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地理·学业水平备考】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山东用)
专题03 自然灾害与环境发展-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3 自然灾害与环境发展-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共13页。
专题三 自然灾害
【必背知识】
气象灾害
洪涝
一、概念
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二、分布
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三、危害
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四、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干旱
一、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二、分布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三、危害
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四、我国旱灾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台风
一、概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二、危害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_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三、我国的台风灾害
影响我过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寒潮
一、成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二、活动特点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三、危害
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四、对我国影响
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地质灾害
地震
一、发生机制
地壳中地应力积累导致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使地面震动。
二、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三、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四、分布
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中国
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滑坡与泥石流
一、泥石流
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二、滑坡
1.发生机制
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三、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
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四、我国分布
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知识拓展】
一、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
2.弃土、弃渣的堆放。
3.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二、滑坡和泥石流区别
地质灾害 | 滑 坡 | 泥石流 |
定义 |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如图: |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如图: |
条件 | 一是岩体比较破碎 二是地势起伏较大 三是植被覆盖差 | 一是地形陡峭 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 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
危害 | 会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防灾、减灾手段
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二、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
通过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④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自救与互救
一、灾前准备
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二、灾中救助
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三、灾后自我保护
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遥感
一、概念
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特别提醒 遥感工作流程
二、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三、应用
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一、概念
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二、组成
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三、特点
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四、应用
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一、概念
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功能
空间查询与分析,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三、防灾减灾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环境问题
一、概念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二、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
例子:砍伐超过森林恢复速度,将会造成森林面积缩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子: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环境问题的表现
1. 自然资源枯竭
具体表现: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原因: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解决措施:控制开采数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典例:稀土耗竭
2. 生态破坏
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原因:过度开垦,取石挖沙,乱砍滥伐
解决措施:植被恢复与保护,种草养畜,小型水利工程
典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荒漠化加剧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楼兰古国的消失。
3. 环境污染
具体表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原因: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一些事故造成的污染。城市中及郊外的垃圾堆积、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废弃的塑料薄膜)。
解决措施:减少燃煤使用比例,发展绿色经济,推广新能源汽车
典例:雾霾
五、 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1.区域性环境问题
A、城市: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主要表现: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B、 乡村:原因: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主要表现: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C、发达国家: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D、发展中国家: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主要表现: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E、 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 | 原因 |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 影响 |
全球变暖 |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
全球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冰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干旱,沿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
|
臭氧层破坏 |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 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危害地球生物大
|
酸雨 |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 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污染土壤,农作物减产;危河流水质酸化,危害水生生物河
|
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三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国土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消除贫困
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发展的重要目标
2.我国农村脱贫途径
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搬迁。
发展绿色经济
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包括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提倡可持续消费
1.可持续消费: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2.绿色消费: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衣: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
食: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住: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行: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必背真题】
(2021山东省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试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中央政策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约定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金。2022年,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引发人们关注。但这次生态“对赌”并没有输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是( )
A.黄河口湿地生态萎缩退化 B.黄河流域能源资源不足
C.黄河上下游协调发展度高 D.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
2.山东与河南“对赌”治理黄河,体现了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合作性原则
【答案】1.A 2.B
【解析】1.黄河流域要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说明流域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口湿地由于黄河三角洲增长减慢,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萎缩退化,这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这也是提出该国家战略的重要背景之一,A正确;黄河流域上游水电丰富,中上游能源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可开发量大,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B错;黄河上下游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水资源的不协调利用和污染治理各自为政的问题,流域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C错: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在中游地区,D错。故选A。
2.山东与河南“对赌”治理黄河,其本质是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19年山东省学业水平合格考)2022年7月9日,印度尼西亚肯达里市郊区发生山体滑坡,袭击了当地居民的房子(如图)。肯达里市的强暴雨天气导致了此次山体滑坡事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肯达里市此次山体滑坡产生的主要危害是( )
A.阻断城市交通 B.淤塞城市河道 C.造成财产损失 D.导致物种灭绝
4.该地减少山体滑坡危害见效最快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疏通河谷 C.加固坡面 D.减弱降水强度
【答案】3.C 4.C
【解析】3.肯达里市此次山体滑坡袭击了当地居民的房子,产生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财产损失 ,C正确;此次山体滑坡发生在城市郊区,对城市交通、河道影响较小, AB错误; 不会导致导致物种灭绝,D错误。故选C。
4.该地减少山体滑坡危害见效最快的措施是加固坡面,C正确;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不需要植树造林,A错误;疏通河谷是灾害发生后的救助措施,不是预防措施,B错误;降水强度无法人为减弱,D错误。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3 自然灾害与环境发展——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项精讲+测试,共12页。
这是一份专题07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共5页。
这是一份专题06 产业区位因素-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