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73728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22课《陈涉世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 课件 35 次下载
- 第23课《出师表》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 课件 41 次下载
-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 课件 34 次下载
- 第六单元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2 次下载
-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课件+教学设计+知识梳理+练习 课件 36 次下载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分层作业
展开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核心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重点)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教学重点
- 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教学难点
1.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与战争有关的诗,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学会珍惜和平生活。
二、知识积累
诗词曲发展脉络
1.关于“乐府”。
①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 背景链接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三、诵读诗歌
1.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诵读指导]前两句宜读得缓慢沉郁,“始”字重读,读出亦悲亦喜之感。三、四句语速要稍快些,读出急切与担忧之感。五至十四句应多用降调,读出凄凉之感。结尾两句是全诗高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应读得悲切。
四、理解诗意
1.字词解释。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五、品读诗情
1.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诗。
夸张。极言服役时间之久。
久战始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悲惨境遇做铺垫。
“始”字既写出了老兵在外征战之久,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归家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
2.赏 析诗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明确: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归途询问。这段对答恰切表达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境描写,(以哀景衬哀情)。抓住“兔”“雉”“中庭”“旅谷”“井”“旅葵”这六种景物,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写出了家中空无一人的悲惨情形,从侧面烘托出老兵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彻底落空的悲哀心情。
白描: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老兵心中的悲哀凄凉。
照应: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侧面描写。选取中庭、井台上随意生长的谷子和葵菜两种特殊景物,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这四句描绘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赏 析诗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羹饭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暗指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悲伤。这四句将哀景推向极致,为最后一句蓄足抒情的势,使其感人至深。
回到家中。描述了老兵回到家中所看到的破败凄凉的景象及煮好饭无人共享的孤独场景。
3.“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出门东望。 “东向看”和“泪落”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的老兵形象,表现了老兵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进一步表现了老兵内心的悲哀,又深刻地揭露出当时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六、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主人公: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历经沧桑、孤独凄苦的老兵。
主要内容: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种种情景。
2.老兵归家过程中有哪些经历?(提示:所问、所闻、所见、所做)
所问: 家中有阿谁?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主人公的经历:
南征北战 九死一生——始得归
满怀希望 惊闻噩耗——归途中
家破人亡 凄凉孤寂——回到家
悲哀流泪 茫然无助——东向看
3.这首诗歌描写了老兵的返乡经历,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希望(喜忧)
希望落空(忧)
彻底失望(悲)
悲哀流泪,心茫然(悲)
4.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呢?
老兵———人民
以小见大:对兵役战争悲惨控诉
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5.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七、写作特色
(1)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图景;
(3)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4)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
(5)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八、主旨归纳
这首乐府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而是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九、拓展延伸
表现战争残酷的诗句:
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一)
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关于近乡情怯的诗句: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十、板书设计
十一、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营中考)《十五从军征》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家院荒凉凄清之景,反映了乱世百姓的深重苦难。
2.(荆州中考)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答案: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 D【解析】“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说法有误。这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文体知识
1.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例,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曲的意思 ,相对于格律诗比较自由。
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生动,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作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2.边塞诗: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边疆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合称“高岑”,其中以岑参诗歌艺术成就最高。
作品: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七上)、王维《使至塞上》(八上)、李贺《雁门太守行》(八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下)。
3.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因此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著有《岑嘉州诗集》。
4.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众人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岑参写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
二、诗词诵读
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四、品读诗情
朗读诗歌,从题目中能看出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对应诗歌的哪些内容?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2.朗读“咏雪”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3.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此句写的是外景、静景,观察角度由近及远。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第一句描绘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冰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做了总结;第二句写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渲染出送别的悲凉气氛,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5.有感情的朗读“送别”部分,尝试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置酒宴饮图:热烈、悲壮
辕门送别图:奇、寒
别后目送图:担忧、不舍
6.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9.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五、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之人的热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归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与无限惆怅之情。
七、拓展延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八、板书设计
九、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
(1)(咸宁中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
(2)(金华中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用特写镜头表现出惜别友人的怅然心情。
2.(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雪上空留马行处。
2.B【解析】B项中“将梨花比作雪花”说法有误,应是将雪花比作梨花。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