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
展开《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课标要求是描述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对人类生存的意 义。活动建议:学会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拼图,模拟演示等活动,以 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内容联系紧密,脉络 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本课既巩固了以前 所学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七大洲地理分布情况的掌握和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的掌握。
2、对海陆分布特点的认识和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等概念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 的语言──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 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 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 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 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整合信息技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设计了“飞向太空,回 望地球”、“绕地环形,速览大洲”、“重返地球,分享收获”等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通过读图、绘图、析图等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实现学 习方式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新鲜的画面和生 动的感官冲击,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改变学习方式 ,增强直观性、趣味性,扩大 知识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五)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七大洲分布特点,面积大小,大洲分界,洲内分区。
难点:七大洲的轮廓,洲与洲的分界与亚洲的分区。
(六) 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利用AR 北斗地球、希沃星球、互动投屏、 拼图游戏、钉钉作业等软件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贯穿在教学的课前、 课中、课后。以课堂教学程序为线索,重点说说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与天宫三号顺利对接的相关视频,在强大祖国支持下, 在座每一位同学以后都有可能进入太空。假如你在太空时,你看到地球会是什么样 呢?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并通过此 问题引出本课的题目:《人类的栖息地》
2、飞向太空,回望地球
通过 AR 地球的呈现,立体直观的观察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填一填、认一认等活动载体的开展,分析得出地球海陆分布不均,三分陆地,七分海 洋,大陆、半岛、岛屿等概念的认识。
3、绕地环形,速览大洲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趣味性强的如演一演、画一画、分一分、划一划等游戏形式,直 观呈现各大洲的分布,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各大洲名称、相对位置、面积大 小、分界线等的认知,学生易于接受,从而突破难点,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4、重返地球,分享收获
本环节以赛一赛、说一说、作一作等活动形式开展,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性, 在做中学,学中作,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渗透地理核心素 养的体现。
5、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册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 北方地区第三框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下册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 北方地区第三框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关键问题,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第一框 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第一框 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要点,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