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36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36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N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36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2019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以“绿色发展、节能先行”为主题。下列行为符合该理念的是( )
A. 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B. 骑行共享单车,践行低碳生活
C. 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 D. 过度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2. 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加热时产生气泡 B. 活性炭脱色制白糖
C. 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D. 秸秆发酵制甲烷
3. 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 磨杵成针 B. 百炼成钢 C. 木已成舟 D. 风吹草动
4. 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验满 B. 向试管内加铁钉
C. 检验氢气纯度 D. 给液体加热
5.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有气体只用于医疗急救
B.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C. 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6. 下列标志表示可回收利用的是( )
A. B. C. D.
7.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
B.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的大小改变
C.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变快
D. H2O和H2O2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8. 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钛中Ti的化合价为+2价
B. 这种检测试纸是一种混合物
C. 萘胺中含有10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
D. 萘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0:9:1
9.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B. 2H:表述2个氢原子
C. 钙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C60的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效=核电荷数
B.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11.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点燃2Fe2O3
B. 高炉炼铁原理Fe2O3+3CO=2Fe+3CO2
C.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OH+H2SO4=NaSO4+H2O
D.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12.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硬水和软水可用pH试纸来区分
B.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C.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 活性炭能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13.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B. 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C. 厨房内天然气泄漏开启排气扇通风
D. 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14. 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B. 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水是一种氧化物
D. 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
15. 下列对化学用语中数字“3”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①Fe3+②3H2③NaN+3O2④
A. 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① B. 表示原子个数的是②
C.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③ D. 表示最外层电子数的是④
16. 中国科学家潘锦功成功研发“发电玻璃”,“发电玻璃”又叫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被誉为“挂在墙上的油田”!碲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在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
B. 碲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Te2−
C. 碲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2
D. 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17.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 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 CO可用于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18. 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认识原子
B.性质与用途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③分子由原子构成
①N2常温下性质稳定--制氮肥、炸药
②石墨质软而滑腻--做润滑剂
③氦气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催化剂问题
D.灭火三措施
①催化剂是二氧化锰
②催化剂总是加快反应的速率
③催化剂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降低着火点
A. A B. B C. C D. D
19.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的氧化铁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二氧化碳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CO2体积分效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CO2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CO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中M→N的变化过程,说明CO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曲线中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 曲线中N→P和P→Q相比较,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 曲线中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CO2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21. “摇头丸”是一种常见的毒品,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其化学式为C10H15N,下列有关甲基苯丙胺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由三种非金属组成的
B. 是氧化物
C. 是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
D. 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3
2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 反应基本类型都是分解反应
C. 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D. 收集的方法不相同
23. 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 B. 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
C. 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2g D. 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1
24.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证明 CO2比空 气的密度大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验证 CO2能溶于水
证明石墨具有导电 性
A. A B. B C. C D. D
25. 在一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0
25
2
15
反应后的质量/g
29
10
n
21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乙可能是化合物 D.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3:2
26. 将金属R和M分别浸入稀硫酸里,R溶解而M不溶解,将M浸入金属T的硝酸盐溶液里,M的表面析出T.这三种金属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 T、R、M B. R、M、T C. T、M、R D. M、R、T
27. 相等质量的镁、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的金属是( )
A. Fe
B. Zn
C. Mg
D. 无法判断
28. 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
A. 滤渣中一定有Fe粉 B. 滤渣中一定有Cu粉
C. 滤液中一定有Fe2+ D. 滤液中一定有Ag+、Cu2+
29. 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 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 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D. 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30.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CO”的反应中碳发生还原反应
