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祈福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联考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祈福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联考测试题(含答案),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祈福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
物理联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在行“夸赞礼”的两个成年人,如图所示,他们面部的距离(d)约( )
A.0.8m B.1.6m C.3m D.4.5m
2.(3分)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3.(3分)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五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3.28cm,13.27cm,13.28cm,13.07cm,13.27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体长度最终应记为13.27cm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C.选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可以消除误差
D.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4.(3分)如图所示人类从月球上拍摄因地球形成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此时太阳正处在月球和地球之间
C.此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此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5.(3分)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6.(3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吸热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7.(3分)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8.(3分)关于甲、乙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B.如图乙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C.甲图中物体的速度大于乙图中物体的速度
D.甲、乙两图中物体行驶的路程与所用时间都成正比例
9.(3分)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各种液体的沸点。在常温下将盛有表中某种液体的试管放入有水的烧杯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如图所示,水在烧杯中沸腾后,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物质
液态氨
酒精
水
亚麻油
沸点/℃
﹣33.5
78
100
287
A.液态氮 B.酒精 C.水 D.亚麻油
10.(3分)甲、乙、丙三人各自乘坐升降机,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可能上升
B.乙可能上升
C.丙必定上升
D.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5分)
11.(8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1)如图1甲中秒表的示数为 s。
(2)如图1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选填“A”或“B”)刻度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物体的长度为 cm。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 性质来测定温度的,如图2甲、乙、丙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为 ℃、 ℃、 ℃。
12.(6分)(1)如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铃声将会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推理可知: 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 。
(2)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2可知,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前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与其他三幅图不同的是 。
13.(5分)(1)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这些水珠都是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 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4.(6分)(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亮相对于寒山寺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月亮和渔火中 是光源;诗人根据 (填声音的特性)辨别乌啼和钟声;自然界中霜的形成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某乘客坐在笔直行驶、快速向前的客车上保持不动,若以客车为参照物该乘客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他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在向自己“倒退”而来,由此现象可判断出 的速度较慢(选填“卡车”或“客车”)。
三.作图题(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15.(5分)如图所示,路灯下站着小赵、小芳、小刚三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粗实线为影子),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并用粗实线画出小赵落在地面上的影子。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6.(10分)天际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跨度最大的城市隧道。一辆洒水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隧道前522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如果洒水车距隧道口370m时,步行于隧道中某处的小尹刚好听到洒水车的音乐声(如图),他立刻向隧道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刚好跑出隧道,进入到开阔地带,避免了水溅到身上。如果小尹跑动的速度恒为3m/s,洒水车以第(2)问的速度行驶,试求该隧道的长度。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17.(12分)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单选)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4)实验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 ;
(5)下列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单选)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18.(8分)如图有一个光滑的弧形轨道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有多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珠),当小钢珠从弧形轨道的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它会沿轨道一直运动到末端,离开轨道后继续飞出一段距离,最后掉到地上。从它离开轨道到刚接触地面之间小钢珠的水平移动距离为s(如图所示),小君猜想:“小钢珠下落的高度h越高,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就越大”。
请你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请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你所验证的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可以用文字和图片结合说明步骤)
(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
(2)实验步骤(可以用文字和图片结合说明步骤): ;
(3)判断你所验证的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 。
广东省广州市祈福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
物理联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在行“夸赞礼”的两个成年人,如图所示,他们面部的距离(d)约( )
A.0.8m B.1.6m C.3m D.4.5m
