或者2/3Aa,所以III1与正常男性结婚(基因型为aa),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3+2/3*1/2=2/3,B正确;
C、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I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者Aa,C错误;
D、I1患病,I2表现正常,他们的子代II1和II2表现正常,II3患病,由此可知,I1的基因型为Aa,I2、II1和II2的基因型为aa,II3的基因型为Aa,同理可以得出II4的基因型为Aa,Ⅱ3和Ⅱ4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B。
【18题详解】
根据第1题可知,Ⅱ3和Ⅱ4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后代患病概率为3/4,如果想生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采用羊膜腔穿刺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此方法可以知道胎儿的基因型,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9. 将DNA两条链都含3H标记的蚕豆根尖细胞培养在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详解】根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含3H标记的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DNA,在不含3H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次,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都含3H(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经过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1条单体的DNA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即该单体含3H;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两条链都不含3H,即该染色单体不含3H。综上所述,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且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a~e表示免疫细胞,f表示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是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后可能产生多种抗原-MHC复合体
B. b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增殖分化
C. c、d、e细胞表面都有针对同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D. f是免疫球蛋白,其两臂上各有一个相同的抗原分子结合位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
【详解】A、a是吞噬细胞,能吞噬消化病原体,可能产生多种抗原-MHC复合体,A正确;
B、b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细胞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细胞e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表面没有针对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受体,C错误;
D、f是抗体(免疫球蛋白),其两臂上各有一个相同的抗原分子结合位点,D正确;
故选C。
21.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B.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体液调节只有化学信号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广泛的原因是激素没有特异性
D. 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运输需要内环境参与,神经调节过程则不需要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A错误;B、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体液调节仅有化学信号(H+、激素等),B正确;
C、激素也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
D、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运输需要内环境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分泌到组织液中,也有内环境的参与,D错误。
故选B。
22. 如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细胞内的物质,②表示细胞内某种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以物质④为模板合成物质③的过程叫转录
B. 结构②沿着物质③运行的方向是从左至右
C. 物质⑤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D. 物质⑤的结构由物质①上的密码子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转录和翻译。①表示tRNA,②表示核糖体,③表示mRNA,④表示DNA,⑤表示多肽链。
【详解】A、以物质④DNA为模板合成物质③mRNA的过程叫转录,A正确;
B、由左侧的tRNA离开可知,结构②沿着物质③运行的方向是从左至右,B正确;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所以物质⑤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C正确;
D、物质⑤的结构由物质④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D错误。
故选D。
23. 亲代DNA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表达的蛋白质却会发生变化,且此变化可遗传给后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DNA甲基化 B. 转录形成的mRNA不同
C. DNA复制出现差错 D. 转运RNA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号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详解】A、DNA甲基化只是对DNA进行修饰从而引起蛋白质的变化,并未改变DNA碱基序列,A正确;
B、DNA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转录的mRNA不会变,B错误;
C、DNA复制出现差错会导致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现差错,C错误;
D、转运RNA结构发生改变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D错误 。
故选A。
24.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所示为其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基因未发生突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前期I
B. 上述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D. 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MI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该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了四分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图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
D、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上也含有了等位基因A和a,所以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MI和MⅡ过程,D错误。
故选C。
25. 图1表示离体轴突的部分结构,表1、表2均为灵敏电位计。图2为图1中a~e段轴突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表1会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同
B. 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Na+浓度,表1与表2发生偏转方向和速度均增大
C. 若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出现图2示意图,此时甲位点处于复极化过程
D. 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K+浓度,则图2中丙位点测得的膜电位绝对值将变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会先后经过b、c点,表1会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反,A错误;
B、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Na+浓度,Na+内流速度更快,形成的电位差更大,表1与表2发生偏转方向和速度均增大,B正确;
C、图2表示发生了一次动作电位,若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出现图2示意图,此时甲位点处于反极化过程,C错误;
D、丙所示为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若增加外界培养液的K+浓度,则图2中丙位点测得的膜电位绝对值将变小,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____________现象。
(2)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____________结构。
(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_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_将增加。15年后的贝尔针茅草原群落______(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____________。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若要调查一公顷范围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1)重叠 (2) ①. 增长型 ②. 水平
(3) ①. 次生 ②. 物种丰富度 ③. 是 ④. 该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⑤.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 ①.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 ②. 标记重捕法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决定因素分别为:植物(光照强度)、动物(食物、栖息场所等)。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生态位分化。
小问2详解】
7~8年后,贝加尔针茅为优势种。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因此可说明7~8年后贝加尔针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从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在水平结构上的分布,说明具有水平结构。
【小问3详解】
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故贝尔针茅草原群落是顶极群落。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小问4详解】
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因此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
27. 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①②③④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____________。构成结构④的蛋白质除图中来源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____。
