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0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之纠错笔记系列(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0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之纠错笔记系列(有答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易错点1 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记忆不牢
1.如图为正常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
③B中的CO2浓度高于C
④血红蛋白存在于D内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对内环境的成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判断不清,也易出错。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血浆。
【参考答案】A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
二看
三看
2.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
(1)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
①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巧用内环境示意图识别四种体液
a.
b.
c.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1.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易错点2 对内环境的稳态理解不透彻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错因分析】对稳态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而出错,对内环境的成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也易出错。内环境的稳态既包括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当稳态遭到破坏时,要依据具体的破坏因素来确定对机体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A
一、渗透压
(l)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成因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附力
渗透压大小
越多
越大
越大
越少
越小
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4)与人体的健康:
①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
②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营养不良使合成量减少;肾小球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③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
二、酸碱度
(l)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在7.35~7.45之间。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 -, 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 -, 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三、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3)与人体健康:
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⑦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答案】A
易错点3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相关图解的能力不足
3.如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D.结构A代表大脑皮层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理解血糖调节的刺激,血糖调节的过程、原理,识别不出相关的结构而出错。血糖调节过程中,通过下丘脑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由血糖含量变化刺激胰岛细胞引起的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中胰岛细胞、肾上腺作为效应器,感受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影响,体液调节中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调节血糖平衡。
【参考答案】C
1.进食后和处于高度饥饿状态时,血糖的主要来源与去向。
(1)进食后的半个小时内。
血糖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糖类;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人体处于高度饥饿状态时。
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的分解;去向:氧化分解。
2.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
细胞名称
分泌激素
激素的作用
a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浓度
b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浓度
当人体剧烈运动消耗大量糖类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会增强,具体的调节过程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以保持血糖含量的稳定,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3.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关系,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1 h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量降低。
(2)据图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据此得出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胰高血糖素与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血糖浓度增加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降低,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关系。
3.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学生上午上第四节课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有所增加
B.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3.9〜6.1 mmol/L,仅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C.肝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具有识别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多种受体
D.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糖高的食物,以补充随尿液排出的糖
【答案】C
易错点4 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把握不准确
4.下图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内一次饮1L生理盐水和饮1L清水后的排尿率变化(箭头表示饮水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曲线a情况下,血浆渗透压先升高后降低
B.曲线a情况下,抗利尿激素持续分泌
C.曲线b情况下,肾小管的水通道蛋白关闭
D.曲线b情况下,大脑皮层持续产生渴感
【错因分析】读图识图不准确,不能根据图分析饮水过多、食物过咸对渗透压的影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区分不清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关系。无论是饮水过少还是食物过咸造成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新收能力增强,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新收能力减弱,通过排出尿液,恢复正常的渗透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识图,梳理水平衡调节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饮用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排尿量基本不变,可推知曲线b表示饮用生理盐水后的排尿率,则曲线a表示饮用清水后的排尿率。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
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据此答题。
【参考答案】B
水盐平衡的调节图解
(1)根据图示,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其作用部为肾小管、集合管,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2)水盐平衡调节中的剌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渴觉产生的部位依次是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大脑皮层。
(3)下丘脑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能够调节水盐平衡、能够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依据上面所述内容可得出下丘脑具有以下功能:含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调节水盐平衡→神经中枢;能够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传导兴奋。
4.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相关知识。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易错点5 对体温调节的机制模糊不清
5.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下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 min,皮肤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室温降低,皮肤散热增加
C.第100 min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理解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和调节过程,将冷觉、热觉的产生部位和体温调节的中枢弄错而出错。人体体温稳定的实质是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寒冷环境中产热和散热都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热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体温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C
体温调节图解
(1)据图分析促进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且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的途径有:①骨骼肌、立毛肌收缩,产热量增加。②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新陈代谢加强,产热增多。
(3)在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体温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不是同一区域,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5.当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C正确。
易错点6 分析免疫调节问题的能力不足
6.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该免疫过程可能需要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刺激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人体自身组织细胞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过程中细胞的作用的理解,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吞噬细胞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作用。
【参考答案】A
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分泌淋巴因子,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参与二次免疫,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
概念: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反应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6.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来源:学+科+网]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A
一、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不同点
成分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包括循环、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统;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来源:学科网]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三、组织水肿的含义及原因
组织水肿简单理解就是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有:
(1)严重营养不良或肝脏功能减弱,引起合成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2)花粉等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加。
(3)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液增加。
(4)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如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引起水滞留。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五、体温平衡调节
六、水盐平衡调节
七、免疫系统的组成
八、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来源:学科网ZXXK]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九、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1.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2.清除功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细胞或癌变细胞。
十、免疫功能的失调
1.防卫功能过强
(1)自身免疫病
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a.概念: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预防措施:
①找出过敏原;②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防卫功能过弱
免疫缺陷症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2018海南)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A正确;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B正确;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D错误。学@科网
2.(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3.(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B正确。
4.(2018浙江卷,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答案】B
【解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的“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B正确,A、C、D均错误。
5.(2017·新课标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6.(2017·天津卷)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考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7.(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
8.(2016·上海卷)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欲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ab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处于寒冷环境或汗液分泌增加,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非自主性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综合分析可得出C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的因素。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明确体温升高或降低的原因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增减引起的,进而分析各种现象导致体温升高还是降低。
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超出正常范围时,可引起某些疾病。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内环境。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在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时,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9.(2016·浙江卷)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内环境、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10.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相关知识点。内环境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中含有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及调节物质(如激素),所以②葡萄糖、④二氧化碳、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②④⑥⑦⑧⑨都在人体内环境中;①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因此①③⑤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故选B。
11.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③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①和④
C.若③为肺泡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⑤处
D.①中的葡萄糖需穿过3层生物膜才能被③利用
【答案】D
12.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A错误。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中多,C正确。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应存在于肠道中,不会在血浆中,因为血浆中有血浆蛋白,D正确。
1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抗体、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C.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
【答案】D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D.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A错误;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进入组织液,与突触后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C错误;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则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会增加,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15.下列有关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B.大量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16.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内环境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垂体,A错误;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B错误;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17.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
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
C.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D.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C
18.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③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C错误;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⑥过程,D错误。
19.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促进作用的是③④
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增加
【答案】B
20.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21.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出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缺陷病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22.(2017·新课标Ⅱ)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炎热条件和寒冷条件下动物体温平衡调节,注意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易错点为对照组设置的目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目的就是排除除自变量外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来源:学,科,网]
23.(2017·新课标Ⅲ)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 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熟悉血糖调节模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来源:Zxxk.Com]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据此并结合题意“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免疫功能下降,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甲疫苗可作为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大量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有: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名师点睛】本题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为题材,综合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将这一信息与所学特异性免疫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并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建立联系,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5.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 _______________。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通过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_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_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1)⑥
(2)①④⑥
(3)[①⑥] 淋巴、组织液 蛋白质
(4)神经 体液 免疫
(5)pH
(6)吸水 升高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是红细胞,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1)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即图中的⑥。(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①⑥]淋巴、组织液。④和⑥相比,⑥组织液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4)人体内环境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是缓冲物质,能维持pH稳定。(6)细胞外液的Na+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收能力增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03 细胞的生命历程-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之纠错笔记系列(有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的凋亡,细胞的癌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02 细胞的代谢-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之纠错笔记系列(有答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作用条件温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