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7gD,1kg氯的ClO2的质量,【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聚焦可持续生活,致力于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 垃圾分类投放,资源回收利用 B.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节约生产成本
C. 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 D. 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很多奇迹。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冶炼生铁 C. 雕琢玉器 D. 粮食酿醋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氮气 D. 氧气
4.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二氧化锰 D. 酒精
5.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如图为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铷属于金属元素 B. 铷元素符号为Rb
C.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 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
6. 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监考教师观察到同学们的如下操作,其中没有错误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量取液体
C. 取用固体 D. 加热液体
7.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C. 铁与盐酸反应:2Fe+6HCl=2FeCl3+3H2↑
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CO−高温2Fe+3CO2
8. “做法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
9. 重庆温泉资源多,温泉水中溶解了多种矿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可以降低泉水的硬度 B. 活性炭可吸附泉水中的色素
C. 可用肥皂水检验泉水是否为硬水 D. 泉水经蒸馏后可以获得纯水
10. “中国芯,中国造”。制造芯片,离不开单质硅(Si)的制备:SiO2+2C−高温Si+2C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
A. SiO2读作二氧化硅 B. C表现出氧化性
C. SiO2发生还原反应 D.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11. 小王同学举出如下实例来体现化学学科观念,其中正确的是( )
A. 分类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
B. 微粒观:氧化汞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
C. 变化观:随着科学的发展,能将锌、铜熔合制得黄金
D. 守恒观: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必为20mL
12. 模型建构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模型图不正确的是( )
A. 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B. 金刚石结构模型
C. 物质分类关系模型
D. 原子核结构模型
13. 汉黄芩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汉黄芩素完全燃烧生成CO和H2O B. 汉黄芩素含有33个原子
C. 汉黄芩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D. 汉黄芩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4.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二氧化碳和氢气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探究蜡烛是否含有碳元素
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烧杯
C
区分真黄金与假黄金(铜锌合金)
分别加入稀硫酸
D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种气体中
A. A B. B C. C D. D
15.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 CuO(Fe粉):用磁铁吸引 B. CO(CO2):通过高温的木炭层
C. O2(N2):通过灼热的铜网 D.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16. 如果将KMnO4与KClO3固体混合后再加热。下列图象所表示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7.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氖原子 ______。
(2)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 ______。
(3)新型绿色消毒剂高铁酸钠(Na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18.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1)大气中的CO2过多会引起 ______效应增强。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______(填序号)。
A.天然气
B.石油
C.肼(N2H4)
(3)捕集、封存和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例如可对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封存,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可被压缩的原因是 ______。科学家已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燃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3H2−催化剂X+CH3OH,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_。
19. 学会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观念,分析下列表征图后回答问题。
(1)图1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转化关系。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______(填元素名称);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通过反应 ______(填序号)实现。
(2)图2表示氧和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氧原子和硫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______。
(3)图3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0. 铁及其合金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1)日常生活中用铁锅烧水煮饭,这是利用了金属铁的 ______性。制造铁锅的金属材料常用生铁,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 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钢的含碳量。
(2)铁粉可作食品脱氧剂,其原理与铁生锈相同,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3)锰钢常用于制造铁轨。已知锰(Mn)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镁和锌之间,下列试剂能够验证铁和锰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______(填序号)。
A.Fe、Mn、MgSO4溶液
B.Fe、Mn、ZnSO4溶液
C.Cu、FeSO4溶液、MnSO4溶液
(4)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这一方法是湿法冶金技术的起源。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1.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1)打开K1,将H2O2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观察到B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2)打开K2,关闭K1,继续滴入H2O2溶液,观察到C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通过比较打开K2前、后白磷的变化,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请你推测实验室里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______。
22. 如图是教材中的3个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仪器③的名称为 ______。
(2)实验A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
(3)实验B非常成功,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4)实验C发生装置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当出现燃着的木条 ______的现象时,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CO2。
23.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进行探究实验。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为了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 ______。
(3)冷却后,小组同学对试管中残留固体的成分产生了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残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KClO3和KCl。
猜想二: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三:KClO3、KCl和MnO2。
【讨论交流】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一是不成立的,理由是 ______。
【实验与结论】小李同学为了验证猜想三,继续进行如下实验:先拆除上述装置A、B间的胶皮管,然后加热试管中的残留固体,同时将 ______靠近装置A的导管口处检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的结论。
【反思与总结】小刘同学分析了小李的实验方法后认为:若要证明猜想二正确,只需要证明残留固体中一定不存在 ______(填物质名称)即可。
