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3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一)瞬时、超重和失重及临界极值问题》(含解析)
展开一、瞬时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合=ma,加速度由物体所受合力决定,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一致。当物体所受合力发生突变时,加速度也随着发生突变,而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能发生突变。
2.轻绳、轻杆和轻弹簧(橡皮条)的区别
(1)轻绳和轻杆:轻绳或轻杆断开后,原有的弹力将突变为0。
(2)轻弹簧和橡皮条:当轻弹簧和橡皮条两端与其他物体连接时,轻弹簧或橡皮条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自测1】 如图1,A、B、C三个小球质量均为m,A、B之间用一根没有弹性的轻质细线连在一起,B、C之间用轻弹簧拴接,整个系统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将A上面的细线剪断,则在剪断细线的瞬间,A、B、C三个小球的加速度分别是(重力加速度为g)( )
图1
,1.5g,0 B.g,2g,0
C.g,g,g D.g,g,0
答案 A
解析 剪断细线前,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A上面的细线的拉力为3mg,A、B之间细线的拉力为2mg,轻弹簧的拉力为mg。在剪断A上面的细线的瞬间,轻弹簧中拉力不变,小球C所受合力为零,所以C的加速度为零;A、B小球被细线拴在一起,整体受到二者重力和轻弹簧向下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3mg=2ma,解得a=1.5g,选项A正确。
二、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4.实重和视重
(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
【自测2】 (2020·北京市东城区上学期期末)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电梯地板上放置一台秤,将物体放在台秤上。电梯静止时台秤示数为FN。在电梯运动的某段过程中,台秤示数大于FN。在此过程中( )
A.物体受到的重力增大 B.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C.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下降 D.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上升
答案 D
解析 物体的视重变大,但是受到的重力没变,选项A错误;物体对台秤的压力变大,可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选项B错误;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则加速度向上,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上升或者减速下降,选项C错误,D正确。
三、临界和极值
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题目中“刚好”“恰好”“正好”等关键词句,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题目中“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一般对应临界状态。
(3)题目中“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词句,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2.常见临界问题的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断裂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
(4)最终速度(收尾速度)的临界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命题点一 瞬时问题的两类模型
1.两种模型
加速度与合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
2.解题思路
eq \x(\a\al(分析瞬时变化前后,物体的受力情况))⇒eq \x(\a\al(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eq \x(\a\al(求瞬时,加速度))
3.两个易混问题
(1)图2甲、乙中小球m1、m2原来均静止,现如果均从图中A处剪断,则剪断绳子瞬间图甲中的轻质弹簧的弹力来不及变化;图乙中的下段绳子的拉力变为0。
图2
(2)由(1)的分析可以得出:绳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例1】 (多选)如图3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轻弹簧相连,竖直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A上放有质量为2m的木块C,三者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块C迅速移开,若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木块C移开的瞬间( )
图3
A.弹簧的形变量不改变
B.弹簧的弹力大小为mg
C.木块A的加速度大小为2g
D.木块B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迅速变为2mg
答案 AC
解析 由于弹簧弹力不能突变,所以移开C的瞬间,弹簧的形变量不变,故A正确;开始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的弹力大小等于A和C的重力,即F=3mg,移开C的瞬间,弹簧的形变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变,仍为3mg,故B错误;A受到的合力大小等于C的重力,对木块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mg=ma,解得a=2g,方向竖直向上,故C正确;对B,由平衡条件得3mg+mg=FN,解得FN=4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木块B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为4mg,故D错误。
【变式1】 (多选)(2020·云南省师大附中月考)如图4所示,质量分别为m1=0.2 kg、m2=0.1 kg 的小球1和2用轻质弹簧连接。某人用手通过轻绳给小球1施加F=6 N的竖直恒力,使整个装置一起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某时刻手突然停止,此时小球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忽略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 装置在恒力F作用下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4 N
B.装置在恒力F作用下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2 N
C.手停止的瞬间,a1=10 m/s2, a2=10 m/s2
D.手停止的瞬间,a1=20 m/s2, a2=10 m/s2
答案 BD
解析 在恒力F作用下整个装置一起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1+m2)g=(m1+m2)a0
对球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弹-m2g=m2a0
联立方程得F弹=2 N,故A错误,B正确;