【分析】首先要对生活中常见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如图所示,他们面部的距离(d)约1.6m。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3分)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可以在不透明的固体中传播,但光不能。
(4)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呐就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解答】解: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不透明的固体中传播,但光不能,所以会出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故C错误;
D、声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解答此题。
3.(3分)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五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3.28cm,13.27cm,13.28cm,13.07cm,13.27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体长度最终应记为13.27cm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C.选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可以消除误差
D.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3)误差只可以减小,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的减小误差。
【解答】解:A、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3.07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物体的长度为:L=≈13.28cm,故A错误;
B、同一把刻度尺分度值一定,根据数据13.28cm可知,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故B错误;
C、误差只可以减小,不能避免,所以选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只能减小误差,故C错误;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4.(3分)如图所示人类从月球上拍摄因地球形成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此时太阳正处在月球和地球之间
C.此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此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
【解答】解: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地球挡住了射到月球上去的太阳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同时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球,发生的是“月食”。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日食的成因,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我们要能够根据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5.(3分)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分析】水的三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由甲是水,推导出丙和乙的状态。然后判断出它们的放吸热情况。
【解答】解:由甲是水,由甲转变成乙要吸热可知,乙是气体,可推导出丙是固体。
故A、B错误;从丙到甲是熔化过程,要吸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三态,属于基础题。
6.(3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吸热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出热量。
(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液化放出热量。
(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体表面有水,水在蒸发,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皮肤温度降低,感到比较冷,故A解释正确。
B、“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凝华放出热量,化雪是熔化现象,熔化吸收热量,所以下雪不冷化雪冷,故B解释正确。
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解释错误。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冰糕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判断一种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过程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7.(3分)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分析】(1)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解答】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雷声的响度,但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有时会干扰别人的正常休息,这时它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噪声及防治的方法,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8.(3分)关于甲、乙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B.如图乙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C.甲图中物体的速度大于乙图中物体的速度
D.甲、乙两图中物体行驶的路程与所用时间都成正比例
【分析】(1)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
(2)在v﹣t图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
(3)根据图甲,利用密度公式可以求出甲物体的速度,据此可比较甲、乙物体的速度大小;
(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根据s=vt可知物体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解答】解:A、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图甲可知,甲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
B、在v﹣t图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图乙可知,乙物体做匀速运动,故B错误;
C、由图甲可知,当t甲=5s时,s甲=20m,则甲物体运动的速度v甲===4m/s,由图乙可知,乙物体运动的速度v乙=4m/s,则v甲=v乙,故C错误;
D、由于甲、乙物体都做匀速运动,根据s=vt可知,甲、乙物体行驶的路程都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s﹣t图和v﹣t图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9.(3分)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各种液体的沸点。在常温下将盛有表中某种液体的试管放入有水的烧杯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如图所示,水在烧杯中沸腾后,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物质
液态氨
酒精
水
亚麻油
沸点/℃
﹣33.5
78
100
287
A.液态氮 B.酒精 C.水 D.亚麻油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解答】解:因为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且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说明乙试管中液体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则乙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低于100°C.所以由沸点表可得该物质是酒精.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沸腾的条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0.(3分)甲、乙、丙三人各自乘坐升降机,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可能上升
B.乙可能上升
C.丙必定上升
D.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分析】首先根据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甲升降机的运动状态;根据乙看甲的情况,判断乙的运动状态;最后根据丙看见甲、乙的情况来判断丙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研究三架升降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应以地面、建筑物为参照物,