24. 二氧化氯(ClO2)不仅能对饮用水消毒,而且可以有效灭杀病毒,是常用的新冠肺炎消毒剂,实验室制取ClO2的一种反应原理为Cl2+2NaClO2=2NaCl+2ClO2。现将氯气(Cl2)通入亚氯酸钠(NaClO2)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54kgClO2。试计算:
(1)NaClO2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2)含有7.1kg氯的ClO2的质量。
(3)参加反应的NaClO2的质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垃圾分类投放并回收处理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不合题意;
B、为节约生产成本,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水,不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C、大力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不合题意;
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不合题意。
故选:B。
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的措施很多。只有合理即可。
本题考查化学与环保相关的知识,比较基础,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答案】C
【解析】解:A、陶瓷烧制是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冶炼生铁,有新物质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雕琢玉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粮食酿醋有醋酸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变化实质、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
【解析】解: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能供给动植物的呼吸。
故选:D。
根据已有的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用途,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4.【答案】A
【解析】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错;
C、二氧化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错;
D、酒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错。
故选:A。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5.【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铷元素符号为Rb,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上方,该项错误;
B、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该项正确;
C、取用块状药品时,试管应横放,用镊子夹取药品放在试管口,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该项错误;
D、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到人,该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的使用。
7.【答案】B
【解析】解:A、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S+O2−点燃SO2,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2O3+3CO−高温2Fe+3CO2,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8.【答案】D
【解析】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后不能立即用水浇灭,会造成油滴飞溅,燃烧面扩大,油烫伤人,说法错误;
B、酒精灯的灯芯是活动的,且酒精是易燃物质,所以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不可用嘴吹灭,说法错误;
C、发生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说法错误;
D、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灭火原理分析。
B、根据灭火原理分析。
C、根据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学过的知识.
9.【答案】A
【解析】解:A、过滤可以降低泉水的硬度错误,因为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活性炭可吸附泉水中的色素正确,因为活性炭有吸附作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可用肥皂水检验泉水是否为硬水正确,因为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泉水经蒸馏后可以获得纯水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A、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B、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10.【答案】B
【解析】解:A、SiO2读作二氧化硅,说法正确;
B、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表现出了还原性,说法错误;
C、二氧化硅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
D、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化学式的读作分析。
B、根据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硅失去了氧,进行分析判断。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具有还原性、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特征、置换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金刚石、石墨、C6o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单质,故A说法正确。
B、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故B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锌、铜熔合不能制得黄金,故C说法错误。
D、分子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mL,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化汞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分类、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氢的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故正确。
B、金刚石中碳原子呈正八面体结构,故正确;
C、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故正确;
D、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A、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考虑;
B、根据金刚石结构分析解答;
C、根据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分析解答;
D、根据原子结构来分析。
本题在解答时,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物质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的构成,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
13.【答案】C
【解析】解:A、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汉黄芩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故A错误;
B、汉黄芩素是由汉黄芩素分子构成的,每个汉黄芩素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共33个原子,故B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
D、汉黄芩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16):(1×12):(16×5)=48:3:2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正确。
B、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进一步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是否含有碳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该选项正确。
D、人体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因此木条在吸入的空气中燃烧比呼出气体中更剧烈,该选项正确。
故选:B。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氧气支持燃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C
【解析】解:A、Fe粉能被磁铁吸引,氧化铜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2能与高温的木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因此钾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正确。
B、反应前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不是0,该选项不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高锰酸钾不断分解生成二氧化锰,该选项不正确。
D、开始一段时间,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一段时间后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因此生成氧气的速率是逐渐增大的,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2NeCl− Na2Fe+6O4
【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氖原子表示为2Ne。
(2)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
(3)高铁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铁元素显+6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高铁酸钠(Na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6价可表示为:Na2Fe+6O4。
