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教学课件ppt
展开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正确把握适度原则?
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
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C或100 C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
水在0度到100度之间才能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一但超出这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就不在是水了
⑴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⑵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⑶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⑷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什么是适度?
度的范围:0—6.5个饼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饥 饱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就说:“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 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
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
过犹不及”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事物应有的“度”,极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勤奋是好事,但若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健康,就适得其反了。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材料一:《圣子》 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材料二: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原则,模棱两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适度原则的理解。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 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 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义,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特别提醒】“得中”是区别于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1)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探究问题: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1)保持质的状态: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2)促成质变: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发生质变,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②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③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9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把握适度原则完美版课件ppt</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类对于科技的态度,限制发展,适度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9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把握适度原则精品课件ppt</a>,共17页。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9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把握适度原则完美版课件ppt</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类对于科技的态度,限制发展,适度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