手停止运动的这一瞬间,绳变松弛,绳的拉力突变为0,弹簧弹力不能发生突变,F弹=2 N,对球1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弹+m1g=m1a1
得a1=20 m/s2,方向竖直向下
对球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弹-m2g=m2a2
得a2=10 m/s2,方向竖直向上
故C错误,D正确。
【变式2】 如图5所示,A球质量为B球质量的3倍,光滑固定斜面的倾角为θ,图5甲中,A、B两球用轻弹簧相连,图乙中A、B两球用轻质杆相连,系统静止时,挡板C与斜面垂直,弹簧、轻杆均与斜面平行,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突然撤去挡板的瞬间有( )
图5
A.图甲中A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θ
B.图甲中B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gsin θ
C.图乙中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均为gsin θ
D.图乙中轻杆的作用力一定不为零
答案 C
解析 设B球质量为m,则A球的质量为3m。撤去挡板前,题图甲、乙中挡板对B球的弹力大小均为4mgsin θ,因弹簧弹力不能突变,而轻杆的弹力会突变,所以撤去挡板瞬间,题图甲中A球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球所受合力大小为4mgsin θ,加速度大小为4gsin θ;题图乙中,撤去挡板的瞬间,A、B两球整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4mgsin θ,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均为gsin θ,则每个球受到的合力大小均等于自身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轻杆的作用力为零,C正确,A、B、D错误。
命题点二 超重与失重现象
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
【例2】 (多选)一兴趣小组做了一次实验,实验时让某同学从桌子上跳下,自由下落H后双脚触地,他顺势弯曲双腿,他的重心又下降了h后停住,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显示该同学受到地面的支持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6所示。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图6
A.在0至t2时间内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t2时刻该同学的加速度为零
C.t3时刻该同学的速度达到最大
D.在t3至t4时间内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 ABD
解析 在0到t2时间内,支持力小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所以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故A正确;在t2时刻,支持力等于重力,加速度为0,故B正确;在0至t2时间内该同学加速度方向向下,t2时刻该同学的速度达到最大,故C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在t3到t4时间内,支持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所以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故D正确。
【变式3】 (多选)如图7所示,蹦床运动员从空中落到床面上,运动员从接触床面下降到最低点为第一过程,从最低点上升到离开床面为第二过程,运动员 ( )
图7
A.在第—过程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B.在第二过程中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D.在第二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 CD
解析 运动员刚接触床面时,重力大于弹力,运动员向下做加速运动,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当弹力增大到等于重力时速度最大;继续下降,弹力大于重力,做减速运动,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即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C正确;在第二过程中先向上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后减速运动,处于失重状态,B错误,D正确。
【变式4】 (2020·北京市石景山区上学期期末)某同学站在电梯的水平地板上,利用速度传感器研究电梯的升降过程。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8
A. 在0~5 s内,电梯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在5~10 s内,该同学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小于其重力
C.在10~20 s内,电梯减速上升,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
D.在20~25 s内,电梯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 D
解析 在0~5 s内,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此时的加速度为正,说明电梯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此时人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误;5~10 s内,该同学做匀速运动,其对电梯地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故B错误;在10~20 s内,电梯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C错误;在20~25 s内,电梯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D正确。
命题点三 临界极值问题
1.解题基本思路
(1)认真审题,详尽分析问题中变化的过程(包括分析整体过程中有几个阶段)。
(2)寻找过程中变化的物理量。
(3)探索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4)确定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找出临界关系。
2.解题技巧方法
【例3】 [2020·北京市朝阳区4月测试(A)]如图9所示,一辆卡车的平板车厢上放置一个木箱,木箱与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0.5,卡车运行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重力加速度g=10 m/s2。(已知木箱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图9
(1)当卡车以a=2 m/s2的加速度启动时,请分析说明木箱是否会发生滑动;
(2)当卡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停止后,司机下车发现木箱已经撞在驾驶室后边缘,已知木箱在车上滑行的距离d=4 m,刹车前卡车的车速为v=72 km/h,求卡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1最小为多大。
答案 (1)木箱不会发生滑动 (2)5.6 m/s2
解析 (1)当卡车的加速度为a=2 m/s2时,假设木箱与卡车一起运动
