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解字》:“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条理。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
    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代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到周,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老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往今来,人事变化,根本没有以天或圣人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大道成,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知识的产生与进步是引起大伪的前题,这种“智”的进步,导致了道德本身的退步。于是,人之智日进,而人之德日退;历史进程既然与人之智俱进,那么历史进程就必然成为道德倒退之过程。于是,历史理性便与道德理性形成为一种反比的函数关系。法家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状况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所以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的方向互相矛盾。韩非同时认为,历史不可能倒退,时代已非竞于道德的古代,就必须改变古代的办法,如果还是走顺从民心的老路,那么就会促成奸邪横行。知道治国之道的明君,虽然违背民心也能作好自己的统治。这样就直接地提出了与天命人心说相对立的统治理论。当然,法家与道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张归真返朴,回到上古时代;而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在法家看来,历史理性虽然与道德理性背离,但是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
    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邹衍则认为,黄帝、禹、汤、文王分别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称王,又分别崇尚黄、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为水德。色尚黑。这就是五行相胜说。五种物质按其特性,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其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不过,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相代的历史顺序,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而仅仅是一种比附,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但当其实,却十分流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
    到了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及其后覆亡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民为国家及君主之本、之命、之功,与民为敌,迟早必亡。这样的论述与《尚书》里的天命人心说道理相通,而论证则更为明确透彻。不过,贾谊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五德终始的说法。初建汉制时倡议“色尚黄,数用五”。贾谊提出以土德代替秦之水德,不仅符合以土克水的五行相胜规则,而且也是与他反对秦之暴戾刻薄(水德)的思想相符合的。贾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说的传统,重视道德理性的建立,同时又努力使这种道德理性和五行相胜说的历史理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是汉代学者第一次使二者结合的努力。
    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学和哲学都相当发达的古希腊还不曾发生过。在古代西方,历史不曾被作为理性来思考。在西方,历史之被真正地当作理性来思考,那是从意大利学者维柯所著的《新科学》开始的,到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里,逻辑或理性本身也都变成历史的了。这样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结合,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理性产生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
    (选编自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材料二:
    刘家和先生认为,“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因而,同异正是历史的比较研究赖以实现的前提。
    历史比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坚定不移地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同”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
    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刘先生一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实之真,然后再以“上天揽月”的豪情进入到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以获得更为普遍性的认识。在刘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在一篇论文中层层深入,由个案的比较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选编自王成军《比较史学何以成为可能——刘家和先生比较史学理论和方法初探》)
    1. 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目的是解说“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引发读者兴趣。
    B. 五行相胜说只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比附,但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而是以《新科学》为起点,与逻辑理性相结合。
    D. 借助已经考证求真的历史材料。运用建立在同异比较之上的方法论,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武王为代表的周人重视“天命”而又有所怀疑;同时认识到,天命是不可靠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了解的。
    B. 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归于朴”的理想,意味着道家认为了维护道德理性,应使历史理性反向而行。
    C. 按照五德相胜的说法,秦始皇认为周朝属火德,以秦代周。即以水克火,故秦制推崇黑色,提倡严刑峻法。
    D. 无论在相同历史时期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求比较对象间的相似性都是进行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关于历史理性的思考的一项是( )
    A. 予(明公)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尚书·大诰》)
    B. 夫不变古者,袭乱之迹;适民心者,恣奸之行也。(《韩非子·南面》)
    C. 振长策而御宇内,存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D. 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百子全书》)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刘家和先生如何进行比较史学研究。
    【答案】1. A 2. D 3. A
    4. 行为脉络为总分总,先说明什么是历史理性,再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说明它的起源(周武王时期产生“天命人心说,即道德理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遵循武王理念,相信天命人心的道德理性,法家与道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张归真返朴,回到上古时代;而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在法家看来,历史理性虽然与道德理性背离,但是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后来又出现自然理性,即五行(德)相胜说)、形成(汉代,把道德理性、自然理性等兼容在一起统一为历史理性),最后再总结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以时间为顺序,线索清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5. (1)确定历史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辨同异;(2)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3)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实事求是(3)不孤立研究,追求联系、普遍性的认识,层层深入,由特殊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 “不过,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相代的历史顺序,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而仅仅是一种比附,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但当其实,却十分流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可见选项“及后世”的书法扩展了范围。
    C.“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错误,材料一的最后一段说“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学和哲学都相当发达的古希腊还不曾发生过。在古代西方,历史不曾被作为理性来思考。在西方,历史之被真正地当作理性来思考,那是从意大利学者维柯所著的《新科学》开始的……这样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结合,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理性产生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混淆了时间。