B. “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 “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 “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
31. 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或文字填空:
(1)2个氯气分子______;3个铝离子______;金刚石______;C2H5OH______。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甲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②丙分子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是______;
③请补全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S+______O2−点燃2H2O+______。
32.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性。
(3)食醋是常用的调味品,一般含有3%−5%的醋酸(化学式CH3COOH)。醋酸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各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4)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图1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加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
②图2电解水可制取氢气,电极X为电源的______(填“正”成“负”)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3.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自来水厂净化处理水的过程中加适量的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3)西气东输将改变居民的气体燃料结构,下表是几种气体燃料的价格和热值:
燃料
煤气
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
价格
1.4元/千克
6.0元/千克
1.8元/千克
热值
1.56×104kJ/kg
4.5×104kJ/kg
3.9×104kJ/kg
综合考虑,你将选择哪种燃料______,理由是______;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使燃料充分燃烧常用的方法是______。汽车尾气中的CO跟NO在某种钠米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NO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4. 如图装置适当组合可用于O2、H2、CO2等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若A装置内药品为Zn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装置A制取CO2,瓶中固体反应物的俗称为______。
(3)B装置正放桌面,用于收集A装置生成的O2,则a接______(选填“b”或“c”);若B装置装满水,用于收集A装置生成的H2,则a接______(选填“b”或“c”)。
35. 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步骤: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用注射器推入适量H2O2溶液。
(1)实验中所用的H2O2溶液属于______(“混合物”或“纯净物”)。
(2)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
(3)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
36.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第一步: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瓶中,并将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1)上述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具有______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发现水面上升不足15,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填一个原因即可)______。
(3)甲同学用碳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发现与上述实验现象不同,其原因是______。
(4)乙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进方法装置如图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37. 某同学取24g镁带于烧杯中,加入稀硫酸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克?(Mg+H2SO4=MgSO4+H2↑)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
A、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故A错;
B、骑行共享单车,践行低碳生活,不污染环境,故B正确;
C、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会污染环境,故C错;
D、过度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会污染水体,故D错。
故选:B。
绿色发展是无污染的发展,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寻找科学的方法,防止环境污染是当务之急。
2.【答案】D
【解析】解:A、水加热时产生气泡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活性炭脱色制白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秸秆发酵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甲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甲烷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B
【解析】解:A、磨杵成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百炼成钢,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风吹草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解: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装铁钉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氧气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选项说法正确;
C、N2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能燃烧,不属于可燃物,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C
【解析】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
C、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利用标志;
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氧化物标志.
故选:C.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属于学生识记性的知识,了解回收制品的标志,从自我做起,将资源回收再利用.
7.【答案】B
【解析】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H2O和H2O2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错误;
B、根据题意,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该试纸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说法正确;
C、1个“萘胺”(C10H9N)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D、萘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9):(14×1)≠10:9:1,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有机物与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解:A、化学式前边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H2O表示2个水分子,正确;
B、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正确;
C、钙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正确;
D、C60的分子结构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镂空的足球状,该结构不是C60的分子结构,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答案】C
【解析】解:A、原子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效=核电荷数,故A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正确;
C、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说法错误;
D、分子和原子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难度不大。
11.【答案】D
【解析】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3O4,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B、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2Fe+3CO2,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选项书写正确。
故选:D。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12.【答案】B
【解析】解:A.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分,软水遇到肥皂水会产生大量泡沫,硬水遇到肥皂水会产生大量浮渣,选项说法错误;
B.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选项说法正确;
C.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不能使海水转化为淡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生成了单质和化合物,但不属于置换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活性炭的作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水的有关知识点,难度不大,可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解答。