则对于木箱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
木箱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μmg
代入数据可知Ff<Fm,假设成立,木箱不会发生滑动。
(2)刹车过程中,汽车向前运动的距离为x1=eq \f(v2,2a1)
如不撞击,木箱向前运动的距离为x2=eq \f(v2,2a2)
其中a2=eq \f(μmg,m)=μg
根据题意x2-x1≥d
代入数据解得a1≥5.6 m/s2。
【变式5】 (2020·山西大同市第一次联考)如图10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75,重力加速度为g,木板与水平面成θ角,让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大小恒定的初速率v0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
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x将发生变化,当θ角为何值时,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图10
答案 53° eq \f(2veq \\al(2,0),5g)
解析 木板与水平面成θ角时,设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木块沿木板斜面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 θ+μmgcs θ=ma
解得a=g(sin θ+μcs θ)
设木块的位移为x,有veq \\al(2,0)=2ax
根据数学关系知sin θ+μcs θ=eq \r(1+μ2)sin(θ+α)
其中tan α=μ=0.75,则α=37°
根据数学关系知木块加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小,即当θ+α=90°时加速度有最大值,且最大值a=geq \r(1+μ2)
所以有θ=90°-α=53°
加速度的最大值a=eq \f(5,4)g
解得xmin=eq \f(2veq \\al(2,0),5g)。
课时限时练
(限时:30分钟)
对点练1 瞬时问题
1.(2020·福建龙岩市期末质量检查)如图1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物块A、B质量均为m。物块A静止在轻弹簧上端,物块B用细线与斜面顶端相连,A、B靠在一起,但A、B之间无弹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某时刻将细线剪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细线剪断前,弹簧的弹力为mg
B.细线剪断前,细线的拉力为mg
C.细线剪断瞬间,弹簧的弹力发生变化
D.细线剪断瞬间,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eq \f(1,4)g
答案 D
解析 细线剪断前,由于A、B之间无弹力,对A分析可以得到弹簧的弹力F=mgsin θ=eq \f(1,2)mg,对B分析可以得到FT=mgsin θ=eq \f(1,2)mg,故A、B错误;细线剪断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故C错误;细线剪断瞬间,对A、B系统,加速度大小a=eq \f(2mgsin θ-F,2m)=eq \f(1,4)g,故D正确。
2.如图2所示,物块1、2间用刚性轻质杆连接,物块3、4间用轻质弹簧相连,物块1、3质量均为m,2、4质量均为m0,两个系统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两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物块1、2、3、4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a3、a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图2
A.a1=a2=a3=a4=0
B.a1=a2=a3=a4=g
C.a1=a2=g,a3=0,a4=eq \f(m+m0,m0)g
D.a1=g,a2=eq \f(m+m0,m0)g,a3=0,a4=eq \f(m+m0,m0)g
答案 C
解析 在抽出木板的瞬间,物块1、2与轻杆接触处的形变立即消失,物块1、2受到的合力大小均等于各自重力,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1=a2=g;物块3、4间轻弹簧的形变还没改变,此时弹簧对物块3向上的弹力大小和对物块4向下的弹力大小仍为F=mg,因此物块3满足F-mg=0,即a3=0;对物块4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4=eq \f(F+m0g,m0)=eq \f(m0+m,m0)g,故C正确,A、B、D错误。
3.如图3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左侧竖直墙上,另一端连着A小球,同时水平细线一端连着A球,另一端固定在右侧竖直墙上,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是60°,A、B两小球分别连在另一根竖直弹簧两端。开始时A、B两球都静止不动,A、B两小球的质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若不计弹簧质量,在水平细线被剪断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
图3
A.aA=aB=g B.aA=2g,aB=0
C.aA=eq \r(3)g,aB=0 D.aA=2eq \r(3)g,aB=0
答案 D
解析 水平细线被剪断前,对A、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静止时,FT=Fsin 60°,Fcs 60°=mAg+F1,F1=mBg,又mA=mB,解得FT=2eq \r(3)mAg,水平细线被剪断瞬间,FT消失,其他各力不变,A所受合力与FT等大反向,所以aA=eq \f(FT,mA)=2eq \r(3)g,aB=0,故D正确。
4.(2020·吉林“五地六校”合作体联考)如图4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A、B两小球分别连在弹簧两端,B小球用细绳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若不计弹簧质量且细绳和弹簧与斜面平行,在细绳被剪断的瞬间,A、B两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
图4
A.都等于eq \f(g,2) B.0和eq \f((m1+m2)g,2m2)
C.eq \f((m1+m2)g,2m2)和0 D.0和eq \f(g,2)
答案 B
解析 在剪断细绳之前,A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弹簧的拉力与A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小相等;在剪断细绳的瞬间,细绳上的拉力立即减为零,而弹簧的伸长量没有来得及发生改变,故弹力不变,大小仍等于A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故A球的加速度为零;在剪断细绳之前,对B球进行受力分析,B受到重力、弹簧对它沿斜面向下的拉力、支持力及绳子的拉力,在剪断细绳的瞬间,绳子上的拉力立即减为零,对B球进行受力分析,则B受到重力、弹簧沿斜面向下的拉力、支持力,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B=eq \f(m1gsin 30°+m2gsin 30°,m2)=eq \f((m1+m2)g,2m2),故B正确,A、C、D错误。
对点练2 超重和失重问题
5.如图5,跳高运动员起跳后向上运动,越过横杆后开始向下运动,则运动员越过横杆前、后在空中所处的状态分别为( )
图5
A.失重、失重 B.超重、超重
C.失重、超重 D.超重、失重
答案 A
解析 运动员在空中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为g,所以运动员越过横杆前、后在空中都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A项正确。