    D.“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再结合材料二出处的题目中“比较史学何以成为可能”的说法,可知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D.“寻求比较对象间的相似性都是进行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开头说“归根结底,‘同’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可见选项偷换概念,把“同”与“异”偷换成“相似性”。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及文中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利用材料一中观点,文中提到了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和自然理性。“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可见A项天命说不属于历史理性的体现,BCD相关信息均与历史理性相关,概念的属于体现。
    A.大意是:“我小子不敢废弃天命。天帝嘉惠文王,振兴我们小小的周国。”“天命说”
    B.大意是:“不改变古法,是重蹈乱国的复辙;迎合民心,是放纵奸邪的行为。”
    C.大意是:“用武力来统治六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
    D.大意是:“汤武凭借武力,超越名分地位夺取权力,然后顺乎民意,推行各种安抚民心的措施,以守住胜利的成果。
    文武并用,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行文结构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结合段落归纳段意,再整体上分层即可。
    第一段“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总说什么是“历史理性”,引《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目的是解说“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引发读者兴趣。
    第二、三四五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明“历史理性”的演变过程。
    第二段从“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说起,到周武王阶段开始出现新的认知:“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可见,周代武王后这是历史理性的起源,即开始阶段。
    第三段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古往今来,人事变化,根本没有以天或圣人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可见,这是发展阶段,否定道德理性。
    第四段从“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邹衍则认为,黄帝、禹、汤、文王分别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称王,又分别崇尚黄、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为水德。色尚黑。这就是五行相胜说。五种物质按其特性,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其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等处可见,五行相胜说,是自然理性,这是历史理性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第五段结合“到了汉代,贾谊……这样论述与《尚书》里的天命人心说道理相通,而论证则更为明确透彻。不过,贾谊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五德终始的说法。……贾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说的传统,重视道德理性的建立,同时又努力使这种道德理性和五行相胜说的历史理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是汉代学者第一次使二者结合的努力”等句子分析。可知这是形成阶段,把道德理性和自然理性等结合在一起统一为历史理性。
    第六段总结上文:“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
    综上,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为总分总式,先提出问题(是什么),再分析问题(为什么),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提取体现题干信息的关键句子,然后进行归纳整合。
    首先确定历史比较研究的前提条件:刘家和先生认为,“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因而,同异正是历史的比较研究赖以实现的前提。
    其次,坚定不移地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
    然后,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刘先生一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实之真,然后再以“上天揽月”的豪情进入到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以获得更为普遍性的认识。
    最后,在刘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在一篇论文中层层深入,由个案的比较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 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 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
    D. 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 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 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 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 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9. 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答案】6. C 7. B
    8. 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9. 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B.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
    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
    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
    从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
    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
    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从环境来看,因为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感情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自
    12. 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 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 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 “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13.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 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君王。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C
    14. (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一旦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曰”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天下归仁焉”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与“为仁由己”之间没有意义关联,“焉”后断开,排除D;“克己复礼”词义固定,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勤勉。句意: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事君’就是做官”错,“事君”是侍奉君主。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错,应为“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史”,浮夸;“然”,这样。
    (2)“一日”,一旦;“克”,约束;“归”,称赞;“由”,依靠。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里仁》)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雍也》)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兴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阳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卧病
    戴叔伦
    门掩青山卧,莓苔积雨深。
    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
    众鸟趋林健,孤蝉抱叶吟。
    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①。
    【注】①朋簪:朋辈。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生病暂居清幽宁静山林中,虚掩房门,内心愁闷。
    B. 诗人听着外面的雨声,想象着莓苔深碧,体现出病中百无聊赖的境况。
    C. “孤蝉抱叶吟”以物喻人,用孤蝉发出悲鸣,写出自己无法出门的困境。
    D. 从成立的诗社散后,诗人就开始生病,后来也不再想与朋友聚在一起。
    16. 请结合诗歌分析颔联的含意并概括所体现的情感。
    【答案】15. D 16. 含意:长年多病会懂得药性,日久天长才明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情感:表达了久病的诗人内心的寂寞孤独、对世态炎凉的悲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后来也不再想与朋友聚在一起”错。诗人曾有一群喜爱诗词的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饮酒高歌,切磋诗文,还干脆创建了一个诗社。可是后来大家为了生计和前途,都各奔东西,诗社也即名存实亡。“无梦盍朋簪”意思是为什么梦不到那些朋友呢?诗人怀念那些意气风发的日子,也委婉地表达出对目前处境的悲戚之情。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含义:颔联“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是千古名句,也饱含哲理。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诗人经常生病,各种草药喝了无数,简直就成了药罐子,他也对其中的药性了解了很多;生病了,就需要关怀,但诗人可以感受到的温暖却微乎其微,日久天长才明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以才有如此感慨。
