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备课ppt课件
展开一、土壤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思考感悟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三、土壤剖面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要点笔记不同植被类型形成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原。
1.判断正误并纠错(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是耕作土壤。( )答案:√(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无关。( )答案:×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4)生物对土壤肥力影响小。( )答案:×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影响大。(5)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深厚土壤的发育。( )答案:√
2.选择题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多亿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平方米的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地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答案:(1)B (2)C (3)A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第(4)~(5)题。(4)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5)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质地。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答案:(4)C (5)B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探究黑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垦殖,近年来黑土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
结合材料探究:(1)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2)分析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提示:(1)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2)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关键能力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典例剖析例题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项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项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差,C项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影响,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项错。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项对。答案:(1)A (2)B
(地理实践力)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提示: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有变化,因为自上而下水分含量越来越多。(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提示: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于河谷,土壤更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小于河谷。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答案:1.C 2.A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第3~4题。3.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母质层D.④为淀积层4.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而成,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第3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4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而成,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答案:3.D 4.B
5.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评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物质基础,成土因素,土壤剖面,纵断面,图解地理耕作土壤剖面,情境探究,结合材料探究,方法突破,应用体验,提示土壤颜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作业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