故答案为:
(1)2Ne;
(2)Cl−;
(3)Na2Fe+6O4。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氯离子。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答案】温室 C 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H2O
【解析】解:(1)大气中的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故答案为:温室;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石油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因此天然气和石油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而肼(N2H4)中不含碳元素,在氧气中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
(3)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因此二氧化碳气体可被压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其数目不变,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因此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H2O;故答案为: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H2O。
(1)根据大气中的CO2过多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性质来分析;
(3)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针对“碳中和”的含义和相关举措进行考查,题目较易,学生利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就能解决。
19.【答案】氧元素 ②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SO2+O2−一定条件2SO3
【解析】解:(1)图1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转化关系。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由物质的转化可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能生成氧气,可以通过反应②实现。
(2)图2表示氧和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氧原子和硫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定条件下生成了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2SO2+O2−一定条件2SO3。
故答案为:(1)氧元素;②;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2SO2+O2−一定条件2SO3。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转化分析回答;
(2)根据原子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的关系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模型图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0.【答案】导热 大于 氧气 BFe+CuSO4=Cu+FeSO4
【解析】解:(1)生活中用铁锅烧水煮饭,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区别是生铁中的碳含量高于钢;故答案为:导热性;大于;
(2)铁生锈需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因此铁粉作食品脱氧剂的原理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答案为:氧气;
(3)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锰的活动性介于镁和锌之间,故锰的活动性比铁强,铁和锰都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不能证明铁和锰的活动性,该项错误;
B、锰的活动性比锌强,能够与硫酸锌发生置换反应,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能与硫酸锌发生反应,故能够证明铁和锰的活动性,该项正确;
C、铜的活动性比锰和铁都弱,不能与硫酸亚铁和硫酸锰反应,该项错误;
故选B;
(4)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答案为:Fe+CuSO4=Cu+FeSO4。
(1)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
(2)铁生锈需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4)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本题对金属的活动性进行了考查,另外还考查了金属的物理通性和铁生锈的条件,题目难度一般。
21.【答案】2H2O2−MnO22H2O+O2↑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着火点 4P+5O2−点燃2P2O5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低温密封保存
【解析】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
(2)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没打开K2时,没有氧气,打开K2后有氧气进入,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4P+5O2−点燃2P2O5;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白磷着火点较低,因此需要低温保存,另外与氧气接触也会发生燃烧,所以需要密封保存,所以实验室需要低温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低温密封保存。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实验过程总结保存方法。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2.【答案】长颈漏斗 氢气(或H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aCO3+2HCl=CaCl2+H2O+CO2↑熄灭
【解析】解:(1)仪器③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实验A玻璃管①与电源负极相连,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3)实验B非常成功,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出现燃着的木条熄灭的现象时,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CO2。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氢气(或H2);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CaCO3+2HCl=CaCl2+H2O+CO2↑;熄灭。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
(3)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相关实验的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2KClO3−MnO2△2KCl+3O2↑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KCl和MnO2 固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带火星的木条 氯酸钾
【解析】解:(1)试管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
故答案为:2KClO3−MnO2△2KCl+3O2↑。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为了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故答案为: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3)【作出猜想】
猜想一:KClO3和KCl。
猜想二:KCl和MnO2。
猜想三:KClO3、KCl和MnO2。
故答案为:KCl和MnO2。
【讨论交流】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一是不成立的,理由是固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故答案为:固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实验与结论】
小李同学为了验证猜想三,继续进行如下实验:先拆除上述装置A、B间的胶皮管,然后加热试管中的残留固体,同时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装置A的导管口处检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即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得出猜想三正确的结论。
故答案为:带火星的木条。
【反思与总结】
小刘同学分析了小李的实验方法后认为:若要证明猜想二正确,只需要证明残留固体中一定不存在氯酸钾即可。
故答案为:氯酸钾。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为了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23:32
【解析】解:(1)NaClO2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16×2)=23:32,故答案为:23:32;
(2)含有7.1kg氯的ClO2的质量为:
7.1kg÷(35.535.5+16×2×100%)=13.5kg
答:含有7.1kg氯的ClO2的质量为13.5kg;
(3)参加反应的NaClO2的质量为x。
Cl2+2NaClO2=2NaCl+2ClO2
181 135
x 54kg
181135=x54kg
x=72.4kg
答:参加反应的NaClO2的质量为72.4kg。
(1)、(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计算;
(3)根据ClO2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NaClO2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下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5mL液体 C,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长寿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H2O和X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D,【答案】C,94%、二氧化碳0,【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