    情感:诗人久病不能出门,内心孤寂,盼望能有亲朋好友的关怀,但却久不见人登门。此句表达了久病的诗人内心的寂寞孤独、对世态炎凉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千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贤、焉、省、庶、壹、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B.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C.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D.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
    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
    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
    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缺”。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连贯衔接的能力。语境强调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应保持“人们就发明了……”的句子结构,排除CD;“还有咖啡杯和煎锅”与前文形成语意递进,句首应用递进连词,而“并且”表并列,排除A。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语病:
    一“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前加“这”,排除B;
    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排除CD。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 ,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 ,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 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22. ①使用拟人手法。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细心呵护的情感;②使句式表达比较活泼,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第一段主要有三层句意,第一句是领起句,领起新疆棉花的总体情况;中间两句阐释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原因);第三层句意阐释新疆棉花品质和质量不断提升。然后依据所要填写文句的位置填写具体的内容。
    第一处,所要填写的文句位置居中,内容和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关,可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依据前后文句的内容填写,先依据前面文句“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分析可知,内容上从“光照、热量、空气和温差”谈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据后面的文句“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分析可知,新疆的这些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故所要填写的文句可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第二处,前文重点阐释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即内因;依据“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的提示可知,所要填写的文句在结构上和前文是并列的,内容上应和“自然条件”相对的条件,再依据前面的提示语“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分析可知,“科技助力”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之一,故可填“品质优良的原因”。
    第三处,依据前文“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分析可知,前文从“品质”谈新疆棉的情况,再依据提示语“同时”分析可知,所要填写文句和前文是并列关系,内容应和“品质”相对的“质量”有关,故可填“产量也不断增加”,和后文“但仍然供不应求”构成转折意味的复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
    (2)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②文学和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莫言
    ③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处,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答案】例文:
    有无相生,人生精彩
    庄子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用”“无用”这一辩证话题被无限放大。有的人近乎功利地认为只有完全服务于眼下工作的才是有用的,如一些民众对于数学的质疑、对英语的否定;也有人认为凡是热爱便有价值,选择去做,就有用处。
    我认为所谓“有用”“无用”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正确看待并妥善协调它们,在“有用”中培养自我,游刃于眼下工作;在“无用”中充盈自我,享受富足的精神生活。
    “有用”之事主导生活必不可少。它是立身处世之基础,可定义为阶段性的主要任务。身为学生、老师、律师或医生等等,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一份本职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在残酷的社会中立足,生存下去。“有用”之用,是大国工匠、科研人员日复一日、一刻不歇地守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地工作,从而支撑了社会发展;是平凡的人群中,正午烈日下,哨兵纹丝不动的坚毅与身前不远处卖瓜大爷眉目紧锁的辛酸;也是深夜一角,加班的人匆匆回家的憔悴,与家中妻子强忍睡意哄孩子的坚强……“有”支撑起个人的社会价值,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生生不息。当其“有用”,我们为之拼搏、煞费苦心,这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用”之事让生活充满色彩、丰富人生。对于学生来说,花费太多时间打篮球,读闲书会被视为做“无用”之事,但打篮球有强健体魄,扩大社交圈,培养自信等多种“用处”;读“闲书”能开眼界,培养思维习惯、开拓格局……不仅是学生,每一个社会人都有一些心爱的“无用”之事,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把更多时间花在“有用”而焦虑。因为我们都有血有肉地活着,只做“有用”之事是机器人的工作,而不是人的生活。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无用之诗、无用之酒、无用之书与无用之情,吟诗、喝酒、读书、钟情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但却能慰藉心灵,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能活得有滋有味。苏格拉底也说过,“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羞耻吗?”放下功利心,无用之用定有大用。
    有无相生,各应有限。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适当的体育艺术等业余爱好有益身心,但若不节制,则耗尽精力,耽误学习;努力上进、刻苦读书,能提高成绩,使自己名列前茅,但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抛弃一切“无用”的事情,也绝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反而容易事倍功半。
    有无相生,妥善平衡“有用”和“无用”,既能收获个人价值,也可洗涤心灵,漫步精彩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是庄子的话,是说世界上的人都只能了解到“有用”的事物,而不了解“无用”的事物。第二则材料是莫言的话,是说文学和科学看上去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它这个“没有具体作用”的特质恰恰是它的作用所在。第三则材料,不同人对幸福的不同解读,也暗含了对于“有用”和“无用”,对于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不同解读。“有车、有房、有钱、有权”在现实中意味着“有用”,因此他们的幸福就在于获取丰厚的物质利益而幸福。“无忧、无虑、无病、无灾”似乎与物质利益无关,而更关乎人们的精神幸福,在看重物质幸福的人眼中,似乎是无用的,殊不知,心中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这则材料其实也暗含了对于“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由此可知,材料包含的就是一个“无用与有用”的话题,并且我们可以理解材料的观点集中表现为:看似无用,其实有用。
    写作时要分析什么是“有用”,可以列举现实当中“有用”的事情或工作,比如法律、医学、机械制造等,重点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功利价值,也就是说,需要肯定其“有用”。“无用”之事也需要列举出来,比如对文学、艺术的爱好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它们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关键的时候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写“无用”后面的“有用”,注意分析要透彻而深刻,这也是写作的重点内容,因为论点主要集中在“无用之用”上。文章结构上可以是对照式,也可以是层进式,但列举一些现实例子应该更有说服力。
    写作时要注意,不能一味批判“有用”的功利性;当然也不能否定“无用”的无意义和无价值,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此外,也不要只说“有用”或“无用”,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作。
    立意:
    1.“无用”之用,也有大用。
    2.要学会欣赏和享用“无用”之用。
    3.要如何平衡“有用”和“无用”。


    相关试卷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