6.(2020·山东青岛市5月统一质量检测)如图6是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传感器记录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纵坐标为压力,横坐标为时间。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650 N,除此以外,还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
图6
A.1 s时人处在下蹲的最低点
B.2 s时人处于下蹲静止状态
C.该同学做了2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D.下蹲过程中人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 B
解析 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向下加速运动,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下,人处于失重状态,后向下减速,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故下蹲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选项D错误;在1 s时人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最小,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受到的支持力最小,即向下的加速度最大,故此时人并没有静止,它不是下蹲的最低点,选项A错误;在2 s前人经历了失重和超重两个过程,2 s 时处于下蹲静止状态,选项B正确;该同学在前2 s是下蹲过程,后2 s是起立过程,所以共做了1次下蹲一起立的动作,选项C错误。
7.如图7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斜面体C上放有一个斜劈A,A的上表面水平且放有物块B。若A、B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7
A.若C斜面光滑,A和B由静止释放,在向下运动时,B物块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
B.若C斜面光滑,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减速上滑,则B处于超重状态
C.若C斜面粗糙,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减速上滑,则B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若C斜面粗糙,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加速下滑,则B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 C
解析 若C斜面光滑,A和B由静止释放,在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整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可知,B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共三个力作用,故选项A错误;若C斜面光滑,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减速上滑,则整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此时B具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即处于失重状态,故选项B错误;若C斜面粗糙,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减速上滑,则整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由于B具有水平向左的分加速度,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B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故选项C正确;若C斜面粗糙,A和B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加速下滑,则整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此时B具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即处于失重状态,故选项D错误。
对点练3 临界极值问题
8.如图8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A,其质量为mA=2.0 kg,小车上放一个物体,其质量为mB=1.0 kg,如图8甲所示,给B一个水平推力F,当F增大到稍大于3.0 N时,A、B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F,对A施加一水平推力F′,如图乙所示。要使A、B不相对滑动,则F′的最大值Fm为( )
图8
A.2.0 N B.3.0 N
C.6.0 N D.9.0 N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图甲所示情景,设A、B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fmax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对A、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mB)a,对A有Ffmax=mAa,代入数据解得Ffmax=2.0 N。根据题图乙所示情况,设A、B刚好相对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以B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max=mBa′,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有Fmax=(mA+mB)a′,代入数据解得Fmax=6.0 N,故C正确。
9.如图9所示,倾角为θ=45°、外表面光滑的楔形滑块M放在水平面AB上,在滑块M的顶端O处固定一细线,细线的另一端拴一小球,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eq \f(\r(5),5) kg,当滑块M以a=2g 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细线拉力的大小为(取g=10 m/s2)( )
图9
A.10 N B.5 N
C.eq \r(5) N D.eq \r(10) N
答案 A
解析 当滑块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某一临界值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恰好为零,此时小球受到重力和线的拉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Tcs θ=ma0,FTsin θ-mg=0,其中θ=45°,解得a0=g,则知当滑块向右运动的加速度a=2g时,小球已“飘”起来了,此时小球受力如图乙所示,则有FT′cs α=m·2g,FT′sin α-mg=0,又cs2α+sin2α=1,联立解得FT′=10 N,故选项A正确。
10.如图10,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已知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与B的质量之比为( )
图10
A.eq \f(1,μ1μ2) B.eq \f(1-μ1μ2,μ1μ2)
C.eq \f(1+μ1μ2,μ1μ2) D.eq \f(2+μ1μ2,μ1μ2)
答案 B