(2)蛋白质通过____________(结构)进入结构②。结构③中的蛋白质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若该细胞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④ ②. 自身核糖体合成
(2) ①. 核孔 ②. 胞吐
(3) ①. 分裂间期 ②. 无染色体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图中①是溶酶体,②是细胞核,③表示囊泡,④是线粒体。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②细胞核和④线粒体是含有双层膜的结构。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构成结构④线粒体的蛋白质除来自图中细胞质合成以外,还可来自于自身核糖体合成。
【小问2详解】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结构③为囊泡,其中的蛋白质通过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
【小问3详解】
图示细胞含有细胞核,无染色体,为细胞分裂的间期。
【点睛】本题结合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各结构的名称,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8. 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________。
(2)CO2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______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____________提供能量。
(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在10~14×102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光反应 (2) ① 五碳糖(“RuBP”也给分) ②. NADPH和ATP
(3) ①. 光照强度 ②. 转基因水稻内PEPC酶能增大气孔导度,导致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增多,提高了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O2,以及ATP的形成;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气孔导度即为气孔开放程度,因此气孔导度越大,二氧化碳吸收越多,光合速率越高。
3、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小问1详解】
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因此植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
【小问2详解】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进入植物细胞内的CO2首先被C5固定成为C3,C3再被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还原。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随光照强度增加,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强,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 在10~14×102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水稻较普通水稻的气孔度大,其原因为转基因水稻导入了PEPC酶的因素,说明转基因水稻内PEPC酶能增大气孔导度,导致碳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碳增多,提高了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因此转基因水稻在强光照下光合速率比原种水稻大。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图象信息能力,难度中等。
29.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羽化(从蛹变为成虫)的昼夜节律表现为正常节律和长节律,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基因A、D是个体表现为正常节律的必要条件。用都为纯合子的亲本进行三组杂交实验,F1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杂交
组合
亲代
F1
雄
雌
I
正常节律
长节律(不含A、D基因)
正常节律雌、长节律雄
Ⅱ
正常节律
长节律(含A基因)
正常节律雌、长节律雄
Ⅲ
正常节律
长节律(含D基因)
正常节律雌、正常节律雄
回答下列问题:
(1)A、a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可作出此判断的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杂交组合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现用雌、雄亲本均为长节律的个体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正常节律,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雌、雄性个体中正常节律与长节律个体的比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应选择上述表格中的____________与不含A、D基因长节律雄性个体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验证过程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组合Ⅱ或组合Ⅲ ③. AAXDY和AAXdXd
(2) ①. aaXDXD ②. AAXdY ③. 3:1 ④. 3:5
(3) ①. 组合I子一代正常节律雌 ②. P:AaXDXd × aaXdY
正常节律雌 ↓ 长节律雄
F1
AXD
AXd
aXD
aXd
aXd
AaXDXd
正常节律雌
AaXdXd
长节律雌
aaXDXd
长节律雌
aaXdXd
长节律雌
aY
AaXDY
正常节律雄
AaXdY
长节律雄
aaXDY
长节律雄
aaXdY
长节律雄
正常节律雌:长节律雌:正常节律雄:长节律雄=1:3:1:3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正常节律和长节律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基因A、D是个体表现为正常节律的必要条件,结合表格数据,杂交组合Ⅱ中,亲本雌长节律含A基因,但F1的雌、雄表现型不同,可推出D/d基因在X染色体上;结合杂交组合Ⅲ,亲本雌长节律含D基因,F1的雌、雄表现型一致,可知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要表现为正常节律,则应具有A和D基因,而组合II和III中雄性均为正常节律,雌性均为长节律,区别在于雌性含有的A或D,第III组中雌性含有D基因时,子代出现性别差异,故可推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D、d位于X染色体;由于表现为正常节律,则应具有A和D基因,杂交组合Ⅱ亲本的基因型为DDXAY(雄性正常节律)、(雌性长纪律)ddXAXa(雌性长纪律)。
【小问2详解】
现用雌、雄亲本均为长节律的个体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正常节律(A-XDX-、A-XDY),则可推测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DXD、AAXdY;F1基因型为AaXDXd、AaXDY,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中Aa×Aa→3/4A_:1/4aa;XDXd×XDY→XDXD:XDXd:XDY:XdY=1:1:1:1,F2雌性个体中正常节律个体占3/4×1=3/4,长节律个体占1-3/4=1/4,正常节律与长节律个体的比值为3:1;F2雄性个体中正常节律个体占3/4×1/2=3/8,长节律个体占1-3/8=5/8,比值为3:5。
【小问3详解】
若要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应有两对杂合子,故可选择上述表格中的组合I子一代正常节律雌(AaXDXd)与不含A、D基因长节律雄性个体( aaXdY)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定,需要学生结合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特点,结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概念进行答题。
30. 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其中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IGF-1基因缺失小鼠体内GH水平分泌应___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小鼠,理由是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拟采用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成分分组离体培养,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如表所示,A组为对照组。
组别
A
B
C
D
E
添加的成分
无
GH
IGF-1
正常小鼠去垂体后的血清
?
实验分析及预测:
①结合本实验目的,推测E组培养液中添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
(3)垂体受下丘脑和甲状腺的双重调节,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腺垂体分泌TH(促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和甲状腺分泌的相关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些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实现的。
【答案】(1) ①. 高于 ②. IGF-1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IGF-1,不能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
(2) ①. 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 ②.
(3)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1、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由图可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肝脏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够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生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IGF-1可通过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因此,IGF-1基因缺失小鼠将不能产生IGF-1,不能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导致GH分泌高于正常。
【小问2详解】
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的自变量应为GH的有无以及IGF-1的有无。因此:
①E组培养液中添加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通过B、C、D、E4组对照,说明没有垂体分泌的GH或GH不能发挥作用,均不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有了IGF-1,软骨细胞才能生长,可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
②综上可知,与A组比较,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的是B、D组。C、E组培养的软骨细胞较A组生长明显加快,该结果可以柱形图表示为
【小问3详解】
机体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保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共7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与安静状态相比,剧烈运动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浙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浙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