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展开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梳理]1.种群的特征
种群是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同种生物的_________。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___
②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决定种群
③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②性别比例:♀> →增长快;♀≈ →相对稳定;♀<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
①均匀分布型: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②随机分布型: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③集群分布型:瓢虫的空间分布。
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
(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易错诊断]1.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出生率升高,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答案:×3. 稳定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答案:×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答案:D
2.某专家指出,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
到峰值,人口出现持续的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3.对于种群性别比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B.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C.对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决定性作用D.根据性别比例可以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答案:B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考点梳理]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②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③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
积为 100 m2,灌木为 16 m2,草本植物为 1 m2。
④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1 所示),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 2 所示)。
⑤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①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②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易错诊断]1.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
答案:×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
答案:√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答案:×
[基础测评]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 hm2 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 1 个 1 m2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
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个面积为 2 hm2 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
B.大于 92 只D.大于 161 只
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 92 只C.小于 161 只答案:C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及在生产中的应用[考点梳理]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构________模型。
(2) 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___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1)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 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 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 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 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
(3)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先增后减。
3.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 A、B、C、D 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C′、
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
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右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3)K 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易错诊断]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
答案:×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
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答案:√
3.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答案:×
4.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及时控制种群
答案:×5.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 K/2 后,种群增
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
[基础测评]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
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 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B 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 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 A 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答案:D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典例 1](2018 年新课标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
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越大,个体之间的斗争越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考向预测]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图 1 中 a 只影响出生率,而 b 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 a 为性别比例,b 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 c为种群密度。图 2 为图 1 的变式,图 2 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 1 中b 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 1 中 c 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正确;图 2 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C 错误;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
2.(2019 年云南玉溪一中质量检测)下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
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B.春节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答案:B
3.(2019 年湖北黄冈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
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
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典例 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所示。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中提到,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再结合表格所给的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这3 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1∶1∶1,由此可推测出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向预测]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
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由图示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 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 6 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 0,A 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 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 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D 错误。
5.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A 正确。答案:A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
[典例 3](2018 年安徽黄山八校联考)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20 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6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000 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000/40=100 只/hm2,A 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 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 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答案]B
[考向预测]6.(2019 年福建福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对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进行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解析: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被调查个体必须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这样测得的种群密度才准确,A 正确;选取样方面积时既要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要保证面积最小和取样方便,因此调查不同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B 错误;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 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 错误。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典例 4](2019 年新课标Ⅰ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
[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因此细菌甲能够通过细胞呼吸等活动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 正确;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曲线很明显符合“J”型增长曲线,说明 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 错误。
“J”型和“S”型增长曲线
(1)“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0 λt,λ 为某时
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λ-1)×100%。所以,λ>1 时,种群数量增大;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 时,种群数量减小。
(2)“S”型曲线中 K 值的变化
①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可能会上升。
②在环境条件稳定,K 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 K 值。
③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 K 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7.(2019 年新课标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 值)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 ,K 值___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而种群数量为 a/2 时,种群增长最快。(2)该种菌接种量不变,培养基由 10 mL 变成 5 mL,资源空间、营养物质减少,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 值)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由于营养物质、资源、空间相同,K值不变。
a/2 (2)减小 不变 K 值是由环境资源
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典例 5](2019 年河北衡水联考)下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
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Q 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 0B.Q 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在 L 至 M 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于 0 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Q 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λ值应该为 1,A 错误;O 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较快,B 错误;在 L 至M 时段,由于种群增长倍数λ不恒定,所以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C 错误;增长速率大于 0 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正确。
[考向预测]8.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
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应在其种群数量为 K/2~K 时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 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 K/2,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捕获,A、B、C 错误,D 正确。
9.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 2 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C.第 3 年末,乙种群数量与第 2 年末相等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解析:由图可知,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 L 值不相等,故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A 正确;第 2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小于乙种群,因未知第 1 年末甲、乙种群数量,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 正确;1~3 年,乙种群的 L 值持续大于 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第 3 年末L 值为 1.0,乙种群数量与第 2 年末相等,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 错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 pH 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1)本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
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 4~5 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7)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
4.酵母菌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的抽样检测法
(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每个方格网划分为 9 个大方格(如上图 A 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 1 mm2, 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 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 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 25 个中方格(如上图 B 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 16 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血球计数板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 16×25=400 个小方格。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 B 所示)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 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 mL 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 5 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 b,则 0.1mm3 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 1 mL=1 cm3=1 000mm3,1 mL 菌液的总菌数=(a/5)×25×b×10 000=50 000·a·b。
[典例](2018 年江苏南京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 500 mL 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分析回答:
(1)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冷
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______________。
(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
的,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16 中方格×25 小方格)
第 2 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 4 个中方格中共有 36 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表中第 2 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万个/mL。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解析](1)由于葡萄糖溶液中含有杂菌,所以需要将葡萄糖溶液煮沸来消灭杂菌。由于高温能杀死酵母菌,所以需要在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3)该实验需要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进行重复实验。(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由于第 2 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 4 个中方格中共有
36 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表中第2 天酵母菌数量约为(36-4)÷4×16=128 万个/mL。据表分析可知,随培养时间增大,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1)消灭杂菌(2)抽样检测
(3)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的误差
[举一反三](2019 年海南卷)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
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 O2 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思维网络,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一,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群落的特征,微生物,物种组成,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反之则越少,种间关系,彼此有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因子,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免疫系统的功能,病原体,答案×,属于特异性免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