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习题全套
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总结(一)知识要点1.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2.《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3.孟子及《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共七篇。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4.老子及《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又称《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5.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为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6.墨子及《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 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1.食无(通假字,“毋”,不要)求饱2.知者不惑(通假字,“智”,智慧)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通假字,“纳”,结交)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通假字,“邀”博取名誉)5.若火之始然(通假字,“燃”)6.曰餘食赘行(通假字,“形”) 7.起于累土(通假字,“蔂”土筐)8.不龟手(通假字,“皲”)9.絖(kuàng,通假字“纩”,丝绵絮)10.以说吴王(通假字“悦”,取悦)11.不孝不慈亡有(通假字,“无”)1.见贤思齐焉 (古:与……看齐,今:整齐)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检查言行,古:觉悟)3.譬如平地(古:填平洼地,今:平坦土地)4. 一日克己复礼(古:一旦,今:一天)5.小子何莫学夫《诗》(古: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男孩子,或对人的蔑称)6.请事斯语(古:请允许我 今:请求)7.诗可以兴(古:可以用来 今:可以)8.大学(古:博学,今:高等学校)9.盗贼(古:劫夺钱财 今:小偷) 10.盗爱其室(古:家 今:房间) 11.家(古:卿大夫的封地 今:家)而:1.勤于事而(连词,表并列,并且)慎于言2.就有道而(连词,表顺承,然后,于是)正焉3.人而不仁(连词,如果)4.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5.知止而后有定(连词,表顺承)6.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连词,表转折,但是)7. 常于几成而败之(连词,表转折,但是)8.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连词,表结果) 故亏父而自利(连词,表转折,但是)之:1.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2.迩之事父(助词,音节衬字)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助词,结构助词,的)大学之道(助词,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助词,取独,无意义)由是观之(代词,它)有车之用(助词,的)民之从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大瓠之种(助词,的)焉:1.就有道而正焉(代词,自己)2.天下归仁焉(语气词,无意义)3.见贤思齐焉(兼词,于之)4.焉(于是)能治之虽: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连词,虽然)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其:1.其(语气副词,大概)恕乎2.当其无(代词,它,轂)3.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则:1.慎终如始,则(连词,承接,就)无败事2.剖之以为(把他做)瓢,则(那么)无所容3.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就是)以:1.仁以为己任(介词,把)2.《诗》可以兴(连词,用来)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介词,表界限)4.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连词,来)5.剖之以为瓢,则无所容(把他做)6.或以封(得到封赏)(依靠)若:若(如果)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好像)爱其身1.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状语,早晨,晚上)2.见贤思齐(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名词状语,在心里)4.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5.请事斯语(名词作动词,实践、从事)6.远之事君(名词作动词,侍奉)7.天下归仁焉(形容词用作名词,仁人)8.在明明德(形容词动用,彰明)9. 知所先后,则近(形容词动用,接近)道矣。10.先齐其家(使动,使…… 整齐有序)11.先正其心(使动,使……端正)12.先诚其意(使动,使…… 真诚)13.自贼者也(名词动用,伤害)14.自见者不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显明)15.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受损失)16.故乱异家(使动,使……混乱)17.视父兄与君若其身(名作动,看待)1. 勤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2. 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以仁为己任)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4. 在止于至善(状语后置)5. 古之(助词,取独,无意义)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6.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状语后置+省略句)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8.鬻技百金 (省略+状语后置)9.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10.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从哪里)11.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12.不可以不劝(鼓励)爱人者,此也(判断句)《论语十二章》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大学之道》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老子》四章《<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五石之瓠》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特殊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兼爱》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论语十二章》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3、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大学之道》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2.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3.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4.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老子》四章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4.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五石之瓠》1、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2、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 运用寓言等。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3、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兼爱》1.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二)能力要点能力要点一: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能力详解】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也不断变化着,不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变革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乎,“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孙膑、吕不韦等等。他们为后世撒播下智慧的种子,当我们细心梳理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文化,能切实的感受到他们的感悟依旧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异彩纷呈、影响颇深。【典例分析】收集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理解先秦诸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技巧总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总会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要吃亏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能力要点二: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能力详解】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典例分析】分析《论语》十二章的论证方法。【技巧总结】1.对比论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对比鲜明,君子和小人晓喻明白的追求对比鲜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时每刻提升个人修养,就是看到不同的人照镜子,贤德的人想着和他看齐,不贤德的人想着自己反省自己。“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和“文”胜出的关系对比,效果不好,从而推理出只有彼此配合适当,才是君子所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前进,停止,对比鲜明,虽然只是每天一筐土,但是就是这每天的一点点,决定每个人停止还是进步,不可小觑。2.假设论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假设论证,指出如果没有“仁”,则没有办法对待“礼、乐”的事实,进一步强调“仁”是“礼、乐”的基础。3.条件论证:“朝闻道,夕死可矣。”具备获得道的条件,则死而无憾,体现对理想的追求异常执着。4.因果论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果倒置,先指出读书人的理想状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而道远,接着推理指出任重和道远的原因,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5.比喻论证:“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用堆积土山和填平洼地的比喻,指出每天做“一筐土”就是进步和每天停止“一筐土”就是退步的道理。鲜明生动。