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说明甲一定下降;
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因甲在下方且甲在下降,则说明乙一定下降,且下降的速度比甲快;
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丙可能静止,也可能上升,还可能在下降,且下降的速度小于甲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5分)
11.(8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1)如图1甲中秒表的示数为 228.7 s。
(2)如图1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B (选填“A”或“B”)刻度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的长度为 3.40 cm。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来测定温度的,如图2甲、乙、丙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为 ﹣14 ℃、 34 ℃、 36.5 ℃。
【分析】(1)由图1甲确定秒表的最小分度值,分别读出分针示数和秒针示数,最后将两示数相加即得到秒表的读数;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长度要与刻度尺的刻度部分紧贴;如果被测长度的起始端从零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的读数要先确定分度值;然后确定液柱的上表面在0℃上面还是下面,如果在0℃下面,就从零刻度向下读;如果在0℃上面,就从零刻度向上读。
【解答】解:(1)同图1甲知,秒表秒针的最小分度值是0.1s,分针在“3”和“4”刻度线之间且超过半刻度线,接近“4”,分针示数3min,秒针示数是48.7s,则秒表所计时间为:t=3min48.7s=228.7s;
(2)物体的被测长度要与刻度尺的刻度部分紧贴,故B的放置方式正确;
由图1乙知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1mm;故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物体的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4cm刻度线对齐,物体长度读作:3.4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40cm。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定温度的;
在图2甲、乙两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均为1℃,甲图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在零下20℃和零下10℃之间,距离零下10℃有4小格,示数为﹣14℃;
乙图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在30℃和40℃之间,距离30℃有4小格,示数为34℃;
丙图中为体温计,分度值为0.1℃,液柱表面在36.5℃刻度位置,故示数为36.5℃。
故答案为:(1)228.7;(2)B;1;3.40;(3)热胀冷缩;﹣14℃;34℃;36.5℃。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读数,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要注意在秒表读数时要确定分针是否超过半刻度线,从而判定出秒针是读前30秒的数据还是后30秒的数据;第三问关于温度计的读数,要注意读数时要确认0刻度是在液柱上方还是下方。如果液柱在0刻度上方,就从0刻度开始往上读;如果液柱在0刻度下方,就从0刻度开始往下读。
12.(6分)(1)如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铃声将会越来越 小 (选填“大”或“小”),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 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2)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2可知,甲和丙的 响度 相同,甲和丁的 音调 相同(前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与其他三幅图不同的是 乙 。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波的疏密表示音调,声波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表示响度,声波的形状表示音色。
【解答】解: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由图可知,甲和丙的响度相同,因为甲和丙的波形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甲和丁的音调相同,因为甲和丁的波形疏密程度相同;音色与其他三幅图不同的是乙,因为乙的波形与其它三个波形不同。
故答案为:小;真空;介质;响度;音调;乙。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13.(5分)(1)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这些水珠都是 液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 外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1)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内表面;
(2)丙烷气体常温下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1)液化;外表面;内表面;(2)压缩体积;放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掌握,知道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了解液体的两种方法和液化放热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难度不大。
14.(6分)(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亮相对于寒山寺是 运动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月亮和渔火中 渔火 是光源;诗人根据 音色 (填声音的特性)辨别乌啼和钟声;自然界中霜的形成需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某乘客坐在笔直行驶、快速向前的客车上保持不动,若以客车为参照物该乘客是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他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在向自己“倒退”而来,由此现象可判断出 卡车 的速度较慢(选填“卡车”或“客车”)。
【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2)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分辨声音是利用的声音的特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 特色是不同的;
(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5)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不发生变化,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诗中的月亮相对于寒山寺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寒山寺,月亮是运动的;
渔火本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月亮本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通常利用音色来区分发声体,诗人根据音色辨别乌啼和钟声;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固态,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2)以客车为参照物该乘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乘客是静止的;
客车和卡车同向行驶,若客车的速度很快,或卡车的速度很慢,卡车和客车之间距离越来越小,所以,以客车为参照物,卡车向乘客“倒退”而来。
故答案为:(1)运动;渔火;音色;放出;(2)静止;卡车。
【点评】本题是力学、热学、声学的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对力、热、声的一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三.作图题(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15.(5分)如图所示,路灯下站着小赵、小芳、小刚三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粗实线为影子),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并用粗实线画出小赵落在地面上的影子。
【分析】根据中心投影的特点可知,连接物体和它影子的顶端所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点光源。所以分别把小芳和小刚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即点光源的位置,再由点光源出发连接小赵顶部的直线与地面相交即可找到小赵影子的顶端。
【解答】解:
将小芳和小刚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由S向小赵的头顶画直线就可以确定小赵的影子,如下图:
