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新高考)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 复习课件+精选题(含解析)
【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6《海水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6《海水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海水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第十六讲[必备知识] 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关键能力] 说明、分析海水与人类活动间的地理联系,论证和探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学科素养] 从要素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空间联系的角度,认识海洋与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状况[核心价值] 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水的性质2、海-气相互作用01海水的性质表层海水温度由赤道往两极递减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指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0-1000m 深度,水温随深度增加迅速降低;1000m 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易误辨析] 为什么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 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升温速度比陆地慢,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升温也慢。所以海洋最高月气温比陆地晚一个月。(1)调节大气温度(2)影响海洋生物(3)影响海洋运输盐度:单位质量的海水中溶解盐类物质的质量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的变化与温度、盐度都有关系 从赤道附近向两极地区递增。赤道附近温度偏高,盐度稍低,密度小;副热带海区,盐度增大,密度增大;高纬度海区,盐度虽然降低,但温度下降引起的增密效应,比盐度降低引起的减速密效应要大,所以密度增大。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的变化与温度、盐度都有关系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高,密度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变化很小。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密度小的海水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但是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海水密度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称之为密度跃层。如下图所示。密度跃层与“海中断崖”密度跃层与“海中断崖”1.(2019·江苏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下图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1)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2)说明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形成一个低温中心。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02海-气相互作用概念: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彼此适应的物理过程,包括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其中水热交换对全球地理环境影响最大1.水分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2.热量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3.途径: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4.意义: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易误辨析] 20°N~40°N、40°N~6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0°N~4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洋流因素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太平洋东岸海区受寒流及三圈环流影响,西岸海区受暖流及季风环流影响。40°N~60°N亦同理。图3-4-5 全球水平衡示意图3-4-6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海洋陆地热力差异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海陆间的季风环流大气环流风海流动能地转偏向力密度流洋流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全球水热平衡大气环流与洋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的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如下图: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夏季(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海洋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2.图中①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AB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为南半球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3.下列月份中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出现冰进现象的是( )A.3月 B.6月C.9月 D.12月C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为南半球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4.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的年份,可能导致图示区域( )A.德雷克海峡附近水温将升高B.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B(2016·江苏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简述图示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蒸发量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多;上升气流强烈,大气降水丰富。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而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沃克环流印尼、澳大利亚北部等地气候高温多雨秘鲁和智利沿海干燥少雨,形成沙漠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温度差异减小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了多雨,引发洪涝灾害。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下沉气流加强,气候变的更加干燥。上升气流加剧,气候变的更加湿润。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示意“沃克环流”,1.正常年份,在沃克环流中( )A.甲地为低气压 B.乙地为高气压C.水平气流由甲吹向乙 D.海面气温乙地低于甲地·练习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示意“沃克环流”,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秘鲁沿岸鱼群增多,渔业丰收 B.澳大利亚东部滑坡、泥石流多发C.印度尼西亚东部异常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D.太平洋西南海域气温上升,暴雨频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海水的性质、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8《植被》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7《海水的运动》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