13.【答案】C
【解析】解: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A.为了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
C.厨房内天然气泄漏严禁开启任何电器,防止发生爆炸;
D.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可以达到及时灭火,减少人员、财务损失。
故选:C。
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灯灭火分析;
C、根据天然气泄漏进行解答;
D、根据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进行解答。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4.【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水的组成、构成、电解水实验的结论的知识,属于基本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不都是物理变化,投药消毒就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正确;
C、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D、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正极得到氧气,故正确;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解:A、化合价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故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③,说法错误;
B、原子的个数是将数字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前面,故②不能表示原子的个数,说法错误;
C、粒子所带的电荷数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故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①,说法错误;
D、④中的数字3表示最外层电子数,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6.【答案】D
【解析】解:A、在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Te2−,该选项说法正确;
C、碲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2,该选项说法正确;
D、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是g。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解:A.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说法正确;③分子由原子构成,说法正确,选项说法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B.N2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C.①二氧化锰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并不一定对所有反应都能起催化作用,原说法错误;②催化剂不一定是加快反应的速率,有的是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能改变,可采用降低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原子的概念与结构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及其性质来分析;
D.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但是考查的知识全面,因此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C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20.【答案】D
【解析】解:A.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这是因为敞口放置,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部分二氧化碳分子运动到瓶外;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会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在重力作用下,部分二氧化碳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B.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正确;
C.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重力作用下,部分二氧化碳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正确;
D.Q点以后,由于手依然紧贴瓶口,温度并未明显改变,因此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度不会减慢,错误。
故选:D。
根据微粒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一定越快;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
根据分子的性质结合图象来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21.【答案】D
【解析】解:A、甲基苯丙胺是由碳、氢、氮三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不是是由三种非金属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基苯丙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基苯丙胺是由甲基苯丙胺分子构成的,1个甲基苯丙胺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甲基苯丙胺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则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10:15=2: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甲基苯丙胺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甲基苯丙胺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甲基苯丙胺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需要使用催化剂;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不需要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的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反应物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C
【解析】解: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2↑+CO2↑;
A、根据甲酸的化学式HCOOH可知,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1,故错误;
B、乙为二氧化碳,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故错误;
C、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46g×212+16×2+1×2×100%=2g,故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微观模型图的意义、方程式的书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答案】B
【解析】解: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会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了,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A、根据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判断。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C、根据软塑料瓶变瘪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灯泡发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5.【答案】C
【解析】解:A、n=20+25+2+15−21−10−29=2,反应后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甲、丁质量增大,都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C、乙分解生成两种物质,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9−20):(21−15)=3:2,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6.【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将金属R和M分别浸入稀硫酸里,R溶解而M不溶解,说明R在氢前,M在氢后,说明R的化学性质比M活泼;由将M浸入金属T的硝酸盐溶液里,M的表面析出T,说明M的化学性质比T活泼。因此三种物质的金属活动性弱到强关系为:T锌(根据同质量同价态金属与酸反应时原子量越小的生成的氢气越多),分析图象Y的图象表示氢气的量居中应该是铁;
故选:A。
此题主要是看相等质量的镁、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是生成氢气的多少,根据同质量同价态金属与酸反应时原子量越小的生成的氢气越多可对X、Y、Z三者的曲线进行判断;
此题是对金属与酸反应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相同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的多少,至于反应的速度的快慢因反应时酸的浓度未知所以无法区分三者,此题属基础性计算分析考查题.
28.【答案】C
【解析】解: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滤渣中一定没Fe粉,结论错误,故A错误;
B、金属活动性越差的金属,越容易被置换,滤渣中一定有银粉,而不一定有铜粉,故B错误;
C、铁一定与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反应,而生成亚铁离子,故C正确;
D、如果Ag+、Cu2+被置换出来,则“溶液中一定有Ag+、Cu2+”,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活动性:铁>铜>银,因为过滤后往滤渣中加盐酸,铜铁银中只有铁能和盐酸反应放出气泡.所以滤渣中没有铁.铁一定与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反应,而生成亚铁离子.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及其应用原则,学会处理实际问题.