。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影子形成原理的应用,确定路灯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6.(10分)天际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跨度最大的城市隧道。一辆洒水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隧道前522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如果洒水车距隧道口370m时,步行于隧道中某处的小尹刚好听到洒水车的音乐声(如图),他立刻向隧道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刚好跑出隧道,进入到开阔地带,避免了水溅到身上。如果小尹跑动的速度恒为3m/s,洒水车以第(2)问的速度行驶,试求该隧道的长度。
【分析】(1)利用v=可以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洒水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与隧道口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洒水车行驶的路程,然后利用v=可以计算出洒水车的速度;
(3)人与车反方向运动,人跑出隧道的时间和车到达隧道口的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人与车反方向运动时人跑出隧道的时间,进一步计算人与车反方向运动跑出的距离;
人与车同方向运动,人跑出隧道的时间和车从据隧道口370m处开始走直到走完隧道全长所用时间相等;
假设隧道长度为L,则可知洒水车运动的路程为370m+L,人运动的路程为隧道长度减去人与车反方向运动跑出的距离;
因为人往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安全跑出隧道,根据速度公式列方程可解得隧道的长度。
【解答】解:(1)由v=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1=340m/s×3s=1020m;
(2)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洒水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与隧道口距离的2倍,即鸣笛处于隧道口的距离s=;
鸣笛处于隧道口的距离:s=522m,则洒水车行驶的路程:s车=2s﹣s声=2×522m﹣1020m=24m;
洒水车的速度:v车===8m/s;
(3)洒水车与隧道口的距离:s2=370m,由v=可知,洒水车达到前隧道口的时间:t2===46.25s;
人向着洒水车运动,此时人刚好到达隧道口与洒水车相遇,由v=可知,人运动的距离:s人=v人t2=3m/s×46.25s=138.75m;
人与洒水车运动方向相同时,当洒水车刚好达到后隧道口时,人也刚好运动到后隧道口;
假设隧道长度为L,则洒水车运动的路程为s3=370m+L,人运动的路程:s4=L﹣138.75m;
由v=可知,=;
解得:L=444m。
答:(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8m/s。
(3)该隧道的长度为444m。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根据人往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安全跑出隧道,结合速度公式列出关系式是解(3)的关键。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17.(12分)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A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C ;(单选)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4)实验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 v3>v1>v2 ;
(5)下列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单选)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偏大 (均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要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2)在斜面的不同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测量时间;
(3)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4)根据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可以找到三者的关系;
(5)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据此可以找出符合题意的图像;
(6)提前按下停表计时,会导致计时有误,根据v=可以知道测得的平均速度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下滑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可以在该位置停下来,且与金属片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所以不是挡板作用的是: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3)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3结果不准确,故A错误;
B、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但在运动中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计算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结果比较准确,故C正确;
故选:C。
(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5)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由A、B两图可知,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故A、B错误;
由图C可知,在v﹣t图象上,随着时间的增大,物体的速度增大,做的是加速运动,故C正确;
故选:C。
(6)提前按下停表停止计时,会导致所以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知,所测得得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2)A;(3)C;(4)v3>v1>v2;(5)C;(6)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掌握实验原理、误差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8分)如图有一个光滑的弧形轨道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有多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珠),当小钢珠从弧形轨道的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它会沿轨道一直运动到末端,离开轨道后继续飞出一段距离,最后掉到地上。从它离开轨道到刚接触地面之间小钢珠的水平移动距离为s(如图所示),小君猜想:“小钢珠下落的高度h越高,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就越大”。
请你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请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你所验证的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可以用文字和图片结合说明步骤)
(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卷尺 ;
(2)实验步骤(可以用文字和图片结合说明步骤): 用质量为m1的小钢珠从三个不同的高度h1、h2、h3释放,分别测出s1、s2、s3,重复几次。用同样的方法测m2和m3 ;
(3)判断你所验证的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 如果h1<h2<h3,且测得s1<s2<s3,且m2和m3得出同样的结论,则猜想正确,否则猜想不正确。 。
【分析】(1)s需要卷尺测量;
(2)要探究小钢珠下落的高度h与水平距离s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排除质量的影响,所以需要选用不同质量的小钢珠进行同样的操作。探究高度的影响,就要控制其它变量,只改变高度,记录结果进行分析。为避免偶然误差就要多次测量。
【解答】解:(1)卷尺;
(2)用质量为m1的小钢珠从三个不同的高度h1、h2、h3释放,分别测出s1、s2、s3,重复几次。用同样的方法测m2和m3;
(3)如果h1<h2<h3,且测得s1<s2<s3,且m2和m3得出同样的结论,则猜想正确,否则猜想不正确。
故答案为:(1)卷尺;(2)用质量为m1的小钢珠从三个不同的高度h1、h2、h3释放,分别测出s1、s2、s3,重复几次。用同样的方法测m2和m3;(3)如果h1<h2<h3,且测得s1<s2<s3,且m2和m3得出同样的结论,则猜想正确,否则猜想不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性实验,属于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省实教育集团物理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时,有关电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南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客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广附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