解析 对滑块A、B整体在水平方向上,有F=μ2(mA+mB)g,对滑块B在竖直方向上,有μ1F=mBg,联立解得eq \f(mA,mB)=eq \f(1-μ1μ2,μ1μ2),选项B正确。
11.(2020·山东六地市3月在线大联考)如图11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图11
A.g B.eq \f((M-m)g,m)
C.eq \f(Mg,m) D.eq \f((M+m)g,m)
答案 D
解析 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弹簧对框架向上的作用力等于框架重力,则小球受到向下的合力等于mg+Mg,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g=ma,解得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a=eq \f(M+m,m)g,选项D正确。
12.(2020·山西吕梁市第一次模拟)用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小球将一固定在墙上的水平轻质弹簧压缩了x(小球与弹簧不拴连),弹簧劲度系数为k,如图12所示。将细绳剪断后( )
图12
A.小球立即获得eq \f(kx,m)的加速度
B.小球在细绳剪断瞬间起开始做平抛运动
C.小球落地的时间小于eq \r(\f(2h,g))
D.小球落地的速度大于eq \r(2gh)
答案 D
解析 细绳剪断前小球受重力、弹力和拉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故弹力和重力的合力为F合=eq \r((kx)2+(mg)2),剪断细线瞬间,弹力和重力不变,则两力的合力不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合=eq \r((kx)2+(mg)2)=ma,解得a=eq \f(\r((kx)2+(mg)2),m),A错误;将细绳剪断后,小球受到重力和弹簧的弹力的共同的作用,合力斜向右下方,并不是只有重力的作用,所以不是平抛运动,B错误;小球竖直方向只受重力,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h=eq \f(1,2)gt2,故小球落地的时间t=eq \r(\f(2h,g)),C错误;如果不受弹簧弹力,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v2=2gh,解得落地速度v=eq \r(2gh),由于水平方向有弹簧弹力作用,则水平方向会加速,从而获得水平速度,而落地时竖直方向的速度不变,所以落地速度大于eq \r(2gh),D正确。
13.(2020·山东九校上学期期末)如图13所示,弯折杆ABCD的D端接一个小球,杆和球的总质量为m,一小环套在杆AB段上用绳吊着,恰好能一起以加速度a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杆AB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 )
图13
A.杆对环的压力为mgsin θ+masin θ
B.环与杆的摩擦力为mgcs θ+macs θ
C.环对杆的作用力为mg+ma
D.杆和球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 C
解析 杆和球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作用,沿BA和垂直BA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加速度,沿BA方向,有Ff-mgsin θ=masin θ
垂直BA方向FN-mgcs θ=macs θ
得Ff=mgsin θ+masin θ,FN=mgcs θ+macs θ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N′=FN,所以选项A、B错误;环对杆和球的作用力为支持力、摩擦力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作用力方向一定竖直向上,且F-mg=ma
即F=mg+ma,选项C正确;杆和球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选项D错误。
14.如图14所示,一弹簧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37°的光滑固定斜面的底端,另一端拴住质量为m1=6 kg 的物体P,Q为一质量为m2=10 kg的物体,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600 N/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给物体Q施加一个方向沿斜面向上的力F,使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时间内,F为变力,0.2 s以后F为恒力,sin 37°=0.6,cs 37°=0.8,g取10 m/s2。求:
图14
(1)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压缩量x0;
(2)物体Q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3)力F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答案 (1)0.16 m (2)eq \f(10,3) m/s2 (3)eq \f(280,3) N eq \f(160,3) N
解析 (1)设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对整体受力分析,平行斜面方向有(m1+m2)gsin θ=kx0
解得x0=0.16 m。
(2)前0.2 s时间内F为变力,之后为恒力,则0.2 s时刻两物体分离,此时P、Q之间的弹力为零且加速度大小相等,设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1,
对物体P,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kx1-m1gsin θ=m1a
前0.2 s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
x0-x1=eq \f(1,2)at2
联立解得a=eq \f(10,3) m/s2。
(3)对两物体受力分析知,开始运动时拉力最小,分离时拉力最大,则
Fmin=(m1+m2)a=eq \f(160,3) N
对Q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x-m2gsin θ=m2a
解得Fmax=m2(gsin θ+a)=eq \f(280,3) N。
从受力的角度判断
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
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
极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数学法
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过关练习专题1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瞬时问题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过关练习专题1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瞬时问题 (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3章 微专题21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3章 微专题21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含解析),共6页。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2章 微专题14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2章 微专题14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