29.【答案】D
【解析】解:A、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时,锌与镁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答案】C
【解析】解:A、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或CO与O2反应生成CO2,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CO2⇌H2CO3”的反应不能用酚酞试剂验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碳的化学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1.【答案】2Cl2 3Al3+ C 乙醇 −21:132SO2
【解析】解:(1)氯气分子是双原子分子,2个氯气分子的符号为:2Cl2;3个铝离子在铝离子符号的前边加计量数3,符号为:3Al3+;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的直接构成的,符号为:C;C2H5OH的名称是乙醇。
(2)由反应的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2H2S+3O2−点燃2SO2+2H2O。
①甲物质是H2S,氢显+1价,由化合价原则可推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②丙分子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是32:(16×2)=1:1;
③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点燃2H2O+2SO2。
故答案为:(1)2Cl2;3Al3+;C;乙醇。
(2)①−2;②1:1;③3;2SO2。
(1)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2)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学式的意义、方程式的意义等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2.【答案】元素 吸附 3 C:H:O=6:1:8 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 正 2H2O−通电2H2↑+O2↑分解反应
【解析】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元素;故填:元素;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故填:吸附;
(3)由醋酸的化学式可知,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醋酸中碳、氢、氧三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故填:3;C:H:O=6:1:8;
(4)①图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加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故填: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
②电极X连接的试管a中气体的体积较小,是氧气,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X是电源的正极;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填:正;2H2O−通电2H2↑+O2↑;分解反应。
(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4)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电解水的原理与现象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3.【答案】水蒸气 CO2 天然气 单位价格购买的天然气的热量较多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 2NO+2CO−催化剂2CO2+N2
【解析】解:(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填:水蒸气;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Ca(ClO)2+X+H2O=CaCO3↓+2HClO中,反应后Ca、C、O、H、Cl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1、5、2、2,反应前已有Ca、Cl、O、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2、3、2,故X中含有C、O元素原子个数分别为1、2,故X的化学式为CO2;故填:CO2;
(3)单位价格购买的煤气的热量为:1.56×104kJ/kg÷1.4元/kg=1.11×104kJ/元;
单位价格购买的液化石油气的热量为:4.5×104kJ/kg÷6.0元/kg=0.75×104kJ/元;
单位价格购买的天然气的热量为:3.9×104kJ/kg÷1.8元/kg=2.17×104kJ/元;
通过比较可知,单位价格购买的天然气的热量较多,应该选择天然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根据题中信息,反应物为NO和CO,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氮气,NO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2CO−催化剂2CO2+N2.故填:天然气;单位价格购买的天然气的热量较多;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2NO+2CO−催化剂2CO2+N2。
(1)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根据表格中数据信息、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与生活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解答时要能够根据提供的信息及数据进行正确的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4.【答案】锥形瓶 Zn+H2SO4=ZnSO4+H2↑大理石、石灰石 b c
【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若A装置内药品为Zn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故填:锥形瓶;Zn+H2SO4=ZnSO4+H2↑。
(2)若用装置A制取CO2,瓶中固体反应物的俗称为大理石、石灰石。
故填:大理石、石灰石。
(3)B装置正放桌面,用于收集A装置生成的O2,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a接b;
若B装置装满水,用于收集A装置生成的H2,则a接c。
故填:b;c。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5.【答案】混合物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水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白磷燃烧
【解析】解:(1)双氧水溶液是由双氧水和水两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与空气接触,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故填: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3)推入H2O2溶液后,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烧杯中的白磷遇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白磷燃烧;
故填: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白磷燃烧。
(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3)根据信息:推入H2O2溶液后,可产生氧气分析。
此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压强的变化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36.【答案】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等 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 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解析】解:(1)若氮气能燃烧或能支持燃烧,则最终剩余气体不会是氮气或剩余氮气的体积会减小,而实验完成后剩余红磷而空气中氮气的量也没有减少,说明红磷不能在氮气中继续燃烧,可判断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故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如果所用红磷的量不足,造成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没有完全被消耗,所以会使所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如果装置漏气,则形成的压强差会从漏气的地方进入空气,也会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的量偏小,即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故填: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等;
(3)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水没有进入集气瓶内,其原因可能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
故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
(4)改进后的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1)根据实验完成后红磷有剩余,而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为氮气,由此可推断得到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2)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进水少,判断造成误差的原因;
(3)从木炭燃烧时,虽然也消耗空气中氧气但是生成了同是气体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了集气瓶内体积没有减小,烧杯内的水不会进入集气瓶;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去分析解答;
(4)根据装置漏气特点,分析改进后的优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有关知识,根据题目出示的信息结合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7.【答案】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2
24g x
242=24gx x=2g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g。
故答案为:
2g。
【解析】由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二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塔城地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O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附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