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75608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西周变东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美旅游地点,大家向往的地方,你愿与我在这里相遇,我定给你一生难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公元前771,申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
两周之变,是否仅限于国都变化?
族变:华夏与四夷 中华为一家
思变:大国以何治 百家齐争鸣
制变:大家变小家 富国又强兵
力变:铁犁与牛耕 土地为家私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1.春秋时期,诸侯相继称霸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春秋五霸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时间: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2.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不断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七雄
秦,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秦在与西戎诸部斗争中不断增强了实力,从而获得迅速发展。尔后,又并灭一些西周残存的华夏族同姓诸候小国,国土扩大,国力渐强。秦穆公时,制定西向征伐戎、狄计策,先后又把个陕西西部、甘肃境内诸戎及其所建之国,如犬戎、缩诸、翟原、冀、邦、白狄的一部分,以及个河南、陕西交界的一些成族部落,合并于秦。于是,秦便一跃而成为春秋时诸侯大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称霸于诸侯。 晋,地处今山西及附近地区,是中原华夏族与戎、狄之族杂居之地。…在二百四十余年的春秋时期内,晋先后合并了华夏族诸侯小国和北方戎、狄所建立的二十余国。此后,戎、狄诸族中同晋国华夏族长期杂居的部分,已同华夏族融合为一。 楚,地处江、汉流域,境内居民多数为蛮、夷等族。春秋时,楚国势力崛起,与晋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争霸斗争,先后屈服了华夏族的一部分和南方蛮、夷之族及其所建立的五十多个小国,并向中原地区开拓疆土。其疆域西北至武关,东南到昭关,北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南至洞庭湖以南,为春秋时争霸大国中势力很强大的诸侯。——杜国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2.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对今天何有意义?
凡朱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汉书·艺文志》 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拓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用思维导图整理百家争鸣的知识结构图
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人性本善;“仁政”、民本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阴阳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孙子兵法》,提出战略思想
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于凯《战国史》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先秦儒学的特质——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第一,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孔子把“仁”融入这个自然和神圣的“天”中建立了“天道”思想和天人关系学说。儒学不追求人离开尘世进入神的世界,而是要在人世间修养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这是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的根本理据,也是儒学再中国两千年中文化理念的基本走向。 第二,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君主应该是德性崇高的人,君的行为决定了一国人的风气,君是民的榜样。 第三,以民本与君权至上。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为君王治天下设计的一种治国理念。以民为本的实质是君权至上,君权只受劝喻、谏诤的约束但权力从来不受民众的限制。——邵龙宝《先秦儒学的基本特质》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霸更迭,春秋时期,理清时序,战国时期,材料一,材料三,战争迁徙交流,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经济发展,1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工商